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科學教案彙編7篇

2023年11月06日

- txt下載

【精選】科學教案彙編7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小班的孩子對洗手、洗頭、洗澡時的泡泡充滿了興趣,他們去公園玩也最喜歡吹泡泡。我們怎樣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生成為有價值的教育活動呢?在 「多彩的肥皂」這個主題中,我們設計了關於泡泡的幾個活動,試圖通過幼兒自己的動手嘗試和操作,培養他們探索的興趣,並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一 做泡泡水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各種洗滌用品製作能吹出泡泡的水,從而體驗科學活動的快樂。
  2.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裡溶解的現象,激發幼兒對溶解現象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髮水等常見洗滌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柜子上貼有各種洗滌用品的實物圖標記。
  【活動過程】
  1.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師: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師試著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師:可以用什麼辦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
  (3)引導幼兒討論:在水中加入什麼可以讓水變成泡泡水?(支持幼兒的各種想法,為幼兒提供他們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滌用品。)
  2.製作泡泡水,引導幼兒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在水裡溶解的現象。
  (1)請幼兒把自己要的洗滌用品加入裝有清水的杯子裡,並攪拌。
  (2)引導孩子觀察洗滌用品加到水裡,水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洗衣粉、洗潔精、肥皂沫怎麼不見了?現在杯子裡的水發生了什麼變化?
  3.比較加入不同洗滌用品的水有什麼不同。
  (1)加入洗潔精、沐浴露、洗髮水、洗手液的水還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肥皂沫的水卻變混濁了。
  小班孩子不能準確地說出水的變化,只要能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比較就行。
  3.吹泡泡,體驗濃度對吹泡泡效果的影響。
  (1)用吹泡泡的工具來試試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師:你用什麼做的泡泡水?哪個小朋友用了跟他樣的東西?(用另個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試試。)為什麼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卻吹不出?引導幼兒發現濃度影響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換換,看看誰做的泡泡水最容易吹出泡泡。
  (4)收拾整理物品,請小朋友按實物圖的標記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回到柜子里。
  【活動延伸】
  繼續觀察各種洗滌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麼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泡泡,觀察泡泡的形狀、顏色。
  活動二吹泡泡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使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並觀察泡泡的變化情況,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2.感受參加科學活動的快樂,並體驗成功的愉快。
  【活動準備】
  用鐵絲繞成不同形狀的鐵絲框,記錄表,筆,各種不同材料製作的吹泡泡的工具。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興趣。
  師:上次小朋友都做了泡泡水,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吹泡泡的工具請小朋友來吹泡泡。(出示各種形狀的鐵絲框。
  2.探索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泡泡。
  (1)師:你見過的泡泡是什麼樣子的?(圓圓的。)
  (2)逐出示不同形狀的鐵絲框:這是什麼形狀?你覺得用它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圓的嗎?
  (3)請小朋友講述自己的猜想,請個別小朋友上講台前在記錄表上記錄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說是三角的,有的說是圓圓的,允許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記錄表如下:
  我的猜想
  實驗後的結果
  (4)小朋友自己選擇不同形狀的鐵絲框來吹泡泡,以證買目己的猜想。
  老師詢問孩子:你拿的鐵絲框是什麼形狀的?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呢?
