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如何預防霸凌?作為成年人,可以為孩子們做什麼?

2023年10月15日

- txt下載

為了緩解霸凌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傷害,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家做了各種研究和嘗試,也為學校開發了不同預防霸凌的項目。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心理學家在試驗和分析後都給出了哪些減少霸凌現象的建議,以及這些建議是否真的有效。
我將文章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會介紹如何減少孩子的暴力傾向。
第二部分我們來介紹作為家長,我們該怎麼保護孩子不受霸凌。
我們知道不少心理學家將霸凌現象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施暴受害雙方的狀態上, 而史丹福大學的Howard和Flora 教授的研究的重點是「我們已有的霸凌預防項目是否真的有效」。
雖然這是一篇1999年的總結性文章,但是卻歸類並深入研究了各種已存在的霸凌預防項目,並且為未來項目的設計提出了不少非常有用的建議。
我們知道霸凌算暴力行為的一種,所以很多北美的學校都將「反暴力」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早在1995年時,超過五百萬美國學校啟動了暴力預防項目。這些項目最早致力於幫助學生培養社交能力和同齡人間的矛盾解決以及調停,也就是培養學生好好相處的能力,讓他們不要產生矛盾,或者在產生矛盾之後,能夠用非暴力手段解決。
在Howard等人的研究表示,縱觀反暴力項目,「管孩子」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控制暴力行為的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孩子要管,但是一些家長和教育機構會面臨「怎麼管」的問題。那麼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下「管理孩子行為來控制暴力行為的發生」的幾個要點:
1、明確是非
也就是告訴非常明確地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比如說我們讀者群里有一位叫做「五花肉協會會長」的朋友。這一天,五花肉會長在群里說,招代理!!無需投資,月入幾千!!人脈不變現就形同虛設!人家都在家數錢!你還在等什麼!大家快來我這兒批發彈力褲,兩千一條入,兩萬一條出,能不能說動下家全靠你的本事!
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五花肉會長的這個行為非常不好。我們是個正直的群,怎麼能忍受有人在群里傳銷彈力褲,於是我要制止這個行為。
那麼要有效制止這個行為,我們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定義錯誤行為」。比如我跟五花肉會長說,不許賣彈力褲,那五花肉會長會覺得只是彈力褲的問題,下個星期換個別的來賣,治標不治本。
我們要做的是先將五花肉會長行為中錯誤的地方指出來,也就是「不許傳銷」,然後再解釋一下傳銷是什麼意思,並且告訴她,這是錯的,如果再犯,那麼將會有不好的後果,那麼這「合理管理」的第一步就有效地完成了。
我們在制止霸凌的項目中,第一要做的就是告訴學生什麼樣的行為算霸凌,告訴他們霸凌的不同形式,然後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會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最後告訴他們如果做出這樣的行為,那麼他們將會受到懲罰。
那麼我們這裡引申出一個關於教育的問題,為什麼孩子有些行為屢禁不止,作為家長,我們要反思是否將自己的要求準確地傳達給了孩子,我們禁止的到底是「賣彈力褲」還是「傳銷」。
2、獎懲分明
第一步完成之後,我們的第二步是「獎懲分明」。
我們讀者群里有一位叫做紅包的朋友,特別在意我的睡覺時間,一到12點就催我就睡覺。
我很感動,於是她一催我我就去睡。
但是我一去睡覺,她就在群里發紅包。
這個就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獎懲制度」 -- 我明明那麼乖,都按紅包說的做了,但是為什麼我沒有獎勵,反而有懲罰(negative punishment,通過移除愉悅事物來懲罰)。這個時候我就非常混亂,我到底下次該不該聽話去睡覺?唉,不聽了,醒著搶紅包。
所以獎懲分明是很重要的,正確的行為後面一定要跟著好的結果,這樣的獎懲制度在未來也要保持一致。
3、獎懲實施迅速
那麼我們現在來說「獎懲實施迅速」。我們群里有一位朋友叫「就是那個誰」,一天到晚在群里唱月亮之上,還跟那笑,特別欠打。我認為這種行為不太符合我們這種高貴精英群的氣氛,於是很想提醒他,但是每次他唱的時候我都不在,都是翻聊天記錄的時候看他在那裡唱,也就是說我無法做到「及時提醒」,看到他在那唱已經是半天之後的事情了。
然而獎勵和懲罰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迅速」,也就是「行為」出現之後,必須要緊跟著「獎勵」或「懲罰」。只有「迅速」,才能讓人把「行為」和「後果」馬上聯繫起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再懲罰,「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繫將被削弱,從而可能達不到管理行為的目的。
也就是說,正確的管理應該是在他剛打出「我在仰望」的時候就馬上給他個差評讓他閉嘴。
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懲罰要緊跟著行為,並且要確定那對孩子來說是真的「懲罰」。
在Howard等學者的總結中,將上述「行為管理」作為遊戲融入日常課程的班級相比控制組都出現了較少的暴力行為,甚至提高了一些極度內向的女孩的社交能力。
Howard等人在後續討論中提出,由於青少年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兒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那麼除了「行為管理」,還有那些家庭因素影響了孩子的暴力傾向呢?
