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青年優質課的八大通病

2023年10月10日

- txt下載

剛從湖北省青年優質課競賽賽場歸來,並且又一次忝列評委之席,聚精會神坐了兩天(省優質課評委均由地市級教研員擔任,因為余蕾老師年事已高,不便久坐,每次都由我去代勞,至今已有三屆,是之謂「忝列」也)。綜觀近三屆的同類賽事,儘管湧現了不少好課,並不乏閃光之處,但用各地市州最佳人選和省級頂尖賽事的標準來看,誠以為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概而言之,起碼有如下八大通病。
一:學無遺力,淺嘗輒止。
實際上,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一遍讀過之後,其內容就已知其八九,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學生一樣或低於學生的水平上與學生交流,學生就會情緒低落甚至厭倦。可我們的許多老師對課文的解讀往往還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面上,而無力在「為什麼」和「怎麼樣」上給學生更多的引導和解答。無疑於浪費學生的時間,重複學生的思維,看起來表面熱鬧,實質里一無所獲。譬如:高曉聲的《擺渡》,實際上是在闡述自己的創作觀,其寓意相當曲折隱晦,重點全在最後兩段話,相對初中生來說,按部就班把作者的本意弄清楚尚有一定難度,更不要說旁及其它了。可我先後聽了多位老師教讀這篇課文,竟沒有一個人真正解讀到位,反倒在「船工的人物形象」,「作家轉行對不對」等無關宏旨的問題上糾纏不休。其實,都是學力不濟惹的禍。
二:照本宣科,缺乏創見。
這一現象實際上是上一現象的繼續,但比上一現象更為普遍,注釋怎麼講,我就怎麼講。教參怎麼講,我就怎麼講。只願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結構上動腦筋,卻不願在解讀文本上細琢磨,深鑽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觸,沒感觸;有廣度,沒深度;有他見,沒己見。譬如:宗璞的《花的話》,無論從構思還是立意來看,這都是一篇真正「偽聖化」的作品。漂亮的百花因為驕傲,所以雖美也丑,樸素的二月蘭因為謙虛,所以雖丑也美,臭老九似的教師因為樸素,所以學生在月光下把二月蘭采來獻給教師,從情節到主題,無不虛假矯情,多麼好的求異素材,可就是沒見一個老師提出過質疑。(這篇課文已由本人提議從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中刪去了。)上屆省優質課競賽中,我市黎勝老師由於本人點撥,就從這一點入手,結果一舉奪得一等獎,說明不是評委們缺少發現,還是老師們邁不開步子。
三:我行我素,強加於人。
所謂優質課大多是通過再三推敲,反覆演練,才拿到賽場上來的,許多老師只能按預案上課,而不能按實際情況和課堂氛圍來調控教學內容,處理偶發事件,所以經常出現生拉硬扯,強加於人的場面。一位老師在上《巨人和孩子》時,說到「自私」只能帶給人痛苦,「愛心」才能帶給人歡樂時,一個學生請老師自己舉一個因「自私」而痛苦的事例,該老師卻充耳不聞,偏在那裡喋喋不休的大講自己奉獻愛心的感人故事。可見已是自說自話,旁若無人了。
四:畫蛇添足,無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讀深讀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做支撐,需要深厚的教師功底做後盾。所以,現在大多提倡增大課堂容量,加強課內外銜接 ,結果導致許多老師畫虎不成反類犬,在課堂上游離課文主旨,肆意發揮,無端延伸,沖淡了文本解讀,分散了教學重點。本次競賽中,有一位老師在教《擺渡》時,前半節課本來引導的非常得法,師生通過質疑、探究,已基本領會了文章的寓意,正待需要聚合信息,加深理解的時候,老師卻突然話鋒一轉,提出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假設。如「過了一段時間,鄉親們雖然對作家的真情實意非常感動但他們卻強烈要求擺渡人回來擺渡,並派出了代表到城裡找到了擺渡人。」「作家的朋友聽說作家改行,來到渡口找到作家,欲勸說他重拾創作之筆。」等問題。並請大家分工合作,設想結果,講出理由,歸納出新寓意。我真為這位得了三等獎的老師感到遺憾,好好的課不講下去,為什麼偏要瞎折騰呢?
五:良莠不分,一味肯定。
有的老師平時對學生不是冷若冰霜,便是橫加指責,可到了公開課上,卻一下子變成了狼外婆,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納百川」,學生說什麼都是「好」,答什麼都是「對」,更有甚者,動不動就鼓掌喝采。把求知的學堂變成了作秀的舞台。實際上,這種毫無原則,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讓學生思想更懶惰,情緒更低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把「老羚羊為小羚羊犧牲了生命」說成了「小羚羊為老羚羊犧牲了生命」;把「秋收萬顆籽」說成了「秋天收穫了一萬顆種子」;把「小夜曲」說成了「催眠曲」……教師都一律以「好」,「非常好」給予肯定,這樣是非不分,一味肯定的課堂,我們已很難想像學生能夠得到什麼發展和提高了。
六:生硬模仿,貽誤課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課本劇表演已成為一種時尚,即使不能搞整場表演,也要來一點細節模仿。可想而知,學生本來就膽小如鼠,加之又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自然是群魔亂舞,一笑了之。對於分析人物,理解課文根本起不到任何幫助作用。有一屆省優質課上,一位老師講蒲松齡的《狼》,用硬紙殼準備了大砍刀,小尖刀。課中,要兩位學生上台表演「屠自後斷其股。」「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的細節,結果一位同學鑽到講台下去,一位同學在後面猛砍不止,課堂頓時笑翻了天,該老師課後非常得意,以為自己將穩獲大獎,結果下來,竟是倒數第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增一分則太朱,減一分則太白,還是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好。
七:語言乾癟,信息量少。
一個好的語文教師,每節課除了能夠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既定教學目標 之外,還理所當然應該以自己流利準確的語言,豐富廣博的知識,儒雅文明的風度來吸引學生,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經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穫。而從以上的競賽課來看,許多老師由於缺乏應有的自我修養,上課語言乾癟,信息量小,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荒蕪的語言環境之中,當聽說的沒有聽說,當掌握的沒有掌握,從而使學生在其他學科知識及適當的社會知識,人生哲理,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處於一種非常幼稚的狀態。本人認為;理想的課堂語言應該是:講述時行雲流水,提問時準確到位,啟發時生動形象,過渡時圓潤自如,總結時簡潔凝練。這不應該被當作一種過分的要求,而應該被當作一種基本的素養。
八:濫用媒體,流於形式。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引入,對於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視聽效果,轉換思維模式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而我們所看到的情況是,大多數參賽者都把它當作了黑板的替代品,教師的傳聲筒,即使引用一些圖片資料,也大多是在圖解課文內容,而沒有真正起到提供資料,豐富想像,激活思維的輔助作用。其實,語文課如同中國畫一樣,是一項需要「留白」的藝術。一篇篇美文佳作,與其讓你演示的真真切切,還不如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因為美的感受是不能統一的,任何形式上的「實」都代替不了作品本身的神韻和讀者個人的體驗,所以,有時辛辛苦苦整出個「實化」的課件,反倒抑制了學生想像的空間,確是吃虧不討好的事情。余蕾老師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老師不應該在作品和讀者(學生)之間做說破道盡的媒人,而應與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