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創業人物傳記成功案例

2023年09月29日

- txt下載

創業路上充滿艱難,成功背後隱藏辛酸。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創業人物傳記成功案例,歡迎閱讀!
創業人物傳記成功案例【1】:咖啡渣上玩出新「花」樣
領頭人周詹敏,今年才20歲,來自成都,現在是雲南大學大二的學生,一枚典型的95後川妹子。年紀輕輕的她已經帶領著一個成員全是90後的小團隊干起了自己的事業。在這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的努力下,啡塵工坊在雲大校園裡悄然降生。
創業的想法純屬偶然
從從一場比賽開始
周詹敏坦言,自己創業純屬偶然,機會來自於一場比賽——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大賽。「去年11月份,學校發了通知,號召大家參加星巴克中國青年領導力的比賽,聽說培訓邀請了北大的老師,我也很想聽聽,就報名參加了。通過初試後,我們學校參賽的選手每5個組成一隊,之前雖然互不相識,但是很快就熟絡了。」周詹敏說,「因為星巴克是做咖啡的,所以我們就想做一個與咖啡有關的項目,通過諮詢老師和自己研究,我們想到了用咖啡渣來種植盆栽,取名叫『啡塵工坊』,也就是我們後來創業的雛形。」
為了順利完成比賽,周詹敏和4個夥伴準備了整整一個月。在第一場比賽的前一晚,幾個夥伴無數次地修改演講的PPT和說辭,無數次地彩排,整整熬了一個通宵。直到現在,周詹敏都能想起那個寂靜陰森的夜晚,校園裡迴蕩的只有風聲和他們大聲背誦演講稿的聲音。「我們五個人坐在一起互相鼓舞,大聲說著加油」。由於比賽在本部進行,而周詹敏一行住在呈貢校區,需要早早坐車進城比賽,在路上,疲憊不堪的幾個人在車上呼呼大睡,醒來時已到達目的地。
功夫不負有心人,啡塵工坊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們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了綱領比賽雲南賽區第一名,獲得了星巴克提供的上萬元啟動資金。幾個人一合計,決定以此為契機進行創業。周詹敏作為參賽時的隊長,自然而然擔起了帶領整個團隊的重任,而她當時才19歲,是團隊中最小的妹妹。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始有終,我決定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對於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創業夢想,這個年僅19歲的女孩子有著驚人的的執著與堅定。
過程比結果重要
2天跑了300家商戶還被人掃地出門
2014年11月,在參加完比賽之後,5個年輕人開始規劃創業藍圖,同年11月,啡塵工坊成立。在得到許多專業老師的建議後,他們開始跑遍大街小巷,與咖啡店、花卉種植基地尋求合作;他們開始製作宣傳手冊,在商場裡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的產品;他們親力親為,從做實驗進行咖啡渣配土,到花盆的搭配,再到植物的日常料理、出售,不敢有一絲怠惰。
不過,一聊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她又變得神采奕奕。「我們從昆明周邊的花卉基地批發植物,從斗南和從阿里巴巴批髮網購置花盆,從星巴克、曼老江咖啡店取咖啡渣,自己配比實驗,再借用學校的生科實驗室做一些分析檢測。因為暫時還沒有工作室,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家裡和宿舍完成的。」周詹敏說,接下來,他們就會在經開區申請一個工作室。晚睡早起、日曬雨淋成了家常便飯,這讓原本皮膚光滑白皙的周詹敏都開始長痘、出油,「曬成了一根炭」。提起自己曬黑的事,周詹敏在QQ發了一個「大哭」的表情。
