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濟南近現代工業遺產現狀特徵與保護策略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Abstract:Jin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B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inan's industrial heritage,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s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quantity, distribution, completenes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inan's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titution features, and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y of Jinan from five aspects.
Keyword:Jinan;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titution features; protection strategy;
作為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山東省的省會, 濟南在近代打下了較好的工業基礎。濟南地理位置優越, 位於華北平原中部, 山東半島中西部;“山、泉、湖、河、城”有機交融, 是以泉水聞名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04年5月1日, 山東巡撫周馥與袁世凱正式聯名上奏, 請旨將濟南作為通商口岸, 同年濟南抓住膠濟、津浦鐵路開通的機遇自開商埠並大力發展工商業, 使濟南從“一個三流商業城市”轉變為“山東工商業之要埠[1]”, 奠定了濟南在今天環渤海地區南翼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其宏大的規模和沿鐵路樞紐開埠的模式, 在中國近代史上首屈一指, 並作為自主近代化轉型的成功典範, 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寫下輝煌一頁, 為後代留下了豐富的工業遺產, 迄今已成為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內容。
1、濟南工業遺產概要
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築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 包括建築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店鋪、交通基礎設施以及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 除此之外, 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 如住房、銀行、郵局、宗教崇拜或者教育場所[2]。論文所研究的濟南工業遺產涵蓋自1875年洋務運動官辦工業以來以及建成時間超過50年以上的, 涉及化工、麵粉、染織以及機械等工業門類, 展現濟南工業技術發展和工藝流程的, 具有社會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的近、現代工業建築遺存和工業設備。研究對象不限於單體形式的建築物和構築物, 還包括了工業遺產密集的廠區和工業區。
2、濟南近現代工業發展脈絡
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濟南近現代工業具有清晰的發展脈絡, 階段特徵明顯。作為一個典型的內陸傳統城市, 濟南自明清時期就以紡織業、陶瓷業聞名於世, 但受清中期閉關鎖國政策及傳統“士農工商”、“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 商品經濟及工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875年, 在“清末新政”、“振興實業”的背景下, 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商埠區創建山東機器局, 為濟南近代工業之始, 而後濟南近現代工業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3個歷史時期, 工業發展呈現了螺旋上升的過程。
2.1、近代萌芽時期 (1875~1904年)
濟南近代工業發展始於清末洋務、新政。1875年, 山東機器局的創建成為濟南近代工業進入萌芽時期的標誌[1]。1902年, 為提倡實業發展, 山東當局創辦了工藝局, 後改為工藝傳習所, 傳授工業技藝, 內設銅鐵、繡花、木器等學科, 工徒曾達2000餘人, 成為一處重要的手工業基地。1904年, 當局創立了山東銅元局和山東教養總局, 並引入機械進行操作。
這一時期, 受“洋務運動”的影響, 上層有識之士開始覺醒, 認識到興辦實業的重要性。濟南工業剛剛起步, 以官辦為主, 民族工業規模尚小。
2.2、近代快速發展時期 (1905~1948年)
