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篇

2023年11月11日

- txt下載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著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為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仿佛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著,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為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為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著,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裡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裡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像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2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築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讚嘆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我班學生已基本學會了自己閱讀的方式,因為有了前一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鋪墊,我覺得我班學生對這課的學習應該是很輕鬆,所以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於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並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讀——選讀——質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過提問前一課的'知識導入了新課,再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像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台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什麼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麼說築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築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提出問題,大家解疑課堂非常的活躍,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很快的理解了「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築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後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築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最後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再結合我市開展的三創一辦的活動讓學生進行了課外延伸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3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築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閱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 「以小見大」。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築路」這樣一件小事,讚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於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裡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裡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說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裡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合手那麼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抬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雲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裡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為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麼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著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後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節。學生實踐練習,並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後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4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為了保護一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築路計劃的故事。在本課的學習中,主要指導學生在自主讀文中感悟環保主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讓同學們與《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中的人們作對比,讓同學們自己感受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高尚品質,在他們樸實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他們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懷。從教學效果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工人和工程師的心理活動。同時,在本課,我著重在於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訓練上,我讓孩子們找出主要人物,事件與結果,在交流討論中讓孩子們盡情發揮,在引導孩子們用簡單的語句組合歸納,儘管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學生的進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文本特點,讓學生在本文的矛盾對比中感悟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此外,在教學本課時我還是未能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自讀理解,對於這一點我還學要更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做會更好。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5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教授此課後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像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6


