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學生讀書筆記2000字五篇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書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提高人們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的妙處可謂無窮,書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讀書筆記,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鑑。
中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一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壁長於心計,次女冰玉嬌小任性。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冰玉與亨特之子奧立佛相戀,可是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卻不幸喪生。韓子奇與梁冰玉在海外相依為命十年,曠男怨女終於結合併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收留新月為自己女兒,冰玉遠走他鄉。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可是紅顏薄命,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做完了引文,接著就是正文了!
在看這篇小說之前,我對「穆斯林」知之甚少。只知道穆斯林是對信仰伊斯蘭教教徒的統稱,甚至不知道他們還有另一個稱呼――回回。
花很長的時間,很認真的讀了這本小說,才知道回回們是那樣的信仰著他們的真主安拉。「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於信仰之中。」打開《穆斯林的葬禮》,你就會看到寫在扉頁上的這段穆斯林葬禮上的禱辭。這是一種信仰,一種超越貧富,超越生死的信仰,在有著信仰危機的今天,誰又能忽視這種信仰的力量。
回族女作家霍達巧妙的將「玉」和「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玉,象徵著財富,身份,地位。
月,象徵著純潔,善良,明凈。
單數章節寫玉,雙數章節寫月。這是一種奇怪的結構形式。「玉」寫的是主人公韓子奇從易卜拉欣成為一代「玉王」的艱難歷程,這是新月爸爸那一代的世界。「月」寫的是新月和楚雁潮悽美動人的愛情,是新月這一代的世界。兩個世界被一道無形的大門所分割,卻又不得不重逢,重逢在那死亡的結界。看這篇文章,你會發現,剛剛在這個世界讀到動情處,這一章節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的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著上一章的感情去讀。因此,兩個世界是緊密相連,分不開的。若是以前,我會把兩個世界分開來理解或者把兩個世界的感情分開來感受,但讀《穆斯林的葬禮》,我卻不忍心破壞這種懸念美。
除了文章的的結構奇特,文中所表現的兩代人感情故事更是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特別是新月和楚老師之間的愛情,不知曾讓多少女孩子落淚。我不忍落淚,不是我不為之感動,不是我不為之悲泣,只是因為我是男子漢,所謂男兒流血不流淚是也。可是,不知多少次我的眼角也閃爍著淚花,只是這類化不曾落下。淚花閃爍,為的是新月與楚老師愛情的真誠,為的是他們的感動,更為他們愛情的的悽美。讀完這篇小數,我甚至抱怨作者為何如此殘忍,要賦予妙齡少女如此苦難並短暫的一生,要拆散一對真正相愛的人,讓他們明明相愛卻又無法逾越這陰陽兩地的隔閡。
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了屬於他們的愛情了嗎?好像找到了,又好像沒有。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新月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那個深愛著她,也是她愛的人。不幸的是那痛苦並短暫的一生。
另一個世界有著另一份感情。
