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2023年11月11日

- txt下載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想必大家還記得之前的章節中有一章名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而今天的這兩章其核心內容也是關於閱讀的,重點講述的是科普讀物和科學著作的閱讀。
  當今社會確實是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而學習教材卻不能同步將新的概念和規律補充進去。這時,課外閱讀中科普讀物的閱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這讓我想到了這個假期里「少年讀書會」最後一次活動的主題,便是「從稚氣小孩到科學巨人」。為了準備這個主題,我翻閱了《從稚氣小孩到科學巨人》這套科學家故事系列叢書,還瀏覽了《DK酷物》、《萬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圖書,從中尋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發現和新發明,並向孩子們推薦延伸閱讀《DK科學歷史百科全書》。科學是嚴謹的,所以普及科學也應該是謹慎的。
  教學上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如果想要在教學中使課外閱讀更有針對性,教師們就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去做準備工作。這一過程應該是「經過周密考慮的'、有預見的、有組織的」。而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幫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一過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他們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家庭書架
  隨著信息互通的便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普讀物進入我們的視野。選什麼樣的科普書籍孩子喜歡看呢?我覺得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神奇校車》系列還是很好的選擇,讀書筆記m裡面有百變的捲毛老師,還有超級熱愛探險的孩子和超級不熱愛探險的孩子,他們都具有代表性,而風趣的語言也讓孩子們更易於接受。遺憾的是,「捲毛老師」的創作者喬安娜·柯爾已於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讀經典也是一種紀念。
  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可怕的科學》系列不啻為一種好的選擇。全套72冊,分為多個主題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興趣範圍內讀得暢快。
  今,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較成熟的科普讀物大多都出自外國作者,有時候讀起來還是會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熱心於為中國孩子撰寫自己的科普讀物或者在譯著時考慮到國情的作者,還是很值得稱讚和肯定的。相比較而言,我們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讓科學變得親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對待科學的樂觀,即能讓孩子們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慶幸,我家的書架上有一些這樣的書籍,而更慶幸的是,女兒也很有興趣拿來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書中談到:我們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講清楚兒童是怎樣受到家長影響的,這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教育。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摹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為。他們不再把兒童的教育看成是採取一連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種不斷的、非常細心的勞動,看成是使自身的行為完美起來。
  巴金先生也說過「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里的教室里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為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家長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任務。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才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家庭教育淹沒學校教育的成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儘管當今的教育形勢比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年代有了很大變化,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這一章節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教學一線的小學教師,我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應付各種應急性工作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自己沒有主動擠出時間去讀書和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去花大量的時間在網絡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深刻的反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綜上,粗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書中還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去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鍊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裡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裡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說:「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看到這裡讓我想到了許多年前學校要求我們手寫個人自修筆記,倡議老師們寫寫自己的隨筆,一直到現在的電子博客,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在堅持寫隨筆,這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說的教師日記可以說異曲同工。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作為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里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為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為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學科教學中學生積極的活動,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這是對學生智育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活動就好像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樑,能夠讓學生深刻的思考各種現象、事物、活動過程等之間的關係和相互聯繫,就是在活動中產生思想,差生新的真理、發現和規律性的東西。
  讀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我們的數學課上,有的學生無法將思維和言語連接起來,不能深刻理解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和相互的聯繫,無法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很好的感知、歸納,更不會靈活的運用。這些學生經常給老師以煩惱,如何才能夠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成為重點工作,看到這個建議,我忽然間有了一些想法: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時候,通常都是讓學生準備幾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在課堂上進行觀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展示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我就在想,學生拿現成的盒子觀察到的特點多呢,還是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觀察的特點多?我認為是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觀察的特點多,因為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就能夠體會到長方體和正方體有6個封閉的面,而且相對的棱必須相等,否則,就不能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製作的過程學生所看到和感知到的這些特點就會印象特別深刻,在課堂上交流它們特點的時候應該也觀察的比較認真和仔細。()我打算做個試驗,對比一下學生的掌握情況。
  另一個讓我想起了前幾天講過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應用》這節課,課中學生遇到了兩種類型的問題,都是運用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題目,但是裡面還有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拓展題目:
  把一張長20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剪成儘可能大的正方形紙片,沒有剩餘,剪成的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多少?可剪多少個?
