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民族地區旅遊發展模式研究——以內蒙古阿拉善盟為例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劉 華 楊 丹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內蒙古阿拉善盟在我國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下,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模式——「農牧家游」。但潛在的如交通和服務設施有限、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滯後等問題,對該地區的旅遊發展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積極發展旅遊新業態,打造旅遊文化品牌,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全面推進旅遊業的新發展。
關鍵詞 :民族特色旅遊;發展模式;「農牧家游」;阿拉善盟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14
1 阿拉善盟旅遊發展概況
1.1 阿拉善盟旅遊資源情況
阿拉善盟是一個類型多樣、特色突出、品質高雅、區位差異明顯、文化內涵豐富、潛在優勢深厚的旅遊資源富集區,擁有一批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精品資源。
其中,以巴丹吉林為代表的沙漠地貌、西部夢幻峽谷、哈布茨蓋怪石林、龍首山峽谷為主的地文景觀;以賀蘭山原始森林和額濟納胡楊林、梭梭林等沙生旱生植物與沙漠綠洲、荒漠草原為主的生物景觀;以居延遺址與居延文化、曼德拉山岩畫、賀蘭山岩畫、古寺(廟)遺蹟等為主的遺址遺蹟;以東風航天城、八大寺、策克口岸等為主的建築與設施;以流經阿拉善盟的黃河、黑河、居延海和沙漠中星羅棋布的湖泊為代表的水域風光;以地方風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飾、飲食習俗、宗教活動、節慶活動等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以賀蘭山紫蘑、蓯蓉及其製品、阿拉善奇石、水晶瑪瑙及其工藝品和民族手工藝品等為主的旅遊商品,是我阿拉善盟的主要旅遊資源。這些在國內外少有甚至是獨有的旅遊資源在觀光旅遊、科考旅遊、探險旅遊、生態旅遊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是阿拉善盟營造21世紀中國西部最具特色旅遊目的地和世界級沙漠探險基地的資源基礎,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1.2 阿拉善盟旅遊業發展現狀
(1)旅遊資源開發取得初步成效。在已開發的旅遊景區點中,賀蘭山南寺、北寺旅遊區、騰格里沙漠月亮湖旅遊區、東風航天城和額濟納金秋胡楊節等已取得比較好的效益。目前,該地區開發經營旅遊景區(點)20多處,國家A級旅遊景區9家。賀蘭山廣宗寺(南寺)、月亮湖旅遊區分別被評為自治區十大歷史名勝自然景區,通湖旅遊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旅遊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旅遊行業管理有所加強。各旗政府根據旅遊發展的實際,建立了相應的旅遊管理部門;各旅遊景點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旅遊接待能力也進一步增強,其中旅行社16家,持證導遊員62人,景區講解員256人;各類賓館(飯店)400多家,具備了日接待遊客3萬人次的旅遊服務能力;農牧區旅遊接待戶139家,解決農牧民就業850人,旅遊直接從業6 200人,間接從業人員3萬餘人。
(3)旅遊宣傳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各級政府、旅遊管理部門根據自身的實際,重點加大了國內旅遊客源市場的開發力度,客源穩步增長。2002—2013年,阿拉善盟旅遊經濟持續增長,發展迅猛。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98.82億元,年均增長34%;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 507萬人次,年均增長19.5%,增速高於全區平均速度。
2 獨具特色的「農牧家游」旅遊發展模式
阿拉善盟依託景區資源特色,按照「把握特點、找准亮點、形成賣點」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景區文化旅遊內涵,把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在眾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產品中,農牧區旅遊模式成為一大亮點。
2.1 「農牧家游」旅遊模式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與寧夏、甘肅、蒙古國接壤,深居亞洲大陸腹地,高原地形、遠離海洋、群山環抱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灘地等多樣的地貌類型。在此因素之下形成了阿拉善地區的生產經營方式——高原畜牧業和農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
(2)人文因素:在歷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下,阿拉善地區形成了以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構成了以蒙古族、藏族為主的遊牧文化,以漢族為主的農耕文化,以回族為主的商品貿易文化。其中,遊牧經濟和農耕經濟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牧業並存的生產模式。
在自然與人文因素的影響下,阿拉善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牧業相結合的產業經濟、消費結構和生產方式。充分挖掘阿拉善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促進旅遊與文化的有機融合,推進旅遊文化產業發展。而「農牧家游」這種旅遊模式恰好將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旅遊經營模式當中,形成了一種分布範圍廣、服務模式個性化、經營模式獨特旅遊模式。
2.2 「農牧家游」的經營方式
(1)政府通過對農牧民進行經濟補貼、福利性貸款的方式鼓勵農牧民放棄傳統的第一產業,從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第二、三產業。同時,政府統一出資在農牧民聚居區建設民族文化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集群,由此來吸引外來遊客。
(2)以家庭為單位,形成家庭產業鏈,其中彙集餐飲、娛樂、休閒等配套服務體系。這種家庭式的經營模式彌補了因勞動力缺乏、入不敷出等因素所帶來的問題。由於家庭式經營大多將自己的居住房改建為商業用房,減少了經營者的經營成本,形成了一種良性的經營模式。
(3)「農牧家游」大多依附於旅遊景區(點)而生存,依託旅遊地所吸引的遊客來保證自己的客源市場。在旅遊旺季,景區無法滿足遊客需求的情況下,「農牧家游」則成為旅遊區的補充,提供相應的住宿、飲食、休閒等服務來滿足遊客的需求,在這種模式下形成了互惠、互補的經營結構。
2.3 「農牧家游」旅遊發展模式產生影響
(1)促進了當地農牧民的產業轉移,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保障了因退牧還林還草而喪失土地的群體更好的進入市場。「農牧家游」這種經營模式,以其管理方式簡單、運作資金較少、經濟收益較大等特點成為這些不具有經營管理和工業生產技能的農牧民首選行業。這樣既減輕了政府的撫養負擔,也改善了農牧民群體的基本生活質量。
(2)通過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管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阿盟地區因旅遊基礎設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旅遊景區(點)服務設施供給不足的現象。「農牧家游」作為旅遊區服務設施的補充,在此過程中,也分散了遊客對旅遊區或某個單一「農牧家游」依賴,防止了旅遊區對餐飲業的壟斷。
(3)大力發展農牧區旅遊,可以加快提升「農牧家游」旅遊文化品位。「農牧家游」旅遊發展模式,在經營過程中以民族特色為其核心競爭力,重點挖掘和碩特、土爾扈特文化歷史,豐富蒙元文化內涵,通過開發一些民俗特色節慶、民俗禮儀、民間藝術表演和實景展示活動,增加遊客參與性、體驗性項目。這對阿拉善盟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
