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語原文及翻譯註釋

2023年10月09日

- txt下載

篇一:論語十二章原文、注釋、翻譯
《論語》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學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學而⑦》)
注釋:①《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論語》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它以語錄體、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Zōu)邑(yì)(現山東曲阜)人。 ③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時,按時。④不亦說(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問語氣。乎,語氣詞。說,通「悅」 ,愉快。 ⑤慍(yùn):生氣,發怒。 ⑥君子:這裡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⑦學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論語》的篇名。篇名只是從各篇第一則語錄中摘取兩三個字而來,並沒有特別的意義。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又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裡)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為⑤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⑤乎?傳⑦不習乎?」(《學而》)
注釋:①曾(Zēng)子:即曾參(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參, 字子輿,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嘉祥,一說山東平邑)人。孔子的學生。②吾:人稱代詞,我。 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⑤為,替。 ⑥信:真誠,誠實。⑦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⑥矩⑦。」(《為政》)
注釋:①十有(yòu)五:指15歲。「有」通 「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這裡可理解為獨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的解釋是,能聽得進不同意見。 ⑥逾(yú):越過,超過。 ⑦矩(jú):規矩,規範。
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時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為政》)
注釋: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httP://m.CsmAYi.cN/①,思而不學則殆②。」(《為政》)
注釋: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à i),有害。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②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注釋: 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② 堪:忍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樂④之者。」 (《雍也》)
注釋: ①之: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②者:代詞,??的人。 ③好 (hào):喜歡,愛好。④樂(lè):以??為樂趣。
孔子說:「知道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①,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③我如浮雲。」(《述而》)
注釋:①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這裡是吃飯的意思。古代漢語中,「水」指冷水,「湯」 指熱水。 ②肱(gōng):胳膊。③於:對,對於。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①。擇其善者②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釋: ①焉:於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子罕》)
注釋: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這,指河水。舍,捨棄。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①可奪帥也,匹夫②不可奪志也。」(《子罕》)
注釋:①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為一軍。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①志,切問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張》)
注釋:①篤(dǔ):忠實,堅守。 ②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並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二:《論語》原文、注釋、譯文、評論
論語原文、注釋、譯文、評論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
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a,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
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彆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彆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
不止用於君臣關係。至於漢代以後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ang,意為輛。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穫。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幹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裡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
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閒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評析】 上一章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繫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
篇三:《論語》全文帶拼音,有注釋
論 語 xu? ?rdì yī 學 而 第 一 w?i zhang dì ar 為 政 第 二 bāyìdì sān
八 佾 第 三 lǐr?ndìsì 里 仁 第 四 gōng yě cháng dìwǔ 公 冶 長 第 五 yōng yědìliù 雍 也 第 六 shù?rdìqī 述 而 第 七 tài b?dìbā 泰 伯 第 八 zǐhǎn dì jiǔ 子 罕 第 九 xiāng dǎng dì shí 鄉 黨 第 十錄 xiān jìn dìshí yī 先 進 第 十 一 yán yuān dìshí ar 顏 淵 第 十 二 zǐ lù dì shí sān 子 路 第 十 三 xiàn wan dìshí sì 憲 問 第 十 四 wai líng gōng dìshí wǔ 衛 靈 公 第 十 五 jì shì dì shí liù 季 氏 第 十 六 yáng hu? dì shí qī 陽 貨 第 十 七 wēi zǐdìshí bā 微 子 第 十 八 zǐ zhāng dì shí jiǔ 子 張 第 十 九 yáo yuē dìarshí 堯 曰 第 二 十 目
第一章 論語學而篇
zǐ yuē xu? ?rshí xízhī bùyì yuahū yǒu p?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學 而 時 習 之,不 亦 悅 乎。有 朋 自 遠 方 lái búyìlahūr?n bù zhī ?r bú yùnbú yì jūn zǐ hū 來,不 亦 樂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慍,不 亦 君 子 乎。
【注釋】子:《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敬稱。
時:時時,經常。
習:演習,複習。
說:同「悅」,高興。
慍(yùn):惱怒,怨恨。
