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農村留守婦女問題政治經濟學探析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留守婦女這一特殊群體的形成是制度框架內、生存壓力下、家庭角色合理分工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這種無奈、「自然」、理性的家庭決策對留守婦女自身發展、對農民工家庭、對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廣泛而複雜的影響。留守婦女問題的癥結源於城鄉二元體制。因此,「四化」同步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破解留守婦女問題的根本之道。
關鍵詞:留守婦女;二元體制;政治經濟學;分析
從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市場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並日益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化特徵:大批農村已婚男子進城務工,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留守家中。2006年我國農村留守婦女規模約在4000萬至5000萬之間[1],2012年據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的數據[2],我國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其中男性農民工占66.4%,女性僅占33.6%。數據表明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明顯滯後於農村男性勞動力,而且,在這些外出農民工中,舉家外遷的僅為20.66%,有將近80%的農村外出勞動力家庭處於離散狀態。與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相比較,留守婦女承擔起多種社會角色,對農村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影響也最大。在家庭生活中,她們肩負著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家庭撫養責任、贍養老人責任、子女教育責任和生產勞動責任;在社會活動中,留守婦女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自身卻承受著生理、心理、安全等多重負擔。據調查,留守婦女最大的負擔是農業生產與家務勞動;最大的痛苦是情感的空虛與寂寞;最大的心愿是合家團圓。勞動強度高、生活壓力大、精神負擔重[3],成為農村留守婦女生活世界的真實寫照。關注留守婦女問題,是因為留守婦女問題反映的不僅僅是留守婦女自身的生存狀態,同時還折射出我國結構調整、體制轉型、社會轉變中農民工群體的境遇以及相關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的困境。因此,了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和發展訴求,追蹤溯源地分析留守婦女的成因,探求留守婦女問題的破解之道,對改善留守婦女處境,關愛留守婦女發展,維護農民工權益,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有重要意義。
一、留守婦女的成因
農村留守婦女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婦女留守家中是二元體制框架下的無奈選擇。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與我國工業化的成長道路和發展模式有關。改革開放後,城鄉二元體制逐步鬆動但並未根本破除,特別是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各種利益和資源,如教育、就業、城市基礎設施、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構成了農民工進城的最大障礙。這些障礙:一方面,導致農民工低工資低福利、與「城裡人」同工不同酬等種種社會不公;另一方面,抬高了農民工及其配偶、子女舉家進城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農民工家庭個體往往無法突破和跨越體制的門檻,實現舉家遷移,面對難以承受的高昂成本,大部分家庭只能選擇一人外出,候鳥式流動。農村婦女留守家中是農村傳統社會倫理限制的「自然」選擇。與現代都市不同,傳統農村社會更加注重理治與孝道[4],「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男強女弱」等性別觀念早已被農村婦女和男性內化於心,這種文化基因和傳統觀念導致家庭中的男性更傾向於外出務工。理所當然地,贍養老人、照料孩子、農副業生產的重擔、天經地義地全部落在婦女肩上,部分婦女被迫「自然」留守。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數據也表明,約2/3的已婚農民工沒有與他們的配偶生活在一起。農村婦女留守家中是家庭生存理性和經濟理性的合理選擇。農村性別分工具有一定彈性,留守婦女常常是農村勞動中的多面手,既能「織」也能「耕」,在丈夫外出務工後,往往能夠獨立承擔起繁瑣的家務勞動和繁重的農副業勞動。權衡比較婦女留守的優勢與勞動力轉移中的劣勢,如生育、體能、用工需求、轉移成本等,丈夫獨自外出務工、婦女留守家中才是制度框架內、生存壓力下、通過家庭角色合理分工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行為。
二、農村婦女留守家中的影響
1.對留守婦女自身和家庭的影響
大批農村婦女留守家中,大批已婚男性農民工候鳥式流動,對留守婦女自身發展、對農民工家庭、對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產生了廣泛而複雜的影響。首先,農村留守婦女的家庭地位在整體提升。留守婦女逐漸改變傳統上「主內」被動的從屬地位,開始承擔更多家庭經營管理決策和實施,獨立性增強,成就感上升,自由度更大,社會聲望日益提高。其次,夫妻分居的家庭模式成為獨特而長期存在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留守婦女勞動強度和生理負擔加重,心理健康受損,文化素質提高受限制,發展機會減少。夫妻關係方面,夫妻間異質性增強,不利於留守婦女婚姻關係和家庭穩定。