  用一個大長方形剪成多個小的正方形,它的邊長:實質就是求20和12的最大公因數,這個學生都能找出來,關鍵是剪的個數,這個考察的是發展空間觀念的能力,有的學生就求出了20和12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剪的個數,實際上,求最小公倍數是不對的,可算出大長方形的面積,再算出小正方形的面積,兩個面積相除即可得到剪的`個數。還可以,看一行能見幾個小正方形,可以剪幾行,然後兩數相乘就能得出個數。
  這個題目我給學生進行了課件的直觀展示,很大一部分學生明白了,但是我感覺還有少數學生還不夠明白,如果我當時讓每個人都拿著一個長20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條讓學生動手剪剪的話,學生都會理解的很深刻,掌握的速度也會提高,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生課堂上的活動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該動手的必須要動手操作,當無法進行操作的時候,就能夠把直觀的現象加以抽象,知識加以升華,就找到了現象之間的關係和互相聯繫。
  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積極活動體驗,理論推理代替不了動手操作,理論推理也是由動手操作中感知和總結出來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俗話說「開卷有益」,這學期,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由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看過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
  我們班上有個叫易黃興的男生,他個頭矮小,弱視,語言貧乏,雖然在鄉下上了三年的學前班,但其基礎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及學習習慣較之於同齡兒童相差甚遠。他上課從不發言,表情淡漠,10以內的數字模糊不清,在家教和老師的幫助下,半學期後終於記住了10個數字。但是,在計算方法10以內的加減法時,他始終離不開手和指頭,記得在做「3+1、3+2、3+3、3+4」這幾道題時,他每次都要先數出3個指頭來(不能一下子伸出來),然後再伸出另外要加的指頭,最後還要從頭開始數「一共有多少個」,雖然老師一再提示用簡潔的方法,但是他絲毫不能接受,接連幾道他仍然重複著一成不變的運算程序,這令我一籌莫展,像他用這種方法,到後來計算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可是一點用都沒有了。聽語文老師說,他不要說識記字詞了,就連抄也抄不對,每聽到這些個情況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打退堂鼓:這種學生沒救了,乾脆放棄吧!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後,給我影響深刻的是書中多次提到「差生」的問題,並有四條建議是專門進行研究、破析的。當我讀到「後進生」費佳、巴甫洛克的學習初期表現及某些老師的心情時,心裡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讀到他們後來在老師的耐心有效的引導下,一個個成為某些領域的專家時,我心裡既感嘆,又慚愧,同時,心裡也豁然開朗: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
  、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教育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它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研究,用實踐去感召、改變。這期間,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你有信心和耐心,總會有收穫的。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人,他不愧是我們每位中小學教師學習的楷模。
  首先,對待差生,要有耐心,要寬容、體諒他們,切不可諷刺,挖苦、埋怨,甚至放棄;其次,要有方法,對這些孩子,要因材施教,如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圖畫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和對知識感受的敏銳性;通過學生在某一方面感知能力的優勢去促進他的思維、智力的發展,從而帶動各科學習活動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去摳書本,掌握教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暑假期間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書中用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關懷他們,讚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和成績。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彆強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如此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學生怎麼還不會呀"這種情況了。因為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時會忽略學生能過理解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以此發現學生存在的阻力與困難,引導學生客服困難並解決問題。學生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為他們的財富。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在學習過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學生不在少數,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儘量選擇生動活潑、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等等。
