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 要: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興趣和內在需求為基礎,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 搭建自主學習平台;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既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因為「授之以漁」,才能使其終身受用。
  關鍵詞:自主學習 動手實踐 合作交流 興趣 互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歸根結底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那麼何為自主學習能力呢?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興趣和內在需求為基礎,在自主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新的能力。可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中 ,教師 「輔」和「導」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新課程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新課程理念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可見,精彩的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運用並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維和方法,從而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周長》一課教學中,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什麼是一周,創設了一個 「小螞蟻賽跑」的教學情境 :課件播放兩隻小螞蟻同時從樹葉葉柄處出發賽跑,螞蟻A沒有沿樹葉邊線跑很快到達起點,螞蟻B沿邊線跑但沒回到起點。這時教師大聲說:「我宣布, 螞蟻A獲勝,請同學們為它鼓掌吧!」少頃,有同學喊到:「不公平!」 「不公平?」教師隨即質疑:「為什麼不公平呢?能談談你的理由嗎?」在學生表述完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件演示的直觀情境,通過討論的形式認識到終點即起點,跑完一圈必須沿邊線跑,還要跑回起點,從而加深了對「一周」的本質屬性的認識。上課伊始,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造性地設計了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比賽情境,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式加深對「一周」含義的理解,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師生互動,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平台。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採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體驗等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其核心在於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與學生之間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交流,給學生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主動參與學習。指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指導學生提出科學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研究;指導學生確立研究目標,讓學生自主創造。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數與形》一課教學中,教師在「依形思數」探究規律的過程中,播放課件:依次出示1、3、5、7個小正方形,讓學生分別說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用數字幾來表示?數的算式?師生互動後,讓學生有針對性的思考:從這些算式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此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生的方法很多,但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數學經驗來計算的,根本總結不出運算規律。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當小正方形數量的不斷增多,不能一眼看出總個數時,「數」使「形」這樣的繁瑣問題變簡單了。但當由等號右邊的規律不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1+3+5+7+9+11+13+15+17=?」時,我們還可以轉換思考角度,另尋思維方式。
  從而引出「化數為形」。引導讓學生利用學具先把「1+3」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正方形),讓學生說出是數的還是算的?哪個快?接下來用課件演「1+3+5+……+17」的擺正方形的過程,不斷用「幾個加數了?邊長是幾?總個數是幾的平方?」這幾個問題刺激學生,在一問一答當中讓學生慢慢發現規律:加數的個數等於正方形的邊長。進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完善「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相加的和等於加數個數的平方」,完成模型的建構,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解決了「1+3+5+……+17」的問題。
  三、注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學生由於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知識最為深刻的體會莫過於自己動手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中獲取知識,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比一比、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在創設唐僧師徒二人分餅的情境後,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形紙片代替這塊餅折一折,分一分,在充分動手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產生知識衝突,進而提出如何將月餅的「一半」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呢?從而引出對分數的認識。當學生對有了初步認識之後,教師再次讓學生動手操作,請學生拿出手中最喜歡的一個圖形,折一折、畫一畫,標出它的,並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動手操作的結果說一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圖形的的?再次深化對含義的理解。當學生充分理解含義之後,進行知識遷移,教師請學生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它的,看誰的折法最多。教師巡視指導,並選擇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隨後教師又設計了一個創造分數的環節,請學生利用手中的其他圖形和毛線繩,創造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幾分之一的分數。縱觀整節課,知識點環環相扣,教師一直在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等,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因為「授之以漁」,才能使其終身受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