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10日

- txt下載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


  圓柱的體積這局部知識是同學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想像、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考慮,培養同學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同學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同學樂於探索,善於探究。
  在圓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給予同學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同學的探究的慾望,培養同學的空間想像力。我把圓柱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就是把一個新圖形轉換成一個我們學習過的圖形,通過討論,爭鳴從而得出比較深層的數學知識,這種思維的火花,我們老師應和時捕獲,讓它開得絢麗多彩,從而讓同學的個性能得到充沛的培養。讓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給自身帶來了巨大的勝利感和喜悅感,我們老師這樣才幹寓教於樂,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了。
  《圓柱的體積》課後反思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十二冊﹙人教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同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讓同學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保守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同學自身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同學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同學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同學自身智力和發明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同學在自身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同學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同學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同學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同學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同學的思維發展。
  保守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同學多少知識,把同學當成知識的「容器」。同學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同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裡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同學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考慮、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發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同學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缺乏之處是:由於同學自由討論、實踐和考慮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新課程觀強調: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於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理念?自己結合「圓柱的體積」一課談談自身的實踐與考慮。
  [片段一]
  師生一起探究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後對公式加以應用。師出示教材例4(12冊P8):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由於課前同學已進行了預習,多數同學是依照教材介紹的解法來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師:這道題還有其他結果嗎?(同學又沉入了深思)不一會兒,另外兩種結果紛紛展現: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師:為什麼會出現三種結果?
  經討論,同學才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將得到不同的結果。
  [片斷二]
  鞏固與應用階段,我將教材練習二中的一個填表題(表1)進行了加工組合出現給同學這樣一個表格(表2)。
  同學填表後,師:觀察前兩組數據,你想說什麼?
  同學獨立考慮後再小組交流,最後彙報。
  生1:兩個圓柱的高相等,底面積是幾倍的關係,體積也是幾倍的關係。
  生2:兩個圓柱的高相等,底面積越大,體積就越大。
  師:觀察後兩組數據,你想說什麼?
  有了前面的基礎,同學很容易說出了後兩組的關係。
  同學的表述儘管不是很準確完美,但已說出了其中的規律,而這個規律正是解答練習二第17、18題的基礎,又為下一單元的教學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量一個圓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徑,算出它可裝水多少克?
  同學動手丈量自備的圓柱形茶杯的有關數據並計算它的體積。
  師: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飲用一定量的水,請大家課後查閱相關資料,計算自身每天需要飲用幾杯水(自身的杯子)才幹保證健康,並把自身對水的想法寫下來,下節課我們再交流。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2


  《圓柱的體積》是在學生已經學會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並且掌握圓柱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通過教材教學學習後,下面我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
  1、導入時,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於是我設計時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後,接著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並能更好地聯繫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於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不過應該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
  2、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過程時,我讓學生經歷先想—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3、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我在設計練習時動了一番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a。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b。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2h。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前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使學生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另外,還設計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在教學策略方面
  我採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而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用多媒體發揮它大容量、節省時間的優點。
  三、在教學技能方面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過程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覺得這個引導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認真準備,隨時能解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我在本課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
  四、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認識等底等高的含義,便於判斷圓柱可以轉化成與它等底等高的長方體。
  二是從長方體與正方體等底等高,體積也相等的事實,引發等底等高的圓柱與長方體的體積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活動心向。
  三是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圓柱的體積最終也要這樣計算。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3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在同學已經學習了「圓的面積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認識」等相關的形體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為同學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形體知識做好充沛準備的.一堂課。
  課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不時地引導同學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舊知,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並製造認知牴觸,形成了「任務驅動」的探究氛圍。
  展開局部,教師為同學提供了動手操作、觀察以和交流討論的平台,讓同學在體驗和探索空間與圖形的過程中不時積累幾何知識,以協助同學理解實際的三維世界,逐步發展其空間觀念。
  練習布置注重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同學運用自身剛推導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引入環節中的兩個問題,使其認識數學的價值,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於自身的身邊,數學對於了解周圍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師無論是導入環節,還是新課局部都恰當地引導同學進行知識遷移,充沛地讓同學感受和體驗「轉化」這一解決數學問題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時,還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體」,有機地滲透了極限的初步思想。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4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信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想像、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圓柱形橡皮泥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訓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節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繫。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築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滾筒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慾望。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課提示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麼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麼怎樣來切割呢?此時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愛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繫,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像、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令讓學生進行程序操作,獲得一點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關知識背景、實驗素材,使用「對我們有幫助嗎?」「你有什麼發現?」「你是怎麼想的?」等這樣一些指向探索的話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創造性地建構自己的數學。通過實驗、操作、自主探究,實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習方式的轉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中通過等分、切、拼將圓柱體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運用多媒體顯示由圓柱體到近似的長方體的變換過程,讓學生觀察、比較近似長方體與圓柱的關係,使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完全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從而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於發現的需要、動機和能力。
  三、建立切拼表象,滲透極限思想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非常遺憾。
  本節課我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5