【大意】孔子說:「學了,又經常複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yǒu zǐyuē qí w?i r?nyě xiào tì ?rhào fàn shàng zhě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 者,鮮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rhào zu? luàn zhě wai zhī yǒuyě jūnzǐ wù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亂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務 本, běnlì?r dào shēng xiào tìyězhě qí w?i r?n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為 仁 之 本 歟。
【注釋】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長稱為「悌」。
好(hào):喜歡。
犯:冒犯,牴觸,違反。
鮮(xiǎn):少。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裝形式。古代語法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放在動詞前。 與:同「歟」,表示疑問的助詞。《論語》中的「歟」都寫作「與」。
【大意】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愛造反,這種人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的事情,基礎樹立了,『道』就產生了。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道』的基礎吧。」
zǐ yuēqiǎo yán lìng sa xiǎn yǐ r?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鮮 矣 仁。
【注釋】巧言令色:以好話和做出來的和善面色來討好別人。
鮮(xiǎn):少。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得和顏悅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
zēng zǐ yuē wúrì sān xǐng wú shēnwai r?n m?u ?r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yǔ p?ng yǒu jiāo ?rbú xìnhūchuán bùxíhū
與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傳 不 習 乎?
【注釋】曾子:孔子的學生。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他的弟子也稱曾參為「子」。
三:約數,表示多次。
省(xǐnɡ):反省。
信:誠實。
傳(chuán):動詞用作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實習。
【大意】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zǐyuē dǎo qiān shang zhī gu?jìng shì ?rxìnji? y?ng ?ràir?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國,敬 事 而 信,節 用 而 愛 人, shǐ mínyǐ shí
使 民 以 時。
【注釋】道:同「導」,治理。
千乘(shanɡ)之國:就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算不
上大國了。千乘,四匹馬拉的車稱一乘,車輛數目能表現國家的強弱。
敬事:認真對待國家大事。
人:古代人廣義指所有人群,狹義指士大夫以上階層的人。這裡是狹義的用法,
Http://M.Csmayi.Cn/與下面的「民」呼應。
【大意】孔子說:「治理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認真地辦理國家事務,嚴守信用,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農時的忙閒。」
zǐ yuē dìzǐrùz? xiàochū z?tìjǐn?r xìnfànài zh?ng 子 曰: 弟 子 入 則 孝,出 則 悌,謹 而 信,泛 愛 眾, ?r qīnr?nxíng yǒu yúlì z?yǐxu? w?n
而 親 仁;行 有 余 力,則 以 學 文。
【注釋】弟子:一種意思是年紀幼小的人,另一種意思是學生。這裡是第一種意思。
弟:同「悌」,敬重兄長。
謹:謹慎寡言。
汎:同「泛」。
仁:有仁德的人。
【大意】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離開自己家便敬重兄長,謹慎寡言,說話誠
實守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
zǐ xià yuē xián xián yìsashì fù mǔ n?ng ji?qílìshì jūn n?ng 子 夏 曰:賢 賢 易 色,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事 君 能
zhìqí shēnyǔ p?ng yǒu jiāo yán ?ryǒu xìnsuī yuē wai xu?wúbìwai 致 其 身,與 朋 友 交,言 而 有 信。雖 曰 未 學,吾 必 謂 zhīxu? yǐ
之 學 矣。
【注釋】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bǔ),名商。
易:交換,改變,也有輕視、簡慢的意思。
致:奉獻。
【大意】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獻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zǐ yuē jūn zǐbú zh?ng z?bùwēixu? z?búgù zhǔ zhōng xìn 子 曰:君 子 不 重 則 不 威,學 則 不 固;主 忠 信, wú yǒubùrú jǐzhěgu?z?wùdàn gǎi
無 友 不 如 己 者,過 則 勿 憚 改。
【注釋】君子:這裡指的是士、大夫國君等上層人物。
固:鞏固。
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一句的解釋古人多有不同。無,
同「毋」,不要。
憚(dàn):害怕。
【大意】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
zēng zǐyuēshan zhōng zhuī yuǎnmín d?guī h?uyǐ
曾 子 曰:慎 終 追 遠,民 德 歸 厚 矣。
【注釋】終:父母的死亡。
追遠:追念祖先。
【大意】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就會使百姓道德歸於純厚了。」
zǐ qín wan yúzǐ g?ng yuēfūzǐzhì yúshì bāng yě bìw?n qí 子 禽 問 於 子 貢 曰:夫 子 至 於 是 邦 也,必 聞 其 zhang qiú zhī yú yìyǔzhī yú zǐ g?ng yuē fūzǐwēnliáng gōng 政;求 之 歟,抑 與 之 歟?子 貢 曰:夫 子 溫、良、恭、
jiǎn ràng yǐd?zhīfūzǐzhī qiú zhī yě qízhū yìhūr?n zhī qiú 儉、讓 以 得 之;夫 子 之 求 之 也,其 諸 異 乎 人 之 求 zhīyú
之 歟。
【注釋】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有觀點認為是孔子的學生。
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抑:表示選擇的連詞,「還是??」。
與之:給他。與:同「歟」,表示疑問的語氣詞。
其諸: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到了一個諸侯國,必然會了解那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遜得到的。老師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同吧!」
zǐ yuēfùzài guān qízhìfùm?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yú 子 曰:父 在 觀 其 志,父 沒 觀 其 行;三 年 無 改 於 fù zhī dào kěwai xiào yǐ
父 之 道,可 謂 孝 矣。
【注釋】其:指兒子。父親在世時,兒子聽從父命不能主事,所以要觀察他的志向。
沒(m?):死,去世。
三年:周禮規定父親死後,兒子要守孝三年。三,這裡可以理解為虛指,指許多
年。
道:表示善的、好的東西。
【大意】孔子說:「他父親還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動;如果他對父親的合理之處長期堅持,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yǒu zǐyuēlǐzhī y?ngh?w?i guìxiān wáng zhī dào sīw?i měi 有 子 曰:禮 之 用,和 為 貴。先 王 之 道,斯 為 美。 xiǎo dà y?uzhīyǒu suǒbù xíngzhī h??rh? bùyǐlǐji? zhī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知 和 而 和,不 以 禮 節 之, yìbùkě xíng yě
亦 不 可 行 也。
【注釋】和:恰當,適合,恰到好處。
先王:周文王等古代賢王。
節:節制,約束。
【大意】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賢明君王治理國家的可貴之處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