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董小宛夢斷秦淮》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金陵,在明、清兩代一直是江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不但秉承了六朝古都的非凡氣象,也集中了當時整個南方中國的繁華與富麗。這裡不但大小官員川流不息,各路商賈聚散如雲,三年一度的江寧會試也使得大批名冠一方、才氣縱橫的文人士子出入於這座文化名城內外。政治、經濟生活的發達,帶來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繁榮與奢糜,各種勾欄瓦肆、舞榭歌台,秦樓楚館紛紛建立起來,以至「宗室王孫、翩翩裘馬,以及烏衣子弟,湖海賓游,靡不挾彈吹簫,經過趙李,每開筵宴,則傳呼樂籍,羅綺紛芳,行酒糾觴,留送客,酒闌棋罷,墮珥遺簪,真欲界之仙都、開平之樂國也。」特別是蜿蜒於金陵城內的秦淮河更成為其風月繁華最具代表性的象徵。「溱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崖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里珠簾。客稱既醉,至日未歸……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蜒,光耀天地,揚槌擊鼓, 頓波心……喧闐達旦。」當時有人寫詩盛讚這種情景:「遙指鐘山樹色開,六朝芳草向瓊台,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夢裡春紅十丈長,隔簾偷襲海南香,西霞飛出銅龍館,幾隊蛾蝞一樣妝。」「神弦仙管玻璃杯,火龍蜿蜒波崔嵬,雲連金闕天門回,鶴舞銀城雪窖開。」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從這些記述和誇讚之中領略到當時的盛況。
  到明末清初的大動盪時代,金陵更成為各種政治勢力、政治人物滲透、活動、交鋒的場所。在聲樂歌舞的喧鬧聲中潛伏著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許多貌似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的活動,已經多多少少地同現實政治牽涉在一起。往來交錯的杯影之中已經折射出了時代的滄桑。正是在這熱鬧繁華,喧闐塵囂、紙醉金迷而又山雨欲來的環境中,產生了冒辟疆和董小婉之間流傳千古的愛情。這不僅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絕代名妓和一位文名才氣冠蓋天下的才子之間的風月佳話,更是一位痴情、忠貞、秉性高潔的年輕女子頑強追求自己理想的感情生活的動人故事。其中強烈滲透出來的執著精神和悲劇色彩,濃烈的結局,已經超越了時代的局限,不斷引起人們的惆悵和感嘆,至今也依然激動著許多讀者的心靈。
  一
  明清之交的著名文人余懷嘗在國破家難的痛定思痛之中,追憶過昔日金陵的如錦繁華,尤其是對於當年秦淮兩岸青樓楚館的格局體製作過精細的描述:「妓家鱗次,比屋而居。屋宇精潔、花木蕭疏,回非塵境。到門則銅環半啟,珠箔低垂;升階則兒吠客,鸚哥喚茶;登堂則假母肅迎,分賓抗禮;進軒則丫環畢妝,捧艷而出;坐久則水陸備至,絲肉競陳;定情則目挑心招,綢繆宛轉。紈袴少年,腸才子,無不魂迷色陣,氣盡雌風矣。」他接著以極其艷羨和思慕的口吻繼續追憶道:「妓家各分門戶,爭妍獻媚,斗性夸奇,凌晨則卯飲淫淫,蘭湯灩灩,衣香滿室;停午乃蘭花茉莉,沉水甲煎,馨聞數里;入夜而笛箏,梨園搬演,聲徹九宵。」這兩段華美綺麗的文字雖然是一位封建士大夫眼中的溫柔繁華地,卻為我們再現了董小宛生長的環境。