  在上圓柱體積公式前,我精心備課,準備好教具,課堂上把教給學生,讓他們四人一小組,去合作演示,充分討論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圓柱體能拼成近似的長方體,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體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因此,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從而推導出V=sh.學生在課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覺得這堂課設計得非常不錯,按照備課的程序,接下來就是加深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突然,一雙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有不同方法計算圓柱的體積」我一愣,備課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用其它方法;我靈機一動,對,讓他說出自己的方法,這位同學用V=ch/2r,即圓柱側面積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徑,我當時沒有下結論,把這個「球」踢給學生,讓他們一起探討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不久學生都異口同聲的肯定了。這種新穎的創新思維,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堂課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學生獨特見解、探索,使我看到學生的'創新潛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師的開發、引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教學中,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常常體現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許細稚,有的也許太「出格,」但這些卻是學生創新精思維的閃現,必須珍惜,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在今後的教學中把充足的探究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6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裡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後,如何進行計算應用。
  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對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不深入;
  2、在計算的過程中,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
  3、對於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
  突破難點的方法:
  1、為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複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布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3、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髮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7


  [頭疼問題]
  近期六年級的任課教師都會頭疼我們也不例外
  年級組集體備課時會嘆氣
  在走廊里碰頭時會感慨
  嘆氣、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業的錯誤率很高(特別是學困生)
  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著這些作業叉叉多的孩子
  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細細掂量]
  一輪本子改下來錯誤有以下幾類
  1、優等生:列出一個長長的算式,直接得出錯誤的結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錯,反正計算錯)
  2、中等生:求表面積時,大概知道側面積+兩個底面積;但真正列式的時候底面積沒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個底面積的時候(無蓋水桶等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乘2;
  3、學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問題。一查,圓面積計算公式都不會(夠厲害),最基本的都不會,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又如何能正確求出;個別的20多分鐘頭都不抬,就在計算一個圖形題,仔細一看列式出錯,後面的脫式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有的有6、7位小數;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著都累
  4、不知靈活變通,一般來講3.14最好是最後再乘,這樣可以降低計算的複雜程度,減輕計算的強度;但部分學困生勇氣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後頭就最後算,老實得可愛;當你在講計算技巧的時候可愛的孩子們還在埋頭苦算,結果錯誤百出。
  [標本兼治]
  1、學優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結果,要脫式:關注做作業、打草稿的'態度、習慣,養成草稿本清晰、數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錯數字導致整題出錯。
  2、中等生、學困生:
  (1)重視公式的熟練程度:通過演示、推導、同桌互說、單獨抽問、上黑板默寫等方法幫助夯實基礎。
  (2)重點分析典型習題,幫助學生找到審題、列式、解題的方法和策略,並針對性練習,提高技能
  (3)重點強記:3.14*1=…………………3.14*9= 常用計算結果,達到熟練程度,提高練習時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也可以用於檢驗計算過程中的結果正確與否。
  (4)抓聽講習慣:要求要嚴格,教師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講評的時候,應要求所有學生抬頭關注,集中精力聽講(往往這樣的時候學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適當的喊他起來站個1分多鐘,點一點他。),有了這個保證,講評的效果就有了,出錯的幾率就就會降低了。再結合以上措施,效果就會更好。
  [寫在結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動——老師的行動、學生的行動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後會有好效果。
  也歡迎大家說說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單元的質量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8