  本篇課文的作者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課文主要講築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讚嘆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於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並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
  一、讓高尚的愛陶冶孩子的心
  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小博士」的介紹了解橡樹的外形特徵、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紹詳細又齊全,使孩子們對橡樹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再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像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台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讓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什麼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麼說築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築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二、強調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個體體驗
  整堂課我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儘量避免分析教材,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和中心句「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變序的閱讀設計(首——尾——中),讓學生先了解故事的開頭和結局,並讓學生自己從故事的結局提出問題,然後循著故事的結局再去探討故事的起因和發展,這樣將理解課文結尾這個含義深刻句子的難點化解了,並以此為主線貫穿了整節課。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築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後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築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由一個小村莊聯想到許多小村莊,由鄉村聯想到城市,由中國聯想到世界,聯想到地球——我們的家園,學生的思維隨著感情的指揮棒自然流淌。
  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像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7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的完成了築路計劃。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我有意引導學生對工人與工程師語言進行感悟,但學生們誕生了另一個精彩。一個學生說課文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字詞也沒有象原來那樣查資料的方式來理解,而是溶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8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著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築路計劃。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讚揚了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環境保護意識。
  文章語言質樸,情節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從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這篇課文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對一件尋常小事,處理卻不尋常的作法的描寫,讀者在讀後內心受到震動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環保意識、愛護自然界裡的一草一木;二是通過具體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的準備,教案一改再改,還製作了相應的課件,教學的設計在頭腦里過電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營造出理想中的課堂,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幾點反思:
  一、多種方式落實詞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教活了,學活了,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經說過:兒童大腦的自然屬性要求,對他的智力培養須直觀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使得思維由具體形象向著這個形象的信息「加工」轉換。如果脫離大自然,從一開始學習起就只感知詞語,腦細胞很快就會疲憊,以致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給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這本百科全書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課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們無法把每一堂課都把學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藉助媒體等有效手段,給學生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與記憶。新課伊始,我先給學生欣賞了筆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樹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相關的詞語,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當讀到平坦、挺拔等詞語時,頭腦中會顯現出相關的畫面,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很有幫助的,相信這種聯想,也會延伸到他們今後的學習中,看到類似的畫面,會很自然地把這裡學到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去。另外,課文中有一個很生僻的詞:鍥子。我查了相關的詞典,發現裡面的解釋是越解釋越模糊,其實這是我們在建築工地上常見的木釘子。於是,我到學校的建築工地找了一個鍥子,當學到這個詞時,給學生展示了實物,讓學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語言反映的就是我們整個生活。
  二、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作為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離不開老師的引領。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對於這一點,相信每一個學生讀完文章,都會被文中建築工人這種自發的保護環境的行為所打動,但我們要的不是語言上的巨人,最困難的`是怎樣把理解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我覺得課文中最後一句中對於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反覆地出現這一段話,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是不太理解的,然後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高尚並不是非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
  另外,在讀建築工人和工程師說的話時,讓學生補充詞語,想像他們是怎樣說的,學生讀法不一,把課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自己的解讀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縱觀這一冊實驗教材,審視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凸現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記得前幾天參加小學語文的培訓時,虞哲中老師曾經講過:現在的課堂要呼喚工具性的回歸。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回歸到以前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著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是要努力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此,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像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四、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在課堂里大談特談環保,可是學生走出課堂卻依然我行我素,那麼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發現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布置了這樣兩個作業,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橋時花大量的資金移香樟樹的事例,二是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課堂里紙上談兵的蒼白。
  只要是真實的課堂,就會有遺憾。雖然自己也努力過,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現列舉幾點:
  1、可能是理解課文時每一個一個環節都緊密聯繫,所以在分析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一開始我出示了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介紹,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寫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那時,我們都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里的人們一樣,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還沒有環保意識的覺醒,以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後面的閱讀理解中卻忘了這一環節。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如何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困惑。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能藉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能抓住重點句子來體會路人高尚的心。
  3、能從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人們為保護橡樹而體現出一顆高尚的心,為保護環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翻閱詞語手冊。搜集五個描寫樹木的成語和詞語。
  2、教師課件製作。
  教學課時:略讀課文1課時
  教學預設:
  前置練習
  (投影)這是一棵橡樹,你看到了怎樣一棵橡樹?你能用昨天搜集的詞語來說一句嗎?
  學生搜集少時可以出示老師搜集的描寫樹木的詞語。
  一、詞語介入,感受生機
  1、你知道文中是怎樣描寫這棵橡樹的嗎?(投影出示)
  2、情境導入:這麼美的橡樹啊,可惜它長的不是地方——長在了馬路旁邊。現在要在這兒修公路,這棵樹擋住了去路,這棵橡樹的命運如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路旁的橡樹》。(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2遍,讀准字音。(出示重點詞語自讀)
  2、指名讀,師生一起正音。
  3、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4、找找文章的中心句。
  三、抓住重點,討論交流
  齊讀最後一段,提問:這裡高尚的心指的是什麼呢?課文哪些語句體現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呢?邊讀書邊找依據,從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等入手。全班討論交流。
  1、情節1:遇到橡樹,停止埋排水管。
  A交流:在想什麼呢?(樹美有生機)體會心情——震撼。B指導句子朗讀響亮。
  2、情節2:他們沉默,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都嘆氣。
  A交流:他們沉默各是什麼原因呢?體會心情——猶豫、糾結。B、指導語速要舒緩、語調要略顯低沉。
  3、情節3:一組對話。計劃不能修改——橡樹也不可以砍。
  A交流。猜猜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為什麼?體會心情——平靜對激動。B指導朗讀。
  4、情節4:工程師想辦法,繞開橡樹修路,最終路呈馬蹄形。
  A從語言、動作和事情結果來體會,抓住輕聲體會心情——放鬆。B指導朗讀。
  總結:對一棵樹,如此珍愛,這不是平常的行為,這是對環境的保護,對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說築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覺的,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
  四、圍繞主題,提升意識
  1、學了課文,大家對於環境保護,珍愛樹木肯定有很多話要說。老師選擇了主題,你試著把你的想法融入到小練筆中去。
  投影出示:
  A橡樹就這樣被保住了,如果你是橡樹,會對築路人說些什麼?從橡樹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注意心理的描寫。參考題目《橡樹的自述》。150字
  B聯繫《小村莊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這棵路旁的橡樹,他們會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參考題目《重建新村莊》、《山又綠了》。120字
  C幾年後,工程師或工人們路過會為此感到欣慰而自豪嗎?參考題目《不悔的抉擇》。80字
  2、交流。
  3、課外積累本課好句段,並背誦。
  板書設計:路旁的橡樹
  表現:停工——沉默嘆氣——反對——行動
  心情:震撼——糾結——堅定——輕鬆
  真愛樹木、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課後反思
  今天上課,經過李老師的講評,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尚有很多不足。針對這堂課,理清思路,做以下反思——
  1、朗讀水平需要在老師的注重下提高。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問題不僅出在學生本身朗讀習慣差,主要還是老師針對學生在課堂的朗讀沒有很好的糾正,好的應該表揚,指出好在哪裡,讓全班跟讀學習;讀的不好的,指出問題所在,讓這個學生再讀,是共性的可以全班糾正朗讀。
  2、概括主要內容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形成。在教給學生基本的概括方法後,(比如一件事就用起因、經過和結果)請幾位學生說,老師在說完後要加以評價,哪一點說的好,哪一點還沒有說好,哪一點還嫌囉嗦。然後再請下一位來修正,一直到初具規模,大致正確,老師不必一定要按照自己規定的說法。在要求上適當降低,可以縮短課堂時間。
  3、突出重點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在交流高尚的心時,等學生說完句子後,老師加一個問題,問個為什麼,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體會他們的想法,從而體會心情。直接問心情顯得比較突兀。
  4、練習的設置需要老師整合和取捨。把課外練筆和課堂練筆結合起來,儘量在課內完成保證質量。題目可有難易之分,讓學生可以有所選擇。
  5、環節的過渡需要老師錘鍊語言。各個環節的引入不能很突兀,不能直接把任務呈現。老師需要用精鍊而指向明確的語言來陳述下一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很自然、合理、舒服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0


