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計研究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余孟 韓林瑛
摘要:為探究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計原則與設計策略。案例分析,分析了三個典型的自然教育景觀案例。得到基於自然教育理念的可持續發展、地方文脈延續、景觀功能平衡與藝術觀賞四項基本設計原則;以及基於本地資源特色的景觀主題、符合自然教育邏輯的景觀流線、融於自然教育活動的景觀設施、符合可持續理念的景觀材料四項設計策略。設計原則與設計策略可為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教育可持續景觀設計設計原則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2-0078-03
引言
科技的發展使得電子媒介不斷入侵人們的生活,城市化的發展則擠壓了人與與自然接觸的空間叫,在「自然缺失」現象極度普遍的今天,社會各界對於自然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都日益增多,自然教育被推上了新的研究高度。近年來,一些圍繞自然教育的設計實踐率先在城市公園和鄉村廣泛開展,范存祥【2】將海珠濕地公園獨特的三角洲潮汐系統、果基生態系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厚重的嶺南民俗文化作為自然教育資源,提出了自然教育「珠海模式」的架構;范竟成3以蘇州市10家濕地自然學校為例,總結了基於濕地資源的自然教育軟硬體解說系統設計;閆淑君在分析台灣關渡自然公園的系列活動基礎上,建立了城市公園自然教育的內容體系;段春娥則是將自然教育與古村落結合,闡述了自然教育對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作用,並提出了在南社古村落開展自然教育的方法。眾多設計實踐與設計研究證明自然教育的開展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教育相關概述
自然教育(NatureEducation),是指在自然中體驗和學習關於自然的事物、現象及認知的過程,目的是讓受教育者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從而形成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形態【6】。當代的自然教育是對環境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提升形式,是自然教育能得以普遍實現的有力保障【7】。
自然教育的特點:1.對象是大眾,並以兒童為主;2.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在戶外,強調真實的自然體驗;3.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圍繞對自然界中的事物、現象及演變過程的教學而展開,包括認知層面、實踐層面和情感層面三個層面;4.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從「走進自然一認知自然一探究自然一回歸自然」循序漸進的過程;5.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最終啟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有一種對生命的態度和對萬物的敬畏感。
二、基於自然教育理念的景觀設計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20世紀90年代以來,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已經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識【8】,而自然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包括「人本主義」、「生態主義」、「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這三大點。「人本主義」是指景觀設計要以人為本。創造宜人的環境來滿足管理人員、教職工、學生、志願者、遊客、親子等使用者的生活、休憩、安全、舒適等基本需求,同時幫助使用者在其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休養,完成「再充電」或「再創造」(recreate)等高層次需求,還要考慮弱勢群體的使用,真正做到人性化設計;「生態主義」是指景觀設計要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在規劃時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包括空間上的規律以及時間上的規律,從場地內原有的地形、水文、植被等資源出發,因地制宜,秉承系統的生態觀,優先利用已被利用或干擾過的土地,從而將人類活動對原本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是指在自然環境與景觀利用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協調關係,使之達到動態平衡。強調景觀的經濟功能,根據市場需求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在設計前期將未來使用的擴充性一併考慮,重視長遠利益,將建造、維護、人事成本等費用最小化,資源的節約是景觀設計當前所必須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也是景觀設計師最能發揮其設計價值的一個方面【9】。
