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校藝術教育對於「立德樹人」的獨特價值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孫曉燕(河南工業大學)
在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基礎上,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所謂「立德樹人」,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從而培養有知識、有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歸納起來,即樹立德業,完善人格,培養英才。作為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美育重要途徑的藝術教育,對於「立德樹人」卻有著獨特的價值。
一 藝術教育與樹立德業
據工信部《2014年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我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總數達到8.38億戶。網際網路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尤其是在「黃海波事件」中,居然有六成多網友對如此明顯的違法行為表示理解。由此可見,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的差別,使得「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底線都在軟和、降低,從而導致人們對待一些有違社會主流道德標準的事件上持寬容甚至支持的態度。」
近年來,政府、社會、學校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許多加強道德建設方面的工作,也的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指引作用。但是僅靠道德理念在人們腦海中的約束力,很顯然不足以徹底影響或改變人的主觀能動性。究其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有能夠深刻地認識到客觀實際的道德觀念與客觀實際的審美情感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正如德國美學家席勒所說:「從感覺的受動狀態到思維和意志的狀態的轉變,只有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才能完成。雖然這種狀態本身並不完全決定我們的見解和信念,不會由此否定智力和道德價值。然而,這種狀態仍然是我們獲得見解和信念的必要條件。總之,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審美狀態本身不具有誘導性和傾向性,既不會對人的道德觀念造成直接的干涉,也不會在人的思維意識中憑空產生一種專屬該審美內容的道德觀念。但是如果對審美狀態加以藝術教育的塑造,審美狀態所達到的心境即會充滿能動性,也就能夠做到兼收並蓄、包羅萬象而又不脫離審美對象本身所表達出的核心思想。經受過藝術教育的塑造之後,受教育者基本可以達到個人主觀意識自由地與周圍客觀實際的具象相融合,即《論語》中所表述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一來就催生了個人高水平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思維。也就是說,當道德觀念的成型與塑造依賴於審美關係和審美狀態時,道德情感就會被增加獨特的審美情感成分,使得道德情感超出原有的現實價值。青少年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生活比成年人更為豐富,更容易接受道德情感在審美狀態下的改變和提升。而如果將道德情感脫離出審美狀態和審美情感,單獨的寄希望於通過原則、觀念的灌輸而使之升華,就會導致這一升華過程變得十分單調乏味、十分空洞且不切實際,也往往不能夠被人們廣泛接受,難以保證道德教育能有一個優質的結果。
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列寧曾如是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審美情感的來源與體現均與藝術本身緊密相連,也就是說藝術教育的作用,對於受教育者的審美情感的提高具有十分獨特的作用。這一作用是其他途徑所不容易達到的。藝術教育作為審美培養的核心內容與主要手段,正是通過以情感人、以情動人的方法,可以使個體的知、意、行相結合,形成一定的道德習慣、信念、理想,從而使受教育者進入一種更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藝術教育與完善人格
近年來,從「馬加爵事件」到「藥家鑫交通肇事殺人」,再到「復旦投毒案」,一則則發生在青年學生中的極端事件,提醒著我們要對青年學生中存在的孤獨、抑鬱、狂暴、易怒、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給予更多地關注和疏導。人生命發展的總過程,基本上是一個不斷破壞舊結構和不斷確立新的發展秩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尤為簡單、脆弱,常常產生某種暫時性的生命失落,具體表現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個人追求的彷徨,對自我的否定和厭倦,等等。而藝術教育的展開,正是在某種價值完成方式上,將這些問題和現象消解在整個藝術活動中,從而幫助青年學生塑造完美人格。