我們來看一個列表:兒童作為暴力受害者(受到來自監護人的暴力行為)兒童作為暴力目擊者(經常目擊父母實施暴力)家長忽視兒童(對兒童不加管教)兒童有學習障礙(智商較低)兒童社交能力差兒童濫用藥物(吸毒)家長使用非常嚴厲但是反覆無常的家教(同樣的行為,有時給予嚴厲懲罰,有時給予獎勵)監護人與子女之間無交流
這些家庭因素都與兒童的暴力傾向有關。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Howard等人還提出了學校與社區環境對兒童暴力傾向的影響,並且在最後從不同層面給成年人們提出了建議,來降低兒童使用暴力的風險。我整理了一張表,各位朋友可以看一看:
Howard建議所有反暴力的項目在設計時都應同時將這三個層面加入考慮,比如學校可以舉辦親子交流會,讓家長和兒童一起到學校來學習反暴力知識,並且通過互動讓家長學習如何控制自己孩子的暴力傾向。
有些朋友說,這對我沒用,我不在乎我自己的孩子有沒有暴力傾向,我只在乎別人不欺負我的孩子。
然而在幼年時就出現暴力傾向的個體其實很危險:至少21個追蹤性研究都表示,大部分暴力的兒童在長大後依舊會出現反社會行為,並且相比其他孩子,這些暴力的孩子長大後實施犯罪的可能性更高:高達70%的長期犯罪者在8-10歲時都曾有暴力傾向。
所以家長們請務必要注意孩子們的暴力行為。
確實,就算成年人再怎麼反對暴力,總會有那麼一部分孩子還是會去霸凌別人,那麼第二部分,我們來說一說,家長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1、家長正確地認識霸凌
各位家長可能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是霸凌了,那麼我們來自檢以下,如果自己的孩子回家跟自己說了這些話,我們能不能判斷出孩子在學校被霸凌了。
「今天A莫名其妙推我一下」
「A之前在班裡說我是小偷,現在全班都覺得我是小偷,都不跟我說話,看見我就把東西全收起來」
「今天A說我是傻帽」
「A今天又把我書包從樓上扔下去了,語文書找不到了,我要點錢重新買」
大家覺得哪些情況證明孩子正在遭受霸凌呢?請在心裡先記住自己的答案,我們慢慢解釋。
首先,我們要明確,遭受霸凌與遭受普通的暴力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有些家長說,嗯,我教小孩的時候,都是說「在學校不許被欺負,有人欺負你,你就往死里打他,你不敢還手就是你自己慫,我回來就打你」
這些家長想要通過教孩子堅強,讓孩子自己保護自己,從而震懾其他人,讓別人不敢再欺負自己的孩子。這在對待普通暴力的時候沒有太大問題,然而在對待霸凌時,這種態度可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各位家長可能並沒有正確地認識霸凌。
在第一次受到暴力行為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還手」,「嚴肅地叫停」,或者「及時獲得成年人的幫助」,這在理論上都可以阻止對方繼續施暴,也可以是自己在未來也不成為目標。
然而當孩子在受到霸凌後,這樣的建議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只因為霸凌與暴力行為之間隔了一個「心理力量差距所產生的支配關係」。
也就是說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不止是暴力的施受關係,而是已經開始存在「心理上的支配」關係。霸凌的一個要素就是「重複的暴力行為產生心理上的力量差距」,也就是受害者多次受到同一人的暴力行為,並反擊無果後,在心理上已經處於弱勢,已經無法反抗。
如果不好理解的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面對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或大海時那種無力的感覺。即使我們有全套的保護措施,在懸殊的力量差距面前,我們會本能地害怕。
這種壓迫感不僅僅發生在被暴力的那一刻。對於霸凌的受害者而言,在面對施暴者時,自己時時刻刻處於弱勢一方。由於霸凌也經常伴隨著「旁觀者不作為甚至對施暴者表示支持」,這會令所有人,包括受害者自己,都會給施暴受害雙方分別貼上「強」和「弱」的標籤,在心理上決定了力量的差距。日積月累,這樣的情況會擊垮被害者的自我認知和自尊心,令受害者懷疑自己的存在,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更將受害者變成深海當中的孤島。
當孩子試圖反抗無果,並與施暴者產生了心理力量的差距後,家長如果不能提供支持,還一位強調「你被打就是你自己廢物」,那麼孩子的心理狀態可想而知。
連孩子的安全都保護不了,何談教育。
在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再回看之前的幾個場景。「今天A推了我一下」和「今天A罵我傻帽」都屬於A對我們孩子的暴力行為,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反擊,還手,或者堅定地說不。
但是「A動員全班孤立我」和「A每天當著同學扔我書包」就很有可能是霸凌了,孩子很可能已經試圖反抗,但是完全沒有效果,霸凌的心理差距已經發生,孩子可能是在試圖向家長請求最後的支持。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問清楚,確認是否存在「心理力量差距所產生的支配關係」,如果有,那麼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提供支持,表示自己很重視這件事,並站在孩子這邊,會與孩子一起解決。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孩子受到的是暴力行為,那麼鼓勵孩子保護自己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成為霸凌受害者,那麼家長的首要任務是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絕不能強迫孩子去自己解決問題。