  《路旁的橡樹》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的過程中設法保護粗塣,結實、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在教學本課時,我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儘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對於文中文中描寫橡樹的樣子以及公路彎曲成馬蹄形則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感受作者的細膩的描寫。
  首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這也是課前導讀引導學生閱讀的明確要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能夠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讀完課文,大多能夠說出課文主要寫築路工人為了保住橡樹而繞開樹鋪路的故事。但是他們不能這麼簡練地概括,當然,這還要學生進一步練習才能達到,但是我又引導學生還應該再說出受到人們稱讚這層意思,應為這也是文中的內容所反映出來的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既要抓住主要的還要注意課文意思的完整性。
  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寫橡樹的'樣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要圖文結合,橡樹的粗塣、結實、挺拔,並且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橡樹和的相似性,進一步感受這棵橡樹給草原帶來的視覺美,也為下文感受築路工人和設計師為保留這份美而做出改變的心靈美加深體驗。
  不足之處,本課教學對於知識點的訓練不夠,比如,對於擴寫句子沒有結合後面的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進行訓練,下次,海英注意知識的連貫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1


  我們都知道《課標》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參》中也明確強調,略讀課文,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著今後解決。
  在教學中我也清楚這些,但對其精髓可能還是沒領會明白,當學生困惑的時候總想幫忙,上著上著也就把略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就在前幾天第一次試教中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於是我們校長和主任就給我支了一招,說你可以根據導讀中的問題設計一張測試卷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道理,但能行嗎?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沒想到真的可以,給我最明顯的、有別於精讀課的感覺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學生在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在認真地對待這張卷。而且經過幾次試教後,讓我體驗到了這張卷有他獨特的優勢,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評價的介入下,我們能夠摸清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還有那些個同學不行;學生對前幾課精讀課文中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情況也能有個準確的了解,同時能檢測出我們在前幾課精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教學中一定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2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盧老師在這節課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課堂特色。
  一、全篇貫穿「愛」的情感,奠定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一開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樹,它有很多年了,是我們的朋友……很從這裡可以看出教師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愛」的感受,讓學生從這個角度去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主體」角色體現突出且自然
  1、課堂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還了學生,本堂課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強調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個體體驗。如:整堂課都是老師在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而沒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跡。當學生提出「為什麼工程師提出未來的路鋪在哪裡呢」?「工人們為什麼停下來?」學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樹,愛護樹木之類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很深的見解。當學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時候,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其實,不管問題由誰提出,問題本身只是一個憑藉。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章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溝通,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從新的視角感受,加進自己的人生體驗。
  所以,盧老師很好的捕捉到問題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學習全篇課文,理解語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3


  今天,我教學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第二組的一篇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孩子們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儘管各位領導和前輩們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儘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像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於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後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
  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麼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麼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鍊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後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拖堂的弊端,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幾個小部分,還有,課堂中的討論過於形式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想如果繼續改進,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感謝你們的指導。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4