2.對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留守婦女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作用與貢獻在持續加大。在生產模式上,男工女耕,農業從業女性人數大幅度增加,農業日漸成為農村留守婦女主業,出現農業女性化現象,留守婦女正逐漸成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力,成為農業資源和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但是,留守婦女在擔負起生產、生活雙重任務之後,因為中國農村廣種薄收的現象非常普遍,她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水平並沒有因為丈夫外出務工為其參與社區活動提供更多的契機而有所提高。因為,幾乎所有的留守婦女都把重心放在家庭角色上,完成傳統賦予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只有少部分婦女積極參與各種經濟活動和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農業勞動力的結構性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下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成本提高,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難度加大。與此同時,留守婦女在農業生產中並未占據主導地位。大量的實地調研資料表明,家庭農業經濟的日常生產經營與管理,特別是與家庭農業生產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決策和銷售是相分離的。家庭農業經濟的日常管理和經營決策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留守婦女更多從事的是農副業日常管理的事務,家庭經營決策的權力,譬如糧食作物生產品種的選擇、面積數量的確定、農藥化肥的使用等一些需要一定知識、經驗、技術、資金、對家庭發展影響較大的事項和活動,仍然掌握在男性手中;農業較低的收益率也使得以農業為主的留守婦女的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留守婦女對家庭的貢獻下降,對男性的依賴在加重。由此可見,「男工女耕」的新型家庭分工模式和農業女性化現象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婦女的家庭地位和經濟、社會地位,甚至對留守婦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對農業技術改革和農業現代化明顯不利。
三、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破解之道
對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關注始於20世紀90年代。針對留守婦女問題,已有的研究在政策建議或解決路徑方面已形成諸多共識,並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譬如,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5],利用各種正式的、非正式的社會網絡資源,減輕留守婦女勞動、家務負擔和心理負擔;實施鼓勵農民回鄉創業的政策,解決農民家庭離散問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尊重、支持和關心婦女。尊重、傾聽婦女的意見和需求,支持婦女的選擇,鼓勵留守婦女積極參與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的制定和計劃項目的實施;開展婦女技術培訓,提高婦女知識水平,組織管理能力;加強婦女組織建設,增加婦女之間的聯繫、交流和團結互助[6]等等。上述成果對留守婦女問題的持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實證素材、邏輯起點和理論借鑑。值得關注的是,留守婦女問題是社會排斥的結果,癥結在於城鄉二元體制(前文已有論述)。從這個層面上看,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積極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不僅為留守婦女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千載難逢的好契機,更為留守婦女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全新視角和根本路徑。根本性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才是破解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的根本之道。這是一篇大文章,亟待深入研究。□項目基金:湖北文理學院政治學省級重點(培育)學科開放式基金項目:「四化同步」進程中漢江流域農村留守婦女問題研究(YB201506),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轉型時期中國社會階層變遷與政治發展問題研究(2012G369)。
參考文獻:
[1]丁仁能.讓留守婦女後顧無憂[N].經濟日報(農村版),2006-11-16.
[2]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0L].
[3]葉敬忠,吳惠芳.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鍾斌.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及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13(05),121-124.
[6]江洪,李繼華,傅蘭英.農村留守婦女健康狀況及健康需求調查———基於社會性別的視角。湖南社會科學2014,(02)112-117.
作者:王榮紅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經濟與政法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