由於沒有經驗,啡塵工坊一次就進了一千多盆的貨,銷售卻成了大問題。想到家具店對除甲醛植物的需求,他們決定與家具城談合作。「我們找了得勝家具城,拿著自己設計的宣傳冊,挨家挨戶對得勝的300家商戶進行宣傳。結果,有的人根本不理我們,或者看完轉身就把圖冊扔了,甚至有人把我們了趕出來。當時感覺很難過。」
兩天的時間裡,幾個小夥伴每天6點起床,7點出發,坐一個小時的地鐵到達主城,再走半個小時的路,到家具城時恰好開始營業。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幾個人一整天都在家具城裡跑上跑下,又累又餓的同時,很多商戶還冷眼相對,這讓他們難過不已。「我們回到學校都七點多了,累得不行,宣傳效果卻不好,於是就開會想辦法。第二天,我們跟商城的管理人員軟磨硬泡,最後得到了他們的支持,由他們派人跟我們一起去,增加了公信力,效果就好很多了,商戶也沒有再趕我們出去了。」說到這裡,周詹敏顯得很開心。
由於得到了得勝家具城的支持,五一期間,啡塵工坊在家具城的銷售活動中共售出一千多盆盆栽,盈利近3000塊錢。賺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巨款」,幾個人開心了好幾天。
用行動重新定義「90後」
從「啡塵工坊」到「合啡清宅」
去年6月底,啡塵工坊改名為合啡清宅,團隊也將推出百合花、永生花和精油花等新的盆栽,開始招新人擴充隊伍,並申請咖啡渣培植土技術專利。
啡塵工坊的成員都是90後,他們中年紀最大也只有23歲,而最小的周詹敏更是生於1995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90後標籤貼在他們身上,他們卻打算用行動重新定義這個「90後」。
為了一個自力更生的創業夢想,為了一句「90後不是垮掉的一代」,這些毫無創業經驗的年輕人,用別人休閒娛樂的時間,一次次做分析試驗,配製出適宜不同植物生長的咖啡渣培植土,加上一次次的宣傳,毫無條件的退貨退款,為他們贏得了口碑,也賺取了人氣,而網際網路浪潮下淘寶店的開張,讓他們的銷售更加便捷和「高大上」起來。在眾人的努力下,啡塵工坊的運營漸漸走入正軌,也不斷有新的成員加入。
然而,就在啡塵工坊辦得風生水起的時候,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一切的美好戛然而止。
啡塵工坊最初的成員多是大四的學生,隨著6月的到來,讓他們一下子面臨著繼續創業與找工作的選擇。最終,最先和周詹敏創業的四個人都走了,啡塵工坊一下子就冷清了下來。
「一起比賽,一起創業,一起哭過笑過,一起奮鬥的夥伴們全都離開,當時剩下的幾個人太難過了,感覺走到了低谷,快走不下去了。」周詹敏的話語中帶著隱隱的憂傷。
「走在最低谷的人,四面八方都是高地,只有往上爬,才能走出困境。」在家人、朋友和老師的鼓勵下,剩下的四個人重新振作起來。「我們把啡塵工坊改成了合啡清宅,再不用以前的名字了。」
「合就是百合,啡就是咖啡渣,清宅就是讓室內環境清新的意思,咖啡渣本身就有除異味的功效。下一步我們想主推咖啡渣百合花盆栽,因為百合花色彩豐富,很符合我們年輕人的朝氣,寓意也很好。我們也打算響應政府號召,做一些吸收甲醛的綠色植物。」周詹敏解釋起新名字的由來,「而且,之前的小夥伴都走了,想起他們太傷感,就改了名。」
趁年輕
給自己一個牛逼的機會
經歷了團隊成員的流失後,目前合啡清宅只有4個成員。合啡清宅人數雖少卻分工明確,周詹敏作為核心人物,主要負責財務管理,統籌協調配合大家的工作,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施幸申則負責市場銷售,生科學生王黎陽負責產品開發,冉榮華則負責宣傳冊、展板、淘寶眾籌網頁以及花盆等的設計。年紀輕輕的他們各司其職,工作起來有條不紊,將合啡清宅打理得井井有條。