  (5)小朋友互相交換不同形狀的鐵絲框來吹泡泡,看看其他形狀的鐵絲框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6)教師與小朋友一起小結,在剛才的記錄表上記錄吹泡泡的結果:各種不同形狀的鐵絲框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3.嘗試更多、更特別的吹泡泡工具。
  例如:用硬紙殼捲成小棒,在一端剪開成喇叭狀;吸管;泡泡槍等。
  師:這些工具也可以吹泡泡,我們把它放在活動區里,以後小朋友還可以試著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看看用它們吹出的泡泡有沒有不同。
  【延伸活動】
  畫泡泡、撕泡泡,開設泡泡商店。體能活動:抓泡泡。
  【設計評析】
  在 關於泡泡的活動中,孩子們自己動手試探、觀察、比較,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而老師注重孩子的相互交流,把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小班的 孩子因為年齡小,經驗少,語言表達能力差,所以開展探究活動會比較困難。但這樣的活動讓我們看到,只要我們選取孩子感興趣的對象,又遵循他們探究事物的特 點,同樣能在小班很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使用剪、折、粘、貼多種技能,探究平面紙製品立體化的方法。
  2、培養幼兒根據自己的創想,大膽創造的能力。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畫好的各種動物多個,各種材質的紙(皺紋紙、瓦楞紙、電光紙、彩色複印紙、軟泡沫紙、宣紙、紙盒紙、牛奶袋紙),大森林的立體背景,膠棒,剪刀,膠條等。
  2、經驗準備:在教室環境中擺放幾種立體物,相框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啟發幼兒探究「動物」立起來的幾種方法。
  活動難點:找到使紙卡片平衡的支撐點。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小動物「站」起來。
  教師:看黃老師帶了什麼?(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兒:我們做的建築區的大森林。
  教師:在這個大森林裡,小動物很想站起來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盤裡的這些紙材料,你能有什麼辦法讓動物站起來?
  幼兒1:用紙在動物的後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個架子。
  幼兒2:做一個圓的筒,動物粘在後面。
  幼兒3:用奶袋紙卷一個棍。
  幼兒4:做許多的支架,粘在動物身上。
  幼兒5:把紙捲成一個桶,上面剪一個洞再把動物插上面。
  教師:小朋友方法真多,一會兒你們可以用不同的紙來試一試,想辦法讓小動物們站起來,然後把站起來的動物擺在大森林中。看看誰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讓小「動物」站起來的多種方法。
  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提供多種材質的紙張,觀察幼兒使用的方法,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
  場景一:
  幼兒1在一個已經做好的圓桶中間,剪了一個洞,然後把一朵小花插了進去,可是由於花的莖太細,總是立不直。
  教師:「想想能用什麼把它固定住呢?」 幼兒1先用膠棒粘了粘發現效果不好,於是用膠條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來了,能站起來了」,她邊說邊笑著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場景二:
  幼兒2把軟的泡沫紙捲起來,反覆幾次,但都沒成功。
  教師:「老師能幫你嗎?」
  幼兒2:「我想讓小蛇橫著躺著。」可是軟的泡沫紙多次卷過後,打開時兩邊往上翹。
  教師:「你試一試把蛇架在紙上會怎麼樣?」
  幼兒拿起了剪刀在兩邊上翹的地方一邊剪了一個小口子,這樣蛇正好能夠架在泡沫紙上。
  場景三:
  幼兒3選擇了牛奶袋紙做材料,把紙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後捲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鴨子的兩邊分別用膠條粘上兩小棍,可是由於小鴨子身體長,站立的時候不穩,她皺著眉頭擺弄了半天。
  教師:「看看,小鴨子總是往哪邊倒呢?」
  幼兒3:「往後倒。」
  教師:「那你想一想怎麼辦?」 於是她很快又做了兩個小棍粘在了小鴨子的中間部分,這樣小鴨子就站穩了。
  3、分享:讓小動物「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方法。
  每個幼兒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動物立起來了。
  教師:「大森林裡站滿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幼兒快來介紹你是怎麼讓這些小動物立起來的呀?」
  幼兒1:我做了一個紙棍粘在小老虎的後面,小老虎就立起來了。
  幼兒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樣,粘在後面兩個棍,就像相框後面那樣。
  幼兒3:我在紙筒上挖了一個洞,把小猴子插在裡面了。我還做了一個支架,橫著豎著(比畫著)粘。
  (2)引導幼兒討論「大家都用了什麼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你們想的辦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們在做的時候,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幼兒1:我開始用的紙太軟了立不起來,後來換了硬紙就成功了。
  幼兒2:我在後面粘了一個小紙棍但老是倒,後來又在旁邊粘了一個就不倒了。
  教師拿起作品:趙吳,你告訴小朋友開始時你把小棍粘在哪裡了?為什麼會倒?
