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世界上古老的茶園!帶你去看看

2023年08月15日

- txt下載

  景邁和芒景的海拔約1400米左右,又在北回歸線一側,據說是出產高品質茶葉的最佳海拔和最佳區域。這些已經生長了幾百年甚至更久遠的茶林,至今依然被人採摘著、飲用著。


茶林軼事


考察隊的越野車如一隻船,在綠海中飄飄落落地走著。從車窗望去,兩邊又高又密的林子,在雨霧中把天都遮住了,陰陰的,陽光都射不透。要不是惠民鄉的副鄉長說是茶林,我們還以為是原始森林呢!


從景邁到芒景20多公里山路,居然都是在古茶林中行進!不只是這兩個村子,加上芒洪、翁居、翁窪等幾個村子,全被2.8萬多畝古茶樹環繞著、遮蔽著。


景邁村是傣族寨子,穿過寨子的公路上,一攤連一攤地涼曬著茶葉,路好像也變成茶葉鋪了。屬於這個村子的古茶林有8000多畝。


茶樹一般有三四米高,臉盆粗細。枝杆在密密匝匝的樹陰中,向著有陽光有雨露的縫隙四處突圍。縱橫交錯的樹幹生長著歲月的滄桑,生命的力量。茶樹滿身佩戴著濕濕的苔蘚和說不出名稱的寄生蘭不用專家介紹,人們一看就知道這裡的茶樹林很古老,這裡的生態很原始。


在這古老、原始的茶林中,那些更高更粗的古茶樹就被稱為茶王了。村子裡的人還記得,最大的兩株茶樹,分別於1956和1976年被砍燒。可惜!但那時真的怨不得誰,不就是兩棵樹。那樣的年月砍的樹還少嗎?現存最大的兩株,其中1號古茶樹高4.3米,基部干莖0.50米;二號古茶樹高5.6米,基部干莖0.40米。這樣高的茶樹,如何採茶呢?兩個傣族小姑娘特意穿上了漂亮的民族服裝,採茶給我們看。11歲的岩倫和10歲的砍倫年紀是小了點,但大人們都做別的事去了,又正是假期,茶葉都是如她們一般大小的姑娘們在採摘呢。在茶林里隨便選了一株茶樹,她們背著竹籃,就身手敏捷地爬了上去,立足的位置,已經高過我們的人頭了,一棵樹上,站得下三五個人採茶呢。


莽莽茶林里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的山寨就灑落其間。古茶樹的樹齡似乎就是山寨的歷史。隨便一株古茶樹,都有幾百年;隨便一個山寨,都是幾十代人。這裡的民族真正算得上是原住民了,他們世世代代採摘古茶食用。摘下的茶葉,曬了制了,又通過茶馬古道帶去遙遠的地方,遠得讓山村的頭人和祭師都講不明白。外面的世界太遠,講不清也罷,但他們卻講得清從前的事,幾百年上千年的事,都講得清。


芒景村的蘇國文,就是一個講得清往事的人。1950年,蘇國文的父親蘇里亞(布朗族名為岩灑),作為這一帶最後一個布朗族頭人,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他背著一袋5公斤重的古樹茶,那是只有當地頭人才喝得上的小雀嘴尖茶。在中南海,蘇國文的父親蘇里亞親手把小雀嘴尖茶送給毛主席。現在,古茶林里的碑上,還寫著蘇國文的父親蘇里亞送茶葉到北京的事情。


頭人的兒子蘇國文,如今在芒景山上也有相當的威望。他退休後,發動村民集資建了一個景邁布朗風情園,我們去的時候,工程正在收尾,裡面有新的寺廟,有寬敞明亮的教室,真是當了一輩子教師,搞旅遊也忘不了教書。況且,這一帶地方,小學校也常常設在寺里。他還自己出資10萬元,依稀仿照從前頭人的房子式樣,在廟旁建了一幢國文樓。


他相信古茶林出名了,遊客日漸多起來,他的舉動也會為村民們帶來好處。


蘇國文不簡單,他的布朗族名字叫岩賽吧,59歲,在縣教育局工作,是全國先進掃盲工作者、全國民族教育先進個人,現在已經退休回到家鄉。他把芒景布朗族的事情寫成了一本《芒景布朗族傳說簡史》,沒有正式出版,只是作為一種印刷品成書幾百冊,在世間流傳很少。雖然,這裡的古茶林被世人談論還是近幾年的事,但在他的著作中,他認為是布朗族先民最早種茶飲茶。


