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豬念珠菌病

2023年09月02日

- txt下載

一、流行病學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飼料中,以及人和動物的皮膚和黏膜上,正常時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在飼養管理不良、缺乏維生素、大劑量長期應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便可能引起內源性感染。從豬舍、飼料和飲水中可檢出白色念珠菌,在正常豬的皮膚、口腔、胃腸道中也有少量存在。口腔已感染的豬,可從糞便和口腔唾液排菌。還從鳥類、嚙齒類和其它動物的糞便中分離到白色念珠菌,它們可能引起宿主發病,並成為豬的傳染源。環境中的白色念珠菌在潮濕的條件下,可在適當的基質(如溢出的食物和垃圾)上增殖。
二、發病機理
白色念珠菌可出現在衰弱的皮膚表面和其它黏膜的病灶上。易感因素包括人工喂養小豬,以及與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有關的慢性腸炎。已經表明,白色念珠菌不引起胃潰瘍,但它們可在其上面繁殖,皮膚念珠菌病往往是長期暴露在濕熱條件下,再加上剩料多、衛生條件差的結果。
黏膜感染是在受損部位的表面聚集了大量的酵母菌,長出的假菌絲深入到內皮組織層的結果。豬全身性感染很少見,機體對感染的炎性應答也很輕。
三、臨診症狀
豬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主要發生於仔培豬和哺乳仔豬。在臨診上表現為採食障礙、食欲不振和消瘦。可見整個口腔黏膜覆蓋一層不易擦掉的微白色偽膜(類似人的鵝口瘡),感染豬多因繼發細菌感染而死亡。
豬下消化道念珠菌病主要發生於仔培後期的小豬。臨診上主要表現為腹瀉和體重減輕。這種病例多由於其它細菌性繼發感染而迅速死亡。
四、病理變化
患念珠菌病的仔豬常常體況差,並有慢性腹瀉。在口腔和整個胃腸道都有病灶。在舌背、咽部(較少),有時在軟齶或硬齶出現直徑為2~5毫米的圓形白斑。這些白斑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假膜,可阻塞食管。病灶進一步向食道擴展,並在胃黏膜上出現。在胃賁門區出現小出血灶,而在食道區形成白色假膜,胃底部幾乎沒有可見病灶,但嚴重感染豬很像慢性腸炎,腸絨毛膜萎縮和黏膜增厚。假膜去掉後,見黏膜表面充血,很少有潰瘍。在較大一些的豬中,可以從胃潰瘍病灶中分離到白色念珠菌,但這些豬在眼觀上與未感染豬沒有什麼不同。皮膚感染後,可出現肉眼病變,包括表面有灰色的沉積物,表皮增厚,以及被毛脫落。
顯微病變包括上皮表面存在大量酵母菌,上皮中有深染的1.5~2.0微米長的假菌絲。在舌部病灶中,可見乳頭下腔有酵母菌和假菌絲。在感染性胃潰瘍的周圍,也有大量菌和假菌絲。感染的上皮常呈退行性變化,包括上皮細胞脫落、毛細血管擴張、黏膜下層或真皮水腫(取決於上皮表面的吸附力),以及存在炎性細胞。早期病變中,存在嗜鹼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和淋巴細胞。
五、診斷
仔豬口腔內出現2~5毫米白色病灶時,提示存在念珠菌病,有診斷價值。但僅根據臨診症狀不能確診腹瀉和伴有胃潰瘍的感染。皮膚的病理變化、慢性腸炎的病史和廣譜抗菌藥物的治療史,或豬舍的潮濕環境常可提示有念珠菌感染。確診必須採取病變組織或滲出物做抹片檢查,觀察到酵母樣菌及假菌絲後,再做分離培養,或從活體糞便中分離出大量病原菌。免疫擴散試驗、乳膠凝集試驗、間接螢光抗體試驗對本病也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六、防治
白色念珠菌和其它酵母菌在體外對許多抗菌藥物都敏感,可用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B進行治療。兩性黴素B對仔豬有效:每天2次,每次每千克體重0.5毫克。患有皮膚念珠菌病的豬可使用適宜的皮膚消毒劑進行擦洗。預防此病應該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條件,舍內要乾燥通風,防止潮濕擁擠。在仔豬更換飼料時,要逐漸改變,飼料中應含豐富的維生素。當仔豬早期斷奶或較長時間口服抗生素時,也應注意補給足夠的維生素。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