  趙昊指著小老鼠的一側:我粘這邊了,就往這邊倒。我粘了另一邊,就不倒了。
  教師:為什麼在兩邊粘就不倒了呢?
  幼兒說:因為平衡了。
  延伸活動:
  將幼兒製作好的「大森林」擺放到建構區,鼓勵幼兒繼續製作可以立起來的動植物。
  活動反思:
  1、本次活動其本達到預設目標,使幼兒想像得以實現。在活動中孩子們從始至終都很有興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個孩子都興致勃勃,想了一個有一辦法當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裡時,更有了製作的興趣。在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共成功製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方法,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將紙猴子的「腿」向兩邊撇,紙蛇直接插在向兩邊上翹的長條紙上,在一個紙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2、活動中的不足:最後小結時,缺少對幼兒獨特的製作方法給予展示與肯定。
  主要內容:
  1、教師巧妙的支持促進幼兒發展。表面上看,老師這個活動中指導的語言並不是很多,但老師為幼兒提供的這個活動本身就很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幼兒在嘗試讓小動物站起來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原有經驗。老師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沒有過多的指導和干涉幼兒,而是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幼兒發現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比如引導一名幼兒發現支架粘的不平衡,然後幼兒自己來調整。在整個過程中,幼兒的操作特別充分,老師沒有在技能方面幫助幼兒,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兒,教師的支持作用體現很到位。
  2、活動源於幼兒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這個活動的來源,不是教師人為的我要上什麼課,就創設或編一個情境,黃老師進行的這個活動就在解決和幼兒一起豐富建築區中出現的問題,是班級活動的需要,是區域遊戲的需要。
  3、注重環境的教育功能。老師對幼兒經驗方面的準備是隱性的,好像並沒有過多的讓幼兒說出怎樣才能把小動物立起來,但在環境中展示的立體相框、之前用各種盒子支撐的紙動物,已經為幼兒積累了經驗。這一次幼兒將日常習得的經驗都運用了出來,所以才探究出這麼多方法來。
  4、活動體現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製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特別突出,嚴錦寬的堅持性、豆豆製作方法的獨特性、幼兒在自己進行一個方法後的互相學習……幼兒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種不同的方法,有的方法連教師都沒有想到。這都是在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學習任務、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科學教案 篇3


  一、感悟課標新理念
  課 標學習目標
  課標重點
  1.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了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2.概述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
  課標難點
  通過對進化理論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的了解來建構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教材脈絡梳理
  學習背景探索
  生物進化論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世紀的西方,各種學術思想都受宗教束縛,哲學也偏離了古希臘的唯物主義傳統,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表現在自然觀上就是宗教的「創世說」。「 創世說」把世界萬物描繪成創世主上帝的特殊創造物。從創世論的基本思想延伸出兩個教條,即自然界中生物對環境適應的「 目的論」和「 物種不變論」。恩格斯曾這樣刻畫目的論:「根據這種理論,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辯證法》導言)。與古代中國及古希臘哲人的世界萬物從某種混沌狀態中產生的「演變論」的自然觀相反,創世說認為世界是一下子創造出來的,而且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不變了,這種思想從中世紀一直到18 世紀都占據著統治 地位。
  從15 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到!4 世紀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自然科學各學科逐漸建立起來,湧現出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但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仍然沒有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自然科學家與神學家的差別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和頌揚創世主(上帝)的智慧。那時的自然科學也是一種神學,即所謂的自然神學,正如邁爾所描寫的:「自然科學既是科學又是神學,神學與科學分不開直到科學與神學離婚之前,實際上不存在真正客觀的、不受約束的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的神學觀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被科學界拋棄。
  ———根據網際網路資料整理
  二、研習教材重難點
  【溫故知新】
  我們知道,大約400多萬年前地 球上還沒有人類。人類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還在莽莽森林中風餐露宿,與獸共舞。幾億年前乃至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樣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樣出現的呢?生物的進化問題很久以來就吸引著人們去探求,也不斷有各種各樣的爭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研習點#$ 科學家不斷思考———進化理論的創立和完善
  (一)拉馬克和進化理論
  (1)理論———用進廢退學說
  物種不是不變的,更不是上帝創造的;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引起生物的變異;環境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2)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
  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
  (3)意義: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4)不足: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生物的本質本身的意志是推動其進化的動力;
  後天獲得的遺傳可遺傳;缺乏必要的實驗證據。
  【領悟整合】
  (1)拉馬克的兩條法則
  ①用進廢退。不超過發育限度的任何動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強、發展、增
  大,加強的程度與使用的時間長短呈正比。反之某些不經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
  至喪失機能,甚至完全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器官使用法則」或「用進廢退法則」。
  ②獲得性遺傳。某種動物在環境長期影響下,甲器官頻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結
  果使一部分器官發達,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產生的變異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雙親
  所共有,則這個變異能夠通過遺傳而保存。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獲得性遺傳」的法則。