(2)地方文脈延續原則。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往往會結合當地文化,景觀作為當地文化的物質載體之一,在設計時要秉承當地的歷史文脈,結合當地的人文資源,保持整體文化風格統一,並充分發揚與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民族風格,提煉當地的文化符號,善於利用當地的傳統材料與建造技藝,塑造出體現當地歷史文化與本土文化底蘊、反映場所本身的精神與特質的景觀空間。
(3)景觀功能平衡原則。把握景觀的功能比重,自然教育採用「寓教於樂」的教育方法。大自然教育研究院將人們所攝取的信息分為「機械信息」與「生動信息」,其中機械類信息來源於課堂、書本、網際網路等渠道,這一類信息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有秩序、嚴謹和持續而生動類信息來源於大自然,是人們在大自然中通過五感實際接觸到的,這一類信息讓我們的思維更加主動、靈活和創新。因此在景觀的功能分區規劃時注意將「生動信息」和「機械信息」相結合,將「機械信息」還原於「生動信息」,讓使用者在「生動信息」中發現和總結「機械信息」,從而達到「學」和「玩」的完美平衡。
(4)藝術觀賞原則。景觀設計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設計時同樣遵循繪畫藝術中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四個關鍵點。其中「統一」是前提,是指在植物、建築、道路、水文的形狀、比例、色彩以及質地間尋求多樣的統一,讓景觀在整體中有細節和變化;「調和」則強調景觀要素之間的協調與對比搭配,相似的景觀要素能讓人產生協調、平靜、柔和的感受,具有強烈對比的景觀要素能讓人產生新奇、興奮、刺激的感受;均衡經常運用於植物配置的布局中,它包括「規則式」與「自然式」的布局,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景觀布局;「韻律」主要通過有節奏的變化來實現,在景觀場地反覆使用相似的景觀元素,讓人形成深刻的景觀記憶。
三、基於自然教育案例的景觀設計策略
(1)基於本地資源特色的景觀主題。一個好的自然教育景觀主題一定是紮根於本土的。張唐景觀團隊在設計廣州大魚公園之初充分研究了場地的歷史淵源,經過調查,發現場地在前些年曾是一處魚苗場,承載著場地的歷史記憶,於是將場地用「魚」的主題進行表達,整個公園由魚和水的元素進行串聯,在景觀平面布局上,破碎的水塘與原來的漁場相呼應,道路鋪裝和草地形態模擬水與魚流暢的曲線。在景觀節點布置上,有四個重要的景觀節點均採用了「魚」的元素,包括:1.組合式機械魚遊樂設施:園區入口處的自然遊戲區排列了三條巨型機械魚骨,採用拱形鏤空的白色鋼架結構,形成一個半包圍的空間,魚骨內部設置兒童攀爬、滑梯、彈跳等裝置,兒童能自如的在魚骨內部穿梭、玩耍;2.魚形柱陣噴淋裝置:水塘中部的親水平台上設計了白色柱陣,從平面上和立面上均能看到「魚」的符號,柱體中部設有霧噴裝置,走在柱陣中的人們能感受到涼爽的水霧,仿佛置身仙境,柱體頂部設有點狀光源,在夜晚成為場地的中心地標;3.魚群柱陣裝置:自然山林區與草坡地形區的交界處設有鋼材質的魚群柱陣,穿插在木墩過道周圍,為場地增添趣味性,魚群與天空形成較好的圖底關係,仿佛遨遊在天際;4.魚形廢舊輪胎景牆:作為場地最後的景觀節點,再次點明主題,將舊輪胎進行廢物利用,呈點狀分布在圍牆上,組合成兩條黑白相間的大魚形象,既環保美觀又創意十足,如圖1。
(2)符合自然教育邏輯的景觀流線。自然教育的景觀是自然教育活的教材,自然教育的過程是「走進自然一認知自然一探究自然一回歸自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圖2在此依據管於琴【10】、周儒【11】的文獻資料,總結了一份最常見的自然教育課程集合,如表1,在規劃景觀分區與流線時,應遵循自然教育的課程與活動邏輯。
第一階段「走進自然」。景觀功能分區:1.自然聚集區。為使用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寬敞的集聚場地,以進行個人展示與破冰遊戲;2.自然遊戲區。充分利用場地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資源,創造與自然互動的遊戲場地,讓人們通過遊戲來主動接觸自然,從而建立與自然的直接聯結;3.自然探索區。一般選擇在林地、濕地或者花田等特色景觀區域,設立豐富的自然步道與景觀設施,幫助體驗者打開身體感官,並從不同角度發現大自然的美。
第二階段「認知自然」。景觀功能分區:觀察與科普區。這一區域的景觀設計目標是引導觀察自然和進行自然科普,除了最常見的解說牌、科普牌等解說設施之外,其設計重點在於用景觀實體和互動景觀設施來呈現自然模式。
第三階段「探究自然」。景觀功能分區:1.自然藝術區。在景觀視野較好的位置打造一個小型聚集場所,配備桌椅等設施,供體驗者在此進行在地的自然藝術的創作;2.自然科學區。建造一個可以進行自然實驗的構築物,方便體驗者進行自然科學實驗,深度探究自然。
第四階段「回歸自然」。景觀功能分區:1.自然倫理區。加入自然倫理類景觀裝置,讓人們直觀感知自然危機,清晰地認識到現階段資源枯竭、水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食物短缺、氣候劇變等問題;2.冥想區:選一處靜謐的場地打造冥想區,供體驗者進行主動反思,從而推動自然倫理觀念的形成;3.可持續生活實踐區。建立可自主實踐的可持續的場所,包括生態建築、生態建造旱廁、雨水花園、家禽養殖、溫室、生態菜園、蚯蚓堆肥區等,同時預留能讓使用者進行樹屋搭建、廢物利用與建造的實踐場地讓人們親自參與到可持續的行動中來。
