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大學校園文化符號建設及育人功能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姚崇 劉維哲 閆學詩
【摘要】校園文化是大學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只有通過以文化符號為媒介的有效傳播的方式進行才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借用洛特曼的符號圈理論,根據符號圈不同區域的校園文化符號的特點和需要,建設校園文化符號,增強校園文化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文化符號 育人
在經濟全球化、網絡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生活現實中,社會普遍對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特別對大學更是頂禮膜拜,主要原因是源於人們對知識在社會發展中的普遍認可和對真理的期待以及對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的嚮往。因此,大學的校園文化和價值體系不僅影響了本校學習的學生,也影響和帶動了社會風氣的形成,就其對青年學生與社會大眾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言,學校不僅是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存在,這種存在又以一種文化符號為媒介傳播和拓寬空間,從而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甚至價值理想。
本文主要從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的「人工之物」和以物為內容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大學的制度和傳統等)來討論和研究校園文化。我國逐步進入消費社會,交通工具的改進、新媒體的發展、物質的無限豐裕,人們對同類物品的消費開始轉而關注其隱含的意義,物品的符號意義成為消費的主要對象。這對大學提出的挑戰不僅僅是建設什麼樣的校園文化,重要的是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什麼影響,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校園文化所隱含的極其重要的意義,是不是被學生「消費」,甚至是這種「消費」是不是和學校育人的那些核心的價值觀念相一致或者相銜接。就其有效性而言,當前校園文化符號的建設和培育刻不容緩。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存在的問題
校園文化首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伴隨著學校的出現而產生。大學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一種區域文化的形態存在,一方面它在本質上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社會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以其較完備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文化層次對社會文化發揮著推動和引導作用。
沃勒是西方第一位系統研究校園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校園文化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年輕人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是成人(教師、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意安排的,這兩者有可能存在衝突。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兩者的衝突使校園文化得以和諧發展顯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學者們圍繞著校園文化的定義曾提出種種學說,如「課外活動說」「第二課堂說」「文化氛圍說」「規範說」「學校準文化說」等等。無論何種說法,歸結起來,校園文化是師生在校園活動中形成的校園群體精神及其所依附的載體。
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的發揮需要以校園文化為依託,然而觀察我國高校目前的情況,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種種缺陷,導致育人功能無法充分地實現。
1、注重物質層面建設,輕視精神層面建設
由於物質層面的建設是具體可感的,往往作為考核標準。這導致許多教育管理者盲目追求指標,只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卻忽視了精神文化。如今大學校園裡不缺現代化的大樓與教學設備,而缺少一個大學所應具備的人文底蘊。物質文化固然重要,然而如果缺少作為靈魂與核心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所表達的內涵將會十分貧瘠。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對校園文化的內涵認識不清所致。
2、價值體系混亂
這其實不只是校園文化的問題,更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文化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各種外來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校園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在學校,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只停留於表面的「說教」,並未深入大學生的內心,大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仍然不足,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的影響。比如現今校園中功利之風盛行,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我們需要注意,校園文化不僅體現著社會文化,而且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指引社會文化健康發展。大學培養的是精英人才,精英人才的思想觀念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不能依賴等待社會文化自身完善並形成健康的主流價值觀,而應先從學校抓起,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再對社會產生影響。
