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西藏投入西部開發要重新認識自身的特徵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西藏是我國特殊的少數 民族 聚居的地區。西部開發對西藏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應對西部開發,就必須重新認識西藏地區的自然 特徵和 社會 經濟 特徵。
  隨著改革的深入,對外開放的擴大,西藏經濟也必須衝出國門走向世界,與 國際經濟 接軌,這是經濟發展 的客觀規律 。就西藏目前 的狀況而言,它面臨兩種壓力,一是來自國內東部地區的競爭壓力;二是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西藏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上已告別了數量短缺時代 ,開始步入質量競爭和品牌競爭的階段。但與東部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後,這種滯後表現在很多方面。因此,了解區情,認識自我,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重新認識西藏區情和特徵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西藏地區幅員遼闊, 人口 分布不平衡。西藏是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民族地區,面積達122.8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7%,居全國第二位。全區260多萬人口中 92%是藏族。除了世居的藏族外,還居住著漢、蒙、回、納西、怒、門巴、珞巴、僜人和夏爾巴人等37個民族,它是中國 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最高的省區,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差異性最大的省區之一。由於 歷史 上朝代更迭、民族遷徙、屯田等原因,西藏形成了以前藏——拉薩和後藏——日喀則為中心的經濟、 文化 發展格局。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人口密度與全國其他省市區相比差距懸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5人,而江蘇為600人左右。尤其是藏北更顯突出。如那曲地區面積達38.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廣東省,僅居住了36萬人,而拉薩市人口則達到47萬,因此,西藏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2、西藏特殊的地緣特徵。西藏屬中國邊境地區,國境線長達3500多公里,分別與緬甸、印度、錫金、不丹、尼泊爾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從 地理 位置上看,西藏地處邊緣地帶沒有出海口, 交通 不便,信息閉塞,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較慢,而且相鄰的周邊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亞洲優勢得不到充分利用。此外,西藏經濟正處在為區外地區提供原 材料 和初級產品的階段,原材料輸出的角度並沒有因經濟的發展而改變。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藏邊境地區已由原來的大後方變成了改革開放的前線。沿邊開放使西藏傳統的邊貿經濟和 旅遊 經濟優勢日益顯現出來。目前全區擁有對外通商口岸6個,邊貿 市場 30餘個,為拓展南亞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沿邊開放使西藏的地位、功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的契機下,西藏也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如西藏的旅遊業、藏 藥 業、民族手 工業 、採礦業、 建築 建材業等都預示著西藏經濟已處在起飛的準備階段。 中國經濟 的發展正向西部迅速擴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西藏從國內來看是處於邊緣,而從亞洲來看則是腹地,這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一個特徵。
  3、物產資源十分豐富,但開發難度較大。西藏地處亞洲腹地中心,屬於高寒地區,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如生物資源:有各種植物 6800多種,其 中藥 用植物1000多種,種類占全國的70%左右;礦產資源:發現礦產達99種,其中國家緊缺急需的鉻鐵礦,儲量和開採量居全國第一位,現有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1] 草場資源:本區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面積達124000萬畝,約占全區總面積的70%林區也是我國最大的林區之一,藏東南林區與雲貴高原森林連成一片,察隅、米林、墨脫、波密等縣,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木材儲量僅次於東北小興安嶺和四川、雲南的西南林區,居全國第三位。[2]這種豐富的自然資源只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潛在優勢,要使潛在的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優勢,就必須進行充分而科學 的開發和利用。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西藏資源開發難度甚大,有的尚處於起步階段,有的甚至尚未啟動。如礦產業,雖是西藏的支柱產業之一,並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可從目前情況來看,有些礦產品的開採 成本 偏高, 運輸 難度較大,開採和生產地與市場的距離較遠等問題 仍然困擾著我們。大量的礦產品至今仍未開採,仍處於潛在優勢的狀態。


  4、經濟 發展 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西藏在歷史 上由於種種原因,生產力十分低下,處於「刀耕火種」的自然 經濟狀態,工業 生產幾乎是零。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這 20多年來,先後建立起了 電力 、建材、紡織、礦產、製藥等骨幹企業 的西藏特色工業體系,並有8家 上市公司 ,在黨中央先後召開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有利契機下,西藏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結構由 1995 年的41.9:23.8:34.2調整到當前30.7:23.1:46.2。[3]城市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西藏的經濟規模較小,總體水平較低,綜合發展能力較弱,開放的力度也還不夠,對外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總之,由於歷史的因素、經濟地理因素、生產力因素等使西藏目前 的經濟仍處在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的低層次上。
  5、西藏人才資源貧乏,勞動力素質低,觀念相對落後,從而極大地制約了經濟建設的發展。任何一個 經濟學 家考察經濟,首先關注的是人的素質。因為發展經濟的必備條件,一是 人力 資源 ;二是資金;三是自然資源和國民財產,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力資源。因為,人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而自然資源在現代 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很多資源貧乏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以色列等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明。現實科技 和經濟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實現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重視人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抓好 教育 ,科教興藏,只有這樣,在知識經濟的時代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在競爭中取勝。但要改變西藏目前的現狀(目前我區文盲率還高達23%),也非一日所能,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6、旅遊 資源豐富,起步晚,發展快。旅遊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的熱門行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西藏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西藏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既有珍貴的人文景觀,又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它神秘的宗教色彩,對國內外遊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西藏的旅遊業 1980年開始起步,當年接待海外遊客1059人,收入 130萬元。近幾年抓住擴大對外開放的契機,集中力量,大力發展旅遊業,到2000年接待海外遊客14.94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226萬美元,比 1980年增長64.3倍,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振興西藏經濟的突破口和支柱產業。[4]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西藏許多旅遊資源還未開發。因而,要促進西藏旅遊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大力度,適當超前,並且在不斷開發新的旅遊產品的同時把生態 環境 保護好,使旅遊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一。
