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有關四年級教學計劃範文匯總五篇

2023年10月24日

- txt下載

有關四年級教學計劃範文匯總五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計劃了。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教學計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的綜合課程;我們將始終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素質,開發人的潛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和諧的、充分的發展為宗旨。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進而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和有效的實踐方法,學生真正得到綜合素質的提高,使新課程健康、快步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單元活動的主題、活動的方式,在活動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三、教學內容: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這一課程形態的目標特點及我校實際情況,綜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主要圍繞「愛我祖國,愛我家鄉,愛我社區」這一主題開展綜合活動課程,並恰當處理好新生成的目標和新的主題。
  四、具體目標:
  1、學生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考察、調查、訪問等認識人與環境的密切關係,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增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1)、走進自然,增進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理解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
  (2)、關心自然環境,自主探究自然問題,具有環保意識;
  (3)、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增強環境保護能力。
  2、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和愛心並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1)、走入社會,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2)、關心社會現實,主動探究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活動,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3)、遵守社會行為規範,養成社會交往能力,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具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3、學生了解社會上的許多職業分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1)、反省自我,增進自我認識,確立自信,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齲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會適應社會生活,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3)、了解與認識現代生產和勞動技術,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發展主動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養成主動獲得信息的學習習慣和主動探究的態度,發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1)、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制定獲得方案,並組織實施;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開展問題探究,體驗探究過程,對感興趣的自然問題、社會問題和自我問題進行深度探究;
  (4)、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形成問題意識,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5、認識家鄉,通過對家鄉地理、人文、風情、民俗、土特產、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調查,學生對家鄉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五、實施措施
  1、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
  根據地方和學校的課程資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用綜合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實施,使四大領域的內容彼此滲透,達到理想的整合狀態。
  2、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開闢空間,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範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
  3、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教室的界限,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
  4、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形式,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六、教學時間安排
  每周安排1課時。

四年級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方面本學期的主要教學目標
  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遊戲、做動作、做事情(如塗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能交流簡單的個人信息,表達簡單的情感和感覺。能書寫字母和單詞。對英語學習中接觸的外國文化習俗感興趣。
  語言技能:
  聽、做:
  1、能根據教師的語言、動作、實物、圖片等提示聽懂所學內容。
  2、能聽懂課堂指令並作出正確的反應。
  3、能根據指令做事情,如:指圖片、塗顏色、畫圖、做動作、編排圖片順序、做手工等。
  說、唱:
  1、能根據錄音內容模仿說唱。
  2、能就所學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日常會話
  3、能唱4首兒童歌曲、韻律詩4首。
  4、能根據圖畫說出單詞或短句。
  玩、演:
  1、能用英語做遊戲。
  2、能表演英文歌曲或歌謠。
  3、能就所學內容參與角色表演或完成相應語言交際任務。
  認、讀:
  1、能看圖識詞(單詞、詞組)
  2、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小故事。
  (二)教師方面本學期的主要教學目標
  1、學生能按四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和句型。
  2、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活用句型,進行簡單交流,儘量做到落落大方,發音純正。
  3、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語音語調。
  4、 學生能藉助光碟、磁帶等輔助工具聽讀課文,養成良好的預習、複習習慣,並有一定的自學能力。
  5、學生能在任務型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完成某項特定任務,並促進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
  6、學生能演唱已學過的英語歌曲,朗誦已學過的歌謠。部分學生能大膽設計,創新歌曲、歌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和喜悅。
  7、學生能聽懂、會說輔音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且發音正確。
  8、初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書寫規範整潔。
  9、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10、悉心指導學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英語教學三維目標的制定與實施,需要從課堂教學目標制定開始,不斷完善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遵循英語教學的評價方式,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年級教學計劃 篇3


  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讓小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開展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活動非常有必要。為使一二年級誦讀活動紮實有效地推進,切實提高其實效性,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誦讀《弟子規》經文。
  2、培養學生立身處世謹言慎行、言而有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實施方法:
  把《弟子規》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弟子規》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規範學生日常行為的作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 堅持讀背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每天早上或晚上,要求全班學生集體誦讀《弟子規》。 學校把《弟子規》引進課堂,要求班主任帶領誦讀,語文教師要把弟子規教育融入本學科的教學中去。朗誦是背誦和理解的基礎,通過誦讀,讓學生理解,讓《弟子規》的精華滲透到思想中去,變成一種自覺行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經文的意思,將進
  行一系列的模擬情景教學,把課堂模擬成家、公園、餐桌、公共場所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明白禮儀的要求,讓文明禮儀更好地在生活中踐行。
  2、教師引領
  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以故事形式進行講解經文的意思,老師的語言要顯淺易懂,讓學生通過聽故事受到啟發教育,弄明道理。語文老師要理論聯繫實際,如:讀《弟子規》中「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可以結合古代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和閔子騫受到後母的欺負,仍堅持盡孝的故事等等。這樣,既有理論又佐以生動,有益的傳說、故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感性認識和趣味性。
  3、感悟經典
  經典世界相對現在生活來說是靜止的,是灰色的,但是只要學生以自己的生命活力去充實,以自己的生活理解去解讀、力行,經典就會真正浸潤心靈。
  聯繫社會、生活實際,要求二年級學生收集有關事例說明展開討論、辯論,從中感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反省自己的行為,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抓住契機進行教育
  踐行《弟子規》,對照《弟子規》生活力行表,反思自己的不足,作為今後努力的方向。如:早晨起床,自己疊被子。(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主動刷牙洗臉。(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
  凈手);自己穿好衣服。(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進了學校,見長輩或老師主動問好,見同學也相互問好。(揖深圓 拜恭敬);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與同學不打鬧,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身有傷貽親憂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二年級同學要求製作《弟子規》錦句卡:摘錄自己喜歡的《弟子規》中的語句,製作《弟子規》錦句卡。時刻以警醒自己。
  5、家校合力,共同學習《弟子規》
  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離不開家庭氛圍、家長的配合。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起到示範、樹榜樣作用,督促孩子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四年級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這個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預期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大量的圖片 「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 ,讓學生感受到親臨其境,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下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下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在本冊教材中,設計了「我是小導遊」「考察家鄉街名和地名」「學做家鄉風味小吃」「家鄉新貌圖片展」「家鄉文化節」「我是小小設計師」「我是小靈通」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運用。如教材第4頁的留白是讓學生自己畫出家鄉地圖的輪廓;教材37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總結產品更新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教材43頁的留白是讓學生給行業分類;教材51頁的留白是讓學生掌握交通運輸的特點等。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四年級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由於學生年齡的局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占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礦物」。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7個課題,這7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第一單元「電」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了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第二單元「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第三單元「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了解。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具體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像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周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