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談新媒體數位影像藝術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楊君
【摘要】新時代的今天,傳播科技快速發展,「影像」的儲存媒介、呈現形式、敘事結構與符號意涵也不斷與時俱進、演化改變。十九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出現後,人類視覺所感知的外在景物方可藉由「影像」重新呈現,「影像」也成為「語言」和「文字」以外,最重要的社會文明發展記錄工具、傳播溝通方式以及符號意義載具。
關鍵詞 影像 信息 傳播
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接受越來越多的符號信息,這些信息的傳播不僅僅依靠人際傳播,還依靠大眾傳播中的多種媒介,比如,廣播、電視等等。媒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開放式的文化形態,產生了與傳統媒介不同的媒介藝術形態——新媒體數位藝術。正如馬克·波斯特所說:「信息方式促成了語言的徹底重構,這種重構把主體構建在理性自律個體的模式之外。」①
一、數位藝術的發展
數位科技全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藝術形態。現如今,藝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繪畫,而是應用在設計、影視、廣告等各種相關領域,帶來了生產方式的全面革新,甚至是思想方式的轉變。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藝術也在不斷前進,它不再是不可觸碰的「藝術品」,藝術家們通過科技新媒體,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更挑戰藝術家的創造力,產生多元的藝術創作方式。在藝術創作中,新媒體素材、技術或者各種媒體素材,比如,粉彩、炭灰、油畫、水彩、木頭、聲音、身體、影像……等等,都是承載著「藝術」的載體。簡單來說,也就是藝術家使用的創作材料,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新媒體創作都意味著該作品的藝術性會為其加分。澳洲新媒體藝術大師傑弗瑞·蕭(Jeffrey Show)認為:「科技雖拓展了表達的方式,但是並不會在藝術創作上幫你升級!」②假設藝術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極其有利的,那麼便能夠解決人們的顯示生活問題。新媒體對藝術界而言,可以說是藝術的新工具、新語言。③
新媒體藝術承載著多元化的信息傳播,並且有其虛擬性、創新性、自由性、視聽性等等,成為受眾歡迎的綜合平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新媒體藝術的完美形成,更能夠讓受眾在新媒體藝術中產生新的審美認知。
而在二十世紀末期數位網絡信息時代來臨之後,「影像」成為可儲存於電腦硬碟或是DVD 光碟片的數位檔案,「影像」的播放渠道也從電影院、電視擴展到電腦、手機以及其他數位影音播放裝置;「影像」呈現的形式也益發多元,從劇情片、紀錄片、新聞影片、動畫、電視節目、廣告、音樂錄影帶到網絡短片以及微電影。如何認識這些透過不同媒介管道傳播的「影像」以及「影音內容」、解讀不同影音內容所傳達的文字或是符號意義、清楚影音內容生產背後的影視產業結構以及檢視現代受眾與影音科技和影音內容的互動,就成為身處於新時代中的大眾所需面對並理解的重要課題。
二、影像的發展
活動影像從以電影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眼前開始,就不斷地受到媒體科技的發明而產生轉變。上個世紀70 年代,錄影設備的發明而轉進到家庭(客廳);隨後,90年代,電腦快速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影像更轉進個人的私密空間(個人房間),使影像成為一種傳送信息的行為。最後,我們可以看到人手一支的手機也成為創製、傳送影像的機制。此迅速的轉變,呼應了新媒體理論先驅諾曼維奇的「軟電影」(Soft Cinema)觀點,他說:「電影的未來造型必然來自信息時代高度分工細密互動下的新品種呈現形式:一種電腦數位邏輯緊密構連下的影像語彙。」
與此同時,影像多元的景觀日趨走向開放性,無論是負載於銀幕、熒幕、介面、建築之中,影像從傳統電影的播映,到數位的運算模式與3D 的投映形式,讓影像「浴火重生」,開創更多活動影像的實驗性與造型性。
三、影像的形成
在新媒體占據廣大市場的新時代,藝術給人以美感,它以感性形式來彰顯理性知識和真理,以感性視覺形式表現某種精神力量,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媒體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儘管網絡技術、虛擬技術、現實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但是中國新媒體數位實踐技術主要還是以影像、符號為主體。