  本次教研,我所選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路旁的橡樹》。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略讀課文教學的原則「略其所略,重其所重」來展開教學。圍繞課文的閱讀提示來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學生通過讀課文導語找出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從感受橡樹的美麗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以「橡樹應該把獎章頒給誰」為突破口,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語句來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對環境的保護這顆高尚的心;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練筆傾訴來結束本堂課。
  在備課時感覺自己的這個設計還是很不錯的,沒想到在實際的教學中落實的卻不是很好,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反思原因如下:
  一、這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朗讀關鍵句子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可是學生連最基本的正確、流利都做不到,談何感情朗讀?學生課前的預習不到位,學生沒有把這項口頭作業放在心上,當然就不去做了。因此,教學初讀這一關一定要做紮實了,否則影響深入研讀的質量。
  二、「獎章應該頒給誰?」這個問題設計的.不恰當。在保護這棵橡樹中,工程師和工人都是功不可沒的,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為自己的看法找理由時,由於對文本理解還不透徹,對此還有很有困難的,在這浪費了很多時間。
  三、指導朗讀不到位,在教設教學時,我是抓住「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去指導學生的朗讀的,但做的還不到位,學生在朗讀方面仍很欠缺,我想此時老師的范讀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能范讀一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比較好的。
  反思這節課上的真的很失敗,再接再勵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藉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自主讀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3、能在故事中得到保護環境的啟示,結合生活事件理解環保主題,並樹立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意識;
  4、結合課文中的詞句寫讀後感。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導入
  1、出示課文插圖、指名學生用簡單的語句形容插圖上的那條路
  (隨機板書:彎曲馬蹄形路旁等詞語)
  2、完整課題
  3、想像體驗,對比伏筆
  (如果你是一位經常經過某條路的行人或者司機,你最希望這是一條怎樣的路?板書:筆直;讓學生簡單講講理由)
  過渡:我們都在講關於路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路旁的橡樹》,這文章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路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樹」
  (一)初讀
  1、輕聲讀課文,讀通讀准,標上小節號,讀完一遍後,同桌之間交流交流已經讀懂的內容;
  2、結合課文,說說「工程師」和「工人」分別是幹什麼的。
  (二)初讀檢查
  1、輪讀課文,檢查朗讀
  2、指名說「工程師」和「工人」的主要工作內容,師作補充。
  過渡:從課文的那句話可以大致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分別是幹什麼的?
  (三)教學2、3自然段
  1、出示句子:工程師批示未來的路要鋪在哪裡,工人們就往土裡埋進排水管。(理解「批示」的意思)
  過渡:讀了課文,我們知道工人們在埋排水管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為什麼不按照工程師的批示去做?(討論交流,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2、重點品讀: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指導朗讀,讀出讚嘆的語氣,聲音響亮)
  3、角色代入:這是對橡樹的讚美,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工人,當你看到這棵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哨兵一樣的橡樹,你又會發出怎樣的讚嘆?從工人們的舉動中我們能看出他們對橡樹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反覆引讀句子:因為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
  過渡:那麼,工程師呢?他對橡樹又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默讀課文4-7自然段,找出能看出工程師和工人喜愛橡樹、努力保護橡樹的句子或詞語,並能說說理由。
  自由交流,隨機點撥
  三、研讀課文——讀「人」
  1、第4自然段:抓住「什麼話也沒長久看著轉向嘆氣」等詞體會工程師內心的無奈和矛盾。抓住「沉默不語、沉重地嘆著氣」體會工人內心的擔心、憂慮、沉重。
  2、「橡樹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說。
  3、第7自然段:理解工程師說的話,如果我們為了修一條寬闊、平坦、漂亮又筆直的路,而把橡樹給砍了或把它移開,哪些人會怎樣責備我們呢?(自由交流)
  四、品讀課文——讀「理」
  過渡:幾年後,修成了一條怎樣的公路?(寬闊、瀝青,像箭一樣筆直只在一個地方彎曲馬蹄形)
  1、第8自然段:品讀句子:它像箭一樣筆直,但只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一個地方是特指哪個地方?當路人經過這個彎道時,就會注意到路旁的這棵橡樹,你覺得,讓這棵橡樹依然挺立在路旁有什麼好處?
  2、第9自然段:(是啊,坐車過往這裡的人不約而同地讚嘆道: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理解「不約而同」和「高尚」的意思。「高尚」是對人們心靈的一種讚美。
  3、之所以說這是一棵高尚的心,是因為這顆高尚的心靈懂得什麼?(懂得保護樹,懂得和樹和睦相處)如果學生反饋不出關於環保的答案,則作必要的提示:在我們身邊,需要我們用心去保護的僅僅是這一棵橡樹嗎?
  4、在你的身邊,哪些行為也包含了一顆高尚的心靈呢?(當你看到學校操場上有垃圾,你彎腰將它撿起扔進垃圾筒,這時,你就擁有了一顆高尚的心。)
  五、課堂練筆
  1、出示詞語,抄寫積累
  形容道路的`詞語:寬闊平坦筆直崎嶇泥濘蜿蜒狹窄
  形容人心靈的詞語:高尚純潔真誠無私卑劣骯髒自私
  2、結合課文詞句,簡單寫寫讀後感
  六、拓展總結
  補充一則新聞故事《100萬買兩棵樹,甭想!——北侖城東村保護古樹,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
  千言萬語濃縮為八個字:修改規劃讓道於樹
  祝願同學們都像工程師和工人們一樣,擁有一顆高尚的心!當我們都擁有一顆高尚的心靈時,我們就會把這條公路的彎道當作優美的弧線和雨後的彩虹來欣賞。
  七、板書設計
  8、路旁的橡樹
  筆直……彎曲
  橡樹:粗壯、結實、挺拔
  一顆高尚的心
  課後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指導學生在自主讀文中感悟環保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利用文本特點,在課題引入和主題體會時都採用矛盾對比的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從教學效果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工人和工程師的心理活動。但我在試教時忽略了「築路計劃到底有沒有被修改」這一內容,其實按照課文的原義,築路計劃並沒有修改,只是為了保留橡樹,工程師和工人們做出了一個兩全的舉動,儘管留下了缺憾——公路有了彎道。由於自己對這沒有把握好,課後,還是有部分學生認為,工程師和工人們寧可修改築路計劃也要把橡樹留下,由此看出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細想,其實學生這樣理解也未嘗不可,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反而更能突現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保意識,但這樣就沒有有些偏離文章原意了。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