濟南近代工業的快速發展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關。甲午戰敗, 震驚國人, 為挽救民族危亡, 振興實業、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思想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在這種歷史背景下, 1904年5月1日, 山東巡撫周馥與袁世凱正式聯名上奏, 請旨將濟南自開為通商口岸[3] (圖1) , 同年, 濟南成為第一個自開商埠的內陸城市 (圖2) 。商埠位於濟南老城西關外, 肩負經濟發展的重任, 而老城延續山東省政治中心的作用。商埠採用小網格的城市格局和交通組織結構, 街道寬廣, 設施完善;北依津浦鐵路、膠濟鐵路, 南抵長清大路, 有黃河、小清河環繞, 為外商資本的滲入和發展工商業提供了條件 (圖3~5) 。
濟南自開埠通商到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時間, 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相繼建立, 是濟南近代工業的發展與興盛時期。輕工業發展迅速, 覆蓋35個行業, 尤以麵粉業、火柴業、染織業、印刷業最為發達。據統計, 麵粉業在1923年已發展到12家, 年產量達800萬袋, 占全國的6.2%;火柴業因獲利豐厚而擴大生產規模, 鼎盛時期達到13家;除此之外印染業10餘家, 化工業90餘家, 釀造業100餘家, 紡織業更是達到200餘家[4], 棉紗和麵粉的銷路輻射至山東各縣市以及江蘇、河南、天津等津浦鐵路、膠濟鐵路沿線的省份 (表1、2) 。
這一時期, 濟南形成了以麵粉、紡織為龍頭產業, 以染織、釀造、化工、機械等輕工業為特色產業的民族工業體系。1937年, 日軍侵占濟南後, 紡織、麵粉、電信等重要行業均被日軍以“軍管理”、“合辦”、“讓渡”等名目強取。當局無暇顧及工業發展和經濟建設, 濟南的工業建築規模和數量明顯降低, 面臨困境。
2.3、計劃經濟時期 (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後, 為加快戰後的經濟復甦, “一五”時期, 國家有關部委向濟南工業投入了6881萬元, 擴建改造了121所大中型骨幹企業, 其中濟南鋼鐵廠、黃台發電廠、濟南國棉二廠等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1]。同時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政策,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建設了大批全民所有制企業。
濟南工業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取得了由輕工業為主轉變為輕、重工業並重發展的良好態勢。輕工業主要以紡織、麵粉、印染、化工等產業為主, 重工業主要以電力、冶金、機械、鋼鐵產業為主。1978年, 全市工業產值達到35.76億元, 已有工業企業1107個, 工業門類比較齊全。
3、濟南工業遺產現狀特徵
濟南在經歷了近代工業萌芽時期、近代工業快速發展時期、計劃經濟時期3個重要演變時期, 積澱下豐富的工業遺產。2003年9月, 濟南市確定了“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十字方針1、[5], 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的政策使城區內許多工業遺產被拆除清理, 損失嚴重, 筆者通過對濟南市工業遺產現狀進行初步調研和資料的分析匯總, 得出以下4個現狀特徵。
3.1、現存工業遺產豐富
(1) 數量較多:調研範圍為濟南中心城1022km2, 現存有121處線索, 推薦工業遺產建築共92處, 初步判定有58處廠區有實物遺存[6]。根據作者實地走訪, 統計出現有92處工業遺產主要分布在23處工業遺產 (廠區) 之內 (表3) 。
濟南現存工業遺產主要以廠區形式存在。這些廠區占地面積較大, 區位較好, 大都創辦于洋務運動時期或者抗戰內遷時期, 工業遺存數量較多, 包括機械設備、廠房、廠史資料、製作工藝等。從體制來看, 新中國成立前後建立的國營企業工廠, 如濟南製藥廠、濟南輕騎摩托車總廠、濟南第一工具機廠、濟南第二工具機廠等保留較好, 多數還在運營中;部分近代企業因為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收歸國有, 廠區及廠房未被拆毀, 處於閒置狀態中, 如濟南第一棉紡織廠 (原魯豐紗廠) 、濟南北山麵粉廠 (原華慶麵粉廠) 等。未發現年代久遠、私人經營的中小型工廠作坊保留下來。
(2) 功能較全:依據濟南現存工業遺產的功能特性, 濟南工業遺產可劃分為4類分別是工業建築、倉儲建築、附屬功能建築以及交通運輸設施。
3.2、現存工業遺產空間分布集中
從區位層面來看, 雖然濟南市歷下區、歷城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5個市區內均有工業遺產分布, 但工業遺產主要分布於濟南市中西部偏北的老城區, 尤以市中區和天橋區兩區交界處的老商埠區和小清河沿岸的北商埠區為集中分布地, 這些集中分布的工業遺產形成工業遺產片區。工業遺產密集區域共約122.7km2[6], 各片區內工業遺產密集程度也不相同, 呈現出位於濟南中西部片區工業遺產較密集, 東郊工業區片區工業遺產密度稀疏的特徵 (圖6) ;從空間形態來看, 濟南工業遺產分布與鐵路、航運交通的發展關係密切, 利用水陸交通的便利, 就地取材 (工業用水) , 大都沿鐵路 (津浦、膠濟鐵路) 、河流 (小清河) 建立, 呈現出帶狀的形態分布的特徵。較為集中的分布特點為開展濟南工業遺產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3.3、工業遺產拆毀嚴重
