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圖書館的依輔性不會終結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 內容 提要】圖書館永遠是一種公益性文化 教育 機構。它是一種公共物品,靠全民稅收由政府興辦。它是知識實體,但不可能變為 經濟 實體,不能全面實行有償服務。圖書館靠自己的知識勞務輸出不能自我生存與 發展 。沒有依附的屬性,圖書館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沒有輔助的屬性,圖書館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摘 要 題】實踐 研究
【【關 鍵 詞】圖書館屬性/依附性/輔助性/公……
  【 正 文】
  最近拜讀了徐榮生「圖書館依輔性的 歷史 性終結」一文[1](以下簡稱《徐文》),很受啟發,但仔細研讀發現其結論並不 科學 ,現提出商榷,誠望斧正。
      1 「知識的主導性」不會「使圖書館依輔性終結」
  《徐文》說,由於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源已成為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的主導。這就意味著物質和能量將依附於信息而發展」。還說,由於「信息和知識在 社會 進步和經濟發展中成為主導成分的作用」,作為管理和組織知識的圖書館將因其變為「知識實體」而使「經濟實體」依附其而存在。認為這將使圖書館的依附性淡化而終結,從而使圖書館具有「獨立性、先導性、主導性屬性」。《徐文》還從教育有「先導和主導產業的功能」,而「圖書館是一種社會教育機構」,推斷:圖書館「與教育處於同等地位」,因而也具有先導性、主導性。
  筆者認為,上述提法看似合理、科學,其實並不合理,也不科學。理由如下。
  第一,「知識」具有「主導性」並不等於圖書館也具有「主導性」。儘管圖書館是「管理和組織知識」的「知識實體」,儘管知識在知識經濟 時代 具有主導性,但圖書館畢竟是知識與知識利用者之間的橋樑,圖書館是人類知識傳播的中介性機構,這是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的結論,毋庸置議。知識本身的重要作用(如主導作用)並不等同於管理和組織知識的機構(如圖書館)的重要作用。說「圖書館具有主導性」是過分誇大了圖書館的功能。「中介性」是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即使在未來「圖書館的中介性還會存在並得到加強,只是圖書館的形態有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2]
  第二,教育具有「先導和主導產業的功能」並不等於圖書館也具有先導性和主導性。理由很簡單,「圖書館」這種「社會教育機構」與「教育」並不「處於同等地位」。《徐文》在引用朱麗蘭的話時,可能忘了文中題目的關鍵詞:「大教育」。圖書館儘管是一種教育機構,但它不是「大教育」。說「大教育」具有「先導性、主導性」可以,而說圖書館也具有「先導性、主導性」則不可以。根本原因就在於:圖書館與「大教育」不「處於同等地位」。違犯了演繹推理的規則,因而結論也就不正確。
  第三,說「經濟實體」依附於「知識實體」的圖書館,是顛倒了二者的地位。作為「知識實體」的圖書館必須依附於「經濟實體」,才能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附於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因為圖書館不是「經濟實體」,不可能獨立存在(下面還要詳述);圖書館是知識交流之中介性機構,若沒有 文獻 和讀者(用戶)需求,它將不會存在。所以,說圖書館具有「獨立性」是不正確的。
  總之,「知識的主導性」不會改變圖書館的中介性;圖書館是一種社會教育機構,但它與「大教育」不是等同概念;圖書館無論成為何種「知識實體」,但它仍不是「經濟實體」。因此,圖書館不具有獨立性、先導性、主導性,其依輔性仍存而不會終結。
      2 「知識整序」不能「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勞動」
  《徐文》指出,「知識整序將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勞動」,因為「一切部門的勞動,都要建立在對已有知識的科學整序的勞動成果之上」。
  筆者則認為,「知識整序」只是人類勞動的一種活動,並非人類勞動的主要部分,即不能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勞動。眾所周知,當代人類的勞動分工較為具體,一般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而「知識整序」只是第三產業中信息服務業之一種勞動,它由專門機構或部門來進行,不可能所有從事生產的人都搞「知識整序」。說「一切部門的勞動,都要建立在對已有知識的科學整序的勞動成果之上」,只能說明「知識整序」是一項很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而不能說明「知識整序」是人類勞動的主要部分。 應用 知識進行生產活動,創造各種產品(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才是人類主體性勞動。「知識整序」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確很重要,但如說它是「人類主體性的勞動」,則誇大了它的作用,過分提高了它的地位,這在 理論 上並不合理,而且也不符合現實。
