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範文

2023年11月13日

- txt下載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範文


  老去和死亡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話題,對年輕人更是如此。但到了現在這個年紀,大家應該都親身經歷過或者至少目睹過垂垂老去的親人,他們的面容逐漸枯槁,活力也日益喪失。
  Samuel的外曾祖母(我們客家話稱泰泰)去年去世了,九十一歲,因為骨折臥病在床已經六年。為此外婆四家人輪流照料很久,大家為此真的付出了特別多沒有出現“久病床前無孝子”之類令人寒心的事。但泰泰人生最後一階段真的幸福嗎,我不這麼認為。很簡單,設身處地我就不願意自己晚年這樣度過,那是種沒有自由和樂趣的
  很幸運,我在二十歲的年紀接觸到了阿圖.葛文德這本講述人們如何更自如面對老去和死亡的經典《最好的告別》。阿圖是第二代印度裔移民,出生在醫學世家的他取得了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並後續擔任了醫學院的外科教授,專業技術精湛的他,由於勤于思考加上本科PPE(政治哲學經濟學)專業的積累,寫作功底深厚,是《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者
  這是作者的第四本書,起因是他觀察到了妻子祖母和自己祖父在晚年生活的不同。阿圖的祖父生活在印度的一個落後的村莊,享有傳統社會中長者豐富見識所帶來的地位和家庭事務決定權,加上東亞社會的集體主義秩序,所以有一大家人陪伴度過晚年。而妻子祖母生活在高度發達的美國,信息不對稱也被網際網路消弭,加上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所以在家庭養老,社會化養老事業比較發達。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工業化完備的國家而且老齡化問題突出,有這個必要去完善自己社會化養老事業,這一點可以參考美國,不過根據Samuel本人的生活經歷,很多父輩人依然認為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是家庭子女不孝順不盡責的體現,這當然與養老院生活質量差的刻板印象有密切關係
  此處點到養老機構只是為了引出本文主題之一——老年人應該自主地選擇自己的晚年生活場所,並保障一定的生活質量。
  隨著三次工業革命醫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中世紀人均壽命大概是三十多,也就是從人類歷史上來看,近百年來的普遍高壽並不是自然現象。一個徵兆是越來越多人是在醫院去世。
  而阿蘭通過四個故事(包括老年醫學專家和自己父親)表達了老年人並不願意在療養院中渡過類似監獄般秩序井然的固定流程生活,因為那裡為了保障生理權益往往犧牲了個人隱私和自主權。離開熟悉的環境和人事尤其讓老年人難受,而養老機構設計的人文關懷項目並不能滿足很多人,他們更想要日益喪失的自由
  然而與自主對立的身體衰弱是無法避免的,而根據這個問題,許多技術精湛的醫生束手無策,其實很好理解醫生們習慣治療和手術後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而這對於罹患重症的老年人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年病也成了吃力不討好的區域,截至本書出版的2014年,美國每年新增老年醫學醫生數目也補充不了退休醫生。然而,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不限於醫學範疇
  為了模擬老年人自主權更好的環境,許多先驅探索出了類似於新型退休生活區的概念,在這裡每個老年人有保障隱私的生活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一定利於健康,比如糖尿病人吃冰淇淋),也會有醫護人員協助生活的項目。這些生活區獲得了人文和商業的認可
  還有一家療養院通過引進“兩隻狗四隻貓一百隻鳥”的革命來點燃了老年人的活力,通過照顧自己領養的寵物生活充滿樂趣,統計表明這家療養院的藥品開支只有對照機構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同樣,讓療養院的老年人陪當地小學生一起玩耍並教授他們知識,可以讓承擔了責任的老人在一年半後和對照老人比起來更活躍,思維更敏捷也活得更長久
  你可能會問,美國人不是崇尚個人主義嗎,那為什麼照料別人能夠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呢?這裡印證阿圖一段非常打動我的引述,因為講述十分精彩我直接引用原文:
