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2023年11月15日

- txt下載

1、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淝水又作肥水,源出於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
淝水簡介:
淝水分為二支:向西北流者,經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的淝水也是指它。淝水也為合肥的護城河提供了源頭。淝水東源出肥西縣的大潛山,北流經青楓嶺,過淠河總乾渠天河渡槽,經石步橋,納官亭來水,又匯源出焦婆店經長城鎮的來水,北流至唐老圩,與源出將軍嶺自東向西三水匯合,進入壽縣境。折西向北與西源在董鋪匯合,全長49公里,流經境內14公里,流域面積211平方公里。
淝水是淮河的支流,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桐柏縣誌》載:「淮,始於大復(大復峰,太白頂),潛流地中,見於陽口」。淮河的源頭是由桐柏山58條支流匯成。江河之源的認定,一般遵循「位高為源,位遠為源」的原則。淮井定為淮河正源具備三個原因:一是它在淮河58條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米),距東海最遠;二是秦始皇時便在這裡建立了淮祠,是歷代皇廷祭祀淮河之地;三是志載:清乾隆皇帝兩次遣官到這裡探源,時布政使江蘭、河南巡撫畢源都是在這裡探得淮水真源的。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實則僅二十多萬)前秦軍。淝水之戰使得北府兵聲威大振,謝玄、謝安、謝石等人也憑藉此戰留名青史。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藉此機會收回權力,成為了東晉唯一掌握皇權的皇帝。而戰敗的前秦天王苻堅,也並非是一位怯懦無能的君王,他誅殺暴君苻生,為永嘉之亂以來的關中百姓,帶來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歲月,使得五胡亂華以來的北方再度恢復生機,不過因淝水戰敗,本已經和平的中原,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苻堅也在兩年後被叛將姚萇殺死。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淮河簡介:淮河全長約有一千公里,流域面積多達二十七萬平方公里。位於我國東部地區,流經河南、安徽、湖北、江蘇這幾個省,它和秦嶺被看做是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它和黃河、長江、濟水一起被人們稱為「四瀆」,同時還是我國七大河之一。

2、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我們常說的肥水和淝水都是指同一個地方,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讓這個地名廣為人知。
淝水是哪條河的支流
淝水的源頭就是肥西與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是淮河的支流;它的支流又分別入淮河和巢湖,淝水也為合肥的護城河提供了源頭。
歷史上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它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3、淝水之戰的淝水是什麼的支流?


淝水之戰的淝水是淮河的支流。
淝水之戰其實是出現在公元383年,這場戰爭是前秦討伐東晉的一次戰役,當時的前行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各個政權,於是向南進攻向東晉發起了侵略戰爭而淝水之戰就是這兩個國家對峙的一次關鍵性的戰役。
當時前秦出兵,雙方就是在淝水的這個位置交戰的,當時的這個淝水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壽縣,準確的位置是在東南方。當然這次戰役是以東晉的勝利而告終,當時的東晉只是8萬兵力,但是卻戰勝了前秦的軍隊80萬,所以在歷史上這次戰役是很有名氣的,是典型的以少勝多戰役。
擴展資料: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
侯景反覆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