與國內許多城市類似, 濟南工業遺產保護也一度存在欠缺重視、保護經驗不足、家底不清等問題, 加之國有企業破產改革, “退二進三”、“退城進郊”政策的大力實施以及企業本身的技術性改造過程中對工業遺產的認識不足, 使不少工業遺產成為濟南城市建設發展的犧牲品。大批工業遺產與落後的生產力一同消失殆盡。濟南121處工業線索, 目前僅有58處存留廠區保存下來[6], 各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損毀。濟南老火車站就是一個令人惋惜的例子, 它由20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建造[7], 被稱為“遠東第一站”, 是世界上唯一的哥德式建築群落車站, 曾是建築類院校的教科書, 其價值不言而喻;但就是這樣一座極具代表性的、堪稱為濟南象徵的建築, 被當作“殖民符號”拆除了, 在原地被新火車站取而代之。還有部分工業遺產由於廠區用地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原有的老機械設備和建築廠房還未來得及價值評估便不復存在了, 如濟南電燈公司, 山東銅元局、成豐紗廠等。
3.4、工業遺產建築風格多元化
濟南現存工業遺產按不同風格劃分, 可分為蘇式、中式、西式以及中西合璧式4種建築風格 (表4) 。中式建築風格代表為濟南市工具機二廠廠史館以及皇宮照相館舊址等。以20世紀30年代開業的皇宮照相館為例, 它是濟南市第一家技師帶學徒的照相館, 解放後毛主席、朱德、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來視察濟南時, 都曾在皇宮照相館拍過照。皇宮照相館大紅色的立柱和黃色磚牆比照令人過目難忘, 屋頂瓦坡的曲面富有視覺韻律美感, 但與傳統中式建築相比, 這時期濟南的中式建築細部做法上趨於簡化, 但仍能清晰傳遞著傳統建築的價值取向;倉庫、大型廠房多採用蘇式建築風格, 紅磚材質, 房子空間大, 樓房牆體厚實, 冬暖夏涼。這一時期建築材料的更新換代, 使得濟南近代建築突破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所沿用的傳統法式和陳舊思路, 有了應用新型結構體系的可能。諸如, 磚石鋼骨混凝土混合結構的逐步興起, 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鋼材在中國近代工業建築中逐步推廣應用;西式建築風格多被領事館、銀行或是外國官員、商人、傳教士採用, 代表建築有濟南府電報收發局舊址、德國領事館舊址、山東豐大銀行舊址、山東省民生銀行舊址等。由於濟南所在的山東地區當時是德國殖民勢力範圍, 所以多數西式建築都帶有德式痕跡, 建築用地一般較大, 綠化條件較好, 環境優雅;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多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合院形態, 但在細部處理上呈現大膽的西洋風格, 比如阜成信東記棉花進出口貿易公司工人居住用房, 也有以西方形制和中式細部結合的, 如供工人禮拜的基督教禮拜堂。建築風格多元化在工業建築、倉儲建築、附屬功能建築以及部分交通運輸設施中得以體現, 具有保留價值。
4、濟南工業遺產保護策略
工業遺產保護這個概念最早由1955年英國伯明罕大學麥可·里克斯 (Michael Rix) 提出, 率先在英國得到重視和發展, 並從先前保護建築單體和紀念物轉變到保護一般歷史建築、鄉土建築、工業建築、城市肌理以及人居環境, 範圍和內容更加廣泛。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工業考古”研究方面。1978年成立的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縮寫為TICCIH) 、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 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及其領導下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 (ICOMOS) 對工業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順利實施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8]。2003年7月,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 (TICCIH) 在俄羅斯北烏拉爾市通過了保護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 指出工業活動的構築物和建築物、曾經使用過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所在城鎮的外部環境以及所有其他有形的和無形的內容都具有重大意義。
21世紀初, 遺產保護在我國逐漸引起重視。2006年4月18日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召開, 通過了有關工業遺產保護的文件《無錫建議》。與會的專家學者呼籲全社會提高對工業遺產價值的認識, 強調開展工業遺產普查和認定評估工作以及編制工業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的重要意義。2006年5月, 國家文物局向各省區市文物和文化部門發出了《關於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 指出“工業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新課題。”
