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胎教到底有沒有科學基礎?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准爸媽們一定聽過胎教這個說法:寶寶在娘胎里就能開始學習,那麼孕期就應該給寶寶多聽音樂、多讀書,這樣寶寶出生就會比較聰明。可是,爸媽們也懷疑過這個說法吧?說不定一方堅信、而另一方不信,結果還會吵起來。那麼,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去看大腦發育,到底胎教這件事,有沒有科學基礎?
其實,爸媽們做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明白個大概了。想想你在游泳的時候,當你把頭浸入水下時,你聽到了什麼?世界忽然安靜了很多不是嗎?你所能聽到的,是隱隱約約的聲音,就好像說話的人被捂住了嘴巴一樣,模模糊糊的。胎兒在母體里,就好像你在游泳池的水下一樣,他被羊水所包圍,所以如果他能聽到任何聲音,也是削弱了很多的、隱隱約約的。但是,他有一樣和你非常不同,那就是游泳池的水下沒有其它聲音,而胎兒在母體中,會首先聽到媽媽的心跳聲、腸胃蠕動聲、血液流動聲……而這些聲音遠遠大過從母體外傳來的隱隱約約的聲音。所以,如果胎兒要聽到你放的莫扎特的音樂,他需要打敗的兩個因素:水環境及母體內噪音。這個機會你覺得有多大?
我們現在再來談科學。
我們前面講過,大約在懷孕11周的時候,寶寶進入胎兒期,此時他的大腦有了雛形,但還需要大量的細胞生長和遷徙,以及大腦皮層的褶皺化。大約從孕期的18周開始,胎兒的聽覺神經系統就有了大概的規模,此時他會逐漸對聲音有所反應,越到懷孕後期,他的聽覺神經系統就發育得越完善,就越能聽到聲音了。
而科學家老早就對胎教這件事有興趣了,所以有很多研究團隊都做過相關實驗,大家的結論是:胎兒能聽到母體外的聲音,而且對這個聲音有記憶。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來具體解釋一下。
科學家對快要足月的胎兒做過實驗,如果連續好幾天,每天都給胎兒放一種音樂聽,那麼在他出生之後的幾小時後,再放同樣的音樂,寶寶會改變他的行為:比如心跳加快、肢體動作變化,而這樣的行為改變,讓科學家認為代表了他對這音樂有熟悉感。而出生前沒有聽過這個音樂的寶寶,就不會有同樣的反應。
除了音樂,還有什麼?還有語言。新生兒對媽媽說的那種語言有反應,特別是這種語言中的母音發音,特別有反應,而對其它語言(比如媽媽不講的一門外語),就沒有反應。這說明胎兒在母體內是能聽到媽媽的講話聲的。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說明胎教是件有用的事情?我們需要再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新生兒對於胎兒期聽到的聲音的記憶到底能持續多久?換言之,胎兒期就天天聽莫扎特的寶寶,在音樂方面是否更敏感?胎兒期就常聽爸媽大聲讀書的寶寶,是否語言發育更有優勢?這個問題的科學答案是:沒有。
請注意,這是科學答案,意思就是,沒有科學方法能夠證明胎教對寶寶的日後發育有任何顯著影響。因為一個人的發育受太多因素影響了,胎兒期的經歷(除非是災害性的)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科學研究中很容易被其它因子所淹沒。那麼,基於科學所知,爸媽們對胎教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