  7、貧困人口多。民族地區的貧困人口一直大於全國一般地區,西藏貧困人口在1994年達48萬人,在「八七」扶貧過程中,國家扶貧開發資金累計投入12.2億元,自治區 財政 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16億元,社會各界、企業團體捐款捐物 1.25億 元,先後實施扶貧開發項目459個,使全區41萬貧困人口甩掉了貧困帽子,基本解決溫飽。[5]但是國務院在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若干新措施中,仍強調要儘快解決民族地區群眾的貧困問題 。所以,西藏自治區在今後工作中仍把扶貧工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使全區7萬貧困人口徹底走出貧困。
  8、品牌產品少,品牌意識還應加強。在21世紀到來的今天,國際企業之間的競爭已轉為品牌競爭,誰擁有一流的品牌,誰就能夠在競爭中取勝。品牌產品的知識含量大大提高,品牌形象價值日益突出,品牌的脆弱性和易逝性更為顯著,品牌 傳播 更為迅速,品牌的商標及其保護要求更高。西藏的產品列入國內名牌行列的甚少,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識。西藏要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強競爭能力,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品牌意識,採取有效措施提高產品質量;利用廣告宣傳,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形象,重視名牌效益,擴大生產規模,全面創新,超常規發展。


  9、非公有制經濟 將是西藏地區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 中,非公有制經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經濟布局、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西部大開發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中,非公有制經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西藏經濟發展的趨勢,從西藏經濟的發展來看,非公有制經濟的崛起已經成為民族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九五」期間,西藏非公有制經濟在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繁榮城鄉市場,方便群眾生活,保證社會 穩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據 統計 ,截止到2000年底,全區私營企業 已達677 家,雇用員工6776人,產值達2億元人民幣;全區個體 工商 戶42321 戶,從業人員62616人。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向國家納稅比例占全區 稅收 總額的30%以上,在非公有制經濟相對集中和發展較快的拉薩市、日喀則市、聶拉木縣、亞東縣等市縣,非公有制經濟的納稅額分別占到各市縣稅收總額的43%、54% 左右,最高的達到70%以上。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在西藏經濟發展中的強勁勢頭不可阻擋,它將成為西藏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6]
  10、國有企業損虧面高,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從 調查 的情況來看,造成西藏企業虧損的原因很多。有體制方面的因素和非體制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體制改革滯後,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變化。西藏現有國有企業650多戶,其中有84戶為骨幹企業,在對骨幹企業的調查中發現虧損面較高,如1998年6月虧損38戶,占其總數的45.24%而到了 1999年6月時,虧損達到50戶,占其總數的59.52%相比較虧損面上升了14.28個百分點。目前 ,西藏加大改革力度,在近2年中,先後有40多家國有企業被兼并、破產,一批新興的依託資源優勢的企業逐漸發展壯大。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旅遊 、藏藥、民族手工業 、礦產、農畜產品加工、建築建材等產業都是以國有企業為龍頭,形成了支撐五大支柱產業的企業群體,成為西藏經濟新的增長點。[7]西藏國有企業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還應加大改革的力度,以適應西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1、信息經濟研究 成為重要課題。當前, 電子 商務的實用價值和網絡 的無國界滲透,已經向全球貿易、經濟、科技 、 政治 、 法律 各界發出無法迴避的挑戰,從而也向我們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發出了無情的挑戰,隨著我國加入WTO,這種挑戰更加緊迫。網絡經濟能使西藏克服信息閉塞、交通 不便等發展中的不利因素,為西藏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機遇。因而,如何發展信息經濟,勢必成為未來西藏經濟發展研究的重要課題。
  12、西藏是多元文化的匯合點。一個地區的發展,往往是由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的。文化雖然離不開經濟,可經濟的發展沒有文化的支撐也不行,現代 企業已越來越重視企業的文化,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能忽視它的多元文化匯合這一特點。眾所周知,由於歷史 的原因,我國西部民族地區形成了兩個具有明顯特色的文化圈;一個是以新疆地區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另一個是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而這兩股文化則都流合於東方文化之中,成為我國西部諸種文化的主體,成為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在實現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把握和利用好這些民族文化的精華,以調動民族內部的各種積極因素,無疑對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
  13、加強民族團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祖國統一,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加快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央先後召開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內地15 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並在「十五」期間繼續加大援助力度,中央也增加了對西藏的財政投入,並對西藏的經濟發展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優惠政策,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優越性,體現了黨對少數民族的關心和愛護,體現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總之,從以上的分折中可以看出,西藏經濟 的發展 有其自身的特點,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 機遇中,西藏應從實際出發,充分把握本區經濟的特徵,採取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西藏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富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