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合集15篇

2023年11月12日

- txt下載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


  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像雄奇,語言大膽誇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乾巴巴的反覆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後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像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於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像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
  讀好古詩,是非常關鍵的,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是在讓學生理解好詩歌大概內容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有了大概之後,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我還允許學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結果,在課堂上的學生是讀得如痴如醉。
  讓學生學會聽古詩,在課堂上,我比較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示範,在整合教育資源上,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體驗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發現古詩的樂趣和內涵。在課後,我還讓學生仿寫古詩,進行創作,直接將學習的內容為我所用。
  在這一課堂上,其教學效果的評價非常重要,如何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延伸,積極引導,將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2


  《望天門山》是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而雄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全詩從「望」字著眼,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從詩句中所反應出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由解詩題,知作者入手,讓學生看注釋、觀察圖、初步引導學生體會詩意,並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古詩,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藉助信息技術和課堂緊密結合,理解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難點。我想如果學生能說出來,並體會出美,那麼學生就肯定已經理解了古詩,再帶著感情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我也這麼做了,學生確實能自已悟出來,比我想像得還要好,為了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注入「視頻」和圖片、音樂渲染,我又通過視頻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詩句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從詞到句,聯繫生活實際逐步學習古詩。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圖片,引導學生用經典的詩句詩讚美祖國的壯麗山河,從而喚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華,使學生積累古詩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結合。
  教後我覺得應該讓學生自己收集積累去讚美祖國的壯麗山河詩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已試著把祖國那美麗的山河之景用詩的語言表現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想效果會更好。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3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裡備感輕鬆。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覆復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於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於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像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於李白了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嘆。接著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鍊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湧。輕輕鬆鬆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2《望天門山》全詩從「望」字著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隔斷,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詞從動態方面把它寫活了;第三、四句是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的青山相對而來。非身臨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點綴得活潑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感覺,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後,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里備感輕鬆。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學習這首詩,先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後,說說感受,再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但在作者觀看的位置這個問題,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在我的畫圖的幫助下,學生能明白這個問題。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4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詞教學一般應遵循這些原則:(一)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二)循序漸進的原則。(三)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四)藉助歷史,還原現場的原則。(五)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六)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下面我以三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設計和做法。
  教學目標:
  1、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2、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他體驗詩人的感情。
  3、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情感。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呢?
  指定學生起來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詩。
  2、師: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
  學習一首他寫的詩——(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讀詩樂趣。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1)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斷楚孤帆亦妝
  (讓學生讀生字,並幫助正音。)
  (2)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的!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家聯繫課文中的注釋,並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學生個人讀悟。
  (2)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4)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獨立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遵循了「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和「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詩情。
  3、指名朗讀,讀完後,請介紹為什麼讀得這麼好!
  4、指導背誦:這麼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地背。)
  設計意圖: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熱愛古詩。
  四、書寫生字,默寫古詩。
  1、練習寫生字「斷、楚、孤、帆」。
  2、默寫古詩《望天門山》。
  設計意圖:養成天天練、天天寫的好習慣。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遵循了「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新課標三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像力。古詩主要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在古詩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還要注意課內外結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課前,讓學生查閱有關李白的資料。課後,收集李白的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學生信息量的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打破常現,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二、把思考的空間還給學生。
  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穫。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三、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范讀,投影打出的畫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像,提高了教學效率。
  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像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像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主導作用發揮得當,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你覺得應該畫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把古詩畫成一幅畫。
  五、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啟發學生互相交流查閱資料的收穫,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下節課你們來做老師,給大家介紹。」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課內外的界限,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5


