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小學數學教案範文集合9篇

2023年11月12日

- txt下載

【精華】小學數學教案範文集合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繫緊密,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裡裝有16厘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裡,每個杯子裡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剛的體重和是160斤,平均體重多少斤?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實際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不一定是實際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是有區別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並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面高度同樣的高度值.
  (4)學生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學生彙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從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師: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這裡有一個問題,操作時,我們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生了變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厘米,矮個身高140厘米,兩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並不是把高個的身體削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7)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結:通過上題的計算,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與複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明確:複習題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結果,即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並不一定是4厘米,它們的實際高度並不要求發生變化.
  (9)反饋練習.
  小強投擲三次壘球,每次的成績分別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績.
  3.教學例3.
  (1)出示例3: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厘米)
  (2)讀題,組織學生討論:兩組人數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盡相同,想要直接比較出哪一組的身高較高,怎麼做比較好呢?
  (3)根據討論結果,明確先求出每組的平均身高,再進行比較.
  (4)列式計算.
  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饋練習.
  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這個小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三、課堂小結.
  通過小結,進一步區分平均分與平均數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
  回家後量出你家中每個人的身高,記錄下來,並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單元內容:教材第2-8頁的內容。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並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秒的知識?你是怎麼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麼?(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麼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麼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麼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麼?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③學生彙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麼?(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麼關係?(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表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錶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裡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麼。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藉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20xx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2 +20xx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2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麼-6%表示 。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____ 攝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並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 〉6,但是-8〈 -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五、布置作業
  《家庭作業》第2頁的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練習要求:
  1、使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會按要求正確地截取積的近似值。
  3、使學生會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練習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投影片若干
  練習過程:
  一、激發:
  1、口算:(天天練口算)
  2、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⑴計算。
  0.65×0.140.98×1.3
  ⑵提問:①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什麼?
  ②算出積後要特別注意什麼?
  3、會按要求取積的近似值。
  讓學生將上面計算的結果分別保留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寫出積的近似值。
  4、會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算。
  簡算:6.3×1029.8×2.9+0.2×2.9
  0.8×0.02×12.5×5
  二、嘗試與示範:
  1、P.13頁13題:一個電影院的'票價有兩種:3.00元一張的有600個座位,4.00元一張的有320個座位。如果滿座,每場收入是多少元?
  ⑴讓學生說一說題目里的數量關係。
  ⑵「滿座」是什麼意思?
  ⑶生獨立解答並集體訂正。
  2、P.13頁14題:檢驗下面的積的小數位有沒有錯誤。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⑴讓學生獨立判斷,
  ⑵讓學生檢驗積的小數位有沒有錯誤?
  ⑶應該怎樣確定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⑷集體訂正。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P.13頁15題)
  ⑴生做在課堂作業本上,對於做的又對又快的同學給予獎勵。
  ⑵對0.75×10212.5×9.61.25×8.80.4×0.7×0.25
  這幾題怎樣算得快?
  4、P.14頁17題:用雷射測遠距離既精確又迅速。一次從地球上向月球發射雷射訊號,約經過2.56秒收到從月球反射回來的訊號。已知光每秒傳播300000千米,算一算這是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是多少?
  分析與解:2.56秒收到訊號,說明訊號已經走了一個來回。那麼,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離,只要求出(2.56÷2)秒運行的距離即可。算式為:300000×2.56÷2=384000千米。
  四、體驗:談談你的收穫?
  五、作業:
  P.14頁16題。
  2.小數除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觀察物體(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盲人摸象這個故事嗎?誰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學生講故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同一頭大象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物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木頭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學坐在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後把你觀察到的圖像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來,放到自己的面前。
  著重討論側面的不同點。先說你坐在幾號位,再說說你看到的是木頭大象的哪一面,選的是哪張照片?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2)彙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台彙報。
  (通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課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親身實地的觀察,更加清楚直觀學習本課。)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四個同學當中誰站起來看到的和圖片上的一樣?
  (4)請小組長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根據照片,判斷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給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張照片,請大家猜猜這兩張照片分別是誰從哪個角度拍攝的?
  (2)學生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同學們做的太好了,現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放著一個茶杯,請你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茶杯,並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出示餅乾盒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下面三幅圖是誰看到的?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長方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長方體,四位同學坐在
  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後把你觀察到的用圖畫出來。
  (2)彙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台彙報。
  說說你看到的是長方體的哪一面,畫的是哪種圖?
  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
  (4)和它們對著的三個面是什麼樣的?