  案例背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小學數學的內涵,即數學學習是一個過程。近日,在市小學數學名師課堂教學展示中,天福小學的劉愛芳校長執教的《圓柱的體積》一課,使我對個人的專業素養和課堂的設計內涵,都有了很深的觸動。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師:同學們,往這裡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三件物體:玻璃杯、橡皮泥、金屬零件。這三件物體有什麼共同點?
  生:都是圓柱。
  師:圓柱形的物體生活中很多,以這三樣為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水杯的容積是多少?
  生2:水杯的表面積是多少?
  生3:水杯的體積是多少?
  師:這三個問題很好,我們記下一個。
  師板書,水杯容積
  生繼續提出關於橡皮泥和金屬容器的體積的問題,師板書:橡皮泥體積,金屬零件體積。
  師:關於表面積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研究過,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圓柱體積的問題。
  師板書:圓柱體積
  師:以你現在的知識儲備,你能解決哪個問題?
  生:水杯的容積
  師:怎樣求?
  生:可以把水杯的裝滿水,倒進一個長方體的容器中,計算出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體積,也就求出了水杯的容積。
  師:瞧,「裝滿水」,「滿」這個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進長方體容器中,從而求出水的體積。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
  師板書:倒---長方體,轉化。
  師:在轉化過程中,水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生:水的形狀變了,體積沒變。
  師:水杯的容積解決了,橡皮泥的體積呢?金屬零件的體積呢?
  師: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板書:捏---正方體,浸----長方體。
  師:剛才我們根據這三個物體的共同特點,通過轉化,把它們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是不是通過這三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圓柱的體積的問題?
  生:不能。
  師:為什麼?
  生交流,得知物體很大時,沒法進行轉化。
  師:因此,我們需要尋找一種通用的方法,你想到了什麼方法?
  生:計算。
  師:圓柱體體積與什麼有關?猜想一下怎樣計算?
  ……
  片段二:
  師:回顧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你認為你最有收穫的是什麼?
  師:前面大家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猜測出圓柱的體積公式也是底面積×高,通過驗證得知大家的猜測是正確的。
  師:這三個立體圖形有什麼共同點?
  師:像這樣的形體在數學上叫做直柱體。
  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及它們的體積公式都是底面積×高。
  師:生活中的直柱體還有哪些?
  師:它們的形體是否也是底面積×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研究。
  案例反思:
  片段一的教學中,教師出示了三樣精心準備的'物體----玻璃杯、橡皮泥、金屬零件(都是圓柱體),在學生圍繞這三種物體提出數學問題後,教師並沒有直接引導學生去探求如何計算圓柱體的體積,而是通過「以你現在的知識儲備,你能解決哪個問題?」「在轉化過程中,水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瞧,『裝滿水』,『滿』這個字用的多好,把水杯中的水倒進長方體容器中,從而求出水的體積。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轉化。」「水杯的容積解決了,橡皮泥的體積呢?金屬零件的體積呢?」這些引導性語言,使學生明白有些物體的體積可以分別通過倒、捏、浸轉化成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來解決,「轉化」的提出為學生後面構建數學模型,探究圓柱體積公式奠定了基礎。緊接著「是不是通過這三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圓柱的體積的問題?」這個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慾望,這是這節課成功的起點,通過極限思想的滲透,使學生體會到了探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必要性。
  片段二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延伸。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公式的歸納匯總,引出直柱體的概念,學生進行了對直柱體表象的交流。此時,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習激情,並沒有隨著課的尾聲而有所減弱,而是探究熱情再一次被點燃,孩子們帶著強烈的研究熱情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對於學校和教師來說,課程實施更多地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我們在用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研究學生學習起點,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體會到知識產生過程中的前因和後果,從而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9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節
  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知。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並強調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接著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圓柱體是否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激發學生好奇心,獨立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願望。這樣聯繫舊知,導入新知,思維過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學生在探究新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親身參與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塊月餅切成一個圓柱體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找一找: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什麼,寬是圓柱的什麼,高是圓柱的什麼。圓柱的體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課件展示,加深理解。
  為了直觀、形象,讓學生觀看課件:圓轉化成近似長方形的過程,使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圓柱體也可以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來得出體積公式。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想像:「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後拼成的物體會有什麼變化?」學生雖然能說出「拼成的物體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但是,到底拼成的圖形怎樣更接近長方體?演示動畫後,學生不僅對這個切拼過程一目了然,同時又加深理解了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轉化方法。
  四、分層練習,發散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解題的靈活性,進行分層練習,拓展知識,發散思維。如: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直徑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周長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側面積和高,怎樣求圓柱體積;已知圓柱底面積和體積,怎樣求高;已知圓柱體積和高,怎樣求底面積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學生在操作時有些學生拼的不是長方體,而是其他的形狀,這裡由於是上公開課的原因就沒有有針對性的講解,只做到了多數學生的指導而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這點我覺得在課堂上很難做到。
  總之,通過這次的國培學習,使我的思想認識和課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認識,感謝國培!
  教材作為教學的憑藉與依據,只不過是編者對學科知識、國家要求與學生進行整和思考的結晶。但由於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我們在執行教材時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枷鎖」,而應作為「跳板」——編者意圖與學生實際的「跳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編者意圖、考慮學生實際,創造性地利用教材。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0


  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通過想像、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究。
  在圓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我把圓柱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就是把一個新圖形轉換成一個我們學習過的圖形,通過討論,爭鳴從而得出比較深層的數學知識,這種思維的火花,我們老師應及時捕捉,讓它開得絢麗多彩,從而讓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悅感,我們老師這樣才能寓教於樂,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了。
  本節可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學第十二冊﹙人教版﹚《圓柱的體積》,以前教學此內容時,直接告訴學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讓學生套公式練習;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裡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1