新月爸爸那一代的世界,主角非新月的父親韓子奇莫屬。對於這位主人公韓子奇先生的評價曾經一味的變化。當最初的易卜拉欣成為梁亦清的徒弟市我看到的是勤勞,刻苦,積極向上的韓子奇。當他背棄奇珍齋而投奔匯遠齋時我甚至憤怒,後來才知道那是忍辱負重,那是臥薪嘗膽。當他扔下孤兒寡母為了玉而漂洋過海去往英國時,我只有茫然和無奈。因為我了解那些玉在韓子奇心中的分量,那就是他的命。可是一想到我那被棄下的孤兒寡母時,我又心如亂麻。這一切的一切只能說明韓子奇是個血肉豐滿的人物。他的一生,為玉而生為玉而亡,為他的玉事業執著的奮鬥著,他是當之無愧的「玉王」。
可事情的問題就發生在韓子奇流亡英國的十年。他與另一位主人公梁冰玉——他的師妹,他的妻妹。他們抗拒不住,產生了愛情,於是有了韓新月,有了新月那痛苦並短暫的一生。
這是一幕悲劇,無論是對韓子奇,梁君璧,還是韓新月來說這都是一處徹徹底底的悲劇。韓子奇必須回到舊中國的上海,必須面對孤兒寡母,而韓新月,這部書中最美也最苦的人也必須離開她的生身母親,認自己的大姨為母親,而一直享受不到那份溫暖的母愛,更悲的是這一切的一切她毫不知情。而另一個悲情人物梁冰玉,那個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最終卻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在新月離去多年之後,做了一輩子無根飄萍,夜夜沉醉夢中的梁冰玉回來了。這個不被人承認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尋找遺失的親情,為了尋找日思夜想的女兒,踏著自己的痛苦急切的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見到的和不願見到的卻都已被歲月帶走。這是一種痛苦,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是我們這些未曾體驗過生離死別的後輩們無法描摹的。
這是發生在兩個不同時代,有著相關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愛情是這篇小說的主題,也是文學小說的永恆主題之一。可是除了這個,我還從《穆斯林的葬禮》中看到了堅毅,看到了自強不息,看到了對熱血生命的追尋。而這些都是從韓新月這一形象中散發出來的。
首先,韓新月是一個悲劇人物。她必須叫原本是大姨的梁君璧為母親,這就決定了她得不到普通孩子那種普通卻不平凡的母愛。這是她命運的悲劇,也是上一代的悲劇,而她無法改變。這就造成了她痛苦的一生。這才不夠,老天還要讓這位原本應該快快樂樂生活的妙齡少女得了個先天性心臟病。原來,上天也是孤單的,她嫉妒地上那些美麗的人兒,希望能讓他們早早的陪伴在自己的左右,讓自己不再寂寞。這就造成了她短暫的一生。可是我們的主人公沒有倒下,她用微弱的心力頂起了自己喜歡的翻譯事業,用自己怯弱的臂膀扛起了那份悽美的愛情!
新月對生命的渴望和對不公命運的抗爭更是時時鞭策著我:一個重病纏身的柔弱女子在看不到康復的希望之後仍舊積極的奮鬥著,作為一名擁有健康體魄的同齡人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和憂慮呢??
分分合合,生生死死,一個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間,三代人的愛恨情仇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讓我們思索。這的確是一場葬禮,莊重而令人痛心。一個個逝去的人物自不必說,它其實也是顯赫的奇珍齋的葬禮,是韓家和諧美滿家庭的葬禮,是梁冰玉美好人生的葬禮,更是韓新月和楚雁潮淒楚愛情的葬禮。
中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二
已經有將近半年多的時間沒有真真正正的去讀一部書。當然,並不是說這半年的時間我沒有讀書,相反的,半年多以來,我一直在讀書,在拚命的讀書。這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這半年多,我一直在讀考在編的書,幾乎把所有能考到的知識全部都通讀了一遍,然後又都一一背了下來。其實,這一直都是我最厭煩的一種讀書方式。但為了明天,只有這樣。
前段時間我瘋狂的讀起了書,這又仿佛回到了在學校的時候,那時的我恨不得把床放在圖書室,整天沒日沒夜的讀。這一次讀的是早就渴望已久的一部書——《穆斯林的葬禮》。
我早就知道穆斯林是對伊斯蘭教信徒的一種統稱。但是,我卻從未了解過他們的一切。僅有的了解也就是信奉真主安拉,不吃豬肉,創始人是穆罕默德。
書的序目是月夢,直到讀到最後我才明白那位從計程車上下來,身穿白衣的女人是梁冰玉——新月的生母。
新月有兩個母親,一個是親生母親梁冰玉,而另外一個是她的姨媽梁君壁。而這兩個母親都是她父親韓子琦的妻子,這樣的關係似乎有點兒亂。就連新月也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才弄明白了這一切,弄明白了自己在這個家的位置,也徹底的明白了為什麼養了她十幾年的母親會這樣疏遠她?
