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談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劉榮敏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素質的表現,也是衡量文化素養和品德的標準之一。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學生進行素質化教育,使得學生在初中階段擁有對今後產生重大影響的習慣。針對初中學生的教學,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初中教育 習慣培養 積極意義
作為初中生,培養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個人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與國家建設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中要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道德素質,讓學生養成在學習上、生活中、思想上的良好習慣,建立好的品德素質。
一、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思想風潮和觀念都蜂擁而來,社會風氣的不良方面將會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且,其中的各種網絡和平面媒體中的資訊信息有些不是健康積極的,這將會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帶來不良的影響。在文化逐漸全球化與擴散化的背景之下,初中階段的學生很容易被外來的想法入侵,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經歷的事情少,對事物的認知缺乏一定的判斷,因此,很容易受到例如拜金主義、攀比思想、奢侈主義等的影響。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違法犯罪的人還會不時去誘惑、欺騙初中生做一些不好的事。針對這樣的情況,學生在初中階段有良好的習慣與行為,能夠使得他們在遇到事情擁有良好的處理方式,避免誤入歧途。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個課堂,父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當孩子處於不良的家庭環境時,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學生會在心理與行為上出現排斥或者是不同於其他孩子的現象。尤其是初中生處於青春期,它們的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還在發展,是非觀念和自我判斷能力都在建立之中,如果家長與教師不對學生加以合適的引導,那麼學生就會出現一些逆反心理,這將會使得學生在處理人際以及學習等方面出現問題。家長和教師如果在學生小時候就給予良好的習慣培養教育,那麼學生在一些事物的認知是清晰的,不會因為他人的言語對自己產生懷疑,這樣才有利於學生養成獨立的思考與獨立的人格。
二、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策略
1.加強校風班風的建設
教師要想在初中階段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就要重視學生所處的環境,對學生的周圍環境進行優化,只有好的環境與薰陶,才能夠使得學生具有更好的習慣養成。教師與學校要一起合作,優化校園的環境,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加強學生之中的校風和班風建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建立好的習慣,受到良好的影響。學校校風與班風的建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外在環境部分的建設,學校可以在校園中加強綠化與美化,多種一些花花草草,不僅美化校園,而且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好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益的,試想,如果學校的環境像一片垃圾堆,每天的角度之中散發著臭的氣味,那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自然會產生不耐煩的心情,在與他人的相處之中也是不利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使得學生獲得好的體驗,從而助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們的心理得到陶冶。
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校內部關於板報、宣傳欄、公告展板等的設計,以年級為單位進行板報或者是宣傳欄的責任制,低年級學生可以負責小型的板報,讓學生用粉筆描繪出他們的世界,高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較好,教師可以讓學生負責宣傳欄內容的布置與設計,多在宣傳面板宣傳和展示優秀的人物事跡,這些事跡可以分為學校內部與學校外部的,學生將好人好事寫在宣傳欄之中,或者張貼一些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縣級優秀人員的事跡,等等,讓初中生自覺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與感染。或者,學校還可以實現高年級與低年級共同完成宣傳的設計,讓高年級的學生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活動,在這之中能夠鍛鍊學生的團隊協作以及互幫互助能力,讓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品德。
2.加強學校社會的聯繫
教師要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還需要對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進行優化,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學生總是要進入社會之中的。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的同時,還要注重與社會之間的練習,讓學生感受社會和家庭的公德氛圍。教師可以對好的社會公德與模範榜樣進行教學,重點讓學生學習有關的好行為,加強對正確輿論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在社會生活在建立好的習慣。例如,在現代的社會之中,網絡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在網絡之中經常會有一些輿論與謠言,有的人不清楚事情的緣由,還會在留言下面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言論還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告訴學生形成規範自己言行的習慣,不要隨口發表自身的意見或者是使用不好的語言針對他人,引導學生將文明的道德觀念融入社會生活中。
在現實的生活之中,教師可以與學校一起組織戶外活動,讓學生親身進入社會生活之中,讓親眼所見與親耳所聞觸動學生的心靈。例如,在每一年的春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遊活動,這樣的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在遊玩的過程之中,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現象將會讓他們有所改變。在活動之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會進行交流,這是學生在日常學校之中難以被發現的優點得以突出,教師可以藉此機會對學生進行表揚,「小明同學很有生活常識,知道出門帶水杯」等;在許多的社會參與之中,學生也是有所收穫的,在過馬路的過程之中,學生們在馬路中間時人行橫道綠燈變紅燈,但是後面的車輛沒有準備行駛,也沒有按喇叭,而是等待學生走後才緩慢行駛,這樣的經歷對學生的感觸是很大的。與社會的接觸,讓學生抓住生活中的細節,有利於孩子身心成長,規範自我行為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
3.結合文學經典讀物
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是從不良行為開始的,而初中階段是學生不良行為的高發階段,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應當給予學生重要的保護,各盡其責,把握重要環節,將學生不良習慣消除在萌芽狀態,對初中生實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根據一定的規範與培養目標,在教師等教育者的教育下提高自己的學習修養與行為素質,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實現教育的全面素質程度。在我國的教學之中,許多教師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習慣,如果學生做的不好,就會開始囉嗦地講道理模式,這樣的教育方式應當在現代的教學之中被摒棄。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育方式與模式,讓學生自覺主動接受習慣養成的教育,使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國的文化底蘊深厚,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就說明小時候的後天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在實際的教育之中,教師可以通過詩詞經典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信、行」等素質,從而促進初中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教育。在做人方面,教師要讓學生養成寬容理解、和諧誠信的行為習慣;在做事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養成堅持的好習慣;在學習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養成樂學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誦讀孟子的經典,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經典之中感受「善」的良好信念,讓學生可以在書籍的指導下形成一定的意識,讓學生在文字的帶領下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要在實際的初中教育階段,提高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倫理的教育,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能夠自覺形成道德行為習慣,從而讓學生在面對複雜的世界之中能夠保持自我,堅守自己的原則,健康快樂成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