  (二)達爾文和進化理論
  (1)理論———自然選擇學說
  過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能產生大量後代(基礎)。
  生存鬥爭:大部分個體被淘汰(動力)。
  遺傳變異:生物個體既有親本的遺傳性狀,又會出現變異(內因)。
  適者生存:在生存鬥爭中,有利變異的個體適者生存,不利變異的不適者被淘汰(結果)。(2)意義: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3)不足: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的變異起作用等問題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
  【領悟整合】
  (1)自然選擇學說知識的拓展
  ①選擇的對象。從表面看自然選擇是對一個個生物個體的選擇,而實際上自然選擇是對個體包含的變異進行的選擇。從現代分子遺傳水平看,自然選擇實質上是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從而改變種群不同基因的頻率。
  ②選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環境因素很多,有一種或幾種起主導的選擇作用。如用農藥噴洒害蟲,害蟲大量死亡(無抗藥性),少數害蟲生存且繁殖後代( 抗藥性)。農藥是這一變化中主導的選擇因素,它把群體中早已存在的抗藥性個體與不抗藥個體區分開來。如果不噴洒農藥,害蟲無論抗藥與否都能生存。農藥起到了選擇作用,把抗藥性選擇保留下來,並通過繁殖傳給後代,使抗藥性狀在下一代某些個體中得以積累和加強。可見環境對生物變異的選擇是定向的,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
  ③選擇的手段。生存鬥爭是選擇的手段。生物的過度繁殖與有限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並加劇生存鬥爭。通過生存鬥爭,使少數具有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下來,從而完成一次自然對生物的選擇。生存下來的少數生物個體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的生活條件,迅速生長、發育,並繁殖產生大量的後代,又引起新一輪的生存斗 爭,生物又面臨著再一次的選擇。所以說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鬥爭實現的。
  ④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產生不定向變異,由自然選擇決定這些變異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選擇只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變異類型,淘汰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即自然選擇是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2)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比較拉馬克和達爾文進化觀點的區別。
  ①拉馬克觀點:長頸鹿的祖先由於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里,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 子,由於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這樣,經過許多代,終於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②達爾文觀點:
  (三)木村資生和進化理論
  (1)提出根據: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主要是根據核酸、蛋白質中的核苷酸及氨基
  酸的置換速率,以及這些置換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質分子的改變並不影響生物大分子的
  功能等事實。
  (2)理論———中性突變進化理論
  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不是自然選擇,而是中性突變的隨機固定。每種生物信息大分
  子都有一定的進化速率。
  (3)意義: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
  【領悟整合】
  (1)中性突變
  中性突變是指這種突變對生物體的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也就是說,對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適合度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
  (2)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
  大的種群如果發生了隔離與遷移而形成小種群時,遺傳漂變就可能發生。綜合進化論認為遺傳漂變對生物進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選擇來,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學說則認為,中性突變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變,對於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中性突變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隨機的遺傳漂變。遺傳漂變不只限於小種群,任何一個種群都能發生遺傳漂變,遺傳漂變是分子進化的基本動力。換言之,中性學說認為,突變大多在種群中隨機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過選擇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3)分子進化速率
  中性學說認為,分子進化速率取決於蛋白質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胺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時間內的替換率。生物大分子進化的特點之一是,每一種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進化速度都是一樣的。以血紅蛋白的α鏈為例,鯉、馬和人的α 鏈都是由141個胺基酸所構成,其中鯉和馬有66個胺基酸不同,馬和人有18個胺基酸不同。據此,中性學說指出,分子進化的速率與種群的大小、物種的生殖力和壽命都沒有關係,也不受 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分子進化是隨機發生的,而不是選擇的結果。
  【發散探討】
  問題一:為什麼說日本學者木村資生的「中性學說」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而且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
  解答: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進化理論,隨著分子進化的研究的發展。一些科學家積極思考,認為生物進化是以生物大分子為基礎的,只有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才能觸及生物進化的本質。木村資生認為,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而實現的。而只有當分子進化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發生差異後,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進化理論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理論相互補充,更好地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本質。
  問題二:1984 年 在雲南澄江發現了聞名於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群。澄江動物化石群向人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寒武紀呈大爆發地出現,動物的進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動物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當時幾乎都已存在,只是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此現象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嗎?
