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北師大(版)物理學教材分析(八年級)

2023年09月01日

- txt下載

  一、教材的編寫意圖
  貫徹21世紀國家基礎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所涉及的理念、目標、內容和要求。
  八年教材分如下三個板塊
  1.學習物理--從認識物質開始
  2.有聲有色的世界--物質的複雜運動
  3.從現象到本質--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
  九年教材分如下四個板塊
  1.人與物理--機械和能的利用
  2.動手動腦--認識和組裝電路
  3.利用電能--使生活更美好
  4.永恆的探索--信息、粒子、宇宙
  二、教材的主要特點
  (1)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特別是倡導探究學習方式 "大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 探究--熔化與凝固
  第二章 第三節 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
  第三章 第二節 探究--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第四章 第二節 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第五章 第三節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第六章 第二節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第七章 第四節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第七節 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
  第八章 第五節 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2)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學生認知特點
  如:
  第一章 第一節 物質的狀態:從學生熟悉的圖1-1所示的情景開始。
  第一章 第四節 汽化和液化:從圖1-18所示的情景入手分析
  第三章 第一節 運動的描述:從圖3-1和圖3-2所示的情景引入運動的相對性
  第七章 第一節 力:從圖7-2所示的情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第八章 第一節 壓強:從圖8-1所示的情景入手進行分析
  第八章 第三節 連通器:從圖8-10所示的茶壺的設計開始
  第八章 第四節 大氣壓強:從圖8-20的現象分析大氣壓的作用
  (3)從學生髮展需求出發,增加新題材、新科技成果、圖片(含照片),反映時代感。同時,增加聯繫生活、技術、社會的實際內容。
  例如,在第一章中,增加一節"生活和技術中的物態變化",在第二章中,增加一節"新材料及其應用",簡單介紹納米材料、綠色能源和記憶合金;第四章介紹了超聲波的應用等。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常見的各種光現象、打撈沉船技術、水翼船等等。
  (4)適當地增加了一些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訪問、小製作、小實驗等。作業中也適當增加了上網查詢資料和數據等,鼓勵學生選做和相互交流。並適當增大了教材的彈性,在教科書中設立了"科學窗""閱讀材料"等欄目。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物態及其變化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
  第一章 物態及其變化(建議9課時)
  一、物態 1課時
  二、溫度的測量 1課時
  三、探究--熔化與凝固 2課時
  四、汽化和液化 2課時
  五、升華和凝華 1課時
  六、生活和技術中的物態變化 1課時
  複習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能區別固、液和氣三種物態。能描述這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徵。
  2.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測量溫度。嘗試對環境溫度發表自己的見解。
  3.通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過程。嘗試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或沸點聯繫起來。
  4.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有節約用水的意識。
  (四)學情分析
  本章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章,因此學生對物理課程肯定會充滿新鮮、好奇感,也可能會有一定的畏懼感。這一章教師如何引導以及如何把握學生的心理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後對物理學習的態度,因此這一章的教學在物理學習上的地位是比較重要的。從知識上講,這一章教材有意識地安排為從認識物質開始,難度較小,而且學生在小學自然課里都接觸過,所以不會感到陌生。這些都是從教材上降低難度,以消除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畏懼感。只要教師能精心引導,在學生已有的好奇心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相信學生學習這一章應該比較順利。
  (五)教學建議
  這一章的教學應充分體現物理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發揮引導作用,精心創設物理情景,以便能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使學生掌握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在第六節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並由此激發他們熱愛科學、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熱情。
  第二章 物質性質的初步認識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7課時)
  一、物體的尺度及其測量 1課時
  二、物體的質量及其測量 2課時
  三、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 2課時
  四、新材料及其應用 1課時
  複習與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能描述物質的一些屬性。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物質的用途聯繫起來。
  2.初步認識質量的概念。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4.了解物質的屬性對科技進步的影響
  5.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6.初步了解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7.有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
  (四)學情分析
  這一章主要是在上一章學生對物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探究物質的性質,並引人了物理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一密度。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物理課,在這一章中,應繼續本著探究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尤其是在學習密度一節中,教師應重在指導,學生重在動手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有更深人的感性認識。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持續的興趣,在本章的教學中除了注重探究的方法外,在學習密度的應用及新材料等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滲透出物理有用的觀點。
  (五)教學建議
  本章的課堂教學過程要注意採用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在教法的運用上,要充分採用"過程探索式"的教學原則,注重學生思維和活動主體性的體現,強調探索和創新。
  應根據初中物理課的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途徑給學生提供探究、實驗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注重結論的學習。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應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如通過對密度知識的探究與測量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通過對新材料的了解和有關應用,使學生可以初步認識科技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了解其對人類帶來的便利,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關心社會發展。
  第三章 物質的簡單運動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5課時完成)
  一、運動的描述 1課時
  二、探究--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課時
  三、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1課時
  四、平均速度的測量 1課時
  複習與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2.能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知道世界處於不停的運動中
  3.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測時間。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能通過日常經驗或物品粗略估測長度。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
  4.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四)學情分析
  由於這一章的物理現象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學生既不陌生,又有一定的興趣。這些都是學習本章內容的優勢所在。教師在本章的教學上,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標所要求的內容外,還要注意將物理現象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以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物理學的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建議
  這一章主要是引進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參照物,並用參照物來描述物體運動與靜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繼續本著探究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教師應重在提出問題並進行適當引導,學生要重在思考並動手操作,從而使學生對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有更深人的感性認識和更透徹的理解。