  這首古詩是偉大的愛國詩從李白,在25歲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離開了家鄉來到洞庭湖遊玩後,乘著小船順流而下,路過天門山時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河山的熱愛之情,我在教學本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達到心境合一的程度。在本節教學中有如下亮點:
  1、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新課開始,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的圖片,學生很自然地被吸引過來,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看圖說出山的特點,為理解詩句的內容打下基礎。另外再讓學生理解第一句詩句的意思時,說到長江,我出示長江動感的視頻及配樂的解說,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這樣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看了畫在,聽了解說後,自然能說出長江水的特點:如氣勢磅礴,氣勢雄偉,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當準確,這樣很自然地尋找到讀第一句詩運用的語氣。當學生理解第二句讀書時,我又播放了長江水擊打天門山的聲音的音頻,讓學生展開大膽地想像,了解天門山的高,陡峭的特點。在學生畫畫時,我播放了配音的詩朗讀,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使學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詩句的內容。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培養自學能力,在學生能讀准字音,會劃分節秦讀的基礎上,我出示了自學提示
  (1)用——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2)請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說說:「中斷,開,回」分別是什麼意思?
  (3)試著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學生們在老師的提示下有目的地自學,學習過多後學生又會和組內的同學交流,真正學習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另外我又在學習已學習好前兩句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習用學前兩句的學習方法來自學後兩句詩的意思。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詩句的意思,了解當時作者的心境,為朗讀打下基礎。
  3、以讀為主,讀中體會。
  讀永遠都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先自由讀,再分節奏讀,再試著用氣勢雄偉的語氣讀前兩句,用高興的心情讀後兩句,接著讓學生比賽讀,齊讀,背誦。學生很自然地掌握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熟讀成誦。
  4、給古詩配畫,真正理解詩的意境。
  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因此,在學習已充分理解詩句的內容,把握詩句的'情感的基礎上讓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一畫這首詩所描繪的景物,同時也可加上自己的想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想像能力。
  再完美的一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本節課教學中缺少了質疑的環節,再課時會問問學生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不但能尊重學生,而且有利於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激發學生問的興趣,也能更好地促進學了。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6


  1、正確讀寫「斷、楚、孤、帆」四個生字。
  2、能正確背誦和並試默寫《望天門山》。
  3、試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讀寫「斷、楚、孤、帆」四個生字。能正確背誦。
  教學難點
  試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試默寫《望天門山》。
  第一個環節導入,我以李白的《靜夜思》為切入點,為學生再次了解李白做好鋪墊。學生很快就背出了這首詩,但對李白不是很了解。
  第二個環節初讀,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古詩,這樣為下邊的學習做好了準備,並在檢查時為學生掃除不懂讀的字的障礙。
  第三環節是讀練相結合。我設計了師生互對詩句;口答填空題,並試寫;找出錯的地方,改過來;背誦古詩四道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練中達到熟讀、達到背誦和識記古詩句中的'字。這環節學生學得非常好,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第四個環節是要求學生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引導學生藉助注釋理解詩意。這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很難說出,即使說了也不是很完整,所以在這花很多時間引導學生,導致後邊的內容無法完成。
  經過這一次的教學,使我認識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不是很全面。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把第三個環節的「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改為「根據詩意說詩句」,這樣學習的難度就會低些,也不會花過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說詩意。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總之本課教學,雖然有遺憾,但是收穫也不小。這堂課體現了新課標理念下的「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中學生學得紮實,學得有效,取得預期的效果。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7


  不知道其他老師有沒有像我一樣的困惑,平日教學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古詩不甚感興趣,每當上古詩時,不是一問一答,就是老師一言堂。但是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後,卻沒有這種感覺,心反而里備感輕鬆。因為這節課我不光是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備課時,我反反覆復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學生的興趣呢?於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像的詩人等等,並隨口背誦了許多以前學過的李白的詩,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能例舉這麼多的詩來證明。我趁勢說道:「沒想到你們對於李白了解得這麼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望天門山的課件),欣賞結束後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嘆。
  接著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我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鍊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波濤洶湧。輕輕鬆鬆學懂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既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這個專題編寫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就選編了這首氣勢浩大的《望天門山》。《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作者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的詩篇。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遊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微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的。詩中的第一句寫山,寫出了浩蕩東流的長江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第二句寫水,寫了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奔騰的長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第三句寫遠望天門兩山所見的雄姿,第四句則點明「望」的立腳和詩人的淋漓興會。選編這首詩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人對祖國山河的描寫,在誦讀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情境,在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誦讀去體驗詩情,感悟詩意,領悟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喜愛之情。
  學情分析
  學生對詩人李白並不陌生,之前就學過他的詩篇《望廬山瀑布》,了解到他這寫了大量歌頌祖國山河的詩篇,在理解古詩上,沿用以前理解古詩的方法「增換調補」來理解詩意。由於本班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均衡,全班40個學生,能把話說清楚完整的有15個左右,而有三四個學生的認識水平還相當於一年級,積累量不多,語言表達不流暢,所以在理解詞義句意、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難,所以有教學中幫扶會比較多,老師在課堂中也會更多的`關注差異。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能藉助漢語拼音學習古詩,認識4個生字,這4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理解詞義句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藉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難點:體會古詩的意境及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9


