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教育人事改革非要「能者上,庸者下」嗎?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當前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進入深水期,一系列改革舉措相繼推出,如「縣管校聘,變學校人為系統人」、全員聘任制、校長組閣制、校長職級制等。在討論這些改革的成效和目標時,「能者上,庸者下」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對於這句話中的「下」大致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落聘;二是職務、崗位、聘任等級的下調,「上」則與之相反。無論基於何種理解,在我看來「能者上,庸者下」都不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選項。
現實中推進校長組閣制改革、全員聘任制改革,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反應就是有沒有校領導落選、有沒有教師落聘?仿佛此類改革沒有人落選、落聘,改革就是不徹底、不成功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方式,不是目標。激發教師隊伍活力,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標,也是衡量改革成敗的首要指標。如果改革非得要有人落選、落聘,就是把方式當成目標,本末倒置,就容易急功近利,必然損害改革應然目標的實現。
激發教師隊伍活力,調動教師積極性的辦法有很多,落選、落聘是極端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能激發教師積極性,但此條件下教師的積極性是外在壓力強加的,不能內化為工作的主動性。教育是一個良心活,許多工作無法用具體細緻的考核標準來衡量,缺乏主動性的積極性不僅無法持續,還會降低教師對崗位的忠誠度,長此以往,其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負面影響終將顯現。非上即下的線性做法,強化了教師之間的競爭,教師在崗位有無的考驗之下,這種競爭難免會異化,不利於教師隊伍的團結協作和學校的內部和諧。
「能者上,庸者下」其結果並不必然向好。「能」與「庸」只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終極評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要實現改革目標,就要讓教師在適合的崗位上,干正確的事情。一個人的「能」或者「庸」只能說明他在目前崗位的表現,並不意味著他的表現就會一直是「能」或者「庸」。改革中的「上」意味著崗位的變化、職能的變化,也有可能帶來「能」或者「庸」的互易,其結果並不必然向好。
而改革中的「下」,讓教師落選、落聘則在某種程度上切斷了教師由「庸」轉「能」的機會。教師在入職時都是經過學校測試和挑選的,基本素養應該不錯,為什麼在學校工作一些年以後成了學校管理者眼中的「庸者」?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管理者的原因,學校管理者需自我追責,主動承擔責任,幫助教師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如果將「庸者」落選、落聘的責任全部歸咎於教師個人,把落聘教師推向學校管理的對立面,也是一種對教師不負責任的行為。
如果把「上」和「下」理解為職務、崗位、聘任等級的變化,「能者上,庸者下」也是人為的製造改革障礙。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涉及每一位教師,也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的職務、崗位、聘任等級將發生變化。如果提出「能者上,庸者下」,對於那些職務、崗位、聘任等級被調低的教師,在接受相對較差崗位的同時,還要被貼上「庸」的標籤,改革就很難得到這些教師的理解和支持。
李希貴在高密一中任校長時實施聘任制改革,全校200位教師設置203個聘任崗位,就彰顯了其管理智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沒有必要用「庸者下」這種極端方式讓教師落選、落聘,更沒有必要用「能者上,庸者下」的口號,給一些教師貼上不好的標籤。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需要廣大教師的理解和支持。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