  以上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我要努力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帶領學生們共同進步與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教師的101條建議》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我們年輕老師來說,很多的建議還是非常有用的,比如說教學的規劃、職業精神、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為等方面。我們很多年輕教師在教學的規劃方面做得不夠好,所以會導致備課不到位、上課效果不好。另外,剛剛工作的我們對於教師的職業精神也沒有特別好的理解,所以會出現自己情緒控制不好、與家長溝通不好、不能夠很好地隨機應變等情況。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上獲得相應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在遇到與之類似的情況時,能夠以很好的方法去處理解決。
  下面我就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書上說如果你不做計劃,那你就是在計劃失敗,這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就初三的體育教學來說,在初三體育教學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首先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差距很大,其次,學生準備考試的積極性不高。
  所以每堂課之前我都是要精心設計,精心準備,既能夠讓成績好的同學積極參與,又能夠讓成績較差的同學得到較好的提高。以跳遠為例,有部分同學能夠輕鬆的跳過2米3滿分線,所以他們在進行立定跳遠練習的時候就會積極性很差,不願意參與到練習中,如果放任他們的話,就會讓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心裡有干擾,不能夠很好的參與到練習當中。出現這樣的問題之後,我思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材料,不斷的摸索,在課上我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最後找到一個效果很好的練習方法:我讓同學們玩包剪錘的遊戲,贏一次的`同學向前立定跳遠一次,然後再進行第二次包剪錘,贏的同學再跳一次,這樣看誰先到終點,先到為贏,輸的同學蛙跳到終點之後,再把贏的同學背回起點,這樣的遊戲,讓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同學在玩了一次之後還要再玩第二次,有的不僅上課玩,下課了他們也會自己玩玩這樣的小遊戲。在這樣的練習之後,再把成績較差的同學留下來單獨進行輔導。而前面的遊戲效果就是我們平時備課需要的,通過一兩個有趣的遊戲或者實驗,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其中。
  對於部分積極性不是很高的同學,我通過摸底考試逐個進行談心,必要的時候通過和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也參與到教育當中來,逐步的讓他們的積極性能夠提高起來,特別是到了第二學期,離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我們整個初三的體育備課組,給成績有待提高的同學家長都發了通知書,然後每個周的五天給他們選擇哪一天來進行補課,我們四位體育老師輪流值班,進行單獨的輔導。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最終在中考當中考出了很理想的成績,學生口碑也很好。
  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的收穫很多,在備課、上課、課後輔導和家長溝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收穫,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會更好的運用理論知識和實際方法來解決問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讀一本書時,我總是喜歡從書皮開始讀,然後是目錄和序言。從目錄里我會粗略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節去讀,在序言里,我看到作者說「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我想對於做教師的我們而言,這是很有用的書吧!
  書的序言裡面有一個詞「好管閒事」,經過提升和修飾之後可美稱為「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於好管閒事這個詞,於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們這樣一所寄宿制學校,無時無刻不在與學生打著交道,我們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那麼簡單,更多的是給予學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閒事,約束學生的各種不好的行為習慣,及時糾正和教導,儼然父母在身邊一樣。對於學生在去寢室的路上、去飯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樓梯間打鬧的學生,我都會處於多管閒事的角色,對他們進行提醒和教導。慢慢地整個年級認識我的學生也就多了,每次見到我出現總會不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走廊上抄起課本,裝作讀書的樣子也讓人忍俊不禁!