濟南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的見證, 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其經歷的重要階段, 反映了愛國主義文化和民族工業文化, 也是濟南為國家民族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見證, 對其進行保護迫在眉睫。
4.1、建立評價標準
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的程度與採取保護的方式是由工業遺產的價值決定的, 對價值的認定是保護的前提。根據《下塔吉爾憲章》和《無錫建議》對工業遺產價值範疇的描述, 結合濟南工業自身特點, 建議建立以4個保護價值 (歷史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和1個利用價值 (經濟利用價值) 的評價標準對濟南市工業遺產進行價值認定。工業建築遺產價值判定既要注重廣泛性, 避免因為認識不足而導致對工業遺產不可逆的破壞, 又要注重工業遺產的代表性, 避免由於界定過於寬泛而失去重點, 刻意的保留反倒會阻礙城市的合理更新。工業遺產價值判定的核心工作是梳理價值事件, 及其時空載體的對應關係[9]。
歷史價值:滿足歷史久遠、50年以上 (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可以例外) 或者與重要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相關[10], 且對推動濟南成為近代史上首個自開商埠具有重要意義的工業遺產可認定其具有歷史價值。
科學價值:滿足生產工藝在行業具備開創性、唯一性及瀕危性或生產工藝在同時代行業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對推動科技的傳播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的的工業遺產可認定其具有科學價值。濟南開埠以來, 尤以機械、紡織、麵粉、造紙等近現代工業技術和產品開國內先河, 遠銷海外。
藝術價值:滿足具備典型或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美學價值或建築結構具備獨特性和先進性的工業遺產可認定其具有藝術價值。
社會文化價值:滿足凝聚了社會深遠影響與特殊的社會情感或者體現了濟南市獨特的工業、企業文化的工業遺產認定其具有社會文化價值。近現代工業發展是帶動濟南城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動力, 承載著濟南人民對國家和社會強烈的責任感和對老廠、城市深厚的情感。
經濟利用價值[10]:滿足建築結構和建築空間具有可利用性或者對其進行建築改造耗費成本較低的工業遺產認定其具有經濟利用價值。
4.2、進行分級保護
建議將92處工業遺產分成3個保護等級[6], 並和文物、歷史建築對接。其中包括9處優秀工業遺產建築 (不可移動文物) 即屬於文物保護單位且遺產價值突出, 具有全國或區域重大意義或影響力、規模較大, 且工業風貌完整的遺存, 建議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要求, 劃定保護範圍, 落實保護措施;19處比較重要工業遺產建築即等級為歷史建築且遺產價值比較突出, 與區域工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具有突出的發展階段標誌性和行業代表性、工業風貌相對完整的遺存, 建議嚴格保護本體特色構建, 保留具有產業特色的建築、工業流程、技術和機械設備, 改造過程中不得破壞內部結構, 不得破壞整體的外觀風貌;64處一般工業遺產建築即等級為傳統風貌建築且具有較好遺產價值和保護需求, 能相對體現工業風貌的遺存, 建議在保持外觀風貌可識別的情況下, 對其進行儘量小的干預, 保持其真實性, 在工業歷史風貌的保護範圍外的可因應開發需要酌情拆建改造, 在工業歷史風貌的保護範圍以內的一般工業遺產建築不宜拆除。
4.3、建立工業歷史風貌保護區, 協同發展
在對濟南工業遺產開展現場核查和歷史研究的基礎上, 推薦以劃定需要保護的核心區域為工業歷史風貌區, 做到分區保護, 協同發展。工業歷史風貌保護區需要在保護工業遺產風貌特色的基礎上, 結合最敏感和連續的核心工藝流程部分, 面向現狀進行保護[11]。以位於南辛莊西路與津浦鐵路以南的工具機一廠為例, 廠區面積23.4ha, 廠區內有大量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廠房車間、倉庫、鍋爐房、辦公樓、水塔等設備遺存, 工業建築空間開敞、結構堅固, 生產流線、機械設備均保存質量較好, 生活區、辦公倉儲區、後勤區和生產區則完整體現了特色的廠區格局和風貌。建議將工具機一廠劃定為核心保護區, 控制廠區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地率、建築高度不變, 保持原有規劃格局不變, 在對廠房、構築物、設施設備等外部風貌進行保護的前提下, 以工藝流程為核心[12、13], 以鑄造車間為保護重點, 以修繕和展示廠區內歷史風貌為宗旨, 帶動廠區內部活力, 並協同周邊地塊一起發展。
4.4、建立“一河兩路”工業遺產廊道, 整體融入城市發展
