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顱底重建方法及材料的選擇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顱底重建是顱底腫瘤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顱底手術後遺留的顱底骨質、硬膜及局部軟組織缺損,會增加術後腦脊液漏、顱內外感染及腦膨出的發生。選擇合適的修補材料和方法進行可靠、持久的顱底重建可提高療效。自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 我們行前側顱底腫瘤切除及顱底重建14例,報告如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伊志強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男7 例, 女7例,年齡1.5-67歲,平均37.7歲。
2.病理類型:腦膜瘤4例,神經鞘瘤2例,造釉細胞瘤2例,肉瘤2例,滑膜軟骨瘤病2例,神經纖維瘤1例,軟骨母細胞瘤1例。
3.腫瘤侵及部位及手術入路:腫瘤侵及前顱底及鼻竇3例,侵及側顱底及中顱窩11例。經額底入路3例,耳前-顳下-顳下窩入路3例,耳前弧形顱面聯合切口3例,經下頜入路2例,擴大Weber-Fugerson切口顱面聯合入路2例,Weber-Fugerson切口經上頜入路1例。
4.修補材料及方法:3例前顱底腫瘤中,2例採用帽狀腱膜及鈦板修復前顱底缺損,額頂骨膜修復硬膜缺損的三層修復技術,1例用肌肉及纖維蛋白膠修補顱底漏口。11例中顱窩及側顱底腫瘤中, 5例用局部顳肌瓣翻轉修補中顱底骨性缺損,閉塞死腔;4例直接縫合硬膜缺口,用肌肉及纖維蛋白膠加固;1例用游離腹直肌瓣閉塞顱面死腔;1例直接縫合撕裂硬膜,並用翼肌、頰脂墊、明膠海綿及纖維蛋白膠加固。應用鈦板修復顱底骨性缺損3例。
 
 
14例患者術後均隨訪6個月以上。1例於術後3周出現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繼而出現腦積水,經腰穿置管及腦室穿刺外引流,聯合靜脈及鞘內應用敏感抗生素保守治療,控制感染後,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患者於6個月隨訪時Karnofsky評分40分。1例患者出現面神經損傷,術後2個月痊癒。其餘患者均未出現腦脊液漏、傷口感染、移植皮瓣壞死等顱底重建相關併發症。
 
顱底重建是顱底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一個多中心研究報告了1307例顱底惡性腫瘤的顱面聯合手術,重建1028例(78.16% )[1],可見其重要性。顱底重建的理念要貫穿整個圍手術期及治療過程。術前要制定詳盡的顱底重建計劃,切口設計要充分考慮修復顱底的取材需要,若帽狀腱膜、骨膜瓣過小可因供血血管受牽拉影響修補材料的血供,延緩癒合,使重建失敗。必要時需多學科參與制定計劃,如複雜肌皮瓣轉移要有整形外科參與,術後有放療計劃的要有放療科參與,以避免重建區域組織出現放射壞死。術中從切皮開始就要保護好所需肌皮瓣的供應血管或吻合血管,如顳淺動脈、顳深動脈等。術後要嚴密觀察有無轉移皮瓣壞死、腦脊液漏等。