3、形式主義泛濫
一方面體現在第一條所述的只注重硬體建設,另一方面,一些社團活動、實踐活動往往也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如某些學校經常開展各種活動,但是活動往往虎頭蛇尾或者沒有真正傳播開來,導致活動並沒有對學生產生真正的積極影響。
綜上,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了更好的解決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從符號學角度分析大學校園文化,通過加強大學校園文化符號建設,使大學校園文化能夠充分發揮育人功能。
二、洛特曼「符號圈」理論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構建
洛特曼在1984 年提出了符號圈理論,這一理論是基於前蘇聯科學家維爾納茨基的生物圈理論而提出的。他認為符號形成文本,文本形成文化,文化形成符號圈。符號圈是所有文化的文化。符號圈的基本特徵是不勻質性、不對稱性與界限性。
我們不妨把校園文化比作一個符號圈,不難發現校園文化完全滿足符號圈的三個特性。首先是不勻質性。一座大學的校訓往往能反映其總體的精神面貌,可以被視為一種符號,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座大學的每個學生都能體現這種精神。
其次是不對稱性。洛特曼認為,最強勢、最發達、結構上最有組織的語言構成了符號圈的「中心」,與「中心」相比,「邊緣」則是不夠發達、組織性不強的語言。「中心」與「邊緣」構成了符號圈的不對稱性。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辦學理念可以被視為「中心」,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中也居於核心地位。在大學校園文化中,「中心」是最有序最穩定的部分,但是這種穩定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其創新性,因此我們應與時俱進,不斷地給中心文化注入活力。邊緣是相對而言沒有進入主流文化的部分,大學生由於受到外來思想衝擊而形成的一些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就屬於邊緣。「符號圈邊緣的符號活動與強加給它們的規則是矛盾和衝突的。越是遠離中心,這種矛盾就越尖銳,衝突就越激烈。」②大學生中盛行的一些負面的價值觀明顯是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對立的,如何處理這種衝突就顯得非常重要。
校園文化符號圈還具有界限性。洛特曼指出:「任何文化模式都有內在的界限。這些界限中有一個是主要的,它把該文化模式分成內、外兩個空間。」③校園文化圈內的文化應是高雅的、健康的,低俗文化理應被排斥在界限以外。既然符號圈具有抽象的特質,那麼它的界限必然不是清晰的,必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如果以洛特曼的符號圈理論來對應大學校園文化符號系統,應該是如下文所示的狀態:
(1)中心。符號圈的中心是校園文化最核心的內在實質,是高度抽象的精神存在。任何一所高校在長年累月的辦學後都會自發的形成屬於這所學校特有的辦學宗旨,教學理念,治學風格等等,這些文化底蘊所代表的符號圈中心是整個符號圈中每個符號的深層所指。而校園文化符號圈的中心部分無法用具體的符號表示,只能通過簡單但永久的符號間接表達。例如陝西師範大學的紅字白底校徽,「厚德積學,勵志敦行」的校訓,都是簡單的圖形符號和語言符號,可其中體現出來的是陝西師範大學最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樣的,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徽由三個篆體的「人」組成,體現了「人大、人本、人文」的學校內涵;中央財經大學以學校標誌雕塑「龍馬擔乾坤」為校徽主體,寓意中央財經大學既有中國第一所財經院校之歷史,又具面向未來之時代精神。
(2)中間區域。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中間區域是遵循符號系統的中心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部分。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正常運轉不能僅僅依靠抽象的中心部分,它需要一個穩定的區域來使符號圈的各個部分有條不紊的運行。符號圈的中心在學校辦學過程中逐漸轉化為實體的部分存在,如校園的建築、雕像、綠地等物質文化都是學校中心精神的體現;高校的治學風格、教學方式等文化也是中心部分對身處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所有群體長期影響所形成的;而學校的規章制度、行為準則以及組織結構等制度文化更是為遵循文化符號系統的中心部分制定的。「物質文化符號能指一般表現為物質符號,直接所指是師生賴以學習、工作、生活的良好的、優美整潔的外部條件、生活環境;行為文化符號能指是動態而模式化的具體行為,常常表現為一個動作或一段儀式化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時間性,行為文化符號表層所指為該行為的具體蘊涵;制度文化表現為語言符號,所指為具體文本的內容意義。」
(3)邊緣區域。邊緣區域是整個校園文化符號系統中最活躍的部分。邊緣區域文化創作主體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其表現形式是各種各樣的臨時性學生活動。在由少數思維活躍的學生帶領下自發組織的學生活動,慢慢在校園中擴大影響,獲得多數同學的支持和參與,就形成了這所高校的臨時性代表符號。因為青年學生勇於求知的創新精神,所以邊緣區域文化的源泉是源源不斷的。相較於固定的中心和穩定的中間區域,邊緣區域的文化最具活躍性。邊緣區域又是整個校園文化符號系統最具不確定性的部分。也正是因為邊緣區域文化的主體是青年學生,所以學生活動有的符合文化主旋律,有的違背文化主旋律。而且,邊緣區域文化不但表層具有不確定性,其深層所指也具有不確定性,那些經受檢驗後其深層所指與中心一致的邊緣區域文化符號能夠沉澱下來,不能經受住檢驗的臨時性符號就會慢慢被淘汰直至消失。