  (5)請小組長把長方體和圖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觀察正方體和球
  每個小組的學生從前面、側面、上面觀察,看到的分別是什麼圖形,畫下來。
  (2)學生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題,小組之間交流方法。
  (3)獨立完成第三題,教師指名回答。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才能比較準確。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發現和應用乘法的計算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關注學生的發現。
  在教學中,出示幾組算式,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算式之間的聯繫,再進行計算;在計算之後,觀察乘數和積的變化,從中總結出規律。通過這樣的反覆觀察,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應用。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在學生理解並掌握了一些計算規律之後,及時地安排學生按照規律寫算式,根據規律進行計算,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和鞏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出示複習題,直接寫得數。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並說說算法。
  2.導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
  設計意圖: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是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在學習新知之前,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有利於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第一個問題中的三組算式。
  師:請大家先觀察一下每組中算式之間有什麼聯繫,再想想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該怎樣計算出結果。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師:計算出結果了嗎,是怎樣計算的?請說一說。
  預設
  根據乘法的意義計算出結果,重點理解下面四個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個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個10,30×2=60,所以30乘2個10等於60個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個10,12×4=48,所以12乘4個10等於48個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個10乘40,12×40=480,所以12個10乘40等於480個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據學生的彙報,師用課件出示每組算式的結果。
  2.看一看。
  (1)提出問題。
  師: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中乘數和積的變化,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發現。
  (2)集體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有什麼發現?跟全班同學說一說吧。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描述:
  ①兩個數相乘,其中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乘10,積也乘10;
  ②兩個數相乘,當一個乘數擴大到原來的10倍,另一個乘數不變時,積也擴大到原來的10倍;
  ③兩個數相乘,如果每個乘數都擴大到原來的10倍,那麼積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3.根據規律寫算式。
  (1)課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據你的發現再寫出幾組算式。
  學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寫出幾組算式。
  (2)交流想法和體會。
  組織學生說一說各自的想法和體會。
  師:你們是怎樣想出這些算式的?通過寫這些算式你們體會到了什麼?(生自由說一說)
  4.根據規律計算。
  (1)課件出示教材30頁的第四個問題,請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師:還記得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嗎?你們能利用發現的規律直接寫出這些算式的結果嗎?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根據16×3=48,直接寫出其他算式的結果。
  (2)引導學生交流,用已經發現的規律來說明計算的過程。
  師:這些算式你們分別是根據什麼規律算出結果的?說一說。
  學生交流彙報,師相機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規律,而學習計算規律的目的在於指導計算,本環節就是給學生提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平台,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搭一搭、認識餘數
  教學目標:
  1.結合搭正方形的操作過程,認識餘數,經歷探索餘數和除法關係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經歷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理解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3.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搭正方形的操作過程,認識餘數,經歷探索餘數和除法關係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餘數和除法關係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教具:
  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淘氣和笑笑在玩擺小棒的遊戲,4根小棒搭一個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個正方形,還剩幾根?(大螢幕出示主題圖)
  二、合作探究
  1.學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過程。,把學生擺小棒的過程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2.認一認,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豎式算一算,應該怎樣列算式呢?想一想,結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彙報
  橫式應怎樣列呢?134=3(個)1(根)
  你能說一說每個數在操作過程中表示什麼?
  特別是餘數1,為什麼它要剩下?
  填寫單位是難點,所以引導學生說一說。
  3.搭一搭,填一填,你發現了什麼?
  (1)小組合作並填寫表格。彙報填寫算式和單位。
  (2)觀察表格,比較每個算式的餘數和除數
  思考:可以發現什麼?有什麼問題?餘數一會大一會小,怎麼回事?餘數都比除數小,為什麼?
  (3)說一說餘數和除數分別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別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試一試。
  三、練習鞏固:
  完成書練一練1-3題
  四、錯題解析:
  264=56 324=78
  五、課堂檢測
  1、把16塊西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 )塊還剩( )塊。 ( )( )=( )(塊)( )(塊)
  2、 有23條魚,每7條放在1個魚缸里,可以放( )個魚缸,還剩( )條。 ( )( )=( )(條)
  集體訂正答案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搭一搭(一)
  134=3(個)1(根)
  豎式
  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教學反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也獲得了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穩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節課,學生學習情趣高,個個搶著發言,搶著上台來演示,甚至有的同學一邊舉手一邊都想下位子,看來比較亂,但是他們都是為了學習,這樣的亂是學生參與學習的表現。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髮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經歷間隔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找到兩種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少1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
  學生能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課前準備】
  每小組若干小棒和圓片,課件,表格。
  課前談話,感知規律:
  師:今天在這裡上課和我們平時有什麼不同啊?
