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中欲速則不達作文800字

2023年11月11日

- txt下載

高中欲速則不達作文800字
  【篇一】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世界裡,當我們還未來得及欣賞眼前的風景事,就馬不停蹄趕往下個景點。「速成班、閃婚」這些快節奏的事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世界,人們在追求快節奏的同時也被快節奏壓得喘但是氣來。而古人云:欲速則不達。我想,放慢了自我腳步,才能真正地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到達理想的彼岸。
  蝸牛放慢了腳步,不斷前進,所以它嘗到了世界上最甜蜜的葡萄;夜鶯放慢了腳步,不斷練習,所以它獲得了世界上最動聽的歌聲;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這些都需要放慢腳步,可我們要怎樣才能放慢腳步呢?
  放慢腳步,需要的是日益不斷地練習,他的目標很遠大,志比天高抱負比海深。他每一天不斷練習,研究名家字跡,不斷創新,家裡的池水被染成了黑色。那一支支毛筆,一方方硯台,一張張宣紙便是他生命的全部『精神的食糧。也正是因為他放慢了腳步,日以繼夜的練習,才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成就了『書聖』的千古美名,也造就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而我們是否能像王羲之一樣,放慢腳步,日夜堅持不斷練習呢?
  放慢腳步,需要的是能獨自承受那份孤獨與悲苦。李時珍獨自走遍祖國的河山,嘗百草、訪農家,用了人生的三十年著成《本草綱目》供後人景仰。司馬遷在遭受宮刑後,守住自我的心靈,承受苦楚,二十年的時光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曹雪芹埋頭十年,用他獨有的堅持承受孤獨,這樣才有了《紅樓夢》,成為明清小說代表之一。他們的辛酸悲苦都是獨自承受,他們放慢自我的腳步經歷那些人生的坎坷才得到那份成功。而我們是否能像他們那樣放慢自我的腳步,獨自承受那份心酸悲苦與孤獨呢?
  放慢腳步需要的是忍辱負重和矢志不渝的決心。正如破蛹而出的蝴蝶需要經過痛苦與掙扎,人在追求的道路上總會遇到阻礙。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給吳王夫當僕人,才得以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漢相陳平在呂后的手下韜光養晦,才得以保住劉氏的天下。而他們也正是因為放慢了腳步,忍辱負重。而我們是否也能像他們一樣放慢腳步,耐心等待呢?
  現實生活的快節奏壓迫著我們的神經,我們被動的往前趕,在這種環境下,有幾個又成功了呢?而我們也就應去放慢腳步,做那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
  有如太陽,放慢腳步使你獲得力量;有如羅盤,放慢腳步使你認清方向;有如道路,放慢腳步使你坦途疾進;有如雙腿;放慢腳步使你立足高崗;它就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是你前進的保障。
  有欲速則不達,這是歷史的迴響?
  【篇二】
  「欲速則不達」這是一個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是能把這個道理明悟透且又能把這個道理溶入生活當中去的人,古往今來,卻少之又少。就連蘇軾這樣的高智商的才子,也不例外。
  有一則小故事是講蘇軾帶著書童背著他那百卷聖賢書去外地的一座城市去上任。遠遠的已經能夠看見城市的輪廓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到底還要走多遠,離城市還有多遠,誰也不明白。就在夕陽西下時,蘇軾在一個三岔路口遇見了一位頭髮皆白的老者。蘇軾走上前去行了一個禮,問道:「老人家,請問離遠處的那座城市還有多遠?要走多遠?」老者答道:「此處離城約有五、六里路。」老者這時又慢慢地停了一下:「老夫打量了一下你與你書童背上的書卷。如果不出意外,行得慢半個時辰,行得快一個時辰。」蘇軾一聽,大為迷惑,快走晚,慢走早到,這是哪門子的道理?眼看天色已經不早了,於是,蘇軾大步邁出,緊走慢趕,快步走起來,只留下老者的嘆息聲。眼前城市的輪廓越來越清晰了,隱隱地已經能夠看見城牆上的飄揚的旗幟了。可就在蘇軾和書童兩人興奮之時,只聽「嘩啦」一聲,書童用來背書的繩子斷了。書散了一地。蘇軾二人好不容易把書拾了起來,卻再也無法把繩子接起來。不得已,只好你背一疊,我抱一堆,緩緩地向前走。一瞬間,蘇軾最後明白了老者的話。無知的人可能會認為那位老者是神人,因為他預知事情發展的結果。但事情遠沒有那麼玄之又玄。正所謂「經驗出智慧」。一個長期從事農活的人,自然明白「挑水不
  能快跑,拔苗不能助長。」走得越快繩子自然松得越快。出生於書香門第的蘇軾自然不會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被「欲速則不達」閃了腰。