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就是要通過不斷地藝術活動,完善和豐富青年學生的藝術情感休養,以及藝術興趣和價值觀念。藝術教育通過大量具體的展演活動,引導學生無數次地投入到美的世界和美的享受中,緩慢地、無聲無息地,但又是深刻地改造著受教育者生命中的本能衝動,以及潛意識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從而脫去生理上的動物性質,達到一種「移情」的升華。「一本好書能影響人的一生」。同樣,藝術作品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中提到,19世紀英國畫家瓦茲的油畫《希望》,對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自己曾被那幅畫感動得熱淚盈眶。畫面中一個年輕女子坐在象徵世界的地球上面,身體向前傾斜,低垂著頭,眼睛被蒙上繃帶,雖然她的豎琴被毀壞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這位女人仍有無畏的希望,在她那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彈奏音樂,去讚美上帝。相比之下,且看當今一些消極的、對抗的、早熟的、帶有不良傾向的動漫,充斥著青年學生的生活,直接衝擊了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年學生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急切地重視藝術教育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充分、及時地把青年學生喜愛的、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引入到藝術教育的課堂上來。
此外,藝術教育的開展,還能為青年學生提供健康的娛樂與消遣。在青年學生中,尤其是大學生,他們有充裕的閒暇時間,如何度過這些閒暇時問,這對於他們的情感狀態與心理健康頗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在課餘參與一些帶有娛樂性質的藝術活動,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享受無限多樣的美,那麼藝術之美會潛移默化地積澱在青年學生的心靈中,為青年學生造就平和的心態、穩定的情緒、健康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起到奠基作用。
三 藝術教育與培養英才 藝術教育不僅能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德業,健全人格,還可以提高他們個體的智力水平,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在能力,從而使他們在各自的行業和領域中有所成就。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的左右半球所負責的思維內容是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有所區別,左腦傾向於抽象性思維,右腦則更善於具象的思維。很早的相關報道曾多次指出過,在人類對於人腦應用的過程中,人腦的功能有極大一部分仍舊處於未開發階段,尤其是右腦的具象思維功能,這裡就包括對事物的直覺判斷能力,對空間的把握能力,對時間的審視能力等。而人類的右腦部分是人類對創新、靈感和獨特思維的主要負責區域。新的思想、新的發明創造,基本全部依賴於右腦的邏輯思考能力。人類也藉助右腦的思考能力,在攝入外界紛亂複雜的信息之時,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而後通過邏輯思維進行推斷和加工,催生新的思維內容,即新的創意或是發明。這一過程往往是曇花一現,關鍵在於對靈感的把握和運用。錢學森說,要創造,要突破就得有靈感。唧麗靈感的激發需要有多種因素和條件。目前,人們對想像、直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的形成機制還在探索之中,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來自音樂、美術、影視、舞蹈的藝術美,或者神奇世界的自然美,往往是啟迪心智、激發靈感的契機。例如,空間觀念是美術創作的基本功,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在獲得感受客觀物象的形體、輪廓、線條、明暗、色彩等視覺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和完善學生的空間智能。而通過音樂課教學使學生提高對旋律、和聲、節奏等的聽覺感受能力,並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和想像能力。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進行智力的全面訓練的最佳時期,錯過了將會造成人的智力發展的不可彌補的損失。人們往往習慣上只重視抽象思維能力,然而在創造性勞動和科學研究中,僅僅依靠抽象思維能力意味著思維的枯竭和平庸。只有兩個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發展,保持其整體性時,才能實現生理學意義上的智力的全面培養和發展,同時也最大程度地挖掘了人的智能。
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解讀,人的本質力量外在表現為,人按照主觀的思維判斷尺度來塑造外界的物體,來改造世界。也就是說,這也是一種審美的本質力量。一旦人們缺乏對於審美能力的修養和培訓,人們將很難全面地運用人的本質力量來改造外界事物,也就使得美的創造結果大打折扣。而現階段的藝術教育過程,正是通過審美活動的形象性、趣味性來吸引學生投入其中,使學生留下積極愉悅的情感經驗和情感回憶。當學生富有情感地去認知一個外界事物的時候,大腦的邏輯能力和學生本身的主動性都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促進,這樣一來也進一步保證了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的滿狀態投入。在這樣的狀態下開展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交流也將會十分有利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智力的開發與提升。
參考文獻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 cn2014(1):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EB/OL].http//:ww.miit.gov.cn2014 (3).
[3]張宇.黃海波嫖娼獲點贊不可全信[N].北京晚報,2014-05-19.
[4]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4:116.
[5]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6]歐巴馬.歐巴馬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107.
[7]錢學森.關於形象思維問題的一封信[J].中國社會科學,1980(6):66.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