  董小宛,名白,小宛是其字。她還有一字曰青蓮。象其他所有托籍樂戶、身陷青樓的女子一樣,她自幼便接受了成為一名招攬高等顧客的高級妓女所應受的全部教育。「七八歲時,母陳氏教以書翰,輒了了。年十一二,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無出其右。至針神曲聖,食譜茶經,莫不精曉。」她還跟著張卯官、管五官、蘇崑生、張燕築等清客學音樂、戲曲、歌唱,又跟著杜茶村,白仲調余淡心等名士學文藝。經過多年的培養與訓練,董小宛已經成為一名容姿艷妍,氣質非凡,修養全面的少女了。當時,她與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寇白門、李香君、顧橫波,陳圓圓等名妓並稱為「金陵八絕」。當其艷幟初張,門庭之內就熱鬧非凡,以至宴無虛夕,常來走動的名公巨卿、達官貴人、富豪子弟絡絳不絕。但是名動一時的董小宛,卻擁有一種嫻靜、溫婉、清麗的天性。她生性好靜,嚮往和依戀靜謐、清幽的環境和氣氛,每「遇幽林遠澗,片石孤雲,則戀戀不忍捨去。」可見,只有在遠離世囂、隔絕紅塵的山水自然之中,她才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尋找到契合自己心性的一方園地,而「至男女雜坐、歌吹喧闐、心厭色沮,意弗屑也」,甚至常常匆匆離去。這不僅是一種內在天性的驅使,更是其內在情志向著污穢、擁擠、喧攘、嘈雜的現實環境所發出的無聲抗議。她的確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蓮,靜待著真正愛花、惜花、護花的採擷人;她也像一隻幽遠而清渺的古歌,裊裊地追尋著真正的知音,在眾多濃妝艷抹的金粉佳麗構成的秦淮風月圖中,董小宛像是一個孤獨而憂鬱的索居者,只向那些心志高潔、情趣高雅的來訪者敞開自己的心扉,因此,她被譽為「秦淮樂籍中奇女。」
  董小宛常常面對自己的鏡中倩影和茫茫難卜的未來發出低沉的嘆息和憂慮:「吾姿慧如此,即詘首庸人婦,猶當嘆彩鳳隨鴉,況作飄花零葉乎?」她所顧惜的不僅是自己姣好的面容,而是更顧惜自己不同於一般歌伎舞姬的心智才情,她所希冀的不是依附,棲身於某位富甲天下的名公巨賈的金屋瓊樓之中,而是企盼著在充裕,富足的精神生活中覓到一個溫暖而愜意的巢。她接觸過許許多多名流臣子,然而真正使她芳心萌動、不能忘懷的,是在文人士子們宴集之時屢屢聽到的冒襄的名字。在人們的大量議論、稱頌中,她了解到,冒襄乃「今之高名才子,負氣節而又風流自喜者也。」關於冒襄的才氣、品節的種種傳聞恰恰契合了她心中關於自己未來前程的種種憧憬與設想。她開始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命運同這個名字連在一起了。
  冒襄,江蘇如皋人氏,字辟疆。出身於富甲邑內的顯宦世家。自幼即遊歷甚廣,見聞博洽。詩文神采飄逸,十四歲時即被一代藝術巨匠董其昌稱為「詩之王勃」。家世和遊歷的錘鍊,詩才文名的累積,以及時代風氣的浸染,使他形成了一種自由蕭灑、無拘無束的狂放性格,他不但恣游大江南北,窮覽山水風光之勝跡,還常於歌樓酒肆之中,縱談前代名卿,黨逆門戶,排擊是非邪正之事;他不但性喜交友,急公好義,而且還極其熱衷於當時的政治現實。他曾多次來到當時江南幾省的輿論中心南京,積極參與東林黨人的活動。在朝野震驚的黃門北寺之獄發生後,整個文人和官僚集團是一種「內廷畏禍而莫敢言,外廷結舌而莫敢奏」的沉悶狀態。而冒襄卻協同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等義激而起,為楊漣、左光斗等死難者大聲疾呼,是為名動天下的明末四公子。冒襄的逼人才氣和咄咄清名,加上他「姿儀天出,神清徹膚」的儀容,致使「所居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但是冒襄卻「顧高自標置,每遇狹斜,擲心賣眼,皆土苴視之。」這固然表現了冒襄心高氣傲,自負睥睨的品性,但同時表現出來的寧虛側室,以待其人的審慎態度也為他後來引董小宛為紅粉知己的愛情發展奠定了主要基礎。崇禎十二年,冒襄赴江寧應制,再步秦淮,於文人宴集之際,也屢次聽到方以智,侯方域等人對董小宛的嘖嘖稱讚,了解到這位妙齡歌妓不僅具有艷麗的外表,更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於是萌動了前往尋訪,以求佳麗的意念。這樣,一場以冶遊蓄妓為發端,卻以兩情真正相合相契為終結的愛情故事展開了自己的序幕。