濟南現存工業遺產占地面積較大, 廠區統一進行了封閉式管理, 是城市中獨立的功能區。這類工業遺產所處地段往往有著獨立的交通體系與功能布局, 與城市等級的交通體系聯繫微弱或脫節嚴重。巨大的占地面積割裂了城市的功能區, 形成了城市整體空間系統中的腫瘤性地段。時至今日, 工業遺產的保護不應再囿於單個建築, 需要整體保護以融入城市發展。濟南應結合自身特點, 打造“一河兩路”3個工業遺產廊道, 以廊道串連起獨立的工業遺產廠區和片區, 將其納入到濟南城市發展的軌道中並實現整體保護。“一河”濟南應依託“小清河”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工業遺產廊道, 延續河岸工業生產和運輸的歷史文脈, 並藉此契機整治小清河等廊道的沿岸環境, 完善綠道和步行系統, 打造開敞空間, 配置休閒設施, 形成觀光休閒廊道, 增加河道與兩岸工業遺產建築的空間聯繫, 保護沿線工業遺產的歷史空間關係, 縫合工業遺產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聯繫;同時, 建議增加“津浦鐵路”工業遺產廊道[6], 著重塑造“兩路”“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沿線的鐵軌工業景觀及開敞空間, 通過休閒綠道與文化遺產的結合, 在重要節點處打造小型公園與鐵路公園, 並完善公園周邊與商業空間密切配套, 實現綠色空間與人文商業空間互相滲透, 落實對鐵路工業遺產廊道的歷史遺存保護利用 (圖15) 。
4.5、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結合
工業遺產本身屬於歷史文化遺產一部分[14], 濟南工業遺產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息息相關, 例如對鐵路文化遺產廊道的優秀工業遺存保護利用也可納入城市文化遺產廊道的保護。將濟南名城保護的總體空間格局與工業遺產總體發展互相融入, 有利於更加合理實現工業遺產集聚區的劃分, 有利於促進名城保護規劃的落實, 有利於拓展濟南城市文化內涵。
結論
工業遺產是濟南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城市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頁[15], 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經濟利用價值, 展現了濟南工業遺產的地方特性和時代特性, 在全國工業遺產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意義。
工業遺產由城市孕育並發展[16], 在特定時期承擔著重要的城市職能, 其有機再生最終也必將回歸到城市的功能與空間的組織之中, 對工業遺產進行孤立的保護是難以為繼的。應依託自身良好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歷史個性, 深度挖掘歷史文化特質, 採用成體系的保護模式, 以“點”成“片”, 以“片”連“廊”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 並與文化名城保護相結合, 把工業遺產的保護融入城市的系統優化中, 建立城市內部結構的有機關聯, 以期完善城市功能, 彌合城市空間, 強化城市特色。
參考文獻
[1]濟南市史志編纂委員會.濟南市志 (三) [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1997.
[2]TICCIH.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下塔吉爾憲章》) [S].2003.
[3]濟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濟南文史精華[M].濟南:濟南出版社, 1997.
[4]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編纂委員會.中國經濟年鑑 (上、下) [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36.
[5]濟南市規劃局.濟南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R].2003.
[6]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濟南中心城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策略研究[R].2016.
[7]張潤武.中國近代建築總覽·濟南篇[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8]劉伯英.對工業遺產的困惑與再認識[J].建築遺產, 2017 (1) :8-16.
[9]劉伯英, 李匡.工業遺產的構成與價值評價方法[J].建築創作, 2006 (9) :24-30.
[10]劉伯英, 馮中平.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遺產保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11]劉暉, 龍曉.珠江三角洲的甘蔗製糖工業遺產[J].南方建築, 2016 (4) :12-19.
[12]孟璠磊.荷蘭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概述[J].國際城市規劃, 2017 (2) :108-113.
[13]李論, 劉刊.德國魯爾區工業遺產的“博物館式更新”策略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7, 32 (4) :91-95.
[14]趙萬民, 李和平.重慶市工業遺產的構成與特徵[J].建築學報, 2010 (12) :07-12.
[15]崔立明.濟南歷史大事記[M].濟南:濟南出版社, 2010.
[16]俞孔堅, 方琬麗.中國工業遺產初探[J].建築學報, 2006 (8) :12-15.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