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家庭教育中應區分孩子的行為與動機

2023年09月17日

- txt下載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人類任何行為的背後,一定有著內在的心理動因,也就是常說的動機。但是行為和隱藏在背後的心理動因常常並不是一一對應的,表面上看似相同的一個行為,可能分別有著不同的動機,而同一個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會引起多種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在對人類行為進行分析和矯正時,一定要找到某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將行為和動機區分開來。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和不斷矯正,以達到家長所期望的要求的過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進行教育時,也必須把孩子的行為與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區分開來,各自對待,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撒謊是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一碰到孩子有撒謊孩子的行為,就認為孩子是在欺騙大人,並進而認為孩子的品行有問題,不夠誠實,因此嚴加斥責。可是儘管很多家長對孩子撒謊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孩子依然還可能在以後某個時候在同一個問題上撒謊。
對於孩子撒謊這樣一個行為,我們家長應該首先冷靜下來,仔細分析一下孩子撒謊的心理動因是什麼。事實上,孩子撒謊,有可能是因為害怕大人的責罵,為了逃避承認事實可能招致的懲罰;還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本身對事實的理解與大人不一致,有些小孩按自己對事實的理解來解釋,而家長卻從他們的角度並不那樣理解,於是家長就覺得小孩是在撒謊;有的孩子為了滿足虛榮心,也可能會自吹自擂以獲取他人的注意或讚賞;也可能孩子撒謊是出於一個很善良的心理動因,比如只是為了幫助同伴掩飾某件事情。至於故意欺騙,或者品質不好,只不過是可能引起撒謊這個行為的心理動因中的一個。但是,家長對於孩子說謊,往往就直接把孩子從品行上給予否定,家長可能會憤怒地斥責孩子「不學好」、「不誠實」、「壞孩子」等等。有的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嚴重的還可能將錯就錯,破罐破摔,向壞的方向發展。還有可能孩子因此而變得畏懼、膽怯,在遇到恐懼的事情的時候,更加傾向於用撒謊來逃避。
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時,首先要了解其真正的動機,把行為跟心理動因分開,千萬不要一看到是撒謊行為就動輒斥責,甚至棍棒相加。最好是另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單獨與孩子談心,仔細了解孩子說謊的潛在原因。年齡比較小的兒童由於判斷不准,往往把心裡想的當作事實說出來,家長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而不是簡單責備孩子說假話,並且耐心教導孩子區分現實與幻想;如果撒謊是為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則應該真誠關懷孩子,指導他直面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有的孩子撒謊是為了逃避處罰,家長應該忽視孩子的謊言,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容許孩子犯錯,讓孩子有說實話的勇氣。
在這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懲罰,一定要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否定孩子的品行,懲罰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不良行為的再次出現。因此,當孩子撒謊時,有時候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懲罰也是必要的,但在處罰完之後,還要跟孩子討論他為什麼要那麼做的動因,幫助孩子學會正確處理以後遇到的類似問題,而這是比懲罰本身更重要的。事實上,真正品行不好的孩子是很少的,對於絕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的一個壞的行為,都可以從他的角度找到一個良好的動機。要讓孩子建立一個概念,那就是,只要做錯了事情,就應該承擔後果,而不管是否出於良好的心理動因。懲罰孩子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但並不是孩子品行不好,並不是否定孩子的動機。
反過來,對於孩子良好的行為,家長在進行肯定和表揚的時候,也要對行為和心理動因做區分,而不是籠統地讚賞、表揚。首先家長應對孩子的每一個良好行為作出肯定,當然肯定和表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讓孩子明確地知道,自己的什麼行為是家長所期望出現的,從而在以後繼續堅持。在肯定了孩子的行為之後,還要繼續同孩子探討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了解孩子行為的心理動因,並對孩子的動機進行客觀的分析,肯定其正確的動機,也要指出孩子可能並不正確的心理動因。通過這種方式的持續教育,來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品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