      3 圖書館是公共物品,是公益性機構,而非「經濟實體」,它不可能「獨立生存與發展」
  《徐文》說,「圖書館依輔性的最終終結的標誌,將是圖書館再也不依靠經濟實體以稅收的形式對圖書館進行資金扶持,而將是以自己的勞動與社會各部門進行交換的方式自我生存和發展」。《徐文》還進一步解釋說,「圖書館將依託有自己獨立智慧財產權的知識產品和勞務輸出而使自己獨立生存與發展」。
  我們認為,《徐文》的上述觀點和推斷出的結論,不是科學的推斷,圖書館在未來也不可能「自己獨立生存與發展」。
  第一,圖書館在未來無論如何變化,它永遠是公益性機構,不可能「獨立生存與發展」。
  (1)從理論上講,由於圖書館是通過全民稅收由國家投資興建並每年給予撥款的文化教育機構,它應免費為全民服務,圖書館事業是一項重要的提高全民素質,消滅知識貧困的公益性事業。
  (2)從事實上講,僅就 目前 來說,無論哪一個國家的圖書館法都把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質的文化教育機構而免費為所有社會成員服務。「更沒有哪一個國際組織提倡將圖書館作為經濟實體」。[3]
  (3)關於未來的圖書館是否仍具有公益性的 問題 。筆者認為,歷史和現實已充分證明圖書館是公益性機構,這從圖書館產生的根本原因及其使命足以說明。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社會不存在公益性事業,我卻認為,市場經濟社會不僅仍存在公益性事業,而且應更發達。這正如劉茲恆等人所說:「無論經濟如何發達,社會如何進步,也無論圖書館的工作方式如何先進,圖書館的使命(筆者註:此處「使命」系指「圖書館應該讓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地利用,為任何人的服務都不可以直接收費」)都不會改變,「社會發展的經驗已經證明:社會越進步,社會公益事業就越發達。顯然,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的圖書館事業在未來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圖書館的公益性也將表現得更加突出」。[4]
  第二,圖書館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如「經濟實體」),它不可能「自己獨立生存與發展」。
  (1)就整體而言,圖書館具備了「公共物品」的兩個基本標準: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現實中的圖書館基本符合社會公共需要5個特徵的公共物品。」[5]「非排他性」,在此是指社會成員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圖書館的權利。「非競爭性」,在此是指圖書館利用者的增減不會引起圖書館增加或降低成本。在 網絡 環境下,在高度資源共享的條件下,上述特徵將更加明顯。而私人物品則相反,它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即一個或一些社會成員享用這種物品,排斥了其他社會成員享用,它還具有競爭性,即消費者的增加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用於交換的商品都是私人物品。
  (2)圖書館不是「經濟實體」。由前述可知,圖書館是公益性機構,它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平等的、免費的服務。它「由政府提供、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調控,政府採用財政手段保證它正常運作,整體上不進入市場,其服務活動基本上不受商品價值 規律 支配」。[6]而「經濟實體」是「實行獨立核算的經濟單位。各種經濟實體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自負盈虧」。[7]顯然,目前中外的圖書館都不是「經濟實體」,它們都不能「自負盈虧」。至於未來的圖書館,由於其公益性不會終結(反而增強),其依輔性永存,當然,也不會演變為「經濟實體」。
  第三,圖書館靠自己的知識產品和勞務輸出也不能實現「自負盈虧」,因而自己不能「獨立生存與發展」。
  《徐文》推斷,將來圖書館靠兩種知識勞動輸出(「知識產品的輸出」和「對知識進行科學整序的勞務輸出」)「與社會各個部門進行等價的商品交換而維護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依託」自己獨立的知識產品和勞務輸出「而使自己獨立生存與發展」。
  筆者認為,此推斷不能成立。一是因為圖書館實行全部有償服務(即商品化)與圖書館的公益性相悖;二是因圖書館靠進行商品交換而進行有償服務,會使社會成員中的窮人因付不起費用而越來越窮(知識貧困必然導致經濟貧困),違背了圖書館辦館宗旨;三是由於圖書館「不可能獨立承擔起保證自身良好運營的費用」。[8]圖書館實行商品性經營(或稱「產業化」)後,「政府就會給圖書館『斷奶』,圖書館靠自己掙錢是難以維繫的,最終將使圖書館失去生存的能力而導致消亡」;[9]四是目前已開發國家也還是由政府撥款支持其發展,並沒有全部實行有償服務和商業性運營。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