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04日

- txt下載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


  《梯形的面積》教學反思《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安排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合作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首先讓學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什麼圖形?再通過「拼、剪、割」的動手操作活動,看一看能轉化成什麼圖形,然後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麼關係?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有放有收,在發揮學生能動性的基礎之上,在教師有目的引導下,學生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我讓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三角形的面積是如何推導的?然後呈現自學提綱,讓學生圍繞提綱,結合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自學,自己動手操作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集體彙報時,對這幾種推導方法的處理上也不一樣,重點分析了學生髮現的第一種方法,但同時也肯定了其他的推導方法。老師一句話中總結,不管用哪種方法來推,都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學生計算體系的面積時遇到數字較大而且除以2的被除數是偶數時,應該提醒學生先除以2,再計算,減少了數字繁大所帶來的麻煩。第二,在學生想辦法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後,沒有對學生按所選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給學生一個更清晰的思路。第三,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張揚,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有的學生沒有完成梯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吸取教訓,不斷進步。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2


  在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通過複習,讓學生明白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方法與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圖形轉化為熟悉的平面圖形來計算。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想辦法把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行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這環節我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的,通過交流,學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邊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性面積的一半。
  最後是讓學生嘗試練習求出梯形的面積,並概括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學生在探索中,對個別學生輔導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探究的過程中,真正讓學生在動中學。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3


  1、還給學生主動權,教師需做導航燈。
  數學教學要努力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縱觀兩個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案例1的教學仍是傳統教學,教師設定了淺顯直白的問題,學生無需經歷「頭腦風暴」,表面上都在積極參與,其實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創造性地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活動里,學生難以同步形成探究能力,更別說開闊發散思維了。案例2中的老師從講台上走下來,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做了學生學習的導航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思維方法、學習方式等學習要素上引領學生。
  2、大膽嘗試,自主探究,親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問題的存在,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案例2的教學正注重了這一點。教師給予了開闊的目標(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並推倒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給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請你們利用準備好的學具,小組合作學習,議一議,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
  3、強化實踐,為學生搭建創新的舞台。
  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過:「孩子的智慧生長在手指尖上。」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主動探索和發現圖形的內在聯繫,為學生搭建一個創新的舞台。案例2的教學中,教師讓每一個學生動手操作,把梯形剪拼成已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教會學生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逐步形成這種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生親歷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獲取了多種多樣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靈活的多向創新能力。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4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來說 , 上好每一堂課,要對教材進行加工,還要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的結果進行反思。因為數學教育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 , 更為關注結果是如何發生 , 發展的 . 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教學目標來看 , 每節課都有一個最為重要的 , 關鍵的 , 處於核心地位的目標 . 高中數學不少教學內容適合於開展研究性學習;二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看 ,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 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撐這一核心目標的背景知識 , 通過選擇 , 利用這些背景知識組成指向本節課知識核心的 , 極富穿透力和啟發性的學習材料 , 提煉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 , 就會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需要自己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 . 以下是我對本次課教學的一些反思 . 。
  一、對知識點教學的反思 —— 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 , 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 , 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 . 而對於教師來說 , 他還要從 " 教 " 的角度去看數學 , 他不僅要能 " 做 ", 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 " 做 ", 因此我覺得反思應當從邏輯的 , 歷史的 , 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 : 本節課內容較為單一,目標也比較明確,就是用「以直代曲,無限逼近」的思想求曲邊梯形的面積。然而,這種思想方法給學生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卻不小,因為要真正理解這種方法必須對極限的思想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不過,新課程似乎為了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不要求深入介紹極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於讓學生接受的手段,使學生獲得最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這節課亦是如此。基於以上原因,備課時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大難點:一是如何使學生獲得「無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二是對「極限」「無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為什麼將近似值取極限正好是面積的精確值。
  二、對學數學的反思
  對於在數學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 —— 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不應把他們看著 「 空的容器 」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 「 空的容器 」 里 「 灌輸數學 」 。這樣常會進入誤區,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 , 常常說要因材施教 . 可實際教學中 , 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 , 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所講知識 . 這也許是自己一直以來教學的困惑與障礙。讓學生多多思考 , 在本節課中未能達到預設目標 ,仍有「滿堂灌」之嫌 。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5


