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交通法律法規論文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近年來,交通法律法規在不斷的完善與實施,下面是交通法律法規論文,為大家提供參考。
  我國近年來頒布與修正的交通法律法規也正是隨時代發展要求,旨在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由於經濟發展以及機動車保有量的大幅度提升,在交通法律法規約束下,交通事故死亡率雖然得到明顯控制,但對人民健康的危害依舊存在。如果不加倍努力開展新的道路安全行動,預計2000年至2020年之間全球傷亡總數將上升65%左右[1-2]。
  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當前規範與管理道路使用者行為的根本性法律內容,並且已經成為提升我國交通安全的重要依據。近年來,交通法律法規在不斷的完善與實施,2009年1月1日《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頒布實施;2009年4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頒布實施;2013年3月1日《國務院關於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決定》正式實施。
  (一)酒後駕車
  作為導致我國交通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影響因素,酒後駕車行為不僅對駕駛人員和乘坐人員的安全產生了較大威脅,而且也嚴重威脅了行人的生命安全。楊潤凱(2010)在研究酒後駕車與交通事故之間的數量關係時發現,二者雖然並無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但近年來,隨著酒後駕車數量的增長,各類交通事故的數量也隨之增長。由此可見,酒後駕車已成為引發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影響因素[3]。
  (二)超速
  機動車超速是當前道路交通安全當中的核心問題,由此相關人員需要承擔著嚴重的後果。「超速」是指機動車在有關限制的條件下,超過限速規定。在現代工業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汽車的加速能力,能夠輕易的達到高速運行的狀態。各國對速度的研究經驗表明,平均時速每增加1公里,交通事故發生率上升3%,死亡率上升4-5%;可見,交通事故的產生與車輛速度具有正相關關係,速度過快將大大提升事故發生機率,形成安全隱患[4]。
  (三)未使用安全帶和兒童安全座椅
  Szeremeta(2010)在實驗室研究中證明,前排乘客安全帶的使用能夠避免40%-50%的死亡機率[5]。並且通過對交通事故死亡的屍檢材料進行收集後,得出交通事故產生的前排乘客的死亡率較高的結論。在奈及利亞進行的研究調查中,以交通事故發生的內容作為樣本,發現安全帶的使用方面每提升一個百分點的內容,將會使得交通事故下降0.17到0.21個百分點[6]。
  機動車使用兒童防護裝置,尤其是兒童安全座椅在各個國家不盡相同。高收入的國家,安全座椅的使用率以及普及率相對較高,澳大利亞為90%,美國為86%,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機動車則很少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能夠有效防護兒童的頭部與全身,在發生交通事故時能夠有效的降低兒童在事故中發生危險的程度,提升防護效果,降低事故傷亡率。數據表明,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大約減少嬰兒死亡率71%,減少幼兒死亡率54%[7]。
  (四)其他交通違章行為
  Lars(2011)在研究中,對交通事故的死因與創傷內容進行分析,並將交通事故致死率進行分析得知,交通事故產生的死因多半是由於未遵守交通規則,知識駕駛出現安全隱患,引發交通事故的產生[8]。Osarumwense(2012)等將交通事故死亡率當中的兒童死亡率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由於交通事故當中駕駛員不遵守交通法律內容,並未按章行車,造成兒童致死率為50%以上[9]。
  1.疲勞駕駛
  疲勞駕駛,主要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極度疲勞與睏倦的狀況下,長途駕駛,缺少睡眠與休息,造成生物鐘被打破,其中涉及到的高危人群包括年輕人、倒班工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以及嗜睡症的人。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在研究中發現,在107起事故當中,52%與疲勞因素有關。顯然疲勞價值已經成為影響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造成致死率居高不下[10]。
  2.手提行動電話的影響
  許多高收入國家,手提行動電話的數量正在呈現出迅速增長的狀況。如1985年美國只有50萬步手機,到2001年已經超過1億2000萬部。歐洲手提電話也在逐漸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11]。手機的使用與發展對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體現出影響身體以及直覺方面的判斷決策,分散司機注意力,產生交通事故。並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使用手機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延長0.5-1.5秒[12-13]。有研究表明,使用手機的駕駛員發生車禍的危險比不用手機的駕駛員要高出四倍[14]。
  3.未帶安全頭盔
  安全頭盔是保護裝置,能夠有效的防護頭部安全,從而降低在駕駛機動車的過程中由於交通事故產生死亡率。安全頭盔的佩戴至關重要,對減少事故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頭部受傷,是兩輪機動車駕駛員致死的主要原因,約占其死亡率的75%[15]。
  二、制定並執行主要的道路安全法規