因為她是不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他的父親韓子琦,是一位穆斯林。她父親從小就是個孤兒,直到遇到梁亦清(新月的姥爺,韓子琦的師傅)。才開始了人生的一個新的篇章。梁亦清是北京城有名的玉匠,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靠著琢玉這一手藝吃飯,當然梁亦清也不例外。然而他卻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梁君壁、梁冰玉)。他一直認為韓子琦是真主賜予他的的禮物。梁亦清將畢生的絕技以及自己的整個家業全部傳給了韓子琦,而韓子琦也沒有辜負師傅的重託,奇珍齋在當時也是名滿京華,而當年的覽玉盛會更是招致外國朋友競相參觀,這也為韓子琦贏得了「玉王」的美稱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戰爭將至,韓子琦不得不帶著自己的寶貝遠離故鄉,踏上了前去英國的輪船,這時的韓子琦已經和梁君壁結婚,並且有一個兒子。梁君壁根本不想去英國,然而,韓子琦是下定了決心要去英國,因為在他眼中英國是個安全的地方,這是在燕京大學的梁冰玉因為感情問題決定離開這片讓她傷心的故土。就這樣,梁冰玉背著姐姐偷偷的跟著姐夫韓子琦踏上了前往英國的輪船。然而英國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的安全,二戰的硝煙瀰漫整個英國上空,而身在異鄉的韓子琦與自己的妻妹梁冰玉在戰爭中相依為命。就這樣,這場戰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讓這兩個人走到了一起。而新月就是他們這場不倫之戀的愛情結晶。
黎明驅走了黑暗,戰爭結束了,而他們將要回到中國,然而迎接他們的又將會是什麼?在家苦苦等待的妻子(姐姐)會原諒他們嗎?面對自己的妻兒韓子琦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一切都將隨著,韓子琦於梁冰玉的回國而揭曉答案。
一場家庭戰爭隨之爆發,姐姐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妹妹竟然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了,而且還有了一個女兒,而他們竟然還口口聲聲的說著他們之間有著世間最純潔的感情,這一切,讓她在也無法平靜,幾年來的苦苦等待換來的究竟是什麼?她怨命運的不公?還是怨自己當初的選擇?她內心只有一個念頭:她不能讓妹妹把自己等待已久的丈夫給搶走。她把妹妹趕跑了,因為丈夫說,孩子是無辜的,所以,在丈夫的堅持下,她留下了妹妹和丈夫的孩子。
時間悄無聲息的流逝著,轉眼見新月已經長大,到了該上大學的年紀,新月堅持要上北大,因為那裡是的學校。父親是支持新月的,但是母親卻堅持不讓新月去。對於母親的堅持,新月無法理解,因為她根本就不知道,這個養了她十幾年的母親,不是她的親生母親。當然,她更不理解,為何十幾年來,母親從未和她十分親近,她也從未像其他人那樣,在母親的懷裡撒嬌······最後,是父親的堅持,換來了新月去北大讀書的機會。
然而,去北大成了新月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她在那裡遇到了楚燕潮——他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楚燕潮本是北大的一名學生,但是由於成績較好,被留校了。這一年,他成了新月的班主任。在楚燕潮的眼中,新月不僅僅是自己的學生,更是自己的知音,在新月看來,楚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是因為楚老師的負責,在她眼中,楚燕潮更是自己的「大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純潔的,就像馬克思和燕妮(楚燕潮是這樣告訴新月的)。
後來,新月在父親病重時倒下了,她得的是先天性心臟病,只有韓子琦自己知道,他這個女兒是在戰亂中出生的,因此受了很多的苦。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有讓新月住進了醫院。為了不讓新月知道自己的病情,韓子琦、楚燕潮和醫生向新月撒了謊,但是,紙永遠包不住火,最後新月還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這時的新月,沒有被病情嚇到,反而擔心起來自己如何才能夠回到燕園?自己何時才能見到朝夕相處的同學?見到楚老師?所有人都希望新月能夠好起來,但是,當醫生告訴楚燕潮新月所生的時間不多的時候,楚燕潮多麼希望自己能夠幫助新月分擔痛苦,多麼希望生病的那個人是自己。然而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楚燕潮想,他要告訴新月,他要告訴她自己有多麼的喜歡她,多麼的愛她,從他們見面的第一天起,從他們討論翻譯魯迅作品起,從他們討論梁祝起······從此,楚燕潮每天都去醫院看望新月,希望在她所剩不多的時間裡能夠快樂的度過。然而,這一切讓新月的母親(梁君壁)知道了,她的母親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即便是楚燕潮再三苦苦哀求,也沒有得到新月母親的同意。楚燕潮的愛並不能夠換回新月,新月走了。但是在她離開之前她知道了所有的一切,明白了為何養了自己十幾年的母親為何會這樣對待自己?明白了自己的母親(梁冰玉)現在遠在英國,明白了父親為何那麼害怕自己的養母?明白了自己的母親(梁冰玉)當初就是在北大上的,明白了自己的母親(梁冰玉)和父親當初是如何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的?明白了······
然而,這一切她都還沒有來得及告訴楚燕潮,只是給楚燕潮留下了一句:「我想我母親見到你一定會喜歡你的,一定會祝福我們的。」新月走了,帶著楚燕潮對她的愛,帶著母親(梁冰玉)對她的思念。
後來,梁冰玉從英國回來了,然而一切都晚了,姐姐(梁君壁)走了,姐夫(韓子琦<也是自己的丈夫>)走了,就連自己當初狠心留下的女兒新月也走了。她(梁冰玉)這一輩子有太多太多的遺憾了,她多麼想再見一下自己的女兒,然而,這永遠不可能了,她只有到女兒的墳上去看一下女兒,去陪女兒說說話······去新月的墳上時,梁冰玉見到了一個中年男子在這片墳前用小提琴演奏著《梁祝》,但是,她卻不知道,這個男子就是和自己女兒彼此深愛著的楚燕潮。自從新月走後,楚燕潮就每天都來這裡,為新月演奏這屬於她們兩個人的音樂······
當我讀完這部書的時候,流下了淚水,內心非常難過,為了韓子琦和梁冰玉所謂的不倫之戀,為了楚燕潮和新月的師生戀情,為了梁君壁的苦苦等待和費盡心機······
穆斯林的葬禮,不僅僅為了死去的人,更是為了活著的人,讓他們好好珍惜身邊的幸福。
中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三