  古詩教學向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很多老師在做公開課時避之不及。古詩語言凝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積累漢語精華,還能陶冶情操,所以學習古詩非常重要。《望天門山》是李白的一首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也體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也充滿了新奇的想像,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我在選做這節課時,只是覺得越早挑戰最高難度的領域越可以讓我更好的體會語文教學的深度。這節課也吸引來了很多老師來聽課,不過讓老師們失望了,或者說是各位老師和領導高看了我一眼。當然,這節課不夠成功的原因都是來自我個人的問題。通過華校、董校以及同組教師的評課,我認識到這節課在各方面存在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意圖也是循著「讀詩句,知作者,解詩意,悟詩情」的古詩教學思路進行的。讀詩句、知作者這兩個環節都做的不錯,尤其是讀詩句貫穿了整節課。
  但是,在理解詩意這一難點上沒能實現突破,這也是這一節課不成功的關鍵所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國古代學習古詩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誦。而現在的學科教學講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在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本來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詩意的方法,而是通過讀和把握關鍵詞讓學生自己說說詩句描繪的場景。這一環節由於緊張被我落下了。但是,即使有這一個環節,我也不敢保證這一環節的設計會達到目的。所以,為了更有把握,還是應該採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詩意,先掃除理解上的障礙,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像,效果可能會更好,也不容易落掉這一個關鍵的環節。
  在悟詩情這一環節上,設計還不夠充分,這裡應該讓孩子聯繫單元導讀的同時,進行合理的引導。引導可以這樣進行:「長江,天門山,這都是我國的大好河山。那同學們說,作者熱愛這河山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說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當然,這種思想感情不能是唯一的,因為嚴格計較起來,這首詩包含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以,只需要引導出激發出這種熱愛之情,再通過讀去讀出這種熱愛,就是實現了這一目標。解詩意,悟詩情這兩大關鍵沒能把握好,是這首詩教學中的最大問題,這節課給很多人的感受是重點不夠突出。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如:由於平時對學生的'課堂訓練還不夠,孩子在回答問題時聲音小、不夠活躍;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不能夠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媒體使用上,課件還不夠精緻,色彩對比不夠明顯等等。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是一個聞過則喜的人。經過了這節課的磨礪,我一定會深刻反思自己在這節課中的問題,虛心接受和學習領導老師們提出的指導意見,爭取下次做出更好的古詩課。當然,這學期得到最多的就是董校的全面的指導。我體會到董校對語文學科標準的把握,這讓我獲益匪淺。在此,我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對我的關懷關注,我也會繼續學習,不斷進步。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0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塗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像詩中描寫的畫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後,我邊講解便用簡筆畫繪製了一幅兩山隔江對峙、孤舟日邊而來的'畫面。孩子們對古詩有了理解,當我再次讓他們讀時,呂嘉惠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邊讀一邊加上動作,「天門中斷楚江開」右手使勁向下猛劈,好似長江將天門山猛然劈成東西兩半;「碧水東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迴旋,這一動作仿佛讓我真的感受到了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到此迴旋的情景。「兩岸青山相對出」將兩隻胳膊高高舉起,掌心相對。
  「孤帆一片日邊來」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輪紅日,右手做小船狀從日邊緩緩向胸前駛來。這一連串的動作既優美又生動。我讓呂嘉惠做老師,我和孩子們一起邊讀邊表演,孩子們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很快就能熟讀成誦了。看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小傢伙,他們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老師呢!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1


  一、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鍊,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著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 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鍊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2