(4)界限。界限是校園文化符號系統最外延的部分,是區分校園內文化和校園外文化的標準。界限既可以將校園文化與其他文化區別開來,體現校園文化的獨特性,又可以吸收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符號系統,過濾掉不屬於校園文化的他類文化,保證校園文化的純粹性。所以,界限是校園文化符號系統所必須的組成部分。
三、利用符號圈理論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從中心到中間區域、邊緣區域、界限,穩定性逐漸下降,靈活性逐漸提高。中心所形成的校訓、校徽等代表符號基本不會再變化。而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中間區域從抽象具體化為口號或規章制度的存在後就會漸漸趨於穩定,失去其靈活性,最具靈活性的邊緣區域又過於不穩定。所以當前高校對位於符號圈不同區域的文化符號應該有著不同的對待。
1、吸收優秀文化成果,剔除落後文化糟粕
首先,對界限的把握要清晰,界限是抽象的存在,學校應該結合自身所需明確出合理的界限,不斷接納「有營養的」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堅決過濾掉那些「沒有營養的」、低俗的、消極的非主流文化。其次,對待邊緣區域的文化,學校要正確引導和推動其發展,在大方向上為邊緣區域文化做好指引,對那些不符合校園文化符號系統中心深層所指的臨時性符號予以糾正和過濾,而對於內在精神實質與中心相符的文化活動要進行大力推動和扶持,藉由邊緣區域向中間區域滲透,活化中間區域,在不破壞中間區域穩定性、保護校園文化正常運轉的前提下,賦予中間區域新的生機與活力,並最終為符號圈的中心部分增添新的時代內涵。例如陝西師範大學的博觀讀書活動,可以在中心的深層所指的指引下做大做好,擴大其在同學中的影響力,當博觀讀書的風氣成為學校的學習風氣,博觀活動成為陝西師範大學標誌性的活動,就可以帶動學校中間區域的變化,可以有以博觀命名的建築或雕塑,可以有以博觀讀書活動為參照的教學方法,並最終為學校的校訓甚至校徽添加新的內容,這既是完成了由一個邊緣區域的臨時性符號到符號圈中心部分的終級轉化,也是對整個校園文化符號系統創新的一次完成。
2、優化硬體設施建設,營造良好校園氛圍
校園物質環境對所處其中的學生起到最直接的環境育人作用,並在對學生的影響和塑造中轉化為愛校情操的潛在動力,是學校中心精神的體現。所以學校對校園外觀環境要結合自身校園特色文化有針對性建設,合理規劃。一方面,可以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風氣與校園內的橋廊亭榭、花園草叢等各種景觀相結合,讓學生在校園景觀中就能感受到校園的文化氛圍,還可以給每一幢建築每一個雕塑甚至是每一塊綠地命名,賦予這些原本冰冷的物質建築以生命,使學生自發的形成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建設的投入,使文獻資料、實驗設施、教學設備與知識的更新保持同步,給學校師生提供科學研究、教學與學習良好的基礎設施,讓學生感受到現代文明發展的潛力與科技的魅力,也要不斷加強宿舍、食堂以及娛樂健身設施的建設,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堅持以人為本思路,注重精神文化建設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學生這個主體為中心來進行,各項工作必須圍繞以學生為本來開展,使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受益者。校園文化的本質是薰陶人、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滿足校園文化主體成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訴求。所以要想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就必須以人為本,把育人與個人的幸福理想、價值觀念、自由尊嚴相結合,展現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大學,不僅是大學生學習、科研的場所,也是生活的場所,大學生在課堂接受知識之外的時間都生活在校園這個環境中,接受校園文化的薰陶和影響,這種環境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不知不覺中接受的,效果又是巨大的。如果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符合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方向,那麼大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而如果校園文化建設不能符合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甚至是背道而馳,那麼學生就會對校園文化的影響產生反感情緒,拒絕接受校園文化的影響。所以當今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願,對學生們符合社會主旋律的精神文化訴求予以重視,對不符合社會主旋律的文化訴求予以及時糾正。最終讓大學生能心甘情願地接受校園文化的影響,在更高層面享受精神的滿足與愉悅,激發對思想境界更高層次的追求。
【基金項目:陝西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大學校園文化符號建設及育人功能研究(SZYB12003),陝西師範大學2013 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cx18067)】
參考文獻
①衣俊卿:《大學使命與文化啟蒙》[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83
②康澄:《文化及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洛特曼文化符號學理論研究》[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46
③尤里·洛特曼:《符號圈》[M].藝術出版社,2000:484
④陳雅、沈健、蔡建鋼,《論校園文化符號系統的建構與創新》[J]《. 高教探索》,2007(6):89-91
(作者:姚崇,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講師,博士研究生;劉維哲,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閆學詩,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
責編:姚少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