(3)融於活動的景觀設施。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施需要與自然教育的主題活動相融合。作為國際重要的野鳥棲地,台灣關渡自然公園圍繞著「觀鳥」這一主題活動,建立了一系列配套設施:1.自然中心。一樓設有生態展廳、多媒體教室等,用於進行園內生態科普,二樓設有高倍率賞鳥望遠鏡、學習教室及餐廳等設施,用於遊客接待、鳥類科普與觀測;2.觀鳥設施。設置觀鳥平台、自然步道、觀鳥小屋等景觀設施,讓體驗者能近距離觀察鳥類(圖3);3.景觀裝置藝術。關渡自然公園聯合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舉辦一年一度的「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把觀鳥活動變成一個節日,每年定期利用自然素材在地創作出體現藝術美感、傳達自然關懷的景觀藝術裝置作品,有幫助體驗者傾聽鳥叫的「聲境」藝術裝置,有反思工業大氣污染威脅鳥類生存環境的「0燃料=0煙囪」藝術裝置,有反思環境污染對候鳥遷移影響的「呼吸」藝術裝置,有用於紀念瀕危的鳥類的「逝去紀念碑」藝術裝置等,每件作品旁都附有詳細的設計說明,引導人們去關注與思考環境污染、生物滅絕等危機問題,將自然保護的理念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傳達給大眾,最終起到教育的作用,如圖4。
(4)符合可持續理念的景觀材料。自然教育強調可持續,因此在景觀材料的選擇上以鄉土可再生的材料為最佳。例如將「竹」作為主要材料的巴厘島GreenSchool,由於島上的竹子生長極其快,兩個月能和椰子樹一般高,僅三年便可用於建造房子,因此使用竹子作為建築材料,是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GreenSchool的景觀建築,從校舍、橋樑到家具、標識等設施,全部用使用竹子建造,在這裡,教室不再是制式化的方盒子,而是獨一無二的「竹世界」。設計師在主入口處打造了一個喇叭狀的景觀通道,讓體驗者通過踩在竹編吊橋的方式進入建築內部;最主要的自然教育景觀建築有三層空間,用捆綁式竹子作為承重立柱,將空間打開,四面迎迎風,與自然融合,十分通透,建築屋頂採用螺旋型的傘狀結構,用象草、黏土進行覆蓋,這種結構能在遮擋太陽光線的同時保證每一層空間的自然照明,最大程度減少人工照明,還能夠讓雨水順流而下,方便進行雨水收集與再利用;圓形劇場空間採用環形的下沉式設計,用竹桌椅作為邊界將空間環繞,有利於在炎熱季節,引導空氣環流,自動降溫;園區有一條天然的河流,橫跨河流的竹廊橋將河岸兩邊的校區相連接,廊橋的形式採用巴厘和爪哇風格相結合的華麗尖角,與當地文化相融合……這裡的一切,取於自然、歸於自然,將鄉土的環保建築材料利用到極致,如圖5。
結論
綜上所述,自然教育對當今城市與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功能是景觀應具備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當今社會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之時,充分開發景觀的自然教育功能有助於實現自然教育的全民普及,從而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文章從自然教育的內容與特點出發,提出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計原則,並結合廣州大魚公園、台灣關渡自然公園、巴厘島GreenSchool三個自然教育景觀的典型案例,總結了基於自然教育的景觀設計策略,以期為之後的自然教育景觀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范燕燕,章樂.兒童的自然缺失症及其教育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8(5):67-71.
【2】張范存祥,鍾文,蔡瑩.廣東海珠濕地自然教育模式解讀【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7,13(04):24-26.
【3】范竟成,朱錚宇,張銘連蘇州濕地公園自然教育發展實踐和探索【】.濕地科學與管理,2017,13(1):14-17.
【4】閆淑君,曹輝.城市公園的自然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中國園林,2018,34(5):48-51.
【5】段春娥.從自然教育視角談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以廣東東莞南社明清古村落為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2):29-34.
[6] UZun F V,Keles O.The effects of nature educatbn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ehavior[J] Proced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2912-2916.
【7】李鑫,虞依娜.國內外自然教育實踐研究【J】.林業經濟,2017,39(11):12-18.
【8】康婧,韓藝濃.生活方式,本土創造,社會創新:對可持續未來的設計路徑探析【J.設計,2019,32(14):131-133
【9】史靜雯.環境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城市氧氣公園為例【J】.設計,2020,32(03):156-157.
【10】管於琴.環境教育基地的自然教育活動開發模式研究【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8(5):16-18.
【11】周儒.自然是最好的學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06-210.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