顱底重建的原則及重要的目的是在顱內外結構之間建立可靠的屏障,避免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其關鍵是硬膜的修補,要儘量做到密不透水。本組一例腦膜瘤患者,腫瘤侵及側顱底及中顱窩,因腫瘤與中顱窩底硬膜粘連緊密,在由側顱底切除病變時,硬膜撕裂,術中縫合硬膜裂口,並將翼肌及頰脂墊縫合於此加固,然後再用明膠海綿及纖維蛋白膠加固。但術後3周出現腦脊液漏,並繼發顱內感染。我們總結該例最大的教訓就是硬膜修補不可靠,從下方修復硬膜,術野深,修補較困難,應該從顱內修補更合理,就像屋頂漏雨,從房頂外面修更容易堵住漏口。另外,所用的修補物太多,反而容易因咀嚼動作帶動翼肌及頰脂墊等牽拉硬膜導致尚未完全修復好的硬膜再次撕裂。該例患者腦脊液漏出現於術後3周,提示我們要做到可靠、持久的顱底重建,即使患者出院後,也要加強隨訪,出現併發症及早處理。另一例鞍結節腦膜瘤患者術後出現腦脊液鼻漏,保守治療無效後開顱修補,見腦脊液漏口為蝶骨平台上的多個小孔隙,用顳肌肌漿混合纖維蛋白膠封閉漏口,修復滿意。嗅溝腦膜瘤切除後應常規修補篩板處的缺損,但因該處有嗅絲通過,致使修復困難,可用生物蛋白膠和顳肌粘合封閉。但鞍結節和蝶骨平台處無明顯的顱內外溝通途經,容易忽視顱底修補,該病例提示,只要硬膜破損,就要警惕腦脊液漏發生,需妥善修補顱底,即使蝶骨平台上的微小孔隙也不例外。顱底骨性重建並無特殊的必要性[2], Shah 等報道採用顱面聯合入路例前顱底腫瘤,用帶蒂骨膜重建前顱底,長期隨訪未見缺損處腦膜腦膨出者[3]。但對於前側顱底大於3cm的較大缺損,為預防搏動性突眼和腦膨出,應進行顱底骨質重建[4]。對於顴突等影響美容的骨缺損也應儘量修補。本組中5例顱底缺損小於3cm者,僅修補硬膜缺損,未重建顱底骨質,未出現腦疝等相關併發症。對於前顱底的較大骨性缺損,用鈦板修補,建立硬性屏障,並在鈦板兩面覆蓋帶血運組織,無腦疝、感染等發生。顱底重建的作用還包括閉塞腫瘤切除後遺留的死腔,避免積液、感染;覆蓋或隔開頸內動脈,預防受腫瘤或者感染侵蝕而出現血管破裂。同時顱底重建利於恢復顱面外形,符合美觀需要,雖然這不涉及功能,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也應重視。
目前用於顱底重建的材料可分為自體及異體來源兩類。自體材料有脂肪、骨膜、帽狀腱膜、分層顱蓋骨、肋骨、腓骨等;局部肌瓣,如顳肌及其筋膜瓣;鄰近部位帶蒂肌瓣,如胸大肌、斜方肌、背闊肌、胸鎖乳突肌等。自體組織有取材方便、經濟等優點。其缺點是組織來源有限、能達到的區域有限、三維塑形困難、移植組織瓣吸收及壞死等缺點,且遺留供區併發症,如應用轉移顳肌瓣填塞顱底死腔可導致顳區塌陷,有礙美觀。同時還會延長手術時間,如取分層顱蓋骨及肋骨等較應用鈦板用時長。Jacobsen等開創了微血管外科,使游離皮瓣移植用於顱底重建成為可能[5],常用的帶血管蒂游離組織有腹直肌、股前外側肌、橈肌等。其主要優點是體積大,血運好,可用於閉塞巨大死腔。常用於廣泛的硬腦膜、骨質及周圍軟組織缺損的修復[6,7],許多作者報道應用游離帶血管蒂組織瓣較應用局部組織瓣併發症少,密閉修復效果好[8-10]。Califano等回顧了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的前顱底重建病例,發現用游離皮瓣及帶蒂皮瓣行前顱底重建的併發症分別為31%和35%,無統計學差異。但隨著腫瘤切除的複雜性及範圍擴大,游離皮瓣應用增加。而對於需要行硬膜重建的患者,應用游離皮瓣的併發症為20%,低於帶蒂皮瓣[11]。但應用帶血管蒂的游離組織瓣相對複雜、耗時、且會引起供區損傷。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游離組織瓣是腹直肌瓣,本組中一例造釉細胞瘤患者應用游離腹直肌瓣閉塞腫瘤切除後遺留的顱面巨大死腔,腹直肌瓣的腹壁下動、靜脈分別與面動脈和頸外靜脈吻合,效果良好。(圖1 )
          1a                    1b                1c                  1d
1  a腫瘤切除後遺留巨大死腔 b設計帶血管蒂腹直肌瓣   c閉塞死腔   d術後面容
 
顱底重建可用的異體材料有人工硬膜、鈦板等。人工材料應用方便、省時、來源充足、不受缺損面積大小限制、生物相容性好、容易塑形。Janecka回顧在100例患者中應用156塊異體移植物,平均隨訪5年,併發症僅為5%,指出鈦板及多孔聚乙烯板相容性良好[12]。本組應用鈦板修復顱底骨性缺損3例,無感染髮生。