  一、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由於所有學生已經有了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經驗,因此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麼關係?學生彙報研究結果後,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與講解,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做到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使學生在民主與平等的氣氛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技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告訴我們:數學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其中知識與技能放在第一個方面,充分說明了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換個角度說,基本知識和技能直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這節課課前我一直思考如何落實這節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主要有以下幾個設想。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於同學們剛剛接觸梯形的面積,所以我讓學生在計算梯形的面積時,先寫公式,這樣有助於強化公式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二是充分暴露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這節課上我讓班級的幾個學困生一一到黑板前板演,這樣使我很準備快速的掌握了學困生在這段內容的學習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即個別學生會寫公式不會寫算式,個別學生忘了除以2,個別學生最後的單位用的是長度單位),這樣有助於我更好的輔導學困生。在學困生做題目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我並沒有著急去糾正,而是讓他的同伴到黑板上去幫他看,這樣我在課堂上爭取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來輔導學困生。
  三、適度評價
  在教學中,我作了一次集體性的評價:「哪個小組表現最好的?」在全課總結時安排了一次個性的評價:「你認為這節課誰表現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現呢?」 只有進行正確、適度的評價,關注學生共性的同時,更關注學生個性,才能使學生從評價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於前進。 本節課由於自己對於新教材體系的不熟悉,教學準備時間倉促,在教學中很多地方不盡人意,課後我也與楊校長進行了交流,發現有以下問題在今後中需要注意。 教者需要認真的研讀教材。這節課我在引導學生探索梯形面積公式時,感覺到對於書上表格的整理這個環節處理得草率,沒有起到引導學生探究的作用,原因何在?原因是我對於這段教材不熟,對於這段教材讀得不夠細,在課前沒有認真的研究和分析這個表格的處理方法。由些給我帶來的思考是:儘管現在的教學資源很豐富,但教材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因此不管什麼課,我以後一定首先用認真的閱讀教材,分析教材,這樣才能用好教材。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6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年級數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年級數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反思今天上了《梯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較為滿意的是,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教學應該說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並在形式上響應地組織了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探究性教學的特點。具體在教學中的體現如下:
  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自主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出現了多種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公式;還有一部分學生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推導出面積公式。這樣的教學正好落實了《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下學習的理念。尤其突出的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實實在在地給了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創新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值得指出的是:這當中還蘊含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把陌生的知識自主地轉化為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現了遷移、轉化思想。經過課堂小結的點撥,使得這一教學效果尤其明顯。
  二、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在導課時,創設了請學生幫老師計算電腦桌側面梯形板的面積多少的問題情境,不僅有效提出了數學問題的,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願望。其次,創設應用探索出來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主要是通過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的面積來實現的。課堂上我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了《標準》對於情景的創設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讓學生進行探究,是水到渠成,顯示了學習的自主性。在獲取了知識後馬上讓學生運用新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的思想。
  三、體現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體現由簡到難的梯度性,關注後進生,也兼顧學有餘力的學生,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小組合作的成效性不高。
  這可以從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地方看出來:一是在學生進行獨立探究時,學生基本上已經有了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這兩種轉化方法,但是小組代表上來向全班交流時卻只說了一種轉化方法(另一種是另外的同學補充的)。難道他們組就這一種?還是他只說了自己的方法,而沒有交流到本組其他同學的方法?第二點是在小組操作交流時,總有個別學生,自己玩自己的,不願與人合作交流,可能是小組的分工不夠明確,學生合作的慾望未被調動起來。這麼看來,顯然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的小組合作交流的成效性是相當不理想的!那麼如何進行改進呢?我想主要在課堂上教師還是應該進行更多地巡視,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在學生思維停滯住時適時的加以點撥,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充分體現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缺少學生之間的互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個活動不僅僅表現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上,更重要的還應該表現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上。這也符合交流應該多元化的現代教學觀。說到這裡,不由想起了許多名師的課,互動性強在他們的課堂上是多麼地突出!反思本課的教學,就這方面來說還是存在明顯不足的。課例中,在學生向全班彙報了轉化過程及計算方法後,教師就說:老師請教你,為什麼後面還要除以2呢?其實這裡老師操之過急了,同時也是大可不必為之的。老師完全可以問學生:聽了他的彙報演講,你們有沒有問題請教他?或者考考他呢?讓學生來問這個問題,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與意識,給了學生一個發展思維水平的良機,而且很自然地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多好!
  三、放手的度不夠
  雖然本堂課的教學與以前傳統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進。但還不夠精彩的一個主要原因,我想是放得還不夠。主要體現在:
  小組合作操作、填寫實驗報告單時,報告單的設計最後一欄,若能不暗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課堂將更多生成的東西。會使整堂課更加的精彩。說到底,在教學理念上,我們接受了課程改革新思想的洗禮,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很難做到,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放,放的度如何把握,這是我們將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7


