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2023年11月06日

- txt下載

篇一: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學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2、學生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知識連結:
比例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目標
1、什麼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2.4:1.6和60:40
二、導學探究,建立模型
(一)導學探究,解決問題
1、導學提示,明確方向
請自學教材41頁例1之前的內容,然後小組合作,完成下面的問題。
1)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
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項和內項,計算比例中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有什麼發現?
3)請自己任意舉例,驗證你的發現。
4)試著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學生彙報,重點釋疑
1)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2)2.4∶1.6=60∶40
兩外項積是:2.4×40=96
兩內項積是:1.6×60=96
2.4×40=1.6×60
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各小組代表彙報
全班交流
3)學生舉例子,驗證發現的規律。
2、歸納小結,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練習檢測,鞏固應用
1、填空
1、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
2.在比例里,()等於()。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在a:7=9:b中,()是內項,()是外項,a×b=()。
4、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3和8,則兩個外項的積(),兩個外項可能是()和()。
2、判斷
(1)因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個比例里,兩個內項互為倒數,兩個外項也應互為倒數。()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四、回顧總結,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先獨立完成,再指名彙報,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先判斷,並說明理由。
鞏固學生對比例各部分名稱的理解。
鞏固學生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
鞏固學生能正確的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反思
1、在教學比例(特別是分數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要特彆強調哪是外項,哪是內項。
2、本節課充分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二: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5頁的例5,「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讓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練筆:
在()里填上合適的數。5:4=():124:()=():6
2、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怎樣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們學習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後長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寬嗎?
(1)讀題審題,理解題意
老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問:怎樣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放大前後的相關線段的長度是可以組成比例
(2)引導分析,寫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後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那麼,你能寫出哪些比例?引導學生寫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師介紹:「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據,變形解答
討論:怎樣解比例?根據是什麼?

篇三: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3頁例4,「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找找比比:
(判斷下面的比,哪些能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說說判斷過程。
2、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比例的有關知識。
二、新授
1、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5=18:30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5=18: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2、教學例4
(1)理解題意,信息搜索:
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2)、學生寫不同比例:
引導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比例。並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3)、學生探索規律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4)、寫比例,驗證規律:
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
(5)、師生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思考分數形式的比例3/6=2/4,通過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結果相等。
4、練習:「試一試」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
提問:2.6:1.8和0.5:0.25能組成比例嗎?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
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5:3=():64:()=():5
3、做練習十第1、2題
四、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篇四: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這節課在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為下節課教學解比例打下基礎。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學比例各項的名稱,即什麼叫做比例的項,什麼是比例的內項,什麼是比例的外項。引導學生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並追問「如果把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有什麼關係?」即呈現:
「2.4×40○1.6×60」。在此基礎上,發現規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做一做」教學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個人認為這樣的材料呈現方式至少存在兩個弊端:(1)例題缺乏意義和挑戰性,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2)沒有給學生想想的猜想和驗證的空間。
【教學目標】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2、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究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滲透有序思考,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教學設想】:
1、教學情境的呈現
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就好比創建了一個充滿引力的磁場,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課堂教學的「輕負高效」,增加課堂教學的厚度。為此,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對情境的創設有如下考慮:簡單卻能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
教材中直接呈現比例「2.4:1.6=60:40」,並跟進兩個填空:兩個外項的積是(),兩個內項的積是(),從而得出結論: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個人認為這樣的情境太直接,牽住學生的.思維走,沒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間。為此,我簡單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老師這裡有一個比例「12∶□=□∶2」,不過它的兩個內項看不清了,想一想,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這個問題簡單卻開放,答案不唯一,為學生的思考打開了空間,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求比值的方法解決:先填進一個數,然後就出比值,再確定另一個數。只要老師有意識的把學生的回答有序板書,可以達到引導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學方式的選擇
教育的真諦應該是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發展當然需要積累一定量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水平的提升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引領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側重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探索知識形成過程的學習中,不斷拓展思維的寬度和增加思維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質本身並沒有難度,難在通過觀察、猜測、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個結論的形成過程。我想,這個探究過程應該就是一個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吧。只有當學生經歷了這個探究式學習過程,才有可能真正體驗思考與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練習的設計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旨在鞏固對比例基本性質的掌握,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滲透假設、驗證的解決問題方法,假設兩個比能組成比例,然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分別算出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補問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追問引領學生對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進行比較優化,凸顯了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
(2)根據乘法等式「2×9=3×6」寫比例。既是對比例基本性質的逆用,又旨在滲透有序思考的解決問題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則a:b=():(),旨在將比例的基本性質逆用推廣到一般。追問:如果a:b=4:2,則a=4,b=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旨在激發學生的思維矛盾,引領學生打破思維定勢,體驗變與不變的思想。那麼a、b還可能是多少?你發現了什麼?旨在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列舉、歸納的過程,提升思維水平。
(4)猜猜我是誰?6:()=5:4,旨在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滲透方程思想,為解比例的學生作鋪墊。
【教學預設】
一、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呈現:4:5和8:10
(1)認識嗎?叫什麼?
(2)正確嗎?為什麼?(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介紹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4:5=8:10中,組成比例的四個數「4、5、8、10」叫做這個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5和8」叫做比例的內項。
3、你能說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1)1.4:=:5(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數
呈現比例「12∶□=□∶2」。
(1)想一想,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如1和24,2和12,……
(2)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2、猜想
仔細觀察這組等式,你有什麼發現?(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兩個內項的位置可以交換……)
3、驗證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有什麼好辦法?
(2)你覺得應該怎樣舉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後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
2)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比例,小組內交換驗證。
3)通過舉例驗證,你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4、小結
(1)老師這裡也有一個比例3:5=4:6,為什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篇五: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比例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誰能說說什麼是比例?
2、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問: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二)探究新知
1、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後得到右邊的三角形。(單位:厘米)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2)兩個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嗎?3:62:4
兩個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嗎?2:43:6
每個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嗎?3:26:4
每個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嗎?2:34:6
2、(1)學生自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就是比例的各個部分,那麼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呢?請同學門自學課本第43頁。
(2)學生彙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3:6=2:4
外項內項內項外項
(2)學生交流:你能說出其他三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是多少嗎?
(3)寫成分數形式的比例,並說一說各比例外項和內項在哪裡?
(4)比較:比例和比有什麼區別?
3、(1)要求:觀察黑板上的四個比例式,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2)要求: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並討論它們存在什麼關係?
以3∶6=2∶4為例,指名來說明.
內項積是:6×2=12
外項積是:3×4=12
6×2=3×4
4、再寫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樣的規律.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
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為()
6、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比例的基本性質
7、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教師板書:交叉相乘積相等
8、提問: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用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方面不同,你認為它們在什麼方面還有什麼區別?
3、完成練習十/1、2、3、4
4、判斷: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是1,兩個內項一定互為為倒數.()
5、根據4×9=12×3,寫出比例式。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
五、作業:

篇六:《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這節課在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為下節課教學解比例打下基礎。教材利用三角形的縮小做素材,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不同的比例,以其中一個比例為例教學比例各項的名稱,在讓學生說出其他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在觀察各個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的基礎上,發展規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材還介紹了分數形式的比例基本性質的表達方法。「試一試」教學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練一練」和練習十第1-4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設計思路: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澱和錘鍊的間接經驗。由於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薰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基於以上認識,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並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儘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並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並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聖殿。
葉瀾教授曾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確實我們教師應該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演繹精彩生命的舞台,把主動權、選擇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才會有層出不窮的生成,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節課是概念教學,不太好講。在上課之前我感覺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為新課做好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然後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讓學生看書自學,再小組交流,這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有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師生交流、同位交流、多方驗證。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採用了自主觀察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而且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後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課之後,我發現還存在很多問題。
1、教師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還不能用多種語言來激勵學生。如果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的參參與學習。
2、上課心態、情緒還不夠平穩,計算機技能、教學機智、自身素養還有待提高。為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最後有點趕時間。
3、面對一些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我還不能及時抓彩,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放大,讓它臨場閃光,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讓「靜」的課堂動起來,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展」與「建構」 。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日子裡,還要好好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篇七:《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自主學習,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難點: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複習導入:
(1)什麼叫做比?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2)什麼叫做比值?
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談話:今天我們要學的知識也和比有著密切的關係。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青島都有哪些產品非常有名?(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島啤酒享譽世界各地,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探索啤酒生產中的數學
出示課件:這是一輛貨車正在運輸啤酒的主要生產原料大麥芽。
這是它兩天的運輸情況:
一輛貨車運輸大麥芽情況
第一天 第二天
運輸次數 2 4
運輸量(噸) 16  32
根據這個表格,讓學生提出有關比的數學問題。同桌倆人,一個提問題,一個將問題的答案寫在本上,看哪對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問題最多。
談話:誰來交流?跟大家說一下你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的問題:
貨車第一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 (16 : 2)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運輸次數的比是多少?(32 :4)
貨車第二天的運輸量與第一天運輸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答案一一貼或寫於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認識比例及各部分名稱。
談話:學習數學,我們不僅要善於提問,還要善於觀察。現在就請你觀察這兩個比(16 :2;32 :4)看能發現什麼?(學生會發現比值相等)
思考:這個比值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是什麼?(每次的運輸量)
既然它們的比值相等,那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將兩個比連接起來?
學生用等號連接,並請學生把這個式子讀一下。
試一試:剩下的這些比中,哪兩個也能用等於號連接?在你的練習本上寫寫看。(學生獨立完成)
介紹: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數學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們知道,比有前項、後項,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像16、4位於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2、32位於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學生先把2 :16=4 :32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再同桌倆交流它的內項外項分別是誰。
自學提示: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棒,現在請你看課本自主練習第1題,能否根據剛才所學知識解決。(學生獨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4�U6
比例
2�U3=4�U6
3.判斷下面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6∶9 和 9∶12
總結方法: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4.談話引入: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不是這樣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其實秘密就藏在比例的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中,它們兩者之間可是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關係,你想揭穿這個秘密嗎?
那就請你以16:2=32:4為例,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試試能不能發現這個關係!
5、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②是不是每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律,請你再舉出這樣的例子來。
③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麼?
6、全班交流。
(1)哪個小組願意將你們的發現與大家分享?
(2)還有其他發現嗎?
(3)你們組所發現的是不是個偶然現象呢?咱們最好是怎麼辦?
7、驗證發現,共享成功。
師:對,舉例驗證,這可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方法。那現在,咱們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組一個新的比例,驗證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學生獨立驗證)
8、利用一個比例通過課件形象的展示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9、小結:不錯,看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思考,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一條規律。也就是,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數學上我們把這條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也是我們在小學階段,在繼分數、比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的第三個基本性質。運用它,我們可以解決許多數學問題。
10、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二)自主練習,拓展提升
1、判斷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讓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連線:自主練習第3題。
3、填空:自主練習第6題。
4、自主練習第10題: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寫幾個寫幾個)。
2、3、4 和 6
因為 2 × 6 = 3 × 4 所以這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練習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溝通。
(三)回顧總結
在這節課中你又有什麼新的收穫?