在芒景村的芒洪寨,那座有些殘破的老寺廟看似很普通,裡面隔出半間堆放鋩鑼、象腳鼓等節慶祭祀用品,另半間供著香火。但裡面的一塊碑卻大有來歷。石碑是供銷社拆房子時從牆角里發現的,已殘缺,紅砂岩上用傣文寫著這樣的意思:某年某日在頭人的帶領下建了此廟。蘇國文和瀾滄縣宣傳部副部長說,從前有5塊石碑,第一塊碑為種茶碑,第二塊為建寨碑,第三塊為建廟碑,第四塊為歷代佛爺碑,第五塊為歷代頭人碑,碑文記錄了芒景布朗族在此定居1000多年的歷史。從中可看出布朗族先民在建立自己的家園時,把種茶視為美好生活的第一要素。芒景緬寺木塔石碑上傣文記載,景邁古茶園的茶葉種植,始於傣歷57年(公元695年),算起來這片古茶林已經有1300多年了。考察隊里的周紅傑教授說,碑文記載景邁芒景古茶園的歷史,是目前判斷這片古茶園歷史最可信和最權威的史料。


1300多年的古茶園,讓考察隊員既驚喜又有些不敢相信。1300多年前,那些被認為是世界茶葉發祥地的國家和地區,有的還沒有開始茶葉栽培,有的僅有零星的種植,而景邁芒景的先民卻已成林成園地種植茶葉了。這,不能不說是世界茶葉種植史上的一大奇蹟!


布朗族先民為華夏文明增添了光彩。


布朗族綠色的拐棍


布朗族頭人蘇里亞把茶葉帶到北京,使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布朗族茶葉小荷初露,讓人認得鄰家小女初長成。殊不知,這小荷這鄰家小女,漫山遍野地植根在布朗族先民的生活中,與布朗族的歷史文化一同生長著。


已經流傳千年的布朗族典籍《奔悶》,詳細記載著布朗族英雄哎冷與茶的傳說。哎冷在布朗話里就是老大的意思。這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可以與希臘神話中的那些天神媲美,但更具人性。是他帶領一支布朗人最先到這裡定居,他才能超群,景洪傣王把第七個公主南發來嫁給了他,封他為叭哎冷,是級別不低的官。布朗人英勇善戰是史有所載的:勇悍好鬥輕身,兵不離身,這在紛爭不斷、環境險惡的歲月,是求生存的必備氣質。哎冷武藝不凡,得到人們的尊敬。哎冷最後死於一次族人相爭的陰謀,他臨死前說: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光;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不完用不盡。


一個英雄去世了,但他留下了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至今,每年農曆六月初七,這裡的布朗村寨還要舉行一種叫奪的活動來祭茶和祭奠哎冷,時間長達數天,要進行鏢牛等隆重儀式,中心地點就在芒景的哎冷山上。在芒景布朗族的《叫魂經》等典籍中,不僅記載著祖先遷徙的歷史,也留下了這樣的話:叭岩冷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英雄,他給我們留下的竹棚和茶樹,是我們生存的拐棍。


從布朗族典籍《奔悶》中記載的哎冷到蘇里亞;從蘇里亞到他的兒子蘇國文,已是滄海桑田,但這根綠色的拐棍卻生生不息,支撐著布朗人子子孫孫的生活。


歷史上,布朗山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輸送到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是這裡布朗、傣、哈尼等族百姓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茶葉也是他們平日裡的菜,生活中的保健飲品。布朗話里,茶稱為臘,最初只是一種佐料得則。至今,還有人在野外勞作時,摘一把鮮葉,用鹽巴辣子一蘸就是菜。上山不帶飯可以,不帶臘不行,這句話仍在布朗山講著。雲南人說的吃茶,在這裡有了真切的含意。因為此種得則與生活是那樣的密不可分又有利於身體,漸漸有了人工種植。於是,哎冷給這種佐料取名為臘,原是綠葉之意,從此用來專指茶。在思茅、西雙版納等地多有帶臘、拉等字的地名,就往往與茶有關。


1000多年的種茶史,布朗人掌握了多種茶葉品種的製作:臘告(干綠茶)、臘拉(大粗葉茶)、臘賀(糯米香茶)、臘各信(小雀嘴尖茶,當年送給毛主席的就是這種茶)、臘廣(圓形的緊壓茶),也就是後來譽滿天下的普洱茶。


在景邁芒景,森林、茶林與村落,沒有明確的界線。人們就生活在茶林里,連空氣中都仿佛飄散著茶樹的清香,讓人分不清是先有茶樹還是先有人家。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葉協會理事長、國際著名茶葉專家松下智先生來這裡考察,把萬畝古茶園讚譽為人類最早開發利用茶葉的珍貴的茶樹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的國寶。昆明世博園茶樹區里,曾展示過兩棵巨大的千年古茶樹,就是從景邁移植去的,世博會間令來自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驚嘆不已。後來,它們因水土不服枯死了。但在景邁、芒景萬畝古茶林里,我們看到數不清的古茶樹吐著新綠,生機勃勃。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