  另外書中有一段語言文字也很打動我。說教師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因為你面對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這些美,那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賦予。所以享受職業幸福,就要對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誠然,開始在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彎路。因為瑣碎的班主任工作讓我一度對孩子們失去了耐心,面對成績的.壓力,我和我的孩子們開始陷入了上課、下課、吃飯、睡覺枯燥的死循環中,孩子們的體音美課也成了我和課任老師用來提高成績的犧牲品,這時候的我忽視了孩子們的感受,忽視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忽視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視了孩子對知識的探索,對自由的嚮往,一味地對他們進行知識的灌輸,要求他們讀背,把原本純真善良美好的童年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課堂。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並不是太高漲,反而對課堂產生了一些厭倦,學習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我開始反思。我發現,我與孩子們玩耍放鬆的過程,孩子們也並不是不願意去學,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於是每到考試前,我就會帶著孩子們去操場上玩耍,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一起談心。變要求為溝通,變責備為玩耍,和孩子們做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反而孩子們與我很親近,也變得願意去學了。所以我覺得世間並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們的心境和胸懷。當了班主任以後,對此更有深刻的體悟。
  讀完整本書以後,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悟,同時從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對自己的未來也多了些許思考和規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潛心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受益匪淺。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著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因此,教師應該帶著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由於教師是帶著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的學科里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一、正確看待兒童成績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觀點,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對於自己來說的,教師應該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各個方面,知曉學生的各種特點與個性,任何時候不拔高,不低估,這樣才能中肯地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較好地把握學生的生長發展方向。
  二、了解兒童的個性需要
  「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這段話,給我的啟發很大,無論是對待優等生還是學困生,要幫助他們學習,首先就要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將會遇到何種困難,這樣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
  1、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
  2、明確學生在學習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3、積極採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三、教師充分備課
  (一)用一生去備課
  書中提及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聽課教師詢問這位講課的歷史老師可這節課需要多少時間,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這位歷史的回答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師擁有豐厚的知識,才能自由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二)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數學老師的教學方法為例,建議我們分層設計教學方法。教學中,將學生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鑑以上的建議,如何對班上學生進行輔導,有了一點想法。
  1、現階段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置符合他能力的學習任務;
  2、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與家長聯繫制定家校學習習慣培養計劃,家校聯合努力糾正不良學習習慣;
  3、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通過鼓勵機制,引發興趣;
  4、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面對我們的學生,我覺得他們都是智力正常的學生,只是學習成績略有所不同罷了。就連一個白痴都可以培養成才,難道我們連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無能為力了嗎?退一步講,即使有少數學生文化課成績是差點,但在他們身上肯定會有他獨特的長處的,我們老師發現了嗎?多數的教師恐怕都在分數的「近視眼」下忽視了!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說,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責備和訓斥要少一些。
  要使得學生能在各方面都協調統一的發展,需要真正意義地實施素質教育。而我們目前好象還只是在口頭上喊得多,而實際做的還有相當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春遊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現在學校的某些舉措,比如體育課要求老師不要做有危險傾向的動作,要保證絕對安全,等等。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都可以棄之不顧了,還奢談什麼「素質教育」!
  我們似乎忘了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了,蘇霍姆林斯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訝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蘇霍姆林斯基就反覆強調:「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這才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真正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蘇霍姆林斯基,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他將自己的一生傾之於教育,通過親身教育實踐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給教師的建議》更為教師的們所追捧。早些年,我也曾將這本五百多頁的書籍放在自己的書架,立志研讀,可終將被各種各樣的忙碌所擱置了。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讀」下重拾這本書,再讀來,多了幾分回味,幾分思考。
  教師觀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質,就決定了教師的忙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再加上課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師一天的生活,以至於老師們經常抱怨沒有時間。這也是我們常以「辛勤」「奉獻」來形容老師。
  針對老師的時間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是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而滋養它的小溪流便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與書為友,不以應付上課而讀書,而是「出自於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書中「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用自己讀書所獲得的知識,來改變死扣教科書的備課。
  知識觀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的做到讓「知識活起來」,讓它成為工具,充斥在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中、集體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在有學生腦力活動的參與中,他們才不會為知識的枯燥而反感無味,知識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手段和工具。而想要讓知識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工具,必須要將基礎性的知識在他們應該掌握的階段牢牢掌握,穩固的地基方能蓋起大廈千傾。
  在我們的教學中似乎更傾向於將知識作為目的,強迫孩子們識記、理解,知識永遠在牽制著孩子們,搞得孩子們叫苦不迭,老師們焦頭爛額。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們本應該作為工具的基礎性知識都未能達標,以至於到中高年級後,老師們舉步維艱,不得不重拾基礎知識,費心勞力還收效甚微。
  學生觀
  在著作的第一條建議中就提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不僅如此,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多處反覆強調這一點,「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教學中我們有著「課程標準」,但這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卻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在我們的班中,總有一部分孩子沒能到達我們的要求,甚至於我們傾盡心思單獨輔導也無濟於事,這便是我們所面臨的對象。我們應改變自己的想法,另闢蹊徑,為這些孩子尋找適合於他們的知識目標,讓他們也能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捧著《給教師的建議》,面對班中活生生的學生,從書中不僅獲得了具體可施的法寶,還從中受到了莫大的啟迪。教師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