  嚴格執法是預防道路交通傷害的重要措施。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表明,交通執法降低了高度機動化國家致命交通事故的發生頻率。據估計,如果在歐盟國家都嚴格執行現有的交通執法策略,那麼這些國家50%的交通死亡和重傷就有可能避免。
  (一) 制定和執行酒精危害相關法規
  儘管許多國家一直在打擊酒後駕車現象,酒精仍然是一個重要而影響廣泛的交通肇事因素。必須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減少與酒精相關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傷害。
  1.國外禁酒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1 國外相關禁酒法規
  (1)美國:美國法律規定。當一個人血液中酒精含量為80mg/l00ml時駕車,被視為醉酒駕車。如果警察第一次抓住,要當場沒收駕照,並被立即送到拘留處醫療中心,關押12至48小時,理由是禁止他不清醒時再次上路。次日,這名司機要繳納數千美元的「保釋金」以及250美元至400美元罰款,外加75美元醫療中心使用費,並吊銷駕照一年。酒後駕車撞人事故則被定性為二級謀殺,面臨巨額賠償。
  (2)加拿大:加拿大對酒後駕車者罰款1470美元,監禁6個月;造成人身傷害者監禁lO年,造成他人死亡的監禁14年。 (3)英國:英國醉酒開車的初犯駕駛員,吊銷駕照1年;在10年內重犯者吊銷駕照3年,外加1000英鎊罰款:在10年內若3次被判酒後駕車罪名成立,法院將對他的屢教不改判吊銷駕駛證109年;酒後發生事故者將終身不能再開車,經濟上還將受到重罰。
  (4)法國:法國規定,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50mg/l00ml即為違規,處以135歐元和扣6點的處罰。超過違規濃度8毫克時處以4500歐元的罰款並沒收駕照3年。如果重犯就要罰款9000歐元,入獄4年。
  1.2.制定禁酒法規後的效果
  各國政府制定的嚴格的酒駕法律規定都能有效打擊交通違法行為,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美國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1966年達到高峰.共有50894人死於交通事故[16]。在1980-1985年之間,美國的交通立法達到高峰,在單一車輛夜間致命車禍,即那些最有可能涉及酒精的車禍中,車禍發生率下降20%,從18277到14603[17]。
  加利福尼亞1982年的酒駕法案就制定了更為嚴格的酒駕判定標準、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Keita Mamady(2014)在實際研究中表明:法案實施第一年,事故死亡率在統計方面得到明顯控制,與預期的水平相比較而言,月死亡率事故發生量減少51起,並沒有隨著時間的增長而產生衰減,抑制作用始終持續[18]。
  2.國內禁酒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為有效遏制酒後駕駛的危害性,我國修正、增加了多部法律法規:
  (1)修改、增加刑法修正案(八)。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首次將醉酒駕車這種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於5月1日正式實施。具體規定為:「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醉酒駕駛的界定標準為: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高於或等於80(含)毫克。這也意味著,今後凡是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一旦被查獲,將面臨著最高半年拘役的處罰。其性質也由過去的行政違法行為衍變為刑事犯罪行為。
  (2)修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和刑法修正案銜接。規定指出: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後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飲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十五日拘留,並處五千元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醉酒後駕駛營運機動車的,吊銷機動車駕駛證,十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機動車。飲酒後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並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3)修訂了《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加大了很多危害交通安全的懲罰力度,特別是對於酒駕的做出了新的規定,2013年酒駕記12分。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決定,取消了原醉酒後駕駛機動車記12分的內容,規定只要飲酒後駕駛機動車就給予記12分的處罰。
  (4)國內製定禁酒法規之後的效果
  中國公安部交管局公布,中國刑法修正案和修改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11年5月1日實施以來,至2012年4月20日,全國公安機關共查處酒後駕駛35.4萬起,同比下降41.7%。其中,醉酒駕駛5.4萬起,同比下降44.1%。在一些大城市,法律的震懾和教育效果更加明顯。北京、上海等地查處的酒後駕駛和醉酒駕駛數量,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分別在50%、70%以上[19]。通過廣大媒體和有關部門廣泛深入宣傳,各地群眾的守法自覺性明顯提升,「酒後代駕」服務行業快速發展,「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等觀念深入人心,自覺抵制酒後駕駛的氛圍在全社會逐步形成。酒駕入刑之後。各地酒駕的情況明顯減少。據統計,在「五一」節期間,廣州查處的酒駕案件更是降低了75%。因此,酒駕入刑,大眾普遍感覺加大處罰力度絕對是好事。因為只有提高酒駕的違法成本,才有望遏止酒駕行為[20]。