  二
  冒襄在聞知小宛的芳名令行之後,遂約同方以智等人屢屢登門造訪,以求得睹芳顏。但是,天性好靜的董小宛,由於不堪秦淮兩崖繁亂嘈雜的困擾,也許是為了躲避狹邪子弟的糾纏和權勢熏天的貴胄們的要挾,已經遷移到蘇州,以求身體和心靈獲得憩息和休養。冒襄下第之後,也到蘇州逗留,聞知小宛居住在半塘,於是又屢次前往探訪,但是又屢次撲空。因為時值夏季,小宛愛靜求僻的天性又使她無法忍受夏日的炎炙和人境的喧鬧,故多閉門謝客或外出避暑。然而,終於有一天,屢訪不值的冒襄又一次來到小宛門前。稟報之後,儘管小宛剛剛因醉酒而嘔吐不久,但小宛的母親一聽說是小宛仰慕已久的冒氏公子門外求見,還是急忙扶出小宛與之相見。顯然,小宛已多次向周圍的人們吐露過自己的心事,並博得了與其同樣「慧倩」的母親的讚許。
  張明弼在《冒姬董小宛傳》中描繪了冒董首次相會的情景:
  相見於曲欄花下,主 賓雙主有光,若月流於堂戶,已而四目瞪視,不發一言。蓋辟疆心籌,謂「此入眼第一,可系紅絲」,而宛君則內語曰:「吾靜觀之,得其神趣。此殆我委心塌地處也。」但欲自歸,恐太遽,遂如夢值,故歡舊戚,兩意融液,莫可舉似。但連聲顧其母曰:「異人!異人!」
  這段文字以極簡省的筆墨描摹了兩位才貌俱佳的青年男女如珠玉有光,如明月瀉地的俊秀風神和非凡氣質,又勾勒了二人相互驚異於對方的、凝目結舌的情態。尤其可貴的是,張明弼用明清紀傳文中不多見的心理描寫手法,揣摹,外化了二人內在的心理活動,突出表現了二人心中急劇變化的心理過程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強化了他們一見鍾情、相互傾倒的感情效果。簡省的筆墨、和諧的敘述語調、平穩的敘述態勢同巨大的容量間產生了相當的張力,使人在閱讀、體味這寥寥數語之時,能夠受到較強的感染。
  但是,此時冒董之間的相互傾心,主要還是為對方的外貌,風度和氣質所征服。他們誰也沒有在對方面前展示自己,炫耀自己,而是一種天然的契合,是冥冥之中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們在茫茫人海之中走到了一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時冒董之間還不是那種銘心刻骨、超乎死生的愛情,因為他們二人在愛情上所付出的生命籌碼是不相等的。冒襄還只是從「可系紅絲」的婚姻角度來選擇一位可意的侍妾,而董小宛卻是從整個生命的寄託來選擇自己終身的歸宿。當她將感情的繡球在心底拋向這位風流才子時,就已將自己生命的全部同他聯在一起了。她在冒襄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委心塌地處」。
  浮浪、遊蕩的生活態度使冒襄在結識小宛不久便離開了蘇州。在以後的三年中,他每歲到蘇州一次,但董小宛由於各種原因「自西湖遠遊於黃山,白岳間」,致使兩人未能再次相會。就在這一期間,冒襄卻又「在吳門有某姬,亦傾蓋輸心,遂訂密約。」也許他已將董小宛從自己的記憶中剔除掉了。但是時代風雲的巨變使冒襄的個人生活軌道並不能完全按照他自己的設計延伸。他的父親因同農民起義軍作戰而將身陷兵火之中。冒襄拋開了自己的感情生活,泣血上書,傾動朝堂,終於使其父被調離了最危險的主戰場。當他於崇禎十五年春再至蘇州「踐某姬約」時,他的新意中人已在旬前被當地的豪門「萬金劫去矣」。雖然冒襄頓時因此而陷入了終徬徨無計的境地,但又認為「以急嚴親負一女子無憾也,」又一次表現了他對於感情生活的輕浮態度。
  在百無聊賴,無所寄託之際,冒襄於一個明月當空、玉宇無塵的夜晚,駕起一葉扁舟,隨著微微起伏的輕波柔浪漫無目的地任意飄蕩。小船順水來到桐橋以內,冒襄發現一座精巧如魚的小樓矗立在水涯之上。冒襄像是被它的清幽與美麗撼動了心弦,不由地向岸上的人詢問這座小樓的主人是何許人,岸邊人「雲此秦淮董姬,自黃山歸,喪母,抱危病,鐍戶二旬餘矣。」冒襄聽後,一陣狂烈的驚喜立刻攫住了他的心頭。他棄舟登岸、堅叩其門。這座久鐍不開的畫閣終於為這陣激烈而執著的敲門聲而敞開了。《冒姬董小宛傳》再一次以簡省而優雅的筆墨展示了冒董二次相會的情景:
  比登樓,則燈炧無光,藥鐺狼藉, 啟惟見之,奄奄一息者,小宛也。姬忽見辟疆,倦眸審視,淚如雨下。述痛母懷君狀,猶乍吐乍含,喘息未定。至午夜,披衣遂起曰:「吾疾愈疾!」
  這裡只是簡潔的白描手法,摒除了任何心理的剖析,僅剩下最直接的線條勾勒,然而卻將昏暗幽慘的氣氛和小宛氣息奄奄的病況以及悲苦淒涼的心境有機地統一了起來。作者只是著力於小宛的描寫,通過突出她當時的淒涼境地,使讀者去聯想她三年以來由於思念冒襄而產生的痛苦,甚至可以使人相信她三年來的外出遠遊和二旬來的閉門謝客都是為了沖淡相思的痛苦和避開他人的糾纏。
  小宛一見到冒襄,就如同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重新煥發了青春的光彩。初見之時,她還是氣息奄奄的久病弱軀,待心中積鬱的痛苦傾訴一空之後,卻立刻「披衣遂起」,宣告「吾疾愈矣」!作者然後用小宛自己的陳述來證明這段描寫之中所寓含意義:
  正告辟疆曰:「吾有 懷久矣。夫物未有孤產而無藕者,如頓牟之草,磁不之鐵,氣有潛感,數亦有瞑合。今吾不見子則神廢,一見子,則神立。二十日來,勺粒不霑,醫藥罔效,今君夜半一至,吾遂霍然。君既有當於我,我豈無當於君,願以此刻委終身於君。」
  這是董小宛內心愿望直陳無隱的顯示,是一名淪落風塵的少女對於意中人的請求與呼籲。但是此時的冒襄已經開始嚴肅地考慮這一問題。他站在小宛的立場上,替小宛考慮道:「天下固無是易易事,且君向一醉晤,今一病逢,何從知余?又何以知余閨閣中賢否?乃輕身相委如是耶?」他指出了同小宛的兩次接觸都是在小宛身體狀態不正常的時刻,這種極其有限的接觸,使小宛難以真正了解自己和自己夫人的為人。他想要小宛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作出串慎的選擇。顯然,經過了更多人生風雨和感情磨鍊的冒襄也不再僅僅是選擇一位傾國傾城的侍妾,而是在面對自己嶄新的愛情了。
  三
  重逢的第二天,冒襄又是因為「嚴親」之故,必須離開小宛,返歸故里。董小宛見百般挽留也難使其回心轉意,便靚妝鮮衣,收拾行李,決意同冒襄一起返家,並誓不復返。她不想再放棄這一次機會。上一次的分別,使她在痛苦的屈辱中苦熬了三年。她不是不能再等待,而是感到難以把握行蹤和心境都飄忽不定的冒襄,擔心在又一次分別中冒襄的愛又轉移到別人身上。她跟隨冒襄渡滸野,游惠山,歷毗陵、陽羨、澄江,抵北固。在江邊的金山之上演出了他們愛情歷程上第一個萬眾矚目的高潮。冒襄多年之後回憶道:
  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 固山下,堅欲從渡江歸里,余辭三力。益哀切不肯行。舟泊江邊,時西先生畢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蟬紗、潔比雪艷。以退紅為里,為姬制輕衫,不減張麗華桂宮霓裳也。偕登金山,時四五龍舟,衝波激盤而上。山中遊人數千,尾余兩人,指為神仙。凡我兩人所止,則龍舟爭赴,迴環數匝不去。……江山人物之盛,照映一時。至今談者侈美。
  這動人的一幕,為當時許多文人艷羨不已。張明弼、余懷在為小宛所立之傳中,都對此加以稱道。但是這種「觀竟渡於江山最勝處,千萬人爭步擁之」的盛況,並不能緩解小宛心頭的憂懼。她亦步亦趨,緊隨自己心愛的人的舉動,並未化作冒襄為了愛情而義無反顧的動力。事實上,冒襄要小宛繼續觀察、了解、等待的背後,固然是為小宛著想,但同時還因為這位敢於慷慨激昂、縱橫論天下事的名公子,在未得到家庭的允諾之前是不敢貿然迎娶小宛回家的。