  第四章 聲現象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6課時完成)
  一、聲音的產生 1課時
  二、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課時
  三、樂音與噪聲 2課時
  四、超聲波 1課時
  複習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了解樂音的特性。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四)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通過認識物質的學習,對物理學已產生一定的興趣,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聲現象》這一章雖然是介紹物質的複雜運動,但由於聲現象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繫,所以學生學習起來肯定會有濃厚的興趣,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
  (五)教學建議
  在教法的運用上,要充分採用"過程探究式"的教學原則,注重學生思維和活動主體性的體現,強調探索和創新。
  在情感與價值觀方面也應加強對學生的滲透教育。如在學習《樂音與噪聲》一節時,教師應注意向學生灌輸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負起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應盡的道德義務。在學習《超聲波》一節時,通過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廣泛應用,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鑽研。
  第五章 光現象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6課時完成)
  一、光的傳播 1課時
  二、光的反射 1課時
  三、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課時
  四、光的折射 1課時
  五、物體的顏色  1課時
  複習和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探究並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規律。
  2.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3.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比較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的不同現象。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有了對物理進行主動探究式學習的能力,能夠通過實驗來進行觀察、分析、研究、歸納和概括物理現象及物理規律,已有了一定的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五)教學建議
  本章教材在內容安排上重點突出了實驗探究的物理學研究方法,每一節都安排了實驗探究,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指導、組織和釋疑的原則來組織教學。由於許多自然現象都可以用光學知識進行解釋,如"海市蜃樓"、日食、月食等現象都和光的知識有關,因此教師應利用這一點,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滲透教育。
  第六章 常見的光學儀器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6課時完成)
  一、透鏡 1課時
  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課時
  三、生活中的透鏡 1課時
  四、眼睛和眼鏡 1課時
  複習與總結 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了解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四)學情分析
  本章是光現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光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常見的光學儀器,重點是通過探究來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五)教學建議
  第一節透鏡是其他各節學習的基礎,該節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因此,教師在教法上應綜合運用實物展示、邊學邊實驗、演示實驗等方式;第二節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讓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第三節生活中的透鏡,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實物展示、實驗演示、邊學邊實驗或計算機模擬演示等,使學生在參與、投人到整個教學活動;第四節眼睛和眼鏡,主要介紹了眼球的構造以及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方法。
  第七章 運動和力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10課時完成)
  一、力 2課時
  二、力的測量 1課時
  三、重力 1課時
  四、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1課時
  五、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1課時
  六、二力平衡 1課時
  七、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 2課時
  複習與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
  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3.能用示意圖描述力。
  4.會測量力的大小。
  5.知道二力平衡條件。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
  6.通過實驗探究,理解物體的慣性。
  7.能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四)學情分析
  在知識的深度方面,已從前幾章研究物質的現象問題過渡到這一章研究物質的本質問題,因而許多概念也由具體轉入抽象,可能較難理解,但是由於學生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已經培養了一定的物理思維能力,再加上這一章所研究的本質問題均是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作為研究的背景,能夠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產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所有這些,都為學習本章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建議
  縱觀全章,"力"是這一章的線索。因此掌握和理解力的概念是學好這一章的基礎。
  教師在教法上應靈活,不要急於給出概念,要從大量生活現象中總結共性,引起學生對共性的思考,通過分析、歸納,讓學生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中應滲透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探究運動和力的關係"的實驗中應注意滲透理想實驗和科學推理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第八章 壓強與浮力
  (一)知識結構
  (二)課時分配(建議7課時完成)
  一、壓強 1課時
  二、液體內部的壓強 1課時
  三、連通器 1課時
  四、大氣壓強 1課時
  五、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2課時
  六、物體的浮沉條件 1課時
  七、飛機為什麼能飛上天 1課時
  複習與總結 1課時
  (三)課標要求與解讀
  1.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3.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
  4.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知道物體浮沉的條件。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5.通過實驗探究,初步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四)學情分析
  從研究方法角度來看,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仍然貫穿在本章的教學中。本章幾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由探究得來的。
  從知識的深度角度來看,這一章中的概念和規律十分抽象,較難理解,但學生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尤其是第七章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物理抽象思維能力,這為學習本章的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建議
  在本章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由於本章的知識綜合性強,前後連貫,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學生及時複習以前學過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進行知識間的串連。
  2.注重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物理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如何將科學探究活動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3.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貫穿在全章的教學過程中。
  ①在做海波熔化實驗時,為什麼不用酒精燈直接對試管加熱,而要把試管放在有水的燒杯中,再用酒精燈對燒杯加熱呢?
  ②燒杯中的水量多少恰當?
  ③溫度計液泡在什麼位置合適?為什麼?怎樣能做到將溫度計液泡放入合適位置?
  ④要記錄哪些數據?怎樣記錄數據?
  ⑤實驗的操作程序是什麼?
  ⑥怎樣保證實驗過程中安全操作?
  學生的實驗探究的結果可能並不十分理想,如出現熔點溫度偏差較大、圖像中不能反映明顯的熔化過程等問題,這些問題用傳統教學觀點來看都是失敗的實驗,但我們要注意,《標準》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擺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通過實驗是否得出了理想的實驗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對探究的參與過程,所以不管學生的實驗結果如何,在得出結論後都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如:你的猜想與探究結果一致嗎?你的探究結果與其他同學的差異較大的原因是什麼?實驗中溫度計始終測的是熔化物質的溫度嗎?探究過程發現新問題了嗎?此實驗裝置有什麼缺陷嗎?你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嗎?
  可見,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就在於不僅重視實驗的結果,同時也注重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在體驗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