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治未病理論中醫研究論文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一、《內經》「治未病」學術思想
「治未病」的思想來源於先秦諸子百家的防患於未然的哲學思想。經典的未病思想源自於《黃帝內經》及《難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所渭「未病」、「木乩」就是指疾病前狀態或某種疾病的徵兆,是質變為疾病的量變積累過程,《素問•刺熱》:「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末發,見赤色各刺之,名日治未病」。此處的「未病」應指先兆,屬慢性疲勞綜合徵。《素問•序》中有「消患於未兆」、「濟贏劣以獲安」。此處的「未兆」應指未有明顯的疾病徵兆,「贏劣」當指虛弱或不太健康,可認為是慢性疲勞綜合徵。《難經•七十七難》:「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此處的「未病」指未病的臟腑等,但對整體來說已處於疾病狀態,是已病防漸,防止疾病繼續發展,保護其他未受邪的臟腑。《內經》「治未病」學術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後防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未生」相當於健康未病態,指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狀態;「未成」包括潛病未病態和前病未病態,前者指機體已有潛在病理信息,但還沒有臨床表現,後者指機體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現了先兆症狀和特徵,但還未具備確診疾病的條件;「未發」指發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緩解期以及疾病的潛伏期;「未傳」指傳變未病態;「瘥後防復」指疾病新愈,容易復發或產生後遺症的虛弱階段。「治其未生」能節省醫療費用,維護健康,提高生存質量。
二、中醫對慢性疲勞綜合徵認識
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極度疲勞、失去食慾、復發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腸不適、黃疽、焦慮、憂鬱、煩躁及情緒不穩、睡眠中斷、對光及熱敏感、暫時失去記憶力、無法集中注意力、頭痛、痙攣、肌肉與關節痛。這些症狀與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容易誤判。通常醫師會誤診為臆想病、憂鬱症、或精神引起的身體疾病。尚無對付此病毒的藥或疫苗,辨識此病並不容易,而且其症狀變化很大。中醫辨證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亞健康狀態的表現是一系列的症候群,不同於某些沒有自覺症狀的未病狀態,並不是「無症可辨」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其症狀表現,幾乎肝、心、脾、肺、腎五臟都有涉及,主要的表現是疲勞,臨床表現以虛證為主,虛中夾實,而臟腑氣機失調是關鍵,所以病機以心脾兩虛或肝鬱氣滯為主,亦有脾虛濕盛、肝鬱脾虛、肝腎不足、痰濕內生、濕熱內蘊、陰虛火旺、氣血虧虛、脾腎陽虛等證型。慢性疲勞綜合徵是現代高效快節奏生活方式下出現的一組以長期極度疲勞(包括體力疲勞和腦力疲勞)為主要突出表現的全身性症候群。並可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健忘、低熱、肌肉、關節疼痛和多種神經精神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體現在機體腦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系統功能的疲勞,其基本特徵為長時間極度疲勞、休息後不能緩解、理化檢查沒有器質性病變。其病因是長期過度勞累(包括腦力和體力)、飲食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過大等精神環境因素以及應激等造成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循環、運動等系統的功能紊亂。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主運化水谷精微及水濕,飲食不節或思慮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四肢肌肉失養故見四肢酸痛無力、頭暈頭痛、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
三、「治未病」理論在防治慢性疲勞綜合徵中應用
(一)調整情緒,平衡心理
心理保健中醫認為「形神合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相互作用的。神情之傷是形體病變發生的先導。因此,中醫非常重視心理的養生保健認為「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主張以「恬愉為務」。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情,榮辱不驚,使情感波動不過於激烈,保持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如果出現心理平衡失調,也可以採用「五志相勝」學說中的以情勝法,比如「怒勝思」,有人思慮過度而不能解脫,醫者可以用行為或其他方法激怒,使他的情感發生變化是轉移病人情感和注意力的方法,使病人從某種過度的情感中解脫出來。總之,心理保健關鍵要進行自我修養方面的鍛鍊,自我提高調控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要淡化和松馳自己的情緒,正視現實,多找樂趣或改變環境,與人交談等多種方法,正確處理鄰里關係、家庭關係,從而保持心理平衡。