  解答:達爾文認為,物種是通過生存鬥爭,經逐代選擇與積累而形成的,需要經過漫長的年代。澄江化石說明,許多新的物種的產生不是微小變異漫長的積累,而是呈大爆發地出現。因此不支持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教考動向演練】!
  1.第一位提出進化觀點與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相抗衡的是
  A.達爾文 B.拉馬克 C.孟德爾 D.沃森和克里克
  2.下列哪項不屬於達爾文的進化觀點
  A.過度繁 殖產生大量個體 B.生活條件有限引起生存鬥爭
  C.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動力 D.可遺傳的變異使個體之間產生變異
  3.下列敘述中,符合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觀點的是
  A.北極狐因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而生存下來
  B.長頸鹿因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故脖子越來越長
  C.鳥類因不斷將翅膀展開撲動,故翅膀變得發達且適於空中飛翔
  D.鼴鼠因掘洞穴居,眼睛經常不使用,故視覺退化
  4.「中性學說」是從 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進化,該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因素是 ,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 的關係。
  研習點2 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科學思維
  (一)觀察: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感受周圍事物的一種方法
  (1)分類
  a.定性觀察:用文字或術語而不是用數字進行描述,包括對顏色、形態、氣味等變量
  的客觀性描述。
  b.定量觀察:通過對變量的計數或測量而得到的數值,通常需要使用一
  些儀器。
  (2)基本要求
  a.學會帶著問題進行觀察。
  b.直接觀察與問題相關的對象。
  c.既要觀察局部,也要觀察整體;
  d.既要觀察物體,也要觀察環境。
  e.觀察要細緻、準確。
  f.儘可能將觀察到的現象或事物描述(或繪製)出來。
  (3)基本方法
  a.順序觀察:一般來說,生物學中的觀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從前到後、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
  b.對比觀察:通過對比觀察來發現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從而達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領悟整合】
  (1)觀察方法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a.在無法對生物體進行改變和控制的情況下,要獲得這類生物所反映的真實現象必須用觀察法,例如:野生動植物的考察、古生物研究、生物分類和生態學研究等。
  b.在不允許對生物體加以干擾破壞或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研究,必須運用生物學觀察法,如:病理學中動物、植物、人類病理現象的研究。
  c.在某些以直接記錄和描述生物現象為基本前提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中,必須用觀察法,例如:動植物形態學、昆蟲和微生物分類 學、仿生學等,均需對研究對象的形態、特徵進行描述、記錄,因而也離不開觀察。
  (2)觀察與實驗的聯繫與區別
  (二)推理:從一件事推出另一件事的方法
  (1)因果推斷:就是要判斷兩個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2)歸納:是指從個別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係中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性質、特點和關
  系的推理形式。
  (3)演繹法 :從一般原理推導出特殊事例的過程
  【領悟整合】
  (1)不能光憑兩個事件一起發生,就判斷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應通過實驗或者根
  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因果關係是否存在。
  (2)要做出正確的歸納,從總體中選出的樣本就必須足夠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求同法:把研究對象的共同之處歸納起來。
  差異法:這種歸納推理方法與求同法正好相反,是找出研究對象的差異因素。
  求同差異法:「求同法」和「差異法」的綜合應用。
  剩餘法:剩餘法也叫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相關的因素,剩餘的就是問題的答案{ 。
  (3)歸納與演繹法的關係
  歸納側重於對經驗事實的概括,從經驗升華為結論,從個別的、表面化的、缺乏普遍
  性的經驗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把握個性中的共性。這是一種必然性推理;演 繹則是對一
  般性原理的應用,前提和結論之間存在必然聯繫,是一種必然性推理。這兩種推理的思
  維方向是相反的。人們的認識總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兩種思維方法,從個別事實引出一般
  結論、概念,又從一般原理引出個別結論而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分類:把某些特徵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
  對自然界多樣的生物進行分類主要有三類方法:
  第一類為形態學方法,即僅根據生物主要形態特徵的異同對生物進行歸類,它不考慮這些具有相似特徵的生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否具有同源性,單純形態學的分類方法現今已經很少被認可。
  第二類只強調生物之間遺傳進化的關係,注重研究一類生物多久以前從另一類生物中分支出來。
  第三類為經典的進化分類法,是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它既考慮生物進化分支的時間,又注重生物形態特徵的異同。這種以生物的進化為線索,比較生物最重要的形態特徵和親緣關係 建立起來的分類系統,目前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四)建立模型:用來顯示事物的或者過程的表現手段,如畫圖、表等
  模型捨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繫,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複雜結構、功能和聯繫,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樑。
  根據模型所代表和反映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
  (1)物質模型方法 用實物代替原物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物質模型方法。例如細胞
  的結構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結構模型、蛋白質的結構模型、DNA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細胞膜的結構模型等。
  (2)想像模型方法 用想像的抽象物代替原型進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想像模型方 法。
  這種方法是人們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質屬性而構思出來的,使對象簡化便於研究。例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模型、細胞分裂過程模型、光合作用過程模型、呼吸作用過程模型、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模型等。
  (3)數學模型方法 用符號、公式、圖象等數學語言表現生物學現象、特徵和狀況的
  方法稱為生物學數學模型方法。如:課本中的細胞分裂過程中#$% 含量,染色體數量的變化曲線,酶的活性受溫度、酸鹼度影響的曲線等數學模型,通過計算機的數據模擬,結合相應的生理過程,建立模型,以形成同學們對問題的解釋、判斷和預測。
  (五)交流:與他人交換 看法、分享信息的過程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與建立模型能力。
  (1)科學探究的交流
  (2)反思是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反思的態度如下:
  a.傾聽和尊重他人質疑;b.承認不同的觀點;c.解釋或幫助;d.吸納中肯意見;f.修
  正自己觀點或結論。
  【發散探討】
  問題一:觀察一朵花的基本結構時,觀察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解答:首先觀察花的外形;然後從外到內依次數清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數目,並
  觀察它們的形態;接著觀察花葯及花粉;最後觀察子房及胚珠。
  問題二:假設你是一個生物分類學家,對青蛙、壁虎、蜘蛛、虎、蟾蜍、蚯蚓、蜥蜴、蜜蜂、鳥、貓、魚怎樣進行分類?
  解答:略
  【教考動向演練】
  5.我們在學習生物科學的理論和知識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像科學家那樣進行 的過程。
  6.有效的交流需要許多技能,包括 與 能力。
  7. 判斷蚯蚓是不是環節動物?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所有的環節動物都有分節;所
  有的'蚯蚓身體也是分節的;所以,所有的蚯蚓都是環節動物。這樣的結論是經過下列
  科學思維哪一過程得出的
  A.觀察 B.建立模型 C.分類 D.推理
  8.在生物探究學習中,下列不屬於常用的觀察儀器的是
  A.放大鏡 B.顯微鏡 C.天平 D.離心機
  9.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著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屬於
  A.物理模型 B.概念模型 C.數學模型 D.實物模型
  三、探究解題新思路
  基礎拓展型
  題型-. 進化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例1. 下列對「用進廢退」、「自然選擇」、「中性學說」三種進化理論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用進廢退理論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
  B.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在很多事實的基礎上思考得出的
  C.中性學說是對自然學說的否定
  D.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是達爾文等開展研究、思考的動力
  [研析]用進廢退理論由拉馬克提出,開闢了進化理論的先河,為科學進化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中性學說」揭示了分子水平的進化規律,和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否定。
  [答案]C
  點評 很多所謂的「永恆」、「定律」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要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題型2. 科學思維的基本過程的應用
  例2. 在你做把一草履蟲分別放在肉汁和鹽水中,了解其生活狀況並總結得出相應結論的實驗過程中,你應該如何進行你的工作?你認為最難的是哪一步?為什麼?