篇八:《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組成比例。
3.通過觀察比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獲得積極探索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認識比例的意義
1.出示小紅、小明在超市購買練習本的一組信息。
(1)根據表中信息,你能選出其中兩個量寫出有意義的比嗎?
(學生思考片刻,說出了1.2∶3、2∶5、1.2∶2、3∶5等多個比,並說出每個比表示的意義。教師適時板書。)
(2)算算這些比的比值,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用「=」連接比值相等的兩個比。)
(3)說說什麼叫比例。
(學生各抒己見,師生共同歸納後板書:比例的意義)
評析:比的意義、求比值是這節課所學新知的「生長點」。對此,教師將教材例題後(相當於練習)的一組信息「前置」,這樣設計與處理,一是使題材鮮活,導入更為自然;二是把「一組信息」作為學生思考的對象,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明顯提高。「激活舊知」後,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比較、發現、歸納,最終實現了對新知的主動建構。
2.即時訓練。
A.判斷下面每個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據是什麼?
(1)10∶11(2)15∶3=10∶2
a.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說說是怎樣判斷的,進而說明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b.剩下的(1)(2)(4)三個比中有沒有能組成比例的?
c.上面幾個比有沒有能和5∶4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幫它找一個「朋友」並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個?這些朋友有什麼相同點?
評析: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數學概念、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對知識的理解總是要經歷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上例中教師設計了「即時訓練」這一環節。即時訓練既有運用新知的直接判斷,又有變式和一題多用,較好地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它對促進學生牢固掌握新知,靈活運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引導學生讀教材(相關內容),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2)集體交流。(教師板書:內項、外項)
(3)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指出它的內、外項。
(4)任意寫一個比例,同桌相互說一說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填數。
(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這兩個空可能是哪兩個數。
〔剛開始時,學生可能從比例的意義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數相對費時,慢慢地,學生似乎發現了「規律」,填數速度加快。教師將學生的發現(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書在括號下面,與學生一起判斷能否組成比例。〕
(2)觀察思考:在填這些數的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
(這一問題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髮現每次所填的兩個內項之積相等,進而發現「兩個內項之積等於兩個外項之積」。)
(3)再次設問:在這些比例中,「兩個內項之積等於兩個外項之積」,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學生意見不一,自發產生驗證的需求。)
A.先驗證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驗證自己寫的比例式。
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質。同桌相互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
(4)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作答。產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驗證能否組成比例的需要。)
評析:「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一教學環節正是基於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而設計的。先由開放性問題引入,給予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以各自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認識經歷了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的過程。通過「你有什麼發現」,「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這樣的規律」兩個問題指明了學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層次,使學生人人體驗到「發現者」的快樂。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引領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這些「關於方法的知識」對學生終身學習無疑是有益的。
2.即時訓練。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6∶1.8和4∶24∶9和5∶10
小結: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其實我們是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假設成立,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1.猜數遊戲。
在下面每個比例中,有一個或兩個數被遮掉了,你能根據所學知識把它猜出來嗎?
3∶5=6∶( )( )∶5=6∶( )3∶5=( )∶( )
2.你能用3、5、6、10這四個數組成不同的比例嗎?把它們都寫出來。(學生探索後交流。)
利用這四個數最多能寫出幾組比例?怎樣寫既不重複也不遺漏?(根據時間來安排討論,也可留作課後進一步探討。)
評析:練習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選練習內容,注意練習的梯度、層次和思維含量。特別是最後的挑戰性問題把學生帶入了「欲罷不能」的境界,學生思維活躍,討論熱烈。
總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一堂「老課」,但執教者卻能「老課新教」。新授課的巧妙導入,數學化過程的有效展開,訓練的精當、紮實、靈活,以及在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課堂師生關係的定位等方面都頗有新意,因而,這是一堂以新課程理念做指導,又保持著數學課「本色」的樸實無華、紮實高效的數學課。