合啡清宅投入運營近9個月來,雖然各方面業務發展並不成熟,收益也不高,但是,對於多數是學生的他們來說,這些錢足夠用作生活所需。「現在我們幾個可以自己掙錢了,不需要和家裡人要,以後慢慢做大,就可以給家裡面錢了。」周詹敏為自己的獨立感到小小的興奮。
作為團隊裡面唯一的女孩子,周詹敏並未感到太多壓力。「創業對於女孩子來說苦一點,但是女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心細,做事情會更認真。而且,因為我是女孩子,所以不少人都比較照顧,做起事情來也容易一些。」筆者本以為創業的女孩都是剛強成熟的女強人,卻不曾料想周詹敏仍是一副活潑俏皮小女生的模樣,不過,談起未來的規劃,她又變得嚴肅起來。
「之前,我們做的主要是學校市場,將來會慢慢走出學校,進入更大眾的市場,了解大眾的需求。下半年,我們會在昆明的一些小區申請售賣點,進行定點售賣。因為我們的價格比花鳥市場便宜,雖然比起斗南貴一點,但是距離近得多,而且咖啡渣具有保濕、除蟲、促進植物生長的功效,種植出來的植物比普通土壤種出來的要好許多。相信我們的盆栽會受歡迎的。」周詹敏表示,接下來他們會儘快拿到咖啡渣培植土技術專利,開設線上線下加盟店,把合啡清宅的品牌打響,可能的話推向全國。滿滿的自信與憧憬洋溢在這個95後女孩子的字裡行間,但是她知道,要真正做大做強,光有自信和夢想是遠遠不夠的。
「以前設想起創業,覺得挺簡單的,但是真正做起來,才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多麼幼稚。」周詹敏是班裡的班長,也曾寫過許多方案與策劃,但是從參加比賽到開始創業再到與社會上的公司談合作,她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策劃與創意是多麼的幼稚。「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但是即使千難萬險,也決不放棄。」
創業的道路註定充滿艱辛和失敗,對於合啡清宅來說,一切才剛剛起步。雖知長路漫漫,前途未卜,但正如周詹敏所言,「趁年輕,給自己一個牛逼的機會」!
熱愛公益
關注自閉症兒童
雖然創業過程中遭遇過低谷,也總是在面臨大大小小的困難,但是生活中點滴的小事,卻能讓周詹敏等人感到了溫暖與愛,他們也用這一份份來自他人的愛,溫暖更多的人。
2015年3月16日,啡塵工坊在淘寶進行了眾籌,以盆栽進行回饋。為期一個月時間就獲得籌款56305元,支持者達到994人,達成率563%。而許多支持者都表示不會要他們回饋的禮物。「你們不容易,這些小禮物不需要了」很多人如是說。當然,眾籌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動人的理由。
「有一次,我們參加學校的協力基金會的活動,認識了蒙多貝自閉症兒童康復中心的負責人,了解到自閉症孩子們的一些生活和困難,決定做一些事情幫助他們,於是我們就在淘寶上做了公益眾籌,用我們的盆栽作為回報。我們用籌集的善款製作了早療手冊,到社區去發放,普及自閉症知識,希望讓更多的自閉症孩子能儘早發現,儘早治療。我們也為蒙多貝的孩子們買了烘焙機和一些烘焙的工具,讓大齡自閉症兒童能夠學習烘焙,在鍛鍊感知的同時能夠有一樣謀生的手藝。」周詹敏表示。
對於做公益,團隊的另一個成員施幸申有自己的看法。施幸申今年2月加入進來,是團隊里年紀最大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目前已經畢業的成員,是團隊里的「老大哥」。在他看來,做公益僅僅捐錢是不夠的,只有真正參與到其中,才能給需要幫助的人真正的溫暖。「我們會教那些孩子打鼓、繪畫、做公益、做盆栽,那些大齡的自閉症患者,如果他們願意的話,我們會請他們來合啡清宅幫忙,並給予他們一定的報酬。」施幸申說,以後合啡清宅會走商業化模式,但也將部分收益用作公益資金,持續關愛自閉症兒童。
