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西南旱災的思考

2023年09月24日

- txt下載

我國西南地區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大地龜裂,水庫乾涸,樹木枯萎,魚兒缺水而死,如此慘狀目不忍睹,災區人民視水如甘露,處於極度渴望之中。這場旱災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人們預期。
據國家防總統計顯示,截至4月8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21億畝(多年同期均值1.0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780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280萬畝;有2595萬人、184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多年同期均值1144萬人、893萬頭)。
其中,雲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1.01億畝、占全國的84%,作物受旱7907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萬畝;有2088萬人、1368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分別占全國的80%和74%。與3月底相比,西南旱區飲水困難人口數量有所增加,廣西和雲南的耕地受旱面積有所減少,貴州省耕地受旱面積有所增加。
確保旱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已經成為當前西南地區抗旱救災的首要任務。旱區各地通過採取各種應急措施,加強計劃用水和節水限水,城鎮供水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但山區群眾飲水仍面臨困難。
面對旱災引發的思考
當災難一次又一次到來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深刻反省,全面認真地查找真實原因,及時找到對策,而不是在吹噓中一次次地貽誤機會!
面對西南旱災,很多人認為,那是由於老天下雨太少所致,是天災。
但是,也有人持另一種看法:查看了僅幾年有關旱災的新聞報道後,就會發現類似的「天災」一直在上演,僅以雲南的新聞為例,2004年,我國南方「遭受53年來罕見乾旱」,雲南在乾旱之列;2005年,雲南「遭遇近50年來最大幹旱」;2006年,「雲南遭遇20年來最嚴重旱情」;2007年,「雲南大部地區降水不足,氣溫偏高,旱情日趨嚴重」;「2008年雲南連續近三個月乾旱」;2009年,「雲南省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嚴重旱情」;2012年,雲南「秋冬春連旱」百年一遇……
所以,如果簡單地將問題全部歸結到天災上,那也是對老天的不公。比起很多國家來說,中國的降雨夠多的了,退一步說,即使上天對中國不公,至少對我國的西南地區還是非常偏愛的:江河縱橫的西南地區是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我國水資源的70%分布在這裡。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西南乾旱,一分天災,九分人禍。
不管這個觀點是對是錯,但是面對旱情所帶來的災難,不應僅僅歸結於客觀原因,更應檢討我們的主觀原因。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薄弱、防災意識不強、水資源被粗放利用、管理缺失等等,這一系列問題,應當引起各級領導們及西部百姓的高度重視。我國在西部地區的水利建設成果還遠遠不能應對該區域性的乾旱天災。
預防旱災水災,這就要求我們對水利建設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不斷加強我們應對旱澇災害的能力。我們要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先輩們那種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的大無畏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品質。
回眸兩千四百多年前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大禹治水的壯舉。他為政以德,通過調查研究,利用河圖率領廣大民眾,辟龍山引黃河入海,為民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
再看秦代李冰修造都江堰,使川西和成都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是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還有隋朝的隋煬帝,為了發展經濟開鑿大運河,方便了南北交通。
……
人類社會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都已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特別是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們完全沒有理由在天災面前束手無策。國家西部開發應該把水利基礎建設放在首要地位,在建設中兼顧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並重,通過長期的努力,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再創一個山清水秀、繁榮富饒的綠色西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