  [研析] 生物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觀察獲得大 量具體的、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對這些材料經過推理,抽象和概括出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聯繫,再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表達出來或貯存起來。生物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規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具體體現。這些就構成了生物學的知識體系。
  [答案]按照科學思維的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及交流過程進行實驗研究,總結得出相關結論。其中最難的一步應該是推理,要對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多種可能的解釋、判斷,要求推理過程依據事實,科學合理,思路嚴密,考慮全面。
  點評 生物科學研究離不開科學思維,其基本過程包括觀察、推理、分類、建立模型、
  交流等步驟。
  【教考動向應用】!
  1. 下列哪項不屬於拉馬克的進化觀點
  A.用進廢退 B.獲得性遺傳
  C.環境改變引起生物變異 D.自然選擇決定進化方向
  2.在下面的敘述中,不屬於達爾文對長頸鹿進化過程的理論解釋的是
  A.長頸鹿祖先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B.祖先產 生的後代中存在著變異個體
  C.在攝食的生存鬥爭中,頸和前肢較長的個體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變異通過遺傳而世代積累
  3. 是對理論的支持;對此做出解釋則是 過程。拉馬克發現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既相似又相異所採用的方法是 ,並在此基礎上得出 的科學結論。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利用自然材料,引導幼兒發揮想像製作彈簧,體會遊戲活動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遊戲活動中學會觀察,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嘗試,探索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彈簧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不同大小、厚度、質量的紙張,彈簧玩具。
  指導要點:
  1、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幼兒對彈簧有一定的認識。
  2、啟發幼兒分組討論,放手讓幼兒自己用不同大小、厚度、質量的紙去嘗試製作紙彈簧。
  3、引導幼兒發揮想像力探索讓彈簧動起來的方法。
  4、要求幼兒自由分組,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觀察同伴是怎樣完成的,或向同伴尋求幫助。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充分為幼兒創造了條件,引發他們仔細觀察,認真體驗,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們平時見過的,玩過的,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現,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活動時,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小百科:彈簧是一種利用彈性來工作的機械零件。用彈性材料製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除去外力後又恢復原狀。亦作「 彈簧 」。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感受水果的豐富性。
  2、通過多種感官感知水果的色、香、形、味,知道水果的基本特徵,喜歡吃水果。
  3、能大膽地在集體前表述自己的見解,在活動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重點:
  有關水果特徵的知識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讓幼兒知道怎樣才能獲得這些知識,所以本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主動運用感官感知水果的各種特徵。活動應立足於授漁,而不是授魚。
  活動準備:
  布袋一個,蘋果、梨、桔子、柿子、石榴、葡萄、香蕉各一個。
  視頻,刀一把,切開的水果塊若干,牙籤。
  幼兒每人自帶水果一個。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活動興趣。
  二、通過探索活動,提高幼兒運用感官的能力。
  1、幼兒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聞一聞,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徵。
  2、圍繞問題交流發現:
  三、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徵
  1、幼兒討論,水果的裡面是些什麼?
  2、出示記錄表,提出操作要求:把你找到的果皮、果肉、果核放到記錄表中。
  3、比一比,這些水果寶寶有什麼一樣的地方?
  4、除了今天我們吃到的水果外,近來你在家裡還吃到了什麼水果?