  教學過程:
  多媒體出示梯形,我讓學生說說:對於梯形,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自由交流,盡情回想著前一天所學的知識,顯然他們對於梯形有了較清晰的認識。
  接著,我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梯形,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還能發現什麼?
  (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由操作與聯想,為隨後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打下基礎,為實現數學知識的「再創造」作好鋪墊。)
  每位學生立刻動起手來,他們有的比畫,有的對摺,有的剪拼,想出一種後,又試著另一種方法,多數學生在嘗試中都有所發現。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中進行交流,自己則穿梭於小組之間,傾聽他們的意見,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
  然而在彙報時,一學生舉手回答:「老師,我發現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這下可打亂了我的計劃,原本這個環節學生只要發現: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梯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把梯形上下對摺,再沿摺痕剪開後所得的兩個小梯形,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現在學生才說了幾種想法,就被這位同學下了結論。而且還有幾位同學在竊竊私語:這我也知道。該怎麼收拾場面呢?我邊板書邊思考著,猶豫了一會兒,決定還是將問題拋給學生吧!)
  我問學生:「對於這位同學的發言,你們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嗎?」
  馬上就有一部分同學舉起了手:「請問為什麼要把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再乘高除以2呢?」「你怎麼知道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我緊接著說:「是啊,我們怎麼來證明梯形的面積就等於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呢?能不能談談你的初步設想?」 我隨手在黑板上寫下「證明」兩字。
  生甲說:「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樣,先拼成一個大的平行四邊形,然後來推導?」
  生乙說:「能不能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那樣,通過剪拼,將梯形也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後再來推導?」
  生丙說:「看看梯形的面積與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聯繫,根據它們間的聯繫進行推導。」
  ……
  (真不簡單,之前學過的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方法,馬上就用上了。)
  我興奮地說:「同學們,你們的設想很好,看它是否有價值,關鍵還在於它能不能經受住實驗的驗證。請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比比哪一小組探究得最愉快、最有效。」
  學生開始合作動手操作、嘗試轉化,我則深入到每個小組中,聽取意見,並對有困難的學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啟發。
  (在巡視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小組主要採用了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能夠用多種方法完整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小組不多。而在我的課件中預設著近10種的方法,學生能想到嗎?心裡雖然有些著急,但還是希望等會兒交流時,能聽到精彩的發言。)
  不能再等了,我趕緊讓全班進行交流:「不少小組已經成功地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向大家展示你們的研究思路與成果。」
  生丁說:「我們組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說得多好啊!還有哪些組也想到了這個方法?」
  生戊說:「我們組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也可以得到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生甲表示不同意:「老師,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所以我認為這種方法與第一位同學說的方法是一樣的。」
  「你能把知識聯繫起來思考,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丙說:「我們小組把梯形上下對摺,然後將梯形分成兩個小梯形,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於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你們組很聰明,這種方法也很好!」我及時表揚,其他同學也向他們投去了敬佩的目光。「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乙說:「我們小組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分別為「上底×高÷2」和「下底×高÷2」,合起來得到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說得太好了!」我帶頭為他們組的精彩發言鼓掌。「其他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而此時,已沒有學生想發言了,他們都處於苦思冥想之中。10秒鐘過去了,怎麼辦?如果繼續讓學生動腦筋想方法,有可能還處於如此尷尬的境地;如果把課前預設的與學生不同的另外幾種推導過程告訴學生,那豈不是要把我的推導過程強加於學生。不如索性就此打住,就讓他們掌握這幾種推導方法吧,我想這樣能更好地激發他們成功的學習體驗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願望。)
  我激動地說:「同學們剛才能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設法將新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問題來解決,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讓我們繼續創造吧!」
  (看著學生們各個神采奕奕的樣子,我知道我這樣處理是對的。)
  最後總結部分,我安排了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現在你會比較兩個梯形面積的大小嗎?」「你是用什麼方法推倒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
  學生踴躍發言。
  「我是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我把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
  「總之我們設法把梯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學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我興奮地說:「這位同學總結得很好!轉化的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其實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還有很多,老師再給同學們介紹幾種。」接著我為學生演示了預設的幾種方法,並請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再研究研究。可喜的是,好幾位同學已經開始「竊竊私語」地討論開了……
  反思: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瀾語)它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學習不是預約的,而是學生與教師、同伴 「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合」 下的 「動態生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有許多意外與驚喜。反思本課教學,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讓意外蒞臨課堂。
  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而教師應根據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一些有探索性的能揭示知識間內在聯繫的有價值的問題,把課本中的現成結論轉變為學生可探索的對象,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首先,教師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以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培養自己的信念,釋放自己的潛能,因此教師要儘可能的營造出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場景。在本課中,我努力維護學生的自尊,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的獨到的思維方法,認真傾聽,並及時給予情感上的積極評價。對於學生回答出現的錯誤,鼓勵他再聽一聽別人的意見;當學生題目做錯時,也不直接批評,而是採取婉轉的方式告訴他,讓他認真審題,仔細計算。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我們才能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生活過程中,學生才願自由地伸展童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從容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會出現課堂中的「意外」。
  其次,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中心,極大地限制了課堂,課堂上的內容都給定得死死的,教師被圈住,不敢放手給學生,學生被圈住,只能坐在那兒被動地學,被動地聽,無法對喜歡的東西做出反應。新課標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認知的全過程,而其中的認知活動應當是探索性的、具有發現或發明性質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老怕學生耽誤時間或「出亂子」,偏向與標準答案,教師一路領著孩子的手,不捨得放開,那麼學生的思維空間變得十分狹窄,自然思維就打不開,所有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將泯滅在萌芽時期。所以,只有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活動空間,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他們的思維在一個廣闊的空間裡自由馳騁,也才能產生多種「意外」,促成「生成」。
  再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猜測、質疑、暢想。
  優化課堂教學,激活學生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在學習中找到的,多樣化的想法給予鼓勵和肯定;允許學生髮揮想像和幻想,甚至找自己的麻煩。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質疑」入手,引導他們進行驗證,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釋疑」,學生也在研究、驗證、總結、反思的過程中建構了知識。另外,在教學中為了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或把學生的學習引入誤區,我經常先聽聽學生的想法,延遲評價判斷。一方面,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慾望,使教學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給學生一片自由暢想的天地,學生的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獲得知識,體驗情感,促進發展的目的。可見,敢於猜測,勇於懷疑,善於暢想,正是課堂意外的生長點。
  二、把握生成,讓意外演繹精彩。
  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並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複雜性和多變性。他們的行為、思想會在課堂中發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種全新的教學資源。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在課堂中生成的教學資源最具有教學價值。這種教學資源來自於課堂本身,具有鮮活性,是學生參與的結果,對於學生來說有著天然的聯繫和親近感。這種資源對於學生來說,參與性強,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資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利用這種意外生成的教學資源,睿智地進行處理,冷靜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點」資源,並靈活地調整教學進程,才會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呈現精彩。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8