  1908年,哈佛大學哲學家約西亞?羅伊斯(JosiahRoyce)寫了題為《忠誠的哲學》(ThePhilosophyofLoyalty)一書。羅伊斯關注的不是衰老的考驗,而是一個謎,這個謎對於任何一個思考其必死性的人至關根本。羅伊斯想弄明白:為什麼僅僅存在,僅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著,對於我們是空洞而無意義的?我們還需要什麼才會覺得生命有價值?
  他認為,答案是:我們都追求一個超出我們自身的理由。對他來說,這是人類的一種內在需求。這個理由可大(家庭、國家、原則)可小(一項建築工程、照顧一個寵物)。重要的是,在給這個理由賦予價值、將其視為值得為之犧牲之物的同時,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以意義。
  羅伊斯把這種為超越我們自身的理由獻身的行為稱為忠誠。他認為這是個人主義的對立面。個人主義以個人利益為首,把個人的痛苦、愉快和存在作為最大的關切。對於一個個人主義者,忠誠於與個人利益無關的事情是奇怪之舉。當這種忠誠涉及自我犧牲的時候,它甚至會令人驚恐——這種錯誤的、不理性的傾向會使個人受到暴君的剝削。沒什麼比個人利益更要緊,因為你死了你就不存在了,自我犧牲毫無意義。
  羅伊斯對個人主義觀念完全不予贊同。“我們一直都有私心,”他寫到,“但是自私的神聖權利從來沒有得到過更有力的辯護。”事實上,他辯白道,人類需要忠誠。忠誠不一定帶來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為了使生活能夠忍受,我們都需要獻身於超越我們自身的東西,否則,我們www.simayi.net就只受慾望的引導,而慾望是轉瞬即逝、變幻莫測、無法滿足的。最終,它們帶來的只是折磨。“就本質而言,我是無數祖先的傾向之流的某種彙集地。從一刻到一刻……我是一個衝動的集合體。”羅伊斯評述道,“如果我們看不見內在的光明,那可以試一試外在的光明。”
  我們試了。想一想這樣一個事實吧:我們都深切地關心我們死後世界會發生什麼。如果自我利益是生命意義的主要來源,那麼,如果死後一個小時,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將被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應該覺得無所謂。然而,這對很多人來說都很要緊,因為我們會覺得若真發生這樣的事,我們的生命將毫無意義。
  唯一讓死亡並非毫無意義的途徑,就是把自己視為某種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區、社會。如果不這麼想,那麼,死亡只能是一種恐懼;但是如果這麼想,就不是。羅伊斯認為,忠誠“通過顯示為之服務的外在事務,以及樂於提供服務的內在意願,解決了我們庸常的存在的悖論。在這種服務中,我們的存在不是受到挫折,而是得到豐富和表達”。近期,心理學家使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詞表達這樣一種思想。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的自我實現之上,他們提出人們有一種看見和幫助別人實現潛力的超越性願望。
  與此同時,阿圖還提到了自己對於醫患關係的思考,他坦言自己作為醫生和醫學的探索者,最深刻的一課居然在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中習得。阿圖的父親作為六十餘年行醫經歷的醫生,人生最後的階段也希望能夠自主選擇,他在家中和親人的溫暖陪伴下結束了一生。作者在結尾中,指出他對醫學作用的看法
  如果作為人類就註定是受限的,那麼,醫護專業和機構,從外科醫生到療養院,理應協助人們搏擊這些局限。有時候,我們可以提供療愈,有時候只能提供慰藉,有時候甚至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但是,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會造成極其殘忍的痛苦;而如果我們記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帶來令人讚嘆的好處。
  讀這本書能帶給正青春的我們帶來什麼呢?我個人看法是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只此一生的珍惜,相信閱讀《最好的告別》這本書,能讓你對這個無人可避的結局有更清晰的看法,而這也是本書作結所點出的——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活著。話說,健康生活今晚早點睡覺開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