創業人物傳記成功案例【2】:大學生在校首次創業賣餃子 5年干10種職業
離畢業只有半年的時間了,張天一卻連一份簡歷都還沒投出。在身邊的同學四處奔波、「狂筆狂面」的時候,張天一正在各個高校進行著自己新書《90’s不為烏合不從眾》的簽售和分享會。這也是他新晉的身份——作家和自由演講人。從藝人經紀人、保險推銷員、創業老闆,到現在的作家、演講人,在校園的五年里,張天一來來回回折騰了不下十份職業,也因此在北大BBS上一夜走紅,被戲稱為「北大十業哥」。
毀譽參半的「十業哥」稱號,闡釋了他「不為烏合不從眾」的人生態度。他說,乾了這麼多事情,就是想要找到畢業生除了「出國考研找工作」之外的「第四條路」——創業。
創業是為了「精神自由」
張天一將自己新書的出版稱之為「第二次創業」。他的第一次創業卻沒這麼有文化氣息——賣餃子。之所以會走上創業的道路,張天一給了個最現實的答案:因為錢。
「剛上大學那會兒,我還是一個愣頭兒青,整天老琢磨著思想獨立、精神自由這些事情。最後發現現實很讓人鬱悶,思想上不敢和老師頂牛,怕被老師『記恨』;精神上不敢和父母叫板,因為他們掌握著我的經濟命脈。」
大二上學期的一天,張天一忽然有了個想法,然後給家裡打電話要錢,準備大幹一場。「我媽聽我說完之後,罵了我句『神經病』,就把電話給掛了。」張天一現在已經想不起,當時那個讓老媽罵出「神經病」的想法是什麼了。但是這件事情卻給了他很大觸動。「馬克思是對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想精神和人格獨立,經濟必須得先獨立。想來想去,創業是賺錢的最有出息的做法。」
在此之後,張天一開始混跡於北京的各個投創圈和投資者沙龍,有時候排好幾個小時的隊,只是為了能跟投資大咖們搭個腔,抓住那幾分鐘的時間,跟對方闡述一下自己的創意。
「一開始我覺得只要有一個很牛的點子,一份漂亮的計劃,再加上一張會忽悠的嘴,拿到風投就不是夢想。後來發現自己實在是太幼稚了,所謂的好點子,同一時間想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圈子最不缺的就是點子,最重要的是執行力。」
大二的一次思想政治課上,張天一替同學去送課堂作業,耐著性子聽了大半節課。突然間,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張天一。「現在肯德基、麥當勞這種標準化的西餐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市場非常巨大。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一家全球有影響力的標準化的中餐企業。」
張天一靈光一現,覺得找到方向了。
學生會主席成了「餃子王」
在還沒有詳細的計劃之前,張天一就在同學當中放出消息,說自己要做快餐。「如果不是身邊的同學一直追著問『什麼時候到你的餐館吃飯』,我這個點子可能又要黃了。」
最開始,張天一的餐館定位是為學生提供蓋飯外賣服務。房子租好了,自己試吃了上百份蓋飯確定好了菜單,大廚也請好了,卻發現自己為了省錢租下的民居,排煙排油功能根本沒法支撐起外賣巨大的排油量。
「我一開始把這件事情想得特別簡單。送外賣嘛,一個人做飯,一個人送餐,兩個人就夠了。當時連需要找個接電話的人,都沒想到。」
遇挫的張天一,根據自己的場地限制,迅速調整了戰略,決定由油煙大的蓋飯改為送水餃,並取名為「天一碗」。為了研製出菜餡的最佳定量配方,張天一跟從老家請來的廚師,連續幾天都以餃子為食。「每天包了就吃,改進了再嘗,一天平均要吃三到五頓的餃子。吃到最後,真是吃不下去了。」店中的員工都比天一年齡大,因此,天一每天都穿得老氣橫秋,儘量讓自己看上去顯得老成,顯出「老闆范兒」。