冒襄還是將士大夫的名節、地位置於自己的感情選擇之上,其不檢細行、獨行無拘的行為舉止,也只能和恰恰是這種名節和地位的附屬和補充,晚明瀰漫於社會之上,特別是士林階層的,有悖於傳統禮教觀念的風氣,雖然將出入秦樓楚館、縱情聲色犬馬吸納為士人形象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某些人揚名天下、翹首士林的憑資,但從根本上來說,它並未成為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對於昌襄來說,獲取文名、孝名、功名才是他活動的中心所在。納妾蓄妓的風流韻事,只能是添在功成名就之錦上的花朵,而絕不能成為自己進身升階的障礙,即使同姬妾的關係是建立在愛情之上的。所以,在小宛追隨其歸里的二十七天裡,他「二十七度辭」。小宛為此沉痛不已,感覺到自己似乎是在墮入絕望的深淵。冒襄向她解釋說:「吾大人雖離虎穴,未定歸期,且秋期逼矣,欲破釜沉舟冀一當,子盍歸待之?」這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使董小宛無法進一步堅持自己的行動,她也認為自己的感情必須附屬、屈從於冒襄的盡孝和獵取功名。她說:「余歸!長齋謝客,茗碗爐香,聽子好音。」冒襄的好音也就是她自己的佳音,冒襄歸來之日也就是她自己脫離苦海之時。
  於是,她又回到了半塘,閉門茹素,靜候佳期。在此期間,她的周圍充滿了誘惑的陷井和威脅的利刃。各色人等對她依然是垂涎三尺,以至「短緘細札,責諾尋盟,無日不數至。」特別是當地的豪門霍、竇兩家更是相逼甚急。小宛在各種催逼、挾迫、利誘之中,苦苦支撐到八月之初,終於在百般無奈中,孤身挈一婦,從吳地買舟沿江而行,到金陵去尋找冒襄。這次旅行雖然是秘密和隱蔽的,因為現實環境對於一位孤弱無助的年輕女子來說是過於險惡了。從蘇州到金陵,這並不漫長的路程卻充滿了千難萬險。途中,小宛的船隻曾經同強盜相逢,迫使其到蘆葦叢中躲避,「三日不得食」。「抵秦淮,停舟郭外,候辟疆闈事畢,始見之。」
  董小宛之所以迫不急待地冒險前來尋找冒襄,是因為她感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危險:一是自己處於各種惡勢力的包圍之中,長此以往,恐難脫身,其次是冒襄地處人慾橫流,物性膨漲的金陵勝地,一旦秋試完畢,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恐怕也難恪守自己的諾言。董小宛不想只是消極地等待著別人來拯救自己,而是儘可能地將命運的航船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自己主動的努力和追求中。她做出了一個舊時代孤弱無依的少女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她的痴情痴舉使許多人為之感動不已,並一時在士林妓行中傳為佳話。冒襄回憶道:
  秦淮中秋日,四方同社諸 友,感姬為余不辭盜賊、風波之險,間關相從,因置灑桃葉水閣。時在坐為眉樓顧夫人,寒秀齋李夫人,皆與姬為至戚,美其屬余,咸來相慶。是日,新演《燕子箋》、曲盡情艷,至霍、華離合處,姬泣下,顧、李亦泣下。一時才子佳人,樓台煙水,新聲明月,俱足千古。至今思之,不異遊仙枕上夢幻也。
  在他們二人愛情歷程的第二個令時人艷羨的高潮中,董小宛悲喜交集,萬千往事齊集心頭,不由泣下如雨。滿座賓客在頌揚嘆羨三餘,也都感慨唏噓不止。董小宛的眼淚是在為自己的過去而流淌,也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而流淌。
  然而,好事多磨。冒襄家中又因其父的緣故而產生了變故;董小宛也因自己父親的放蕩無行而負債纍纍,前來索債逼欠者甚眾。在此種情形下,冒襄又將小宛勸回了蘇州,結果,致使她險些落入債主們手中。幸得有「風流教主」之稱的錢謙益和柳如是特至半塘「親為規畫」,不但使債主們滿意而去,而且託人將董小宛的樂籍脫去,並將其送至如皋冒氏家中。
  經過了三年多的風風雨雨、波波折折之後,董小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時年,董小宛十九歲,而冒襄為三十一歲。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