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略論新自由主義及其影響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新自由主義是資本主義 經濟 、 政治 、 社會 矛盾 發展 的產物。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對各個國家產生的 影響 是相當巨大的。本文將對新自由主義的起源,發展和影響進行詳細的闡述,並對其在 中國 的現實影響作詳細評析.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全球化 
          

1.新自由主義概述
1.1新自由主義的起源
自由主義是產生於17世紀英國的一種思潮,長期以來,它對經濟思想、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都產生過很大影響。西方經濟學中的自由主義又被稱為經濟自由主義。西方學者將經濟自由主義分為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新自由主義是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與國家干預主義相對立的經濟自由主義。在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盛行時,新自由主義長期處於非主流地位。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陷入「滯脹」——即「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凱恩斯主義出現危機以來,新自由主義從非主流地位上升至主流地位。其主要 理論 流派的基本情況為: 現代 貨幣學派,代表人物是密爾頓·弗里德曼;供給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羅·羅伯茨等人;此外還有理性預期學派、倫敦學派、弗萊堡學派等。
1.2新自由主義興起的原因
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歷了兩次戰後最深重的經濟危機,整個西方經濟長期陷入「滯脹」,而凱恩斯主義者卻提不出有效對策,從而使他們信奉的經濟思想陷入危機,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各種流派已經匯合成一股巨大的潮流,準備迎接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和危機的挑戰。伴隨著里根和柴契爾的上台和經濟全球化,出現了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西方經濟學家也把這一現象叫做「新古典復興」[2]。其原因 分析 起來有如下幾點:
凱恩斯主義失靈: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論是一種宏觀經濟理論,其實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和經濟關係進行調節,以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由於凱恩斯理論的宏觀目標與微觀基礎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在70年代陷入"滯脹"型危機,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反對凱恩斯宏觀理論的新自由主義就會抬頭。美國經濟學家大衛·M科茨從資本主義經濟結構變遷的角度,闡述了新自由主義興起的原因。他認為,「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接受新自由主義是對那一時期經濟不穩定的回應。公司利益集團認為凱恩斯的干預 方法 對其不再有利,必須尋找其他出路,並找到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它至少可以為削減被看作是贏利障礙的政府計劃提供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持續統治可以用世界資本主義競爭結構的變化加以解釋。世界資本主義競爭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至今仍然發展著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特殊形式。資本主義這種變化了的競爭結構改變了大 企業 對於經濟政策的政治立場,使大企業從國家管制資本主義的支持者變成反對者。」{2}[3]
經濟全球化:如果說凱恩斯主義的內在矛盾(這種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反映)是新自由主義興起的內因,那麼經濟全球化則是新自由主義興起的外因。兩次能源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脆弱性,而要克服這種脆弱性就必須進行全球範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整合和經濟結構的調整。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80年代初,拉美國家遭遇債務危機,被迫接受新自由主義結構性改革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解體,「兩個平行市場」消失。所有這些因素都在客觀上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使新自由主義有了"大展宏圖"的機會.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現象,因此它的興起必然有一定的政治環境和條件。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大蕭條時期,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化和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蘇聯和東歐國家選擇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效率低下,社會主義優越性不能充分發揮。而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的弊端卻日益暴露。蘇東劇變後,社會主義跌入谷底,西方國家不再感到國際上社會主義的壓力,新自由主義更加肆無忌憚。
1.3新自由主義在已開發國家的實踐
1979年,柴契爾夫人出任英國首相,第一個公開宣布要實踐新自由主義的綱領,一年之後,里根當選為美國總統,隨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科爾出任聯邦德國總理,與此同時,施呂特領導的右翼聯盟在丹麥掌握了政權,接著,除瑞典以外的所有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福利國家都轉向右翼,新自由主義遂成為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右翼政府的經濟政策。其具體表現為:在英國,柴契爾領導的各屆政府壓縮貨幣總量,提高利率,大幅度減輕高收入者的所得稅,取消對 金融 流動的控制,大幅度提高失業率,壓制罷工,執行反工會法和削減社會開支。在美國,里根政府優先考慮的是與前蘇聯的軍備競賽,在經濟上同樣實施有利於富人的利稅政策。在德國及北歐,基督教民主主義右翼政府對實施新自由主義綱領多少持保留態度。它們雖然堅決主張貨幣緊縮和財政改革,但並沒有大量縮減社會支出,並避免與工會正面對抗。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社會黨執政的南歐國家,也普遍實行了非常接近新自由主義的政策。總體歸納為以下幾種代表性做法:
(1)私有化
新自由主義主張對社會所有資產和服務實行私有化,把社會所有的土地、基礎設施和企業賣給私人投資者,將公共部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轉化成私人部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在英國,20世紀80年代,瑪格麗特·柴契爾開始實行私有化政策,首先是在公用部門,然後又擴大到社會福利部門,整個80年代,共有600億英鎊的國有資產被賣給或者轉賣給私人投資者。任何公共活動,從監獄到護照的發放,都可以成為私有化的對象。就業數字的變化可以反映英國私有化的規模:柴契爾夫人上台時,政府民用事業就業人數為77萬人,到90年代中期,只有5萬人了。
(2)削減社會福利