張天一至今還記得自己接到的第一筆大單。那是他利用自己在學生會工作時積累的人脈,爭取到了迎新點上的300多份外賣單。迎新前一天,張天一和大廚師傅忙活到了晚上十一二點鐘。第二天中午十一點左右,「天一碗」的餃子開始陸陸續續地出現在了各個迎新攤位上。到了十二點,還有不少外賣沒有送到。張天一開始著急了,從迎新點跑回店裡,親自當起了送餐員。一直到下午兩點多,300多份餐才全部送完。「當時把我給急得啊,人家是照顧我生意才把單交給了我,結果不但送得不及時,有的餃子送到的時候湯都灑了,只好四處跑著道歉。好在還有不少老師誇我們的餃子還挺好吃的。」
每接一筆大單,張天一都會緊張半天。「外賣是個拉回頭客的生意,第一次你送晚了,以後人家都不會吃你家的餃子了。」
張天一試圖做出承諾,「半小時內送到,超過三十分鐘免單」。為了兌現這個承諾,他親自跑去現場踩點,計算好每條路線花的時間。但是在具體的執行上,這樣一條「將時間最大化利用」的規定,卻讓員工不以為然。「他們不覺得29分鐘和31分鐘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眼裡不過是2分鐘的不同。」後來,張天一在多次無效的溝通失敗後,慢慢意識到,像他這樣一個「作坊」似的企業,最忌擺譜,管理更多需要靠人情。想讓餐館的一切流程化、標準化的想法,只不過是學生受到的「教條主義」的僵化思維,在現實中難以行得通。
關閉了生意留下了經驗
如果說拿著自己的創意在投資沙龍上四處碰壁,還沒有挫傷到張天一的熱情。那「天一碗」則讓張天一每天都在體驗著什麼叫做「在絕望中重生」。
最開始難倒張天一的是一張操作台。在買操作台之前,張天一一直以為淘寶是萬能的。結果操作台繁雜的類型、多樣的材質,讓張天一在網上挑花了眼。最後決定跑去近郊的市場,看過實物之後再做決定。
「第一次去黃村的時候,開了大半天的車到了市場,才發現我們連台面的尺寸都沒有量,等於是白白跑了一趟。」
開門營業的前半年裡,「天一碗」處於持續的虧損狀態。每天剩下的菜用不完,扔了可惜。天一不得不放下「張老闆」的身份,在菜市場上擺起了攤。現在提起那段擺攤經歷,張天一還是津津樂道。「每天都會遇到城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次數多了,我就總結出了經驗。我們擺攤的那條大街是個丁字路口,攤位一定不能擺在街口或街尾,要儘量往丁字路口交叉處湊,這樣城管來了跑得快。」張天一說,自己的擺攤經歷,讓他意識到城管其實才是弱勢群體,「他們怕小販怕得不得了,就算抓到了,一般說幾句也就算了。」
在虧損最嚴重的時候,張天一還曾硬著頭皮,大晚上跑到宿舍樓里,一戶戶地敲門送外賣。「送夜宵確實挺掉價的,厚著臉皮上門問人家吃不吃餃子。有一段時間,我一晚上送夜宵掙的錢,比一天送外賣賺的錢還要多,你可以想像店裡當時是有多慘了。」
慢慢地,張天一發現,自己「作坊」所在的小區里,開始有大爺大媽從他這裡買了水餃回家煮著吃,前天晚上凍在冰箱的餃子開始慢慢變得供不應求。張天一覺得是時候把「作坊」從地下轉到地上了。於是在2010年上半年和年底,分別在魏公村和五道口租下了「天一碗」的堂食店。生意最好的時候,每天的流水穩定在1萬元左右。
可是在本科畢業時,張天一卻選擇結束這樁生意。「把『天一碗』繼續做下去,無非是開第三家第四家的問題,以後就得全身心投入當事業做,可是我還不確定這就是我未來的方向,我還想多讀書,再多沉澱沉澱自己。退一步說,以後哪天再開『天一碗』,分分鐘都可以開起來,因為經驗學到了,這就夠了。」
創業人物傳記成功案例【3】:江蘇靖江80後600元白手起家開網店創業,如今年銷售過億
這個白手起家的80後叫朱連鋒。2008年,朱連鋒靠著600元,開起了網店。7年時間,在不斷學習摸索下,他從一個人、一台電腦做到目前擁有三家公司,年銷售過億元,上演了一出絲變身高富帥的創業奇蹟。
調味料淘得第一桶金 600元網店創業
1980年的朱連鋒出生在靖江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