《論語》,我在中學時候就曾通讀過了,那時候受階級鬥爭為綱的影響,對孔夫子的世界觀和理論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譏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嘗不誨焉」,覺得迂得可以。用這樣的心情讀書,得到的收穫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檢在會上推薦讀《于丹論語心得》,於是在網上_了認真看,看了後,有了嚴肅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以前的人一聽到「忠孝」,立刻肅然起敬,乃至於「流涕」。但_後我們根據學到的理論對這些看法有了變化,對「忠」,認為是愚忠,封建禮教的產物,「孝」是封建社會家長專 制的工具,「禮」是偽善。於是,我們沒有了文化行為標準,沒有判斷是非的鏡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們的工作關係、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社會關係,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上沒有,法律上除了基本準則外也沒有。於是,種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在我們身邊。有些掌握了機密的國家工作人員通敵,出_家機密,背叛了黨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詐老人的錢財;生意場上,有的不講誠信,要麼貨到不拿款,要麼款到不發貨;_上,買官買官,拉幫結派,做一些昧著良心的事情,乃至_受賄。搞得來使人們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都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了。其實,《論語》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係,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西漢時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愛其才,要其歸順,蘇武拒絕。單于為了瓦解蘇武意志,將蘇武發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蘇武「渴飲雪,飢吞氈」,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終將漢武帝賜的使節拿在手上。十九年後,單于兒子即位,突發善心將蘇武放歸漢朝。漢武帝開始聽說的是蘇武已經投降匈奴,大為震怒。後來得知_後,非常感動,動員了全京城軍民出城迎接蘇武。蘇武仍拿著當年漢武帝賜的使節,衣著襤褸,儀態從容,他的赤膽忠心感動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謂「靠山吃山,靠樹吃樹」,「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等等,言論既已如此,行為上必然出現偏差。所以看見一些「勾兌」現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生了變化。「法律允許範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顏回家境貧寒,住漏雨破屋,三天兩頭缺糧,「瓦灶繩床」,都還朝不保夕,還得經常依靠子貢的周濟。孔子稱讚顏回能在貧困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清朝有個清官任滿回家時候,因為沒有收受_,覺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裝了很多石頭,以示「宦囊豐富」,居然還被人舉報,上面居然還派員「調查」,結果查出了一個清官。笑話之餘,這個清官清政不留名,體現了安貧樂道思想。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並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現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麼呢?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個冬瓜一樣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裡;有的人「出口成髒」,開口就是粗話髒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講社會公德,隨地亂丟髒物,公共場所旁若無人地喧譁、吸煙、吐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並對他人的付出。美國原總統里根說他在中國的一次經歷是他一生中教育的事。里根訪華到西安,當然是微服私訪式。看見街邊有個小女孩賣甘蔗,里根突然想買根甘蔗來吃,一根甘蔗一毛錢,里根沒零錢,拿出一張10元「大團結」付錢,小姑娘找不起,漲紅了臉。那時候中國還沒有開始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對賣甘蔗的來說,10元相當於巨款了。里根也知道這個事實,於是以一種「周濟」的心情,「美國式的寬容」,搖手說不要了,然後懷著一種對第三世界國家作了貢獻的滿足離開。沒料到一會兒小姑娘叫喊著,迅速追上來,把該補給的錢補給里根。里根後來說,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貧乏和空虛,他以一種施捨的心去施捨,反而到是自尊自強的中國小女孩對他進行了施捨。使他先前的施捨成了一種不尊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總統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對象不光是經濟巨頭、國家首腦,對一個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細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看于丹論語心得,重新認真領悟古老理論精華,心裡產生許多共鳴。在多年忽視文化、漠視文化之後,終於發現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態、生活艱辛之後,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調節社會行為的作用。但要真正達到論語的境界並不容易,還要靠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勇敢實踐。以前只要一談論語,或者引用一句古話,馬上有人說「寶氣」,更不用說身體力行了。「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我們應該重新解讀論語,重新認識論語,讓論語成為一面鏡子,時時對照自己的行為。