  但有時候,人被某種慾望所占領時,經驗也就顯得無關緊要。有些城市為了經濟發展,卻犧牲了環境。經濟是上去了,可子孫後代怎樣活就不管了。有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升學率是上去了,但是學生的自尊心卻被這功名心給毀壞了。人都有慾望,有的期望一鳴驚人,有的期望一夜暴富在這些慾望之前,我們是不是就應理智一點呢?
  「欲速則不達」,想要明白他的意思很簡單,領悟起來也不難,但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卻還要用心體會!
  【篇三】
  「孟母堂」和「讀經運動」這兩個詞在去年的報紙上幾乎是隨處可見。新聞事件發生過後,媒體的反應往往比新聞本體更值得思考。《南方時評》記者對孟母堂的事件做了多次的報道。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越是報道就越是匱乏。問題是匱乏的是什麼,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難道缺的是讀經書的小孩嗎?依愚之見,我們在提倡減負的同時,卻又鼓勵孟母堂的出現,這顯然是矛盾的。讓小學生去背《弟子經》,《論語》,《易經》這些連一些小學老師都看不全懂的書籍好處何在?難道為了所謂的「讀經運動」填鴨式的教育就可行了嗎?
  我提倡傳播傳統文化,但也深知文化的推廣不可操之過急。細想一想在六七歲的時候我們還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小孩子,根本不明白《弟子經》為何物,而孟母堂的孩子們在五個月內居然就能夠背出半本來,我不明白應不就應感嘆他們的聰明過人。一個搞笑的現象是初期加入孟母堂的學生,他們的家長都是一些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們了解此刻的教育制度,也就應比一般的家長更清楚究竟什麼樣的教育適合孩子。請注意,是孩子!我承認此刻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是我不認為孟母堂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它只會讓我們走入另一種誤區。吳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已經深刻的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害人。
  「以最經濟、最節約的方法讓每一位同學擁有結實的人身修養和更豐富的知識。孟母堂畢業的孩子升入初中必須是出類拔萃的。」一位孟母堂的老師如是說到。我對這位老師的話產生質疑,背一些根本不理解的東西,能為自我所用嗎?提高的恐怕只是背誦潛力,不是運用潛力。孟母堂的孩子們終究要走入正規的學校,姑且先不說他們與人交往的潛力會不會倒退,單說以他們弱小的心智是否能夠承擔這麼博大精深的文化。教育從娃娃抓起,是沒錯的。但是要看怎樣個抓法,就應讓他們學習與自我年齡相匹配的東西,多和人交往,快樂的成長。
  以前一些天才的故事,結局大多令人惋惜。年紀輕輕十幾歲的年紀就考上研究生,碩士生。結果因為生活不能自理,或是不能與人交往而中途退學。為什麼小學要六年,在我看來是有原因的。或許此刻大多的小學生都會覺得課程很簡單,甚至有些乏味。那麼為什麼不把小學的資料壓縮,讓小學在五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完成呢?在小學學習文化知識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讓我們的身心進行成長,自主地發展一些特長,學會學習的方法。跳級在北京很早就被取締了,我想也是因為想讓孩子們過一個快快樂樂的童年,不期望他們在不適宜的年齡就過早的接觸一些妨礙他們身心發展的東西。不一樣的年齡的人思維方式的人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是五十知天命,而不是十五歲知天命呢?如果十五歲就知天命了,就看透了事實,擁有五十歲人的豁達。在本該衝動,本該血氣方剛,本該犯一些錯誤的時候卻淡然,卻鎮定。我不敢想那會怎樣樣,從很淺層次來說,我們失去的快樂。而且十五歲知天命聽起來也很荒誕。
  看來我們缺的是冷靜思考的人。對於那些提倡「讀經運動」的人來說,目的是值得肯定的。文化的推廣不在建幾座孔子研究所,也不在讓孩子讀他們似懂非懂的經書。文化的推廣需要全民的努力,需要內修。欲速則不達。把那些束之高閣的文化請出象牙塔,讓全民多接觸傳統文化。把文化請出象牙塔一些又該不樂意了,他們失去了威嚴。在《百家講壇》解讀《論語》的于丹可謂是歷經波折。們一個個的站出來罵,說其是拿孔子燉雞湯。其實拿孔子燉一鍋心靈雞湯也未嘗不可,全民受益。看人掙錢眼紅,怕被動搖了的地位。如果不讓群眾明白,那研究還有什麼用。只有靠全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動文化的進程,而不是有幾個。
  文化的推廣不可操之過及,提倡傳統文化也不可一味的復古。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事物終究會被歷史的車輪輾碎。讓我們共同努力,在這個全新的時期打造屬於我們真正的文化,每個人都要對此承擔一份職責。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