大學畢業,朱連鋒在靖江電力公司下屬企業擔任項目經理,常年在外從事工程基礎建設,工作辛苦但穩定。一次無意中的網絡購物改變了朱連鋒的生活,「如果沒有那次購物,我可能會平平穩穩地在單位上班直到退休。」
2008年4月,同事們準備一起去燒烤,打算做奧爾良烤翅。由於朱連鋒年齡最小,採購雞翅的任務落到了他的身上。
「那時候網絡購物剛剛興起,我就在電腦上搜索奧爾良口味,結果看到上海一家公司生產。」朱連鋒說,買回來後,大家讚不絕口。
既然大家這麼喜歡,為什麼不自己進貨來賣呢?朱連鋒電話聯繫到上海廠家,投入600元購買調料包,並在網上開了家小店開始銷售。「2天時間全部賣光,賺了300元。」朱連鋒說,調味料的熱賣是自己沒想到的,這次試水讓他看到了機遇。
掙扎了兩天後,朱連鋒從公司辭職,一個人一台電腦開始了創業夢。
半年時間,靠600元起家,在網上銷售調味料,朱連鋒賺到了4萬元。
涉足休閒食品 6年時間實現銷售過億
很快,朱連鋒發現由於產品單一,消費者復購率並不高。「人們購買烤翅調味料只是一是興起,總不能天天吃吧。」2009年,朱連鋒將目光瞄向了自己家鄉的特產——靖江肉脯。當時在網上已經有幾家銷售靖江肉脯的商家,而且由於價格戰,價格一直賣不上去,利潤很低。
「傳統的肉脯很硬很咸,我就想能不能在口味上做做文章。」為了找到適合市場的口味,朱連鋒坐著公交輾轉浙江、上海等地做市場調研,他發現蘇南、浙江、上海一帶顧客紛紛反映,肉脯如果甜一點就更好了。
得到市場反饋後,朱連鋒第一時間找到一家生產商,合作推出了靖江首款蜜汁肉脯,一炮而紅。「當時網上上一斤肉脯價格是28元左右,我們的蜜汁肉脯賣36元每斤還是供不應求。」
「味道老爽了,下次再來」;「寶貝收到了,包裝好,口感好,很愉快的一次網購」;「味道非常好,用料實在,純正口味,價格實在」……看到每天都在增加的顧客好評,朱連鋒對自己更加有信心了。
朱連鋒回憶,那段時間的銷售,從每月幾百突然飆升到上萬。「幾乎足不出戶,每天有18個小時坐在電腦面前,還要忙著打包、發貨。」
2012年,由於業務量太大,朱連鋒成立了靖江叉叉商貿有限公司,招了5名員工,當年即實現銷售607萬元,平均每天2萬多。
2013年,朱連鋒開設牛旗艦店,當年銷售過千萬元。
2014年,看中海陵區電商發展潛力的朱連鋒,帶著企業入駐海陵工業園區,全年實現銷售過億元。
從買泰州賣全國 到買全國賣全國
「泰州地區特色農產品豐富,給我們電商提供了發展的廣闊平台。」朱連鋒說,從豬肉脯到芋頭到溱湖八鮮,幾乎每一樣泰州特色農產品上架都會受到市場歡迎。
2014年4月,專業銷售泰州特色農產品的泰州特色館正式上線,朱連鋒的網店作為首批企業入駐,當年9月,包裝推出泰州特色芋頭,雖然每3斤58元的價格並不便宜,但短短兩個月即賣出3萬多份。
2014年底,朱連鋒又相繼開發出極具泰州特色的姜曲海豬肉脯,受到市場廣泛歡迎。
浙江臨安的小核桃、內蒙古的牛肉乾……如今朱連鋒的網店已經從當初的將泰州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賣,發展成了買全國各地特色休閒食品再賣向全國的特色休閒食品網絡銷售公司,產品涉及70多個品種。
「希望賺錢的不止我一個」
通過幾年的創業,朱連鋒已經積累了千萬資產,但他的創業夢想沒有變。
2015年初,國務院副汪洋視察了浙江昌化鎮白牛村調研農村網店工作。白牛村地處臨安山核桃主產區,在網店剛剛興起的當口,白牛村的一些年輕人就開始在網上叫賣山核桃。三五年間,白牛村堅果電商就獲得了「裂變式」發展。
「我希望賺錢的不止我一個。」朱連鋒說,希望泰州的網絡賣家能夠集聚起來,大家齊努力,將泰州本地特色農產品包裝推廣出去,讓廣大農戶得到真正的實惠。
得益於企業的良好發展,目前共有三家風投公司對朱連鋒和他的團隊表示了興趣,商談投資事宜,這也被他視為一種寶貴的認可。「目前還在談,我的夢想是將企業做成行業標杆,一兩年內在新三板上市。」朱連鋒說。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