2、教孩子正確地認識霸凌
相信各位朋友們都能夠意識到霸凌的嚴重性,那麼我們現在來說一說如何防止孩子成為受害者。
心理學家們認為讓孩子們在認知方面了解霸凌是預防霸凌的第一步(Craig, Pepler, Murphy, & McCuaig-edge,2010)。在認知達標的基礎上,在使用我們之前說的行為控制法時才可以事半功倍。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知道霸凌的定義,當然,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措辭,描述霸凌。
這樣,在孩子遭受或目睹霸凌的時候可以及時報告給成年人,有理智的成年人出面解決的話,事情會變得更好控制。
第二,要教給孩子霸凌的後果。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意識到霸凌別人會使他人極度痛苦,從而減少孩子本身的暴力行為。同時,讓孩子了解霸凌力量懸殊的本質後,可以讓孩子保持警惕,在察覺其他人試圖從心理上支配自己時,能夠及時出手叫停。
第三,孩子可以通過了解霸凌來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朋友」,「敵人」之外,人與人之間還會產生各種其他的關係,所以這個時候,社交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正確的社交方式可以保證組內的和諧,孩子應當學會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
3、預防霸凌的一些實際操作
當然,有些朋友會說,人跟人之間不可能永遠和諧,人活著總得挨幾次狗咬。確實,我們不侵犯別人不代表別人不會侵犯我們。人家打我我不還手,那次數多了我就容易變成被霸凌的對象。
那麼在現實中,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什麼樣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呢?除了以暴制暴以外,還有那些方法呢?我們來列個表(Craig, Pepler, Murphy, & McCuaig-edge,2010):
1. 無視,走開
有些朋友會說,這其實挺慫的,但是有的時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霸凌者想要得到心理上高人一等的感覺。在某些情況下,當霸凌者的行為被人無視時,無法獲得支配的快感,自討沒趣,所以也就會停止暴力行為。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社交能力或者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在被激怒後,可能處理不好,使得霸凌者覺得「哎呦,一戳你就生氣,一動你就有反應,跟河豚似的,大家看看多好玩」,這種情況可能會加劇霸凌行為,所以不如翻個白眼走開。
2. 聲明自己的立場這種方式多用於當自己被人誣衊的時候。比如有人說Rita所有文章都是抄的,那我就可以發個聲明說,我沒抄,我電腦里存了各種文章草稿和來源文獻,您主張了,您的舉證呢,憑您一張嘴嗎,笑死我了。
3. 使用幽默「原來沒有證據就可以主張,那麼我主張『在沒有人看著您的時候,您的嘴裡就會吐出雞屎』」
4. 找其他人在還手的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意識到找一個相信自己的朋友的重要性。不管在什麼年齡段,得到社會支持都非常重要。好的社會支持會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並且完善自我認知,在受到攻擊時不會迅速投降,而是與朋友一起守衛自己的人格。
有一些朋友認為,一天到晚在學校里宣傳反暴力,反而一定會助長暴力行為;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提暴力的事情,不在學校里宣傳暴力的起因以及後果,那麼孩子們就什麼都不知道,也就不會發生暴力行為了。
但是我更傾向於認為對一件事的「無知」和「愚昧」,更會加大這件事對人們造成的傷害。只有對一件事足夠了解,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才會去試圖控制事件的走向,才能不被別人牽著走。
比如說我根本不了解wifi工作原理,也不願意了解,那隔壁老王說,wifi信號就是輻射,跟核輻射是一個道理,你電腦都能受影響,你肯定也會受影響,過兩年就癌症,趕緊掐了吧,我一聽,好像很有道理,反正我不懂,也不願去研究,我掐了吧。
再舉個極端些的例子,我不了解受精原理,隔壁老王說,女人心裡有別人,給老公戴綠帽子就會生女孩,我一聽,好像挺有道理,反正我也不懂,我老婆生了女孩,我打死她好了。
如果了解就一定會去做的話,那研究犯罪學,犯罪心理學,刑事案律師,警察和法官當中犯罪率應該最高,而無力宣傳反暴力的窮苦地區應該沒有人犯罪才對。對「性」避而不談,人流性病就沒了嗎?對「暴力」避而不談,大家就相安無事了嗎?
我們一直說獨立思考獨立思考,要是我們連這件事本身都不了解,並且根本不願意去了解,我們怎麼能夠獨立思考,到頭來還不是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
所以我非常希望各位朋友在談兒童暴力行為的時候,可以多學習一些相關知識,並且支持相關研究和項目,我希望在未來,由於大家的重視,我們的孩子們可以更有知識,能夠獨立思考,相關研究和項目也可以全面啟動,讓霸凌遠離我們的校園。
今天的文章比較長,不好意思。
感謝閱讀。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