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山東惠民河南張泥塑與火把李廟會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河南張,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河南張村位於惠民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的沙河南岸,有70多戶人家,300多口人,以製作泥塑聞名,素有「娃娃張」之稱。河南張村農民制泥娃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建國前,這個村的男女老少幾乎都能做泥塑,是窮人餬口的手藝,農閒時節,手工藝人們抽空製作泥坯,冬閒及春節期間,就塗粉上色,製成成品到集市出售,商河、臨邑、陽信、無棣、濱縣、高青、鄒平、利津、廣饒等十餘縣的客商也來販賣,幾乎傳遍魯北以及遠銷到滄州、天津、濟南等地。
河南張的泥塑以泥娃娃為最大特色,有「坐娃娃」、「躺娃」、帶哨的「響娃」、手搖響動的「叭噠孩兒」、「坐蓮娃娃」、「抱魚娃娃」、「石榴娃娃」等等。其中有小巧玲瓏的娃娃,也有在別處少見的高達一二尺的大泥娃娃。河南張村的泥娃娃傳承發展與當地「拴娃娃」的民俗活動有著對應關係,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村中人因此興起製作泥娃娃的副業,代代相傳。2006年被列入首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距河南張村不遠的火把李村,每年二月二有廟會,來這裡趕廟會的人們有「栓娃娃」祈福、納樣、求子的習俗,他們「栓」的就是河南張村民間藝人們做的泥娃娃。
火把李一年一度的二月二廟會成為河南張泥娃娃的主要兜售地,廟會就是一個娃娃的盛會。當地人認為,河南張泥娃娃不但是吉樣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民間祈福、求子的一種偶像。在這裡,泥娃娃就是這種民俗心裡與民俗活動的形象載體,這也就是鄉民藝術生產中的村級分工與協作。
火把李的廟會是一個村落廟會,以前叫香火會,廟會香火曾經很盛。儘管稱其為廟會,但是村裡早就沒有了廟。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村裡曾經有皇姑廟、團圓宮、關帝廟、小關帝廟、三義廟、土地廟等。據傳說,這裡最早的廟大約是在唐宋年間興建的。過去火把李村的娘娘廟還存在時,趕廟會的人、特別是企盼增添兒孫的人們通常要到廟上燒香,向廟裡的菩薩或「送子娘娘」求子,然後再賣個泥娃娃繫上紅繩抱回家,就叫拴娃娃。嫁出去的姑娘也趁二月二這天回娘家,這天這裡村裡家家戶戶就像過年一樣。有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愁」一說,這種「回娘家」的儀式是村民利用這一盛會時機,鞏固和加強家族關係、姻親關係及其他社會關係,這也體現出一種村落尊嚴,女兒在這天回娘家訴冤愁,從而獲得一種心理的平衡。
二月二龍這一天是這個小村子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和趕會的村民熙熙攘攘,把窄窄的街道擠了個水泄不通,五顏六色的泥娃娃和其他一些泥玩具擺滿了村頭巷尾,人們逛廟會、買泥娃娃,把平安幸福請進千家萬戶,從中我們應該發現,廟會和泥娃娃之間的唇亡齒寒的關係。
如今的廟會上,除了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河南張泥塑,還有其他豐富的民間手工藝品、小商品和美味的小吃,熱鬧、擁擠的場景,讓遊人在這個小村莊裡流連忘返。
火把李廟會作為一個買賣會,適應了社會的需要,成了當地周邊地區老百姓的購物市場,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成為當地民眾經濟、文化交流的舞台,也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經濟盛會。為了慶祝這一盛會,近些年,二月二這天,村裡晚上有歌舞團獻藝表演,歌舞團主要是來自河北吳橋和山東陽信,他們在村西頭的棉花地里扎棚表演,表演劇目有魔術、歌舞、雜技、戲曲等。二月二,是我國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在北方的很多地方認為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年。過了二月二人們就開始農忙了,廟會及欣賞表演成為人們關於自然變化的一個文化調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