  今天我上了已經在網上研討了數日的《梯形的面積》一課,反思整堂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知識的遷移
  在回顧舊知,分析問題的環節,我用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帶領學生回顧舊知,再一次體會轉化的思想。接著問學生,那麼要想求梯形的面積我們該怎麼做呢?因為剛剛複習了轉化的思想,所以學生很容易想到,將梯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為接下來的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本環節的設計,善於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數學思想方法的類比遷移,促進學生將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建立聯繫,為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究、研討,促進知識方法的有效遷移創造了條件。
  2、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首先,在課的開始,我從車窗玻璃是什麼形狀,這一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其次,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學生應用探索出來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比如,求水渠橫截面的面積,求機翼平面圖的面積等。在獲取了知識後馬上讓學生運用新知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切實並切身地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的思想。
  3、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本節課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學具剪剪拼拼,進行了自主探索,讓學生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出現了多種操作方法,如:有的學生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的學生用一個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推導出公式;有的學生將梯形沿對角線剪開變成兩個三角形,推導出面積公式等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實實在在地給了學生進行探究、發現、創新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思想。
  4、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體現由簡到難的梯度性,關注後進生,也兼顧學有餘力的學生,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第一道題,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算出結果。第二道題,求機翼平面圖,需要先求出一個梯形的面積,然後乘以2,才能得到整個機翼平面圖的面積。第三道題,則需要先根據各種圖形的特點,求出梯形的上底或下底,再去代入公式,求面積。第四題,是通過計算和觀察,發現,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積相等。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先複習舊知,再情境導入會更好。
  在我設計的教案中是先情境導入,引出求梯形面積公式,問學生,應該怎樣求?引導學生回顧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然後知識遷移,進而小組合作推導梯形面積公式。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先思考怎樣求梯形面積,再回顧舊知,這樣容易打斷學生思考怎樣求梯形面積的思路。因此,教學環節可以做這樣的調整:先回顧舊知,然後再情境導入,求梯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在複習了轉化的思想,推導的方法後,可更好地將其運用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去。
  2、關於推導方法的彙報、學習,可以更有條理
  學生小組合作結束後,彙報成果。在課上我是這樣做的,先找3個同學彙報了這3種不同的方法,然後,因為第一種方法(將兩個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是重點掌握的,而其他2種方法,因為較難,可視學生接受程度,不做統一要求。所以,我又指名再次找人,彙報第一種推導的方法,最後,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這樣的過程,雖然突出了重點。但是,感覺,有些混亂,學生對第一種方法掌握得也不是很紮實。因此,做如下調整。在學生彙報第一種方法的同時,板書推導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然後,請其他也用這種方法的學生再次說推導過程,接著,同桌之間說一說,最後,再指名回答。這樣,對於第一種方法的研究就比較透徹了。學生彙報第二種方法(將梯形沿對角線剪開,變成2個三角形),因為只需理解「轉化」思想即可,推導過程不作為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找一名學生彙報即可。學生彙報第三種方法(將梯形分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這種方法更難了,如果學生說不清楚,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把這種方法說清楚。
  3、小組合作探究的時間再充足些
  今天很多小組的學生,雖知道怎樣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了,但因時間不夠,推導過程寫得不完整,因此,在彙報時,不夠流暢。應該給予學生更充足的探究的時間,讓每個孩子都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9