  古詩語言凝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積累漢語精華,還能陶冶情操,所以學習古詩非常重要。《望天門山》是李白的一首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也體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也充滿了新奇的想像,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而兩位老師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課堂。李老師是一堂課只講了《望天門山》一首古詩,而吳老師是將《望天門山》與《望洞庭》對比教學。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在聽完兩位老師的課後,對古詩教學也有了基本認識。古詩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兩位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她們深厚的功底。無論是簡筆畫還是粉筆字,都是我今後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師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將作者簡介放在了課堂的尾聲才開始講,從作者的自身經歷出發去把握詩歌感情,進而講出借景抒情,這一切都很自然,流暢。打破了我之前對古詩講解時先題目再作者簡介的傳統觀念,真的是受益匪淺。吳老師將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講解,難度拔高後,依然能夠帶領學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向老師提出問題。吳老師語文素養深厚,在課堂上展示了教育機智,為學生耐心解答。這也反映出吳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就比較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也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員的講解讓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採用猜字的方法讓學生去聯繫生活實際,再帶回詩中。而「斷」字可以和天門山的山勢聯繫起來。這些都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地方,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且注重聯繫生活實際。關注整體教學觀,還有與單元主題的聯繫。要結合古詩特點,遵循學生古詩認知結構。在學生誦讀時要有層次,理解,想像,感受。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3


  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寶石。學好古詩對於培養少年兒童的想像力、陶冶情操以及繼承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就是我教學李白《望天門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學反思。
  教學思路:
  談話導入——課件欣賞——學習古詩——背誦古詩——古詩配圖。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賞古詩。
  師:就在我們安徽省當塗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
  生:想,是什麼呀?
  師: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裡,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著李白一同去遊覽長江吧。
  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的是:李白興致勃勃乘船順江而下欣賞天門山一處奇特景象,配樂,李白誦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欣賞結束。
  師:你們遊覽了天門山的景色,有何感嘆?
  生A:天門山真雄偉啊!
  生B:長江真浩瀚啊!
  生C:天門山真險峻,這裡的江水波濤洶湧可稱奇觀。
  生D:這裡的景色真美,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生E:李白很有才華,作了這麼美的詩。
  師總結:大家看得仔細,說得更好,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詩中內容。
  片段二:點撥難點,理解古詩。
  師:想像「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畫面。
  學生質疑:
  生A:東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麼能用動詞「出」呢?
  生B:「出」在這兒是什麼意思?
  師:你們所提出的問題,正是理解的難點所在。
  師:把這句詩改為:「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學生個個搖頭,表示不贊成。
  師:為什麼不好,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學生冥思苦想,卻張嘴結舌。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課件。
  學生看到詩人在茫茫長江之上,孤帆順流而下,遠處天門兩山撲入眼帘,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這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給人感覺呆板,而「出」給人感覺活躍。
  生B:「出」表現詩人在行舟過程中由遠到近看到天門山的樣子。
  生C:「出」給了我們動感,天門山由遠到近,由渺小到高大,顯現在我們眼前。
  師總結:是啊,李白不愧被後人稱為「詩仙」。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更讓我們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讓我們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學生反覆誦讀,感情升華。
  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裡備感輕鬆。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覆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覆復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於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於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像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於李白了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髮出了由衷的讚嘆。接著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鍊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湧。輕輕鬆鬆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看來學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4


  平日教學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古詩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詩時,很容易出現不是一問一答的場面,要不就出現老師包攬課堂的現象。所以備課時,我反反覆復看教材及參考書,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
  怎樣避免課堂上自己包攬全部的現象。於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出名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想像力豐富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等等,我不失時機地創設一段與李白同游天門山的情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然後通過課件的再現,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獨特的景色。
  接著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引導學生圖文結合自己學習古詩,為他們積累古詩的學習方法。
  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後,我又引導學生談談學完這首詩後,天門山留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景色非常壯觀)我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看來,創設情景學習古詩,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好的古詩教學方法。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5


  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讀通詩句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詩中蘊含的情誼的基礎。在教學本首詩時,我始終堅持將讀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體現了讀的層次性,指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開了想像,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像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像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
  加強了課內外的結合
  課堂上指導學生合理利用課前查閱的相關資料互,不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學生終生有益。特別是課後作業的布置:「除了學過的,同學們再找一兩首描寫祖國山水的古詩,我們開一個祖國山水古詩交流會。」以此打破課內外的界限,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