3 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經過幾年的發展,阿盟旅遊景區(點)的基礎設施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按照「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大要素的要求來衡量,各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仍然不完善。有些景區依然停留在門票經濟的傳統觀念上,旅遊產品開發單一,復合型旅遊產品開發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旅遊綜合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目的地旅遊集散體系尚不健全,特色旅遊產品供應不足,產業要素功能不完善,城市旅遊公共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旅遊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良性促進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旅遊業發展對於促進其它產業發展的活力未完全釋放出來。旅遊商品小散單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商品匱乏,缺乏創新和主導產品,新產品開發滯後,是制約阿拉善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短板」之一。阿拉善是特色文化的「富礦」,應加快我盟文化旅遊的開發力度,將阿拉善文化和旅遊產品相互融合,加大對文化與旅遊產業的發展規劃、投資項目、扶持政策和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協調指導,下工夫培育和打造文化旅遊核心品牌,真正挖掘和體現特色文化內涵。
(3)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滯後。全盟目前取得國家導遊證有62人,遠遠不能滿足旅遊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供需之間存在很大缺口。專業旅遊行業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網絡營銷人才、外語人才、旅遊專業師資隊伍更加缺乏。
4 促進旅遊發展的對策
近年來,阿拉善盟旅遊業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要求,結合實際,以打造獨具阿拉善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為目標,以「蒼天聖地阿拉善」為旅遊文化品牌,全面推進旅遊業的新發展。
4.1 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步伐,促進旅遊產業提質增收
(1)加快重點旅遊景區開發建設和改造步伐,培育精品旅遊景區。對景區開發准入門檻、建設目標、獎懲措施以及退出機制等內容進行明確,推動旅遊景區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
(2)加快提升旅遊管理服務水平,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高接待水平,切實增強遊客滿意度。加強旅遊執法機構、隊伍建設,制定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提升行業發展水平。加大對景區、酒店、旅行社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旅遊產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旅遊人才培養與引進,探索柔性引才引智的辦法。
(3)加快旅遊資源整合步伐,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的豐富內涵,突出文化旅遊產品鮮明特色,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推出具有阿拉善文化元素的精品旅遊線路,打造宗教文化朝覲游、民族風情體驗游、胡楊觀賞攝影游、航天高科技游、巴丹吉林沙漠生態深度體驗游等多條精品旅遊線路。
4.2 加大旅遊品牌的營銷與推廣
(1)轉變旅遊宣傳營銷理念,創新宣傳營銷方式。針對該地區客源地遊客出遊方式的散客化以及信息獲取方式的網絡化等新特點,利用新媒體及專業旅遊門戶網站等方式,拓寬旅遊網絡營銷渠道,提高旅遊企業整合營銷參與度與網友關注度。
(2)大力推廣品牌旅遊節慶賽事活動。近年來,額濟納國際金秋胡楊旅遊節、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阿拉善玉·奇石旅遊節三大品牌節慶活動初具規模。在這基礎上,不斷創造新的旅遊熱點和亮點,積極申辦、舉辦中國·阿拉善沙漠挑戰賽暨明星環保公益行、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會、阿拉善駱駝節、廣宗寺丁香節、敖倫布拉格阿拉善神駝祭祀民俗文化節等一系列節會活動,增強阿拉善旅遊節慶的吸引力。
(3)加強多方合作是阿拉善盟旅遊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區域合作、行業合作、產業合作,在旅遊資源共享、促銷聯動、線路組合、客源組織、產業互進等多個方面實現共贏,才能做大做強旅遊業。
4.3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
阿拉善盟既是旅遊資源的富集區,又是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更是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因而,更加需要開展適應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1)轉變觀念、強化意識,提高對生態旅遊的認識。必須轉變舊有觀念,不再為追求短期利益為目的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產業觀、價值觀,建立起全新的觀念體系。
(2)科學規劃,有效開發,持續發展。首先,堅持規劃先行並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資源環境保護觀,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充分發揮民族地區旅遊優勢特色,把滿足旅客的需要和發展地方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該地區生態旅遊的吸引力。
(3)加快發展產業生態旅遊,促進生態旅遊產業化。民族地區大力發展產業生態旅遊是實現生態旅遊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夠實現生態產業、生態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旅遊價值,獲得社會經濟效益,促進了阿拉善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燕玲.基於旅遊感知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業旅遊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2 唐胡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民族地區特色旅遊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湖北恩施楓香坡侗族風情寨的社會學考察[J].宜春學院學報,2012(1)
3 趙承華. 鄉村旅遊開發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農業經濟,2012(1)
4 鄧敏.民族地區鄉村旅遊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 王金葉.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西部少數民族村寨鄉村旅遊開發[J]. 旅遊論壇, 2011(1)
6 何偉.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探討[D].重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責任編輯 梁 工)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