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試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比軍事同盟

2023年10月16日

- txt下載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比利時安全問題的提出
第一節 《凡爾賽條約》對歐洲和平的安排
1919年,戰爭的勝利方協約國及其盟國,同戰爭的失敗方德國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共同討論對德和約的制定和戰後和平問題,經過幾周的緊張討論,最終擬定了《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著名的《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不同程度的滿足了各戰勝國提出的要求,但對德國來說,這卻是一個"強制的和平條約"。除了序言之外,《凡爾賽條約》一共包括15章440條,和約第一部分是國聯盟約的內容,其餘各章涉及領土、軍備限制和賠款三個主要問題。在這幾個問題中,法國無疑是主角,對德國的處置牽扯著法國的安全和利益,此外,比利時作為一戰戰場,損失嚴重,理應作為戰勝國得到相應的補償。巴黎和會上,與會各國主要討論和解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首先就是德國領土問題,包括德國邊界的重新劃分和殖民地的瓜分。其中,德國西部疆界的重新劃分與法國、比利時利益息息相關,對法國來說,法國在巴黎和會的首要目標是確定與德國相鄰的安全邊界,它想通過分割德國領土來達到削弱德國的目的。和約規定德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的煤礦交由法國開採,國聯盟約的一個委員會代為管理15年,期滿後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境內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凡爾賽條約》第42條規定"禁止德國在萊茵河西岸和萊茵河以東五十公里所劃界線之西維持和建立軍事防禦"。另外,"德國將其海外屬地所有之權利及所有權名義放棄,以與主要協約及參戰各國。"按照條約的規定,德國的所有殖民地以"委任統治"的方式分配給主要的幾個戰勝國,法國理所當然的分到了一杯羹。此外,德國西部邊界作的一些改動對比利時有利。在巴黎和會上,比利時要求合併埃斯科河左岸的荷蘭領土和荷蘭的林堡地區,最後又提出了合併盧森堡的要求,由於荷蘭、英國和美國的反對,比利時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滿足,但是,和約第三十二條和三十四條規定"德國承認比國在所爭之毛來斯納領土(稱為毛來斯納中立地)全部有完全主權"德國放棄在包括歐本(Eupen)和馬爾梅迪(Malmedy)兩圈域全部之領土上各項權利及所有權名義讓與比國。"在殖民地瓜分上,比利時獲得了德國在東非的兩塊殖民地:盧安達(Rwanda)和蒲隆地(Burundi)。和約規定:"為使所有各國之軍備可以普遍限制起見,德國允諾嚴格遵守"限制其軍備的條款。德國要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解散參謀總部。軍隊人員配備上:條約規定德國軍隊兵額限定為10萬人,軍官為4000人,海軍士兵不得超過1.5萬,軍官不得多於1500人,不准擁有空軍。軍隊裝備方面:條約規定了軍械彈藥的數量、軍艦的種類和數量。此外,條約還規定:德軍的任務只限於維持境內治安和邊防;不准製造和裝備化學武器、坦克、裝甲車,不准進出口任何武器。巴黎和會上,戰勝國向德國提出巨額賠款要求,《凡爾賽條約》第233條規定"戰爭造成的損失主要由德國來賠償"③因此,德國在經濟上受制於以法國為代表的戰勝國。巴黎和會後成立了賠款委員會,規定在賠償委員會最終確定賠款總數之前,德國應提前以黃金、煤等物資賠償200億金馬克。此外,條約還規定德國應在10年內分別向法、比、意三國提供大量的物資,種類包括煤、機器、化工產品等。
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的安全問題
"在1919年以後的年代裡,歐洲事務中的最重要的和最持久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國對安全的追求。"但是法國並沒有因為簽訂《凡爾賽和約》而擺脫戰爭帶來的恐懼,相反,它仍覺得德國會東山再起,自身安全因此受到威脅。事實上,法國設想的德國威脅論,不無道理。
一、戰後法德實力對比
法國因為一戰損失嚴重,戰後實力大減,而德國卻沒有被過分削弱,它在人口數量等方面比法國有更大的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雖然在盟國的幫助下成為戰勝國,但損失極其嚴重。第一,法國原本對德人口劣勢在戰後變得更加明顯,"現實並不是那麼樂觀,法國勝利的取得是通過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戰後法國人口損失嚴重,貨幣貶值,生產能力降低。法國雖然幅員遼闊,實際上卻是受戰爭影響最大的國家:1325000人死亡,2800000人受傷,人口出生率降低……就業人口降低10.5%。第二,法國在基礎設施方面也遭受重創,"北方諸省破環嚴重,工業和農業方面也損失慘重。據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統計,戰爭給法國帶來550億法郎損失,以當時貨幣計算,約合戰前15個月的國民收入。1919年法國的工業生產只相當於1913年的60%氣北方的煤礦被水淹沒,工廠倒閉,耕田受到嚴重破壞,城市變成了廢墟。222000幢房子被完全破壞,62000千米的道路需要整修,200萬公頃的土地廢棄不能再使用。第三,法國因戰爭負債纍纍,為了應付戰爭,法國向國外尤其是美國大規模舉債,到1919年,法國已經負債350億法郎。此外,戰後法國陸軍作戰能力下降,已是外強中乾。作為戰敗國,德國在戰後被置於凡爾賽體系的壓迫之下,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損失了 14. 6%的可耕地面積45%的鐵礦石,68. 1%的鋅,26%的煤產量。氣儘管如此,法國認為德國並沒有被真正削弱,德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法國的安全來說仍是嚴重的威脅。的對比和差異,難怪法國對兩國實力對比深感焦慮,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此外,儘管德國存在著領土喪失、軍事上受限制和經濟上不穩定等因素,戰後的德國,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從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與德國相比,法國戰後的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缺乏效率。1919年時,德國被打垮了,眼前的問題是德國的衰弱,但是過了幾年正常生活後,德國的強大又成了新的問題。潛力尤其突出的是德國的鋼鐵工業,從1922年開始,儘管有所下降,德國的鋼鐵冶金生產能力恢復到戰前水平,而法國的煉鋼廠生產效益極其不佳。不僅如此,德國人還顯示了他們組織軍事力量的天賦。德國的戰爭機器不僅在裝備和人員方面優於法國,在其運轉效率方面也更勝一籌。德國具有如此勢不可擋的發展潛力,無怪乎作為鄰國以及宿敵的法國如此急躁不安,會在戰後二十年代尋求一切努力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二、法國不安因素加強 ...........................................................................19-20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利時 ...........................................................................20-24