  (二)制定並執行限速規定
  1.對農村道路進行限速
  一些關於農村道路限度當中的分析內容可以發現,動態與靜態執法相結合能夠有效的減少14%事故死亡率,採用的方法既可以通過雷達或儀器動態監測車輛在兩個固定點之間速度的平均值,也可以由警察和警車在固定停車點進行靜態執法。靜態限速執法本身能夠有效減少6%的致命傷害事故[21]。
  2.速度攝像頭
  許多國家已經應用自動限速監控系統,例如速度監控攝像頭。很多已開發國家在研究中表明,速度攝像頭能夠作為直接的法庭證據,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監控手段,在那些一般不遵守限速和事故危險較高的地方應用這種設備,能夠大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22-24]。
  3.對重型貨車和公交車進行限速
  主要是通過車輛限速儀器以及速度管理器,對車輛速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保證減少長途車與貨車的交通事故的產生,避免傷害的發生。據估計,「速度管理器」能夠減少2%的重型貨車傷害事故[25]。
  (三)制定和執行使用安全帶和兒童安全座椅的法規
  1.強制使用安全帶的法規
  強制使用安全帶是道路上還預防最為成功的措施之一,並且已經挽救多人的生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後期,安全帶首次被安裝在汽車之上,1971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安全帶使用法。截至年底,該州汽車駕乘人員年死亡人數下降了18%,到1975年下降了26%[26]。在強制使用安全帶法律法規執行階段,需要通過執法與宣傳的方法,充分的提升安全帶的使用效率,保證安全帶得以充分的應用,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實施強制性政策,提升安全帶有效應用。歐洲在使用安全帶20年之後頒布了要求強制使用安全帶的法律,法律頒布之後,效果非常明顯。例如,英國安全帶的使用率在短期內從頒布法規前的37%上升到95%。因交通事故受傷住院的人數下降了35%[27-28]。 2.立法強制使用安全座椅
  各個國家需要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保證法規政策方面進行約束,降低事故所引發的事故致死率。美國一項關於強制使用兒童座椅的立法的效果評估研究發現,該項法規的執行減少了35%道路交通死亡,各種傷害降低了17%,而他全座椅的使用增加了13%。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並且在現代研究中發現,兒童安全座椅已經能夠自動探測前排兒童以及乘客是否偏離了正確的儀器,能夠在上述情況下自動關閉安全氣囊[29-30]。
  (四)其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1. 限制商業運營和公共運輸司機的工作時間
  司機因缺乏睡眠、夜間行車和加班工作而疲勞駕駛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個主要因素。對這些車輛 的司機和經營者,要進行防止疲勞駕駛的培訓和宣傳,並對每天和每周的休息時間,工作和駕駛時間都制定符合科學的時間規定,以減少因疲勞駕駛造成的事故發生。
  2.立法強制使用安全頭盔
  對於安全頭盔方面的應用,在眾多實際研究以及應用當中發現,強制適應安全頭盔能夠有效的降低安全隱患,為駕駛員提供良好的駕駛環境。同時,在安全頭盔方面,需要制定具體的立法標準,控制摩托車以及自行車駕駛員的駕駛行為。馬來西亞於1973年,頒布了安全頭盔的使用法規,死亡率降低30%[31];泰國執行安全頭盔規定第二年,安全頭盔使用率增加了5倍,與摩托車相關的頭部傷害下降41.4%,死亡率下降了20.8%[32]。
  總之,法律法規的制定和有效執行將顯著降低交通傷害的危害。據統計,2005~2010年期間,我國平均每年的交通事故數量為11萬左右,自2011年《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後,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且2011~2014年期間,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數量被有效控制在9萬上下,且因交通事故造成傷亡的人數也由2005~2010年期間的10萬人次下降到了2011~2014年的8萬人。由此可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實施使我國交通事故的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並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良好的保障[33]。
  綜上所述,國內外相關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交通法律法規的頒布與實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緩解交通安全事故致死率。交通法律法規主要是對交通安全以及駕駛員的行為進行約束,控制兩大交通事故致死率的根本誘因。
  參考文獻:
  [1]Kopits E, Cropper M, Traffic fatalities and economic growth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2003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035)
  [2]Murray CJL, Lopez AD, eds.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 compre
  hensive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in 1990 and projected to 220 Boston, MA,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996
  [3]楊潤凱.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概念的法律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03):163-168.
