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豫南花鼓戲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載

豫南花鼓戲也有麻邑哈、花鼓燈、小鼓子等稱謂。主要流行在豫南信陽等大別山一帶。
花鼓戲的演唱,初期稱為打五件,由演唱者一人,在木架上掛鑼、鼓、鈸、小鑼、板五種樂器,自奏自唱。後來發展成兩人演唱,一男一女,一唱一和,或生、旦、丑三個腳色。由演員自奏自唱,發展為有專人伴奏。演唱者藉助扇子、手巾做道具,邊唱邊舞。女角多由男演員扮演,還要踩蹺。唱、幫(腔)、打(擊樂)緊密結合。服裝僅有官衣、小衣包、藍衫等,另有紗帽、小生巾和旦腳的一般頭面。
花鼓戲的來源說法不一,有說是弋陽腔傳入豫南後和大別山區的民歌小調結合而形成的;有說其主要唱腔為柳子板腔類,是柳子與當地民歌、地燈相結合而形成的。清乾隆年間《光山縣誌》已有刑牲演劇,交相賽詩的記載,但不知是否花鼓戲。信陽縣平昌鄉陳店村東北有一口小井,井邊石碑記載為清道光十三年(1833)花鼓戲班捐款所修。陳店村花鼓戲班的知名演員有生腳劉培業、旦腳劉培江、丑腳陳四等。稍後平昌鄉關塘、杜崗等村,也先後建立花鼓戲班。清光緒年間新縣(當時屬光山縣)有楊堤盛花鼓戲班,民國初年有吳晴蘭花鼓戲班等。民國七年(1918)《河聲日報》曾發表抨擊息縣知事看花鼓戲的報道:竟於今年陰曆正月開始,迄今在署連日演唱花鼓小戲,以為歡笑。民國期間,豫南各地如桐柏月河鄉、新縣(當時名經夫縣)周河鄉、羅山周黨鄉、信陽查山街、息縣董窪村等,先後組織花鼓戲班演唱。所演劇目多以兒女情長、愛情故事、民間生活為內容,俗語說:梆子南征北戰,皮影公子遭難,花鼓婆娘養漢。經常上演的小戲有《張德和休妻》、《吳三保游春》、《王二醉酒》、《勾雞》、《鬧花園》、《胡彥昌辭店》等;單本戲有《天仙配》、《五鳳山》、《棋盤山》、《打金枝》等;連台本戲有《郭丁香》(《唱天神》)、《薛丁山征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成立了光山縣大眾花鼓劇團,各鄉村業餘花鼓戲班也不斷建立。對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整理,對音樂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管弦樂器。1954年到北京懷仁堂演出了花鼓戲《夫妻觀燈》。隨後,花鼓戲生、旦、凈、丑各行當逐漸健戧加工整理上演了一批傳統劇目,如《何氏勸姑》、《雪梅觀畫》、《三擊掌》、《花庭會》、《閻家灘》、《合鳳裙》、《二進宮》等。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傳統劇目《假報喜》,獲多項獎。還先後演出了不少現代戲,如《三月三》、《會親家》、《紅管家》、《游鄉》、《奪印》、《補鍋》等少文化大革命中,光山縣花鼓劇團於1967年撤銷,業餘劇團也大多停止演出。1976年後,花鼓戲業餘活動在豫南各縣又重新活躍起來。1981年,河南省首屆農村業餘文藝調演,花鼓戲《趕山會》獲演出三等獎。1982年,新縣文化館邀請新縣、光山花鼓戲老藝人鄭希慈、鄔定益、翁行凡、楊百先、柳助富等十餘人開座談會,挖掘整理了花鼓戲唱腔音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