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審度之全譯 》 ---3

2023年09月11日

- txt下載

第一卷體道篇
A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B 現代漢語
世間大道,災禍源頭,由名與利引起。不片面以名祿推崇所謂的賢人,則不會引起百姓得非議和怨念;不片面珍愛稀有得那些東西,那麼百姓就不會因此產生錢利之妄想。沒有呈現那些讓人產生名利妄想的東西,百姓就會安居樂業,這是聖人之治理天下的基礎。
如何讓百姓做到安居樂業呢?就是腳踏實地做事,認真把生計問題解決好,不要主觀妄想,而是把文化教育作為立身之本。所以每個人都如此生活,放棄邪念和妄想,那麼有賢能的人,就無事可做;這就是國家管理,不用賢能的人去治理的道理,解決好民生問題,提高民眾文化教育的大道之下運行,就會實現國泰民安。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註: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使民不爭,不爭功,明返自然也。
2王弼註: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惟能是任尚也,曷為為於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下奔而競,效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3杜光庭註:賢人用則人理,矜衛用則怨爭興。不尚矜誇自無怨爭,不貴乎麗容珍貨則人無貪慾,乃合乎聖,合虛資腹,無知無欲之尚矣。
4王安石註:聖人之心,未嘗欲以賢服天下,而所以天下服者,未嘗不以賢也。群天下之民,役天下之物,而賢之不尚,則何持而治哉?夫民於襁褓之中而有善之性,不得賢而與之教,則不足以明天下之善,善既明於己,則豈有而不服哉?
5呂吉甫注;聖人知夫美斯惡,善斯不善,而我無容私焉,故雖靡天下之爵,因任而已,而賢非所尚也。民治爭常出於相賢,知賢非上之所尚,則不爭矣,故曰舉賢則民相軋。
6趙實庵註:聖人無為之功而治天下,至於功成不居,是得真常之用也。豈假外鑠於我哉?所以聖不必絕,不知有所謂聖也。
7《論衡》:蘧伯玉治衛,子貢使人問之:何以治衛?對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無為之道也。
8王夫之註:爭未必起於賢,盜未必因於難得之貨,心未必亂於見可欲。虛者歸心,實者歸腹,弱者歸志,強者歸骨,四數各有歸而得其樂土,則我不往而治矣。
D本注
1本篇為體道篇之三,世之禍事源頭,非名即利。人類社會不片面推崇引起人們產生名利之心的那些東西,即得與失的常理,是道之本,忽視道之本原,是理解偏差的開始;所以國家社會之道,以民生為先,次之文化教育,背離此道,則誤國害民。
2見,不讀jian,而讀xian,是呈現之義。亂,是混亂,非動詞,是思想的胡思亂想,妄想。
3此句錯誤最多,虛心是腳踏實地做事,沒有妄想。實其腹,是解決生計問題,安居樂業。弱其志,非弱也,是其次之義,首先是解決生計,其次才是文化教育。強其骨,是接上文,文化教育,骨者本也,人之本,國之本。
4無知無欲,非後世理解之義,更非現代漢語之義,每個人生活中都腳踏實地認真做事,不妄想,文化教育成為國家之本,社會之本,又何必有更多的非分之想呢?
5依據馬王堆帛書本「使民不亂」,民為之本則為民,心則誤;「使夫智者,不敢「,此解簡潔明了,無拖沓舊病,更符合先秦文體也;」弗為而已「,則直接說明明了大道後的情形,用」為無為「則廢老子之心。
6不敢,是無事可做,敢為名詞,非動詞講。弗為而已,賢能的人都無事可做了,那麼國家怎麼不實現國泰民安呢!肯定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