  [4] Finch DJ et al. Speed, speed limits and accident. Crowthorne, Transport Research Laboratory. 1994 (Project Report 58 ).
  [5]Szeremeta Micha?,Niemcunowicz-Janica Anna,Sackiewicz Adam,
  Ptaszyska-Sarosiek Iwona.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fatalities in autopsy material collected in the years 2007-2008 at the De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ine, Medical University of Bia?ystok].[J]. Archiwum Medycyny Sadowej i Kriminologii,2010,593:.
  [6]Anonymous. Death toll from Ukraine traffic accident reaches 32 - railway[J]. Interfax : Russia & CIS Military Newswire,2010,:.
  [7] Traffic safety facts 2002: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2002 (DOT HS-809-607).
  [8]Lars Andersso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C a cause of death and trauma[J]. Dental Traumatology,2011,271:.
  [9]Osarumwense David Osifo,Theophilus Osasumwen Osagie,Pius Ehi
  awaguan Iribhogbe. Pediatric Road Traffic Accident Deaths Presenting to a Nigerian Referral Center[J].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2012,272:. [10]Fatigue, alcohol, other drugs, and medical factors in fatal-to-the-
  driver heavy truck crashes . Volume I. Washington, DC,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1990 (Safety Report NTSB SS-90/01) .
  [11]The risk of using a mobile phone while driving. Birmingham,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2002
  [12]Brown ID, Tickner AH, Simmonds DCV. Interference between concurrent tasks of driving and telephoning .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69, 53:419-424
  [13]Alm H, Nilsson L. The effect of a mobile telephone task on driver behavior in a car following situation .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995, 27:707-715
  [14] Redelmeier DA, Tibshirani RJ.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ular-tele
  phone calls and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7, 336:453-458
  [15]Motorcycle safety helmets. COST 327. Brussel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16]Jack E. Riggs,Gerald R. Hobbs. The Dependence of Reported
  Homicide Rates on Reported Non-Motor Vehicle Accident Death Rates in US Young Children and Infants, 1940-2007[J]. Advances in Applied Sociology,2013,0301:.
  [17]Sánchez-Mangas Rocío,García-Ferrrer Antonio,de Juan Aranzazu,
  Arroyo Antonio Martín. The probability of death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How important is a quick medical response?[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10,424:.
  [18]Keita Mamady,Bin Zou,Sylla Mafoule,Jiabi Qin,Keita Hawa,Keita
  Fodé Lamine,Guoqing Hu. Fatality from Road Traffic Accident in Guinea: A Retrospec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J].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4,0411:.
  [19]姜兆麗,梁淑萍.879例交通事故死亡原因分析[J].寧夏醫學雜誌,2011,10(11):111-112
  [20]王安,魏建.法律執行與道路交通事故――對《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效果的評價[J].浙江學刊,2012,10(01):130-137
  [21]Elvik R, Vaa T. Handbook of road safety measures. Amsterdam, Elsevier, in press.
  [22] Mckenna FP. The human factor in driving accidents: an overview of
  approaches and problems. Ergonomics, 1982,25 :867-877.
  [23] Alm H, Nilsson L. The effect of a mobile telephone task on driver
  behavior in a car following situation.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995,27:707-715.
  [2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afety implication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vehicl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1997
  [25] Henderson RL et al. Motor vehicle conspicuity. Detroit, ML,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1983 [26] Heiman L.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in Australia. Canberra, Australian Transport Safety Bureau,1988
  [27] Mohan D. A study of helmet and motorized two-wheeler use pat
  terns in Delhi. Indian High-ways, 1983, 11:8-16.
  [28] Glassbrenner D, Safety belt and helmet use in 2002: overall result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2002 (DOT HS-809-500).
  [29]Kamren B. Seat belt use among fatally injured in the county of Stockholm 1991-1992. Stockholm, Folksam, 1992.
  [30] Hill JR, Mackay GM, Morris AP, Chest and abdominal injuries
  caused by seat belt load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utomotive Medicine (AAAM), Portland, October 1992. Chicago,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Automotive Medicine, 1992:25-41.
  [31] Supramaniam V, Belle V, Sung J. Fatal motorcycle accidents and
  helmet law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1984,16:157-162
  [32]Ichikawa M, Chadbunchachai W,Marui E. Effect of the helmet act for motorcyclists in Thailand.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03, 35:183-189
  [33]王夏穎.永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法律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交通法律法規論文]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