中學生讀書筆記範文四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裡面的一些_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蘊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說,文能會人,讀著《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著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說,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 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謀其政」。身為教師,讀《論語》過程中我最感興趣、最為關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事實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為輝煌。從教育的視角來理解《論語》,我們就會領悟到孔子智慧中的個體價值,以及孔子尊重個體、弘揚主體,限度實現個體社會價值的良好願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他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為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為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從「弟 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前後相隔兩千多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修養與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所以,我們也要牢記教育的使命,努力培養當今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畢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則是危險品。
孔子主張,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類的「豺狼」的時代,孔子能對教育對象有如此認識,並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作為辦學方針,無疑需要極大的革命勇氣與魄力,值得後人欽佩。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
學生眾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對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為貫徹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對自己學生的觀察了解,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孔子特彆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時,我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講而講不明白時,我不去開導他。舉一個道理而他不能類推出三個道理,我就不再教誨他了。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鑽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來看看孔子的切磋討論、教學相長。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於是說:「《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與他的_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孔子認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的教學方法。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孔子提倡「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論語·公冶長》,這是以強烈的求知進學精神啟迪學生。
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凡此種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無不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思考,它們至今仍在我國甚至世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正因為他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所以他對後世的教育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有著崇高的地位。
讀《論語》,老師們請多關注孔子作為「教師」形象出現的精彩言論。可以說,孔子是中國曆教師的典範,他所體現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已成為中國教師的優良傳統。他是一個「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於社會和個體人生都具有無限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歷史的屬性,但辯證地、客觀地分析評價其價值和內涵,發揮其合理的、普遍性的價值意義,對於現代教育的發展以及教學思路的開拓必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學生讀書筆記範文五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裡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複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說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_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