  我進行了圓柱體積的教學,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倒,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或教師教具的操作演示,把圓柱體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長方體,再根據長方體與圓柱體之間的關係推倒出圓柱體的體積。上課前我對學生的動手操作環節進行了思考,學生的學具就既小又直接拼成了長方體,對於學生操作起不到效果,所以就直接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能很快的發現知識,因此推導時間過短,總感覺沒有達到效果。學生缺少動手實踐,就沒有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很多的同學可能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一次讓學具和教具成了教學的絆腳石。
  其次有一個學生大膽猜想圓柱體也有可能轉化成正方體,當時講到轉化為長方體時,沒有及時處理好這個學生的問題,而是在下一個課時補處理的。對於課堂的靈活掌控也是不夠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靈活及時處理課堂中的問題。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本節重點是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側面積的計算。上課伊始,我先組織學生複習圓柱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由此引出圓柱的體積一課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為後面學習圓錐體積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十分注重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經歷圓柱體積的探究過程,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同時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反思不足: 1、練習有些少。在學生練習這個環節中,最能反映學生掌握情況。應該再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多種練習題目來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2、本節課節奏較快,沒有去檢測一下學生每個環節掌握了沒有。3、數學要應用於生活,應該多出些有關生活實際的練習題。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3


  本課主要內容是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及其應用。因為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個難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幫助學生理解公式的來源,從而獲得知識。下面我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
  1、導入時,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創新
  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於是我設計時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後,接著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並能更好地聯繫舊知,思維過度自然、
  流暢,便於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不過應該注意時間的控制,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
  2、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
  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在推導圓柱體積公式過程時,我讓學生經歷先想—觀察—動手操作的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長方體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學生親身參與操作,有了空間感覺的體驗,,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樣設計我覺得能突破難點,課堂效果很好。
  3、練習時,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我在設計練習時動了一番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通過反思,我概括出五種類型。
  a.已知圓柱底面積(s)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sh。
  b.已知圓柱底面半徑(r)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圓柱底面直徑(d)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圓柱底面周長(c)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圓柱側面積(s側)和高(h),計算圓柱體積可以應用這一公式:V=π(s側÷h÷π÷2)2h。
  因為是第一課時所以在鞏固練習中,只要從前四種類型去考慮,做到面面俱到,逐層深入,由易到難,使學生真正掌握好計算圓柱體積的方法另外,還設計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在教學策略方面
  我採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手段,在圓柱體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教具,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而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用多媒體發揮它大容量、節省時間的優點。
  三、在教學技能方面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過程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裡說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覺得這個引導的過程需要教師有認真準備,隨時能解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我在本課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
  四、存在的問題
  不足之處是:由於這節課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所以在學生動手實踐、交流討論和思考的時間上教師應合理把握,不能時間較多,否則會導致練習的時間較少。
  另外,在練習設計上,題形雖然全,但覺得題量偏多,因為這部分練習涉及的計算多、難,這樣練習題還需精心設計。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4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後,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非常遺憾。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著它的直徑切成諾乾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了然.,學習效果還可以。
  圓柱的體積練習課教學反思
  本節的練習,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繫上,使學生想像合理、聯繫有方。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5


  一、導入時,要突破教材,有所創新圓柱的體積的導入,課本是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它們的底面積乘高來計算」,再接著馬上提問:「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讓學生們猜一猜。猜想計算方法固然有好處,但要讓學生馬上做實驗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覺得這樣教學引入,學生的思維跳躍得太快,銜接性不強,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用意,課堂效果就會明顯不佳。我認為,不妨在回憶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之後,接著複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於學生猜想,並能更好地聯繫舊知,思維過度自然、流暢,便於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的引導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新課時,要實現人人參與,主動學習學生進行數學探究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思考空間,創設實踐操作的條件,營造出思考的環境氛圍。教學「圓柱的體積」時,由於學校教學條件差,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是由教師示範演示推導過程: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後把圓柱切開,照課本上的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的道理,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沒有親身參與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間感覺的體驗,而且這部分又是小學階段立體圖形的教學難點,學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間,也不利於教師營造思考的環境,不便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圖形體積和教學思想去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缺乏行為、認知的投入和積極的情感投入,所以,課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練習時,要形式多樣,層層遞進
  例題「練一練」中的題目都比較淺顯,學生還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轉幾個彎的題目就束手無策了。所以,為了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計算圓柱的體積,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多動腦,花心思去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