(二)順應自然,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里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人們必須「順時養生」,去適應自然;同時,又要利用自然,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三)辨證施治
中醫辨證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七情內傷等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亞健康狀態的表現是一系列的症候群,不同於某些沒有自覺症狀的未病狀態,並不是「無症可辨」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狀表現,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亂程度。其症狀表現,幾乎肝、心、脾、肺、腎五臟都有涉及,主要的表現是疲勞,臨床表現以虛證為主,虛中夾實,而臟腑氣機失調是關鍵,所以病機以心脾兩虛或肝鬱氣滯為主,亦有脾虛濕盛、肝鬱脾虛、肝腎不足、痰濕內生、濕熱內蘊、陰虛火旺、氣血虧虛、脾腎陽虛等證型。治療上關鍵在於理氣健脾、疏肝解郁,以及養心安神、健脾和中、滋陰補腎等為主,多用四君子湯、四物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參苓白朮散、養心湯、甘麥大棗湯、杞菊地黃丸、逍遙散、逐癖湯、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三仁湯、二妙丸、知柏地黃丸、人參歸脾丸等加減中醫藥調治慢性疲勞綜合徵的優勢在於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辨證施治。
(四)飲食起居
「養生之道,莫先於食」,飲食不僅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還是治病的良方藥王孫思邈說「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藥爾」。在講究保健與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療的意義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的重要,食療安全、經濟、簡便易行、無創傷痛苦、無毒副作用,是慢性疲勞綜合症的重要療法。起居有常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要持之以恆。《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紅潤,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保證正常的生活規律,保證基本的睡眠和休息,戒煙、限酒,避免夜生活過度等。
(五)勞逸結合
傳統保健「勞則氣耗」,無論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時候,都不能過於疲勞。否則,便會生病。所謂「不妄作勞」並非什麼都不做,古人提倡的是「常欲小勞」,不僅要「學而不怠」。而且常宜儘可能作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傳統保健是通過形體、呼吸、意念的訓練,調節和增強人體各部分機能,誘導和激發人體內在潛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呂氏春秋,達郁》日「流水不腐,戶樞不蠢,動也」,指出「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現代研究表明運動可舒緩壓力和減輕疲勞,因為運動可活動筋骨,使平時較少活動的肌肉得以鬆弛,消除局部疲勞。而運動恰恰就是現代人最缺少的一課,出門依賴交通工具,上下樓靠電梯,沒有機會運動,「四體不勤」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主要的是許多人從來沒有主動運動的習慣,每天能量的消耗都集中在工作上,難怪體能每況愈下。所以,建議每天至少1小時的體能活動,如爬樓梯、散步或打掃衛生,比完全不進行體力活動的人能減少27%的死亡風險;平均每天運動1小時,可延長兩小時以上的生命。
(六)針灸按摩
中醫經絡學說是針灸與按摩的理論基礎。經絡是人體內臟與體表聯繫的通路,它能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氣血、調節虛實等功能。運用針刺、艾灸、推拿手法作用於相應的穴位以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從而調整臟腑功能,溝通內外上下,使人體恢復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活動協調的狀態按摩是我國傳統的保健方法,通過各種手法,刺激人體的皮膚、肌肉、關節、神經、血管以及淋巴等處,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從而促進肌體的自然抗病能力,調節陰陽,增強臟腑功能,消除疲勞有研究證明,經常接受推拿按摩治療,能夠增強心肌功能,加速血液運行,使代謝旺盛,促進血氧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使心臟得到充分的營養,預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直、手足麻木、痙攣和疼痛等症狀,調節神經功能,改善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等按摩還可以促進炎症滲出的吸收,緩解肌肉的痙攣和疼痛平時也可以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太陽、風池、大椎等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強身健體、醒腦開竅、增強記憶力等作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