篇九:《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認識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
(二)能力訓練點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組成比例。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對學生進一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具學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教師出示複習題,回憶有關比的知識。
1.什麼叫做比?
2.什麼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學生回答後,師說:4.5∶2.7和10∶6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說這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它們可以用等號連接。(板書: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出示例1: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______。
這兩個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係?
(1)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的問題一一解答。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這兩個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寫成這樣的等式
(2)由教師告訴學生:象4.5∶2.7=10∶6、80∶2=200∶5這樣的等式,都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師問:什麼叫做比例:組成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生答: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書)
引導學生議論、交流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兩個比相等」下邊劃「」。)
(3)做一做
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題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餘各題分組討論後由學生獨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麼這兩個比就()比例。
②一個比例,等號左邊的比和等號右邊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質。
(1)師以80∶2=200∶5為例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邊敘述邊板書如下)
(2)讓學生看下面這些比例,說出它的外項和內項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讓學生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並討論它們存在什麼關係?
以80∶2=200∶5為例,指名來說明。(師邊板書如下)
外項積是:80×5=400
內項積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從兩個乘積的關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在每個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都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5)由教師明確: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
(板書課題:加上「和基本性質」,使課題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相乘的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指名回答後,師板書:
(7)做一做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閱讀課本第9、10頁的內容並填空。
三、鞏固發展
1.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討論後指名說明:
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係,有四個項。
2.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3、4和6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並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組比例。
五、布置作業練習一第3題。

篇十:《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重點難點
重點:比例的基本性質。
難點:發現並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一.複習導入
1、什麼是比例的意義?
2. 判斷下面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10 和 9∶15
二.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活動一(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 )。
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 )。
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 )。
在24:16=60:40中,( )和( )是比例的外項,
( )和( )是比例的內項。
活動二(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1.在24:16=60:40中,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 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有什麼關係?
2.把24:16=60:40改寫成分數形式是:
接著把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有什麼關係?
3.( )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活動三(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0.2∶2.5 和 4∶50 6∶9 和 9∶12
完成P34做一做。

篇十一:《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複習:
師:什麼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比例。並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複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並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麼。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麼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十二:《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5頁的例5,「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
本性質。
2、讓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練筆:
在()里填上合適的數。5:4=():124:()=():6
2、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怎樣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這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們學習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後長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寬嗎?
(1)讀題審題,理解題意
老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提問:怎樣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放大前後的相關線段的長度是可以組成比例
(2)引導分析,寫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後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那麼,你能寫出哪些比例?引導學生寫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師介紹:「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據,變形解答
討論:怎樣解比例?根據是什麼?
思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變成什麼形式?」
教師板書:6x=13.5×4。「這變成了什麼?」(方程。)
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
(4)、板書過程,思路
師生把解比例的過程完整地寫出來。指名板書。
師問:第一步計算的依據是什麼?師生解比例的過程。
提問:「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麼?再怎麼做?」(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練習提高,再說思路
做「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解題思路。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2、做練習十第6、7、8題。
學生交流
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組裡介紹一下,交流。
五、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