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將相和》教學設計之四

2023年08月24日

- txt下載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二)按不同故事內容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興趣。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後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呢?設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我想知道他們為什麼和好等;教師可以適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再給他們談論的時間,然後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並藉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讀准字音。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允、頗、侮:
2.指導認清字形。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採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牆壁,與土有關,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進行區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因為書後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或詞典理解詞意。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理屈理虧。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推辭謙讓不幹。抵禦抵擋,抵抗。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能耐技能,本領。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於打仗。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 詳細歷史背景
(四)三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學生讀完之後,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將指的是廉頗。相指的是藺相如。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五)統觀全文,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布置作業 。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是什麼。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麼故事?(教師藉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麼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後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通過默讀,學生知道: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經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鬥智斗勇。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麼非常著急?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繫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後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麼著急。同學們如果認真讀書就會發現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藉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麼作用?聯繫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麼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麼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麼,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兵製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覆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願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後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如果真的……換,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複句,都是假設關係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計好了。一定一詞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後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鬥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表現了他什麼品質?在指導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讚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絕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醜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這一言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麼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了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鬥爭精神。在秦王假意應允以城換寶以後,相如又是怎麼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後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麼?由於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及時送回國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麼處處表現得很被動呢?這個問題的設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幫助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寶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後,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鬥爭的結果怎樣呢?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是什麼意思。
(6)教師小結。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麼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後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麼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並帶相如一起赴約。事情的經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結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麼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表現了他的什麼品質?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麼。結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後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允,表現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麼不好推辭?推辭是什麼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幹的意思。於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藉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於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係到國家榮辱的關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抓准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麼作用?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果。這裡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麼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麼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於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麼,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麼品質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構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後教師檢查、指導。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麼事?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
(2)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事情的經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並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事情的結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麼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通過反覆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
(4)負荊請罪是什麼意思?廉頗為什麼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麼好品質呢?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於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接著找出同心協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後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麼做小標題?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機智勇敢的品質和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複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複述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後再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後讓學生進行複述。最後教師小結:複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複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麼聯繫。
(二)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麼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二)交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
(三)了解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繫。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四)編排課本劇: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容較長,關係較為複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容。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後,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