一、比利時損失慘重,領土要求 ...........................................................................20-22
二、放棄中立地位,尋求英法 ...........................................................................22-24
第二章 法國和比利時有關軍事協定的談...........................................................................24-36
第一節 談判初期協商 ...........................................................................24-31
一、軍事協定建議的提出 ...........................................................................24-25
二、伊普雷會晤 ...........................................................................25-27
三、聖雷莫會議前後 ...........................................................................27-31
第二節 草案出台後有關協定內容...........................................................................31-36
一、軍事協定草案的出台 ...........................................................................31-33
二、法比簽訂軍事協定草案 ...........................................................................33-34
三、法比最終簽訂軍事協定........................................................................... 34-36
第三章 同盟中的裂痕........................................................................... 36-49
第一節 法比共同占領魯爾 ...........................................................................36-44
一、魯爾占領問題上法比 ...........................................................................36-41
二、占領魯爾過程中法比的 ...........................................................................41-44
第二節 同盟作用讓位於《洛迦諾公約》 ...........................................................................44-49
一、法比與《洛迦諾公約》的 ...........................................................................44-46
二、法比對《洛迦諾公約》的........................................................................... 46-47
結語
法比兩國利益決定其外交戰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和比利時都受到了德國的侵略,損失慘重,戰後的法比兩國都希望得到安全的保障。防止德國的再次侵略成了法比兩國利益的共同點,因此,一戰結束後不久,兩國就開始了有關軍事協定的談判。從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法國總理克雷孟梭提出法比建立軍事同盟,到兩國最終簽訂軍事協定,談判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談判初期法比主要圍繞盧森堡問題、紀殼姆-盧森堡鐵路歸屬權問題、占領德國問題展開協商討論,儘管兩國存在著利益衝突,但最終雙方各自妥協,促成了法比軍事協定草案的出台。草案出台之後,法比兩國繼續就草案的具體內容進行協商;最終,1920年9與7日,兩國領導人在軍事協定書上簽字,法比軍事同盟關係正式建立。法比軍事同盟建立初期,比利時的外交政策一直緊跟法國,在國際事務上也唯法國馬首是瞻。《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賠款問題一度成為國際關係的熱點問題。法國想極力削弱德國,獲得更多的賠款,而比利時也希望能儘快得到德國的賠款來進行戰後重建工作。與德國在賠款問題上的矛盾加劇導致法國出兵魯爾,而比利時作為其盟友,加入了法國的魯爾占領行動。然而,在共同占領魯爾的過程中,法比兩國由於利益上的分歧,矛盾日益凸顯。法國占領魯爾是其執行戰後安全戰略、追求霸權地位的重要一步;而對比利時來說,占領魯爾只是為了獲得德國的賠款,以恢復戰爭帶來的創傷。1925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使得比利時獲得了英法的雙重保障,從此,比利時的盟友不再僅僅是法國,法比雙邊同盟受到威脅。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德國的實力不斷增強,希特勒上台後開始重整軍備,納粹勢力的不斷壯大威脅著歐洲的和平。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戰爭烏雲已籠罩歐洲。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為避免遭受德國的侵略,1936年10月,比利時開始執行"獨立政策",6個月後,比利時與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將比利時從1920年法比軍事協定的相關義務中完全解放出來。至此,法比雙邊的軍事同盟關係瓦解。法比軍事同盟之所以會瓦解,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等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容忽視。可見,國際關係是一個互動的整體,兩國的外交關係難免會受到其它國家、尤其是其他大國的影響。縱觀歐洲現代歷史,軍事同盟之下的法國與比利時歷史無異於一顆流星,轉瞬即逝。儘管法比軍事同盟關係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兩國軍事同盟對法比雙方的外交確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