新媒體數位影像多以網絡平台為主,現如今,大多數的視頻網站的節目分類中,主要包括,電視劇、電影、微電影、綜藝、文化、視頻等。其中,只有視頻這一檔節目具有數字原創的性質,而其他節目的性質大多數都是平移和複製過來的。從這點可以看出,新媒體互為影像藝術過於傳統,缺乏創造性。尤其是影視節目上的表現尤為明顯,許多節目運營商屬於傳統的編排,而且節目的相似度較為明顯,缺乏新媒體數位藝術影像的表現。
綜觀近代視覺藝術的發展,從既抽象又前衛的影像,可以發現,從二十世紀初的前衛藝術運動以革命的宣言開啟創新性的變革開始,當代視覺藝術的創作激烈地對傳統藝術表現進行了批判。
在新媒體數位影像藝術創造過程中,視頻的表現形式過於枯燥,一部影片無用的東西較多,並且影片時間較長,例如,韓劇、肥皂劇、家庭倫理劇等等,片中重複的語句與場景過多,故事類型相似度較重,這對新媒體數位藝術影像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影像成為新媒體數位藝術視覺文化時代最鮮明的特徵之一,它不僅是藝術創的媒材,更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和表達自我的媒介和手段,正如馬凌燕所說:「自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電影、電視、錄像、網絡藝術、多媒體藝術和數字藝術都是以影像為媒介的藝術類型,影像既是藝術的物質載體,也是在現代社會中藝術適應時代變化和反思社會生活的方法和手段。」④
波德里亞的後現代景觀理論和利奧塔的後現代描述早就關注影像符號在當代社會的無窮增長和擴張。⑤我們拋開波德里亞的主張,可以認識到,在新媒體的時代,是以影像為中心的視覺文化的社會,為藝術家性影像角度發展新媒體數位藝術提供了堅定的基礎。
四、影像藝術在台灣
由周東彥與周書毅跨界合作的《空的記憶》連續兩年(2011、2012 年)獲文化部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劃補助,並獲2013 年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首獎。此作以空與記憶為命題,透過劇場、影像對記憶與空間的探索,運用環景攝影、即時影像處理、感測裝置、無線舞台裝置等新媒體技術之整合,以跨領域的姿態表現出舞者驅動外在物質與內在心靈之間的新景觀。
新媒體數位藝術影像將身體「符號化」,這正是創作者在使用當代科技媒體形式所描繪的人類存在的新樣貌,這是不管置換、可分裂、複製與無限擴展、符號化,以及視覺化的形象。
中國新媒體數位藝術發展的可貴之處在於,藝術家們能夠在不摒棄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對新媒體數位技術進行創新、不斷進步。將中國現當代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和日常生活作為關注的主要對象,形成了新媒體藝術影響實踐的重要內容和主題。現如今的人們不再重視真實的身體在藝術家創作實踐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參與者、使用者亦或是觀察者,數位模擬在人們看來似乎超越真實肉體所帶來的強烈震撼。
結語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新媒體數位藝術的全球化及其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從單一圖文的時代發展到現在的新媒體科技化的時代經歷了艱苦的歷程。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數位藝術的創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傳播業的飛速發展,使人類進入了跨領域的新媒體數位藝術競爭的時代。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新媒體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所以,加強我國的新媒體藝術的文化與科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我國的數位藝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至今也並未建構出理論可行的自我組織與架構。
「我們已經落後了!」從2006 年開始,我國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腳步遠遠不及日韓國家。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國應建立一個長久可行的體系運作邏輯,同時又必須高度與外部環境互動。如果沒有一套運作邏輯,所有的人才資源、知識理論,及文化政策等終將成為對系統的壓力,隨時可能壓垮其本質。
參考文獻
①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83
②③弗瑞蘭著,劉依綺譯:《別鬧了,這是藝術嗎?》[M].左岸文化出版社,2002:140-141
④馬凌燕,《新媒體藝術的美學研究》[D].東南大學,2007
⑤周憲:《20 世紀西方美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老師:高紅波)
責編:姚少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