靜網PWA視頻評論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2023年08月09日

- txt下載

教學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讀課文,緊扣文字,體會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教學時數: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課前預習 1、 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 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 以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1、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註:「鄉愁」是文學創作中一個亘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愁應該就是同鄉會式的鄉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於親人、鄉人的感情在裡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於讀書人來講,鄉愁可能是更豐富、更複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裡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於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裡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恆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於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台灣,本文創作於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台灣的大陸遊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