顱底修補材料的選擇可根據缺損大小、缺損部位、患者個體情況等決定。小到中等的缺損,可選用局部或鄰近部位帶蒂組織瓣;巨大缺損可選用游離組織瓣。前顱底最常用額頂筋膜、骨膜及帽狀腱膜等,側顱底最常用顳肌及其筋膜,中央或靠內側部位多用游離組織瓣。患者曾手術或放療過的區域不能用作修復材料,此時需用游離組織瓣。對於肥胖患者,不宜用腹直肌皮肌瓣,因其血運差,可用股前外側皮肌瓣。本組中,我們應用三層修復的「三明治」法重建前顱底:第一層是將額部帽狀腱膜及骨膜瓣沿前顱底在眶緣處翻轉,後端與蝶骨小翼及平台處硬膜縫合固定,若欠密實,用肌肉及生物蛋白膠加固。該層較厚且血運良好,形成顱內外之間的可靠屏障。第二層是將鈦板置於該層腱膜上並固定,修補較大的骨質缺損,提供硬性支撐,預防腦疝。鈦板組織相容性好,塑形容易,取材方便,縮短手術時間,不會增加感染幾率。第三層取額頂骨膜修補額葉硬膜缺損。術中垂直於冠狀切口向後平行切開兩縱行切口,取額頂骨膜。(圖2)本組應用該方法修補前顱底缺損,無相關併發症出現。
      2a                  2b                2c                   2d
2 a術前強化MRI示腫瘤侵及前顱底,鼻腔,額、蝶、篩等鼻竇 b術後MRI示腫瘤全切c垂直於冠狀切口向後平行切開兩縱行切口,取額頂骨膜d應用帶蒂帽狀腱膜骨膜瓣,鈦板和額頂骨膜行三層修復
Gok等用闊筋膜分別封閉前顱底的骨性缺損以及硬膜缺損,中間隔以帶血運的顱骨膜,例病例,平均隨訪時間為25個月,無腦脊液漏、腦膜炎、膿腫、張力性氣顱等併發症[13]。Sinha等用鈦板和自體顱蓋骨修補前顱底骨缺損,用骨膜瓣隔離顱內外結構,報道20例,其中15例隨訪超過1年,無腦脊液漏、血腫、感染或者移植物外露發生[14]。無論哪一種修補方法,硬膜的密閉修補是關鍵。本組中,有5例應用顳肌瓣修補中顱窩及側顱底缺損,可閉塞死腔、降低感染、利於美觀。同時還有避免腫瘤復發直接侵及顱內的作用,本組一例造釉細胞瘤患者,腫瘤切除後,慮及該腫瘤易復發,故轉移顳肌前部肌瓣填塞於中顱窩與顳下窩之間,在可能的復發腫瘤與顱內結構間建立了肌性屏障,旨在延緩顱內受侵犯的時間。(圖3)
      3a                   3b                  3c               
3  a從中顱窩底上剝離切除腫瘤  b轉移顳肌瓣c顳肌瓣與翼肌縫合,
封閉中顱底硬膜,填塞死腔
應用顳肌瓣的關鍵是保留顳肌的供血動脈,最主要的是顳深動脈,緊貼顳骨面剝離顳肌,可避免損傷該血管。腫瘤切除後,根據遺留死腔空間大小裁取顳肌,注意避免遠端緊張,因遠端往往是修復的關鍵區域,也是最容易出現皮瓣壞死的區域,有報道高達27%[15],本組無一例壞死。
顱底重建大大促進了顱底外科的發展,已經使得三四十年前無法手術的顱底腫瘤能夠常規切除。目前損傷大、複雜的顱底修復有減少趨勢,一方面是因為新的修復技術和材料的進步使得顱底修復更微創,如小的前側顱底缺損可在內鏡下修補。同時隨著對疾病認識的加深,對一些腫瘤不再追求擴大範圍切除,因為這並不改善預後。另外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發展,如虛擬現實、導航等技術的應用,能夠更精確的定位病變所在,設計骨切除範圍,降低了顱底缺損發生率或縮小缺損面積及體積。尤其是微創手術觀念逐步深入人心,讓我們不再追求做大,做徹底,而更關注降低手術併發症,在保證患者安全、功能和美觀需要的前提下儘量全切腫瘤,結合放療、化療,提高患者的生存時間及質量。但無論如何,顱底重建仍然是顱底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必將繼續推進顱底外科的進步。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