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明朝內閣加強了皇權,但其實留下了禍患

2023年08月19日

- txt下載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仁、宣時期,內閣制度也確立起來。閣職漸崇。這有個發展過程。朱元璋自廢除丞相制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權空前加強,全國政務最後都叢集到他身上。朱元璋即使「昧爽臨朝,日宴忘餐」,整天批答處理章奏,也還是忙不過來。而當遇到重大問題時,又無處商量討論,朱元璋已感到「密勿論思,不可無人」。

  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四輔官」,戶部尚書范敏薦耆儒王本、杜佑、龔斆、趙民望、吳源等任之。四輔官的任務是「協贊政事」,「刑官議獄,四輔官及諫院覆核奏行,有疑讞,四輔官封駁」。但「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樸無他長」,不能勝任其職,不久相繼致仕。繼任的安然,雖「練達庶務」,但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病死,以後就廢罷不設。四輔官的設置雖只一年左右,但它說明了朱元璋這個獨裁皇帝也需要有人「協贊政事」。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效宋朝的制度,「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以禮部尚書劉仲質為華蓋殿大學士,檢討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典籍吳沈為東閣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征耆儒鮑恂余銓等為之,輔導太子,秩皆五品。這就是後來內閣制的最早雛形。不過朱元璋「克勤不怠」,重大政務皆「自操威柄」,直到病重彌留之際,仍「臨朝決事如故」,因此,這些大學士對國家事務「鮮所參決」,只備顧問而已。
  明代內閣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當上了皇帝以後,即命侍讀解縉、胡廣,編修黃淮,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從此以後,閣臣的設置成為常制,成為一個穩定的官僚機構,並且明確規定其職責是「參預機務」。所以從職責和名稱來看,明朝的內閣制度,這時已基本形成。
  但當時閣臣的階秩不高,「各賜五品服」,是中級官員。「其時入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儘管閣臣與皇帝「朝夕左右」,「機密重務悉預聞」,朱棣也曾鼓勵解縉等人說:「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但實際上閣臣的權位遠遠不及尚書,尤其當時的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軍國事皆倚辦」,「稱股肱之任」。蹇義在永樂朝,「數奉命兼理他部事,職務填委,處之裕如」。「(夏)原吉雖居戶部,國家大事,輒令詳議」。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命夏原吉「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八年,命夏原吉「輔太孫留守北京,總行在九卿事。閣臣雖得參預機務,但他們的權力卻受到種種限制。他們的建言行事,即使得到皇帝的讚許,在推行中也還會有顧忌。如永樂十七年(1384年)十一月,「學士楊榮疏陳十事,皆指斥府、部、法司積弊。上覽之,密諭榮曰:卿言甚當。但侍臣腹心之臣,若進此言,恐群臣相猜疑,不若使御史言之。於是御史鄧真疏入奏,眾皆請罪,詔諸司即日悛改,怙終者不赦」。所以從這些來看,內閣其實有很大的隱患。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