  四、嘗一嘗,進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徵。
  五、通過討論,知道多吃水果身體好
  活動反思:
  秋天,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水果成熟了,有了這些水果,我們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裡也蘊藏著許多知識和秘密,在《秋天的水果》學習過程中,通過「說一說,看一看,玩一玩,嘗一嘗」從而獲得許多關於水果的知識。
  在此次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由外到內地認識各種水果。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名稱:
  科學工作: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教具構成:
  xxx。
  教育目的:
  1、樂意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蔬菜,嘗試按吃的不同部位對蔬菜進行分類。
  2、自己設計蔬菜湯配料表,感受做小廚師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家長帶領幼兒參觀過菜場、幼兒已經收集了有關蔬菜的各種知識。
  2、蔬菜若干(幼兒自備、教師準備)、分類筐、蔬菜自選車、菜籃、記錄(筆、表格)。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植物的哪部分能吃
  三、科學工作內容:
  1、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
  (1)師:今天,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喜歡吃的蔬菜,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介紹。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帶來的蔬菜。
  (3)請個別交流,鼓勵幼兒說說蔬菜的樣子。
  2、幼兒按照吃的不同部位進行分類。
  (1)師:你們愛吃的蔬菜品種真多,看看老師喜歡吃什麼?(出示蘿蔔)
  (2)引導幼兒討論蘿蔔吃它的什麼部位?
  (3)幼兒相互討論自己帶來的蔬菜,初步了解蔬菜吃的不同部位。
  (4)幼兒動手把自己帶來的蔬菜進行歸類。(放到老師準備好的標有(根、莖/葉、花、果、種子)標誌的籃筐。
  (5)糾錯、小結,看看有沒有找錯家的蔬菜寶寶?為什麼?
  3、幼兒設計蔬菜湯配料表。
  (1)教師提議制定一份蔬菜湯配料表,激發幼兒製作蔬菜湯的興趣。
  師:我們喝到的蔬菜湯都是大人為我們制定的,今天我們自己來做小廚師,做一份自己喜歡的蔬菜湯,怎麼樣?
  (2)引導幼兒理解並確定蔬菜湯配料表的設計要求。
  植物部位;
  加工前形狀;
  加工後形狀;
  根;
  莖/葉;
  花;
  果;
  種子。
  (3)幼兒兩兩結伴,選擇蔬菜。商量討論菜名,邊在自選車上選擇蔬菜。同時把選擇的蔬菜對應畫在表格中,可以根據需要,一格多選或不選。
  (4)幼兒動手製作蔬菜湯。
  4、介紹自己的蔬菜湯。
  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根據自己製作的蔬菜湯的所選原料、菜名、味道、及營養價值來進行介紹。
  5、整理教具,集體活動結束。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觀察和操作活動,發現圓形積木比方形、三角形積木滾得快的現象。
  2、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發展觀察能力。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小筐、筐中有長方、圓、方、三角積木各一塊。
  2、圓柱體鐵罐、鉛筆、電池、玩具輪子等能滾的物體若干。
  3、活動前搭好每人一組斜板。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操作和觀察:
  1、小朋友你們喜歡滑滑梯嗎?
  2、許多積木也想來滑滑梯,看看是哪些形狀的積木?
  3、請小朋友把你籮筐里的積木拿出來一個一個放在那邊的滑滑梯上請它們滑滑梯,看看這些積木是不是滑得一樣快?等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二、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討論並提出下一步操作要求:
  1、圓積木、方積木、三角積木滑滑梯是不是滑得一樣快?
  2、這次舉行個滑滑梯比賽,三塊積木同時滑滑梯、看誰滑得最快、更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五、討論:
  1、剛才你的積木滑滑梯比賽時,誰滑得最快?
  2、老師也來玩滑滑梯比賽,請小朋友當裁判,看誰滑得最快。
  3、老師總結:圓積木比方積木、三角積木滾得快,也滑得快。所以,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輪子多是圓圓的,這樣就開得快了。
  六、延伸活動:
  1、老師這兒還有許多玩的東西,請你們每人選一樣能滾得快的東西。
  2、你選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它滾得快的?
  3、請小朋友把你選的東西拿到下面的大滑滑梯上去滑吧!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