  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小學生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節內容。它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起作為結束直線型面積的計算,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成為本冊教學內容一個重點。五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由中向高年級過渡時期,其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亦正處於進一步發展和日趨成熟的時期,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學生對圖形特徵及各種圖形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同時可促使他們的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本節的設計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加強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際操作,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讓學生去發現、驗證、推導、小結,得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探索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培養轉化的`數學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所研究的圖形與已學過的圖形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如何把要學的圖形轉化為已學的圖形,從而使學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理解更為深刻,思維能力亦得到發展。
  4、滲透數學中的變換思想,在轉化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平面圖形的旋轉和平移,認識了解旋轉和平移的含義及方法,以及其對圖形位置變化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但在這節課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學生在與老師的配合上還有待改進,其中部分學生的討論不夠積極,有個別學生不會參與討論,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氣氛也有待改提高,不過學生對動手操作、推導公式倒是很感興趣。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0


  一、加強探索方法的指導,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學生進行操作時,我要求學生先想好操作的順序。特別是在計算梯形面積的時候,用數一數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積,避免在操作過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積公式來計算。這樣一來,學生得出的操作結果是真實的,對於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每個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一知識點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儘管學生在交流時有個別學生數梯形的面積出現了一點的小錯誤,但是這是個過程是真實的,有效的。
  二、規範學生的語言。
  因為在完成三角形練習時有這麼一道判斷題: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我們班居然有大部分學生毫不猶豫地認為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出現了一點問題。所以,本節課我特別注意他們的表述語言,的確,是有很多學生的語言並不完備,常常會出現:梯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種並不完備的語言。當學生出現這種語言時,及時地予以修正和改正,當即引起學生的注意。這樣的效果比後面糾正要好很多。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1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由於所有學生已經有了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經驗,因此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並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學生思考討論:想想轉化的圖形與原梯形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把梯形轉化成各種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方法很多,學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預設,問題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種方案中,在原先的設計中,是將重點放在「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案上,並讓學生多多互動交流;然而,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上看,學生最喜歡的並不是這種方案。那麼,到底將學生全員參與的活動安排在哪裡呢?
  我想還是得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合理安排,及時調整課堂設計,多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樣效果肯定會更好。多邊形面積教學反思圓的面積教學反思梯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2


  《梯形的面積》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操作中掌握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感知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沿高的中線分割成兩個梯形三種方法,並比較每個梯形與所拼成的圖形各部分間的關係,然後學生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但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多,這是本課中的缺憾。
  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合作精神
  在這節課中,探討梯形面積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麼來的?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對公式記得也牢固。
  三、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新課程非常重視學生在活動中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運用所學梯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這點在本節課中做得還不夠。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應該多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嘗到應用知識的快樂,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教學中存在不足。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採用齊答的辦法,為了節省時間沒有徹底了解中下學生的掌握情況。今後要注意在教學中避免運用這種方法。還有個別同學發表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我就直接給駁回,沒有讓學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錯誤所在。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3