  (預設:學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座位進行了調整)
  師: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排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尋找規律:
  出示例題里的`場景圖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著規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師:每幅圖中兩種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師:這屬於一種間隔排列,圖1中夾子排在開始和最後,我們把它看作兩端的物體,手帕排在中間,我們把它看作中間的物體。
  誰能說說下面兩幅圖中,兩端的物體和中間的物體各是什麼?
  2.探究規律:
  師:看到這三組排列,你還想提出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有什麼關係?(先獨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組裡說一說)
  兩端的物體 數目 中間的物體 數目
  夾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樁 籬笆
  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在小組裡說一說。
  小組彙報。
  二、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1.師:是不是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動手驗證一下。
  2.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麼關係。
  3.集體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擺的?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其實這裡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兩端的物體,圓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間的物體。像這樣排列,它們都有這樣的規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
  三、聯繫實際,應用規律。
  1.列舉規律:
  師:生活中你見到過有這種規律的現象嗎?
  2.應用規律:
  (1)基本練習:
  ①出示一組排列。
  填空:兩端的物體是( ),中間的物體是(),( )比()多1個。
  ②這根繩子被打了6個結,這根繩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麼想的?
  ③經過了15個白天,那麼經過了多少個黑夜?
  (2)變式練習:
  ①間隔問題:(課件出示劉翔跨欄圖)
  師:看!這是誰?劉翔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一舉奪得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其實在劉翔的運動場地上也有咱們今天研究的規律呢。
  出示:110米跨欄,10個欄中間有多少個間隔?
  ②鋸木料問題:想想做做第2題
  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
  引導學生用圖表示出鋸木料的過程,再結合所學的規律來分析。
  ③圓周問題:
  欣賞:西湖蘇堤春曉圖
  師: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在於西湖的美,前人在蘇堤的岸邊栽了一行柳樹,再在每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這樣就有了桃柳夾岸,桃紅柳綠之說。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a:質疑:有的同學說74棵,有的同學說75棵,還有的說76棵,那像這樣栽柳樹和桃樹,它們的棵數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b:探究規律:你們能想辦法找出來嗎?在小組內試一試。
  c:彙報小結:誰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們小組想到的方法,你們發現了什麼?
  小結:把桃樹和柳樹像這樣栽成一周,桃樹和柳樹的棵數怎麼樣?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中間間隔著栽桃樹,可以栽多少棵桃樹?
  d:對比聯繫:
  師:前面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而在圓周上,它們為什麼又是相等的呢?
  (課件演示:把直線轉化成圓周,兩端的物體重合)
  ④機動練習:
  師:國慶節就要到了,學校計劃在校園主幹道一邊按照一一間隔的規律來擺設鮮花美化校園。(課件出示圖)
  有25盆藍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紅花?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師:大家想到了三種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來,你們要是做美化設計師還是挺稱職的。課後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學的規律來設計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臥室。
  四、總結評價。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規律,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或者更複雜的情況時,要學會尋求方法來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9頁的第7~1.1題,練習二十六的第1013題
  教學目的:1.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認識,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
  2.使學生掌握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能夠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千米、噸
  1.第做109頁的第7題.
  教師提問,學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噸
  是多少千克?
  隨著回答,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噸=1000千克
  2.做第109頁的第8題.
  讓學生想一想什麼東西的高大約1毫米(1分硬幣),什麼東西的長大約1分米.然後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長.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0題.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4千米=( )米,讓學生想一想該怎樣推想.指名回答後,教師再說一遍推想過程:因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個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著,教師再板書出:5000千克=( )噸,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它的推想過程.
  然後讓學生完成第10題,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推想過程.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1題.
  先讓學生把相等的數量用線連起來,然後再指名說一說道理.
  二、複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1.做第109頁的第9題.
  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後讓學生分別說出是什麼圖形,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每個圖形下面板書圖形的名稱.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大家想一想,這幾個圖形各有什麼特點?
  指名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寫在黑板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說,如先說邊的特點,再說角的特點,或每個圖形分別說.最後使學生看到它們的區別和聯繫.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師只說明題意,讓學生在點子圖上任意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教師巡視,看學生畫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畫完以後,要說出是怎樣畫的.對畫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應給予表揚.
  3.做第109頁的第10、11題.
  教師:什麼叫一個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做第10題.要求量的時候,精確到整厘米.每量一邊,在邊的旁邊註上該邊的長度.算完以後,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教師注意糾正學生中的`錯誤.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3題.
  教師可以根據班裡的情況,讓學生準備兩張邊長15厘米的正方形紙.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注意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指出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後,求長方形的周長是求哪幾條邊的和,有沒有不同的解法?對想出不同解法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