新自由主義要求大量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和降低國家在這個領域的作用。新自由主義反對國家調節失業率,認為勞動力市場可以通過工資漲落和勞動力供求間的自發調節而實現充分就業。就業水平應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一般條件,而不應該取決於政府的措施。大大減少社會福利支出,就會迫使工人同意以最低工資就業,而企業主因能獲得更大利潤會擴大投資,導致失業進一步減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大幅度減少社會福利支出。
(3)減稅
1981年,里根政府制定的減稅法案即《經濟復興稅法》全面降低大部分本應由大資本家交納的個人所得稅、企業稅等,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近10年來,美國400名巨富的收入急劇增加。而且由於美國新的減稅措施的實施,他們將更加富有[4]。2003年5月28日,布希總統簽署了一項新的減稅法案,在10年內減稅3500億美元,美國巨富們的財富還將快速增加。
對於新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西方政治家和戰略家深諳其弊端,但他們為了在全球尋找資本利潤的來源並試圖以此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就以新自由主義旗幟,以貨幣、資本和商品市場的自由化及對國有 工業 和基礎設施的迅速私有化,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全球化、自由化、私有化的結果,使大多數政府控制其國內經濟、金融活動的能力被大大削弱了,全球經濟的金融泡沫更迅速、更大規模擴展開來。
2.新自由主義在其他國家產生的影響
2.1新自由主義在其他國家的影響
新自由主義由發達資本主義激勵推崇,在世界範圍內蔓延開來,對許多國家尤其是正在尋求經濟騰飛之路的轉型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乃至政治地位都產生了十分消極的影響:
(1)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
90年代初,俄羅斯聯邦政府在自由主義激進派的推動下,制定了在500天內實現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即所謂向市場經濟過渡的「500天方案」,全稱是《向市場過渡--構想和綱領》。它要求在500天內在廣泛私有化和價格自由化基礎上實行迅速徹底的改革。葉爾欽上台後,又聘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制定了所謂「休克療法」, 1992年俄羅斯聯邦政府將價格一下放開,居民的收入和儲蓄頓遭貶值。1992至1993年間實施的私有化,剝奪了絕大多數居民擁有和支配自己先前創造的國家財產的權利,這筆巨大的國有財產成為極少數寡頭統治階層一夜暴富的源泉。1993至1994年,在私有化浪潮的巔峰時期,由國家發行短期債券所構築的金融「金字塔」再次吞噬了居民的儲蓄和財產,使人民蒙受第二輪損失。俄羅斯「休克療法」的改革方案使俄羅斯成為國際資本的附庸。在東歐,從1978年到1992年,70多個國家執行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強加的566個結構調整方案。這些方案改變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把這些發展中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完全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5]
(2)亞洲國家
1997年7月2日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始於泰國。泰國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危機爆發前,年增長率超過8%。高增長和廉價勞動力以及廉價土地吸引來大量外資。外資主要流進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房地產熱和股市熱不斷升溫。泰國金融體系內外腐敗嚴重,導致貸款猛增,銀行呆帳、壞賬十分嚴重。在西方國家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影響下,在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壓力下,泰國過早地、過度地開放金融市場,撤掉了所有自我保護的屏障,結果爆發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使泰國經濟很快下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泰國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接著發展成為亞洲金融危機。
(3)拉美國家
拉美國家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試驗場。推行新自由主義,使阿根廷實施了大刀闊斧的面向外資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這便使外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致在經濟危機中由於找不到可作抵押的國有資產而難以向國外金融機構貸款,從而使大批民族企業倒閉,有些城市的失業率高達15~20%。由於金融自由化,阿根廷的金融機構大多數被國際壟斷資本控制,金融安全無保障,經濟危機便不可避免。阿根廷金融自由化的重要 內容 是推行大型國有銀行的私有化,允許外資收購本國國有、私營銀行。截至2001年,阿根廷10家最大的銀行,有8家由外資控股。美元流通擴大,存貸款業務不斷增長,貨幣局和聯繫匯率制削弱了阿根廷金融主權,政府逐漸喪失了金融調控能力。這場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為債務危機以至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動盪,從2001年底阿根廷在半個月內換了5個總統。[6]
2003年12月15日,拉美社的一條題為《拉美尋找代替新自由主義的道路》的電訊說:「新自由主義政策曾被作為推動後現代發展的政策而在拉美大陸各國實施,但平民階層被新自由主義政策所遺忘並深受其害。」拉美社援引聯合國拉美經濟委員會發表的統計數字說:拉美經濟1960年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是8%,現在是4%。拉美窮人人數增加,在拉美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達43 4%。其中巴西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至於阿根廷,「新自由主義使這個遼闊而富饒的國家變成了本地區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2.2新自由主義在上述國家產生影響的具體理論分析與啟示
縱觀新自由主義在上述國家地區的實踐歷程,可以看出其危害的途徑有:
(1)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使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外資。國有部門的投資效率過低;外資與國內經濟未能結成一體,其結果是貿易赤字擴大,越來越依靠外資。一旦外資撤離,經濟就陷入困境,形成了整個地區經濟發展對外資的過分依賴。阿根廷20位宗教界人士致信阿根廷領導人指出,新自由主義政策「把我們拖進了沒有希望的境地」。
  (2)新自由主義造成財富分配不均。新自由主義對市場作用的極力推崇導致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它完全否定了經濟發展中必要的公平因素,對於一個國家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筆者以為,對於市場的作用,必須使其保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而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灌輸新自由主義思想,就是因為它可以利用其產品優勢占領外圍國家的經濟領土。就像前智利總統帕特里西奧·艾爾文所說,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不能消除拉美日益嚴重的社會災難,因為市場「常常是非常殘酷的,它有利於最強勢者,而加重最貧困者的貧窮」。他依據智利的經驗指出,「市場不能解決社會 問題 。市場推動消費和創造財富,但它不能公平地分配財富。」拉美左派組織「聖保羅論壇」也在一份文件中指出,新自由主義改革使財富空前集中,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邊緣化和貧困化。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