  星期五,我們幾位年輕老師有幸得到教育局高老師的指點,對我們的課堂教學進行指導。
  我講的是梯形的面積一節。第一部分是認識梯形,第二部分是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得出公式,第三部分是面積公式的實際應。
  這節課,高老師提出了非常深刻的問題。在剛開始由平行四邊形引入梯形時,畫成了等腰梯形,太具有特殊性,因此一下子跳到了後面的學習,這裡應該畫一個一般的梯形,體現一般性。其次是數學語言的描述不準確,「梯形的高和平行四邊形的高一樣」應該描述為「梯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還有是知識的缺漏,梯形的高有無數條沒有向學生們討論,另外在「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一個平行四邊形」時,沒有說好前提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雖然在後面的練習中提到,但是學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就有點盲羊補牢,要重視學生的第一印象,此處學具也少,應該讓學生再拿兩個不相同的梯形進行拼湊,讓學生充分體驗「完全一樣」。在學生上前展示的過程中,可以把梯形貼在黑板上,這樣更容易觀察。在這節課中我講的內容很多,高老師提意量可少,但內容要精,要全面。對於數學的學習,高老師提到了數學思想「轉化思想」,知識有變化,思想卻不會變解決問題的方法卻不會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青年教師的成長,高老師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悟」。對於教學除了多看、多聽、多學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思考、多反思,思考可以把別人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也可以對某一件事恍然大悟。因此在教學中要多「悟」。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4


  《梯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安排的教學內容。學生已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等積累了探討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本方法與策略(即剪、移、轉、拼等),並初步領悟了「新舊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探索活動中不僅鞏固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這種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仍放在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習慣上。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本節課首先讓學生回顧上幾節課的內容: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在複習過程中讓學生容易將轉化的方法遷移到這節課來。
  二、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
  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有多種方法,比如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個平形四邊形,從一個梯形的對角線剪開,成兩個三角形,還有從梯形的中位線剪開後拼成平行四邊形等到。我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彙報和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明確是利用轉化的思想把梯形轉化成已知的圖形來推導的思想,並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與初步的假設、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能力。
  三、在練習中鞏固提高
  本節課的練習既有直接運用公式計算的簡單運用,又有等積變形的思考,還有計算壘成梯形的圓木的根數。對於計算圓木的根數,有些學生是層層計算解決,有些學生把這堆圓木的橫截面轉化成一個梯形,運用梯形面積公式來解決,在交流中讓學生認識運用梯形面積來計算的方便性。

《梯形面積》 教學反思15


  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如何推導的。
  提出問題: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們一樣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幾何圖形呢?在學生討論後發現有幾種方法。進而讓學生思考討論:轉化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與原來梯形的面積有什麼聯繫,底和高又有什麼聯繫?在集體彙報時對它幾種方法的處理上出也不一樣,重點分析了學生髮現的第一種方法,一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採用的都是這種方法,二是這種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最容易理解、最簡潔。第二種方法與第一種方法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迸出的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第三、第四種方法,由於推導的過程較複雜,在課堂上讓選擇這種方法的同學也交流了,但沒有展示其推導過程。教師用一句話,把這幾種方法都肯定了,不管用哪種方法來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幾次學生的板演都出現了問題,浪費了課堂的時間。如果能夠在課前將所涉及到的例題都算一遍,找同學板演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第二,在學生想辦法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後,沒有對同學按所選的方法不同而分組,導致在討論拼成的圖形或分成的圖形的面積、底和高與梯形的面積、底和高之間的關係時,浪費了時間,討論不深刻。
  第三,由於時間關係,第三、四種方法沒有展示公式推導過程,只是用語言描述了。從學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學生聽不明白。如果能在課件中展示出來就更好了。
  反思教學,在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先彙報計算方法和結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著討論這種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這種方法解決全部梯形的面積計算,進而得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從教學效果看,大部分學生能運用初步形成的轉化的思想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已經嘗過的平行四邊形來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彙報時還有一種方法是將梯形運用割補法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然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整體來看不如前幾節課效果好。仔細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學生的準備不充分(部分學生沒有準備梯形圖形),導致參與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不能將自己的發現從數學角度和思維方法表達出來,這也欠數學教師長期要培養學生的一種數學學習的品質。
  三是學生的個性沒得到張揚,受教學時間限制,有的學生沒有完成推導梯形面積的過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