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江西南昌塔城板燈龍

2023年08月07日

- txt下載

南昌縣塔城「板燈龍」是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塔城「板燈龍」是人們在節日和農閒時所進行的一種表演,其歷史可謂久遠。塔城板燈龍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發展,逐漸形成規模宏大、場面壯觀、陣容齊整、形式完備的民間傳統舞蹈。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長期的水上生活使他們強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的侵襲,加上古代科學技術的落後,當地百姓逐漸形成原始的對龍的圖騰崇拜,民間有「一條破船兩隻槳,水中求生靠龍王」的說法。村民在河邊修建龍王廟,世代供奉龍王,企盼風調雨順,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燈龍就源於村民對龍王的崇拜。
明代形成雛形
南昌縣文化館館長楊帆介紹,南昌板燈龍與胡氏家族息息相關。「明朝年間,胡士讓是當地有名的手藝人,對木工、編織等技術都很精通。他製作了精美的燈籠,每逢祭拜龍王時便將燈籠掛在龍王廟內。」經過胡士讓子孫幾代人的努力,逐步豐富了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在原來的項目上加入了遊走燈活動,還製作了一個小龍頭和龍尾,每逢農閒和春節期間在龍王廟或村裡空地上舞耍。這便是塔城板燈龍的雛形。
此後,胡士讓的第十代孫胡明鏡,對板燈龍進行了極大地豐富和完善,如確定了每年抬龍頭的順序,當時胡氏有大小十房,無論大小,按照大房、東房、西房、南房、北房、前房、泊岸房、樓下房、土屋房、新下房的順序輪流擔當。
清代確定禮儀規範
楊帆介紹,清代板燈龍得到長足發展。胡明鏡的孫子胡則影進一步對板燈龍加以完善,初步確定了板燈龍的禮儀規範,包括每年正月初七舞板燈龍,龍燈巡遊前要到龍王廟祭拜,鳴放土炮等。另外,他還制定了板燈龍的巡遊路線,既包括了龍王廟這一重要起點,還有豐收之地,就是位於村子中央收割完的稻田以及板燈龍要從全村每家每戶門前走過,讓全體村民共享歡樂。
清朝末年至新中國成立前,由於戰亂的影響,板燈龍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但此間最值得一提的是,板燈龍加入了民眾在東嶽廟搶奪龍鬚這一項目,寓意早生貴子,百子千孫。
楊帆表示,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的生存環境遠離了戰火,重歸平靜。塔城的板燈龍也重新喜慶地舞了起來。改革開放後,在塔城板燈龍第21代傳人胡華春的帶動下,停辦已久的板燈龍活動得以恢復,並重新制定接龍頭順序:把傳統的帶有宗法色彩的十房制改為基於自然地理條件的自然村制,即以自然村為單位輪流承擔舞龍頭的職責。
同時,為保證板燈龍的長久發展,胡華春大力吸引本村在外經商有經濟實力人,對板燈龍進行贊助,在2006年就成功地獲得了600多套舞龍服裝,讓塔城板燈龍隊伍從此穿上了統一制式的服裝,大大提高了觀賞的整齊度和美感。胡華春還統一了板燈的規格,燈籠的尺寸、紅蠟燭的大小,使板燈龍的表演更加嚴謹、規範。
如今,在南昌塔城鄉北洲村一帶,板燈龍已由最初簡單的個體自發祭拜龍王,演化成現在規模宏大、形制完備的群體性民間舞蹈,飽含南昌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塔城板燈龍的主要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塔城板燈龍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時期,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當地文化承認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藝術價值,塔城板燈龍富含當地勞動人民傳統文化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三是民俗價值,板燈龍源於對龍的圖騰崇拜,這對於後人研究北洲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發掘傳統漁獵文明有重要價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