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教師學習理論對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啟示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摘 要】 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應將教師學習理論作為理論支撐,以學習難題為重點,充分考慮教師學習的實踐性、知識性和反思性特性,優化課程內容結構,關注教師學習困境,優化課程設計。
【關鍵詞】 教師學習理論;教師教育課程;課程設計;啟示
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是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師範院校在進行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時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不合理,缺乏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探究。而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是教師教育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培養合格教師的關鍵。如何設計教師教育課程,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教師如何「教」取決於教師如何「學」,只有深刻理解教師學習的內涵和特性,在教師學習理論指導下,重視教師實踐和反思,選擇合理的課程內容,從而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
一、國外相關的教師學習理論
1、舒爾曼(Shulman. L)的六元素模式理論
在舒爾曼架構的教師學習理論中,教師學習是發生在一個整體的專業發展社群中,有願景的教師在動機下教學,並能在經驗中反思學習。[1]舒爾曼的教師學習理論構架由願景、動機、理解、實踐、反思、社群六大因素組成。[2]願景是教師的一種觀念,即教師要有對教學和對學生成長的理解和思考。動機是當目標的要求和教師的實際效果產生落差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完成目標。理解即是教師應該知道如何去教和教什麼內容。實踐是教師在多變的情境中進行決策與採取行動的能力。反思是指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行動,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不斷地提高在經驗中學習的實踐能力。而社群是指在個體和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情景。要把這六大元素整合起來才是成功的教師。
2、「HPL」教師學習理論
HPL(How people learn)[3]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學院和醫學院在2000年聯合發布的關於「人類是如何學習的」報告中的學習框架。包含四個部分:以知識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社區為中心;以評估為中心。凱倫·漢姆斯(Karen-Hammerness)和達林·哈蒙德(Darling-Hammond)等人在此框架的基礎上結合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學習的內在機制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構建了教師學習的理論,即是以願景為中心的四個因素:理解、實踐、工具和意向的之間的循環和緊密聯繫。其中,願景是指在教學中去激勵和引導學生專業學習和實踐的可能的和可取的象徵,能夠幫助教師構建一個發展和評估在他們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規範的基礎。理解是指對學科、教學法、學生和社會環境要具備的知識。工具是指在課堂中使用的概念性和實踐性的資源。這些理解和工具需要整合在一系列的實踐當中。另外,意向即指理解通過工具和實踐,需要的形成一種關於教學、兒童和教師角色的思維習慣或行為。這幾個因素之間不是相互脫離的,而是緊密聯繫相互影響的。
3、費曼南瑟(Feiman-nemser)的教師學習理論
費曼南瑟將教師學習劃分為職前教育、入職引導和專業發展三個階段,並指出了教師學習每個階段中的學習要點。[4]教師的職前教育階段是教師以後的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時期, 這一時期未來教師要擴展自己有關教育教學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地學習學科和學生的有關知識,最為關鍵的是學習相關的教學資源和策略,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而在入職引導和專業發展階段則更注重在工作中不斷積累教學有關經驗,滿足不同的學生需要。
二、教師學習的特性是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核心
國外教師學習理論共同強調了教師學習的相關特性。首先實踐性,教師實踐是教師學習理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師外部接收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的橋樑。比如舒爾曼的教師學習理論即強調教師的學習要在共同實踐的環境之中,包括設計和調整課程、課堂管理和理解學生等,是教師學習重要的環節。而凱倫·漢姆斯則強調教師學習的因素里中的理解、工具和意向都需要整合到一系列的實踐當中,才會存在實際意義。其次是知識性,在國外學者對教師學習的內在影響機制進行探究時,首先就會對教師的知識觀念進行構建。比如舒爾曼的知識觀則包括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一般教學法(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和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而達林·哈蒙德認為教師在教學前,要弄清楚教師應該教什麼,所教的這個知識為什麼是重要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如何組織這個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師要弄清楚專業知識與記憶、解決問題的關係;專業知識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知識組織)能力的關係;專業知識和教學的關係。費曼南瑟指出在職前教育階段也關注教師要掌握學科知識,學習者的知識等。最後是反思性。實際上,教師學習理論的提出就是對教師反思的強調。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師學習理論對教師反思個人學習、教學和實踐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其中,舒爾曼的教師學習理論則將教師反思作為教師學習各個因素的中心環節,它貫穿在教師的實踐、動機、願景和理解當中,幫助教師提高從自己以及他人的在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費曼南瑟也指出教師要反思什麼是好的教學,並對比自己以前對教學的理解,理解教師進行反思的意義。
教師學習的特性是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核心。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性、知識性和反思性涉及到教師教育課程設計中課程內容的選擇、實踐課程的設計和教師學習方式的培養等。同時,也滲透在教師教育課程的實施和評價環節。教師學習的特性是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核心因素,將教師學習的特性與教師教育課程相結合進行分析,不僅是對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的升華,而且能夠有針對性地分析教師教育課程問題,從而優化教師教育課程設計。
三、教師學習的難題是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重點
在教師學習去教的過程中會遇到三個難題,首先,是學習去教需要教師用完全不同於學生時代的思維去理解教學。有學者將教師在作為學生時期的學習稱為「學徒式觀察」,這段時期的經歷對於未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行為方式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其次,教師學習去教不僅要求教師要「像教師一樣思考」,而且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實踐於實際情境中。最後,就是在教師培養中涉及的「複雜性」問題。儘管在教學過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規劃準備的,但是課堂中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培養未來教師對這種複雜性進行系統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是極其重要的。[5]總結起來即是前概念、情景性和複雜性的問題。
教師在學習去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要點。教師教育課程的合理性取決於教師的「學」,只有明確教師學習的內涵和難點,才能更好的設計教師教育課程。而教師學習去教過程中呈現出的前概念、複雜性和情境性的難題是學習者長期積累和教師本身的職業特性引起的,會對職前教師的觀念、行為方式、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等產生深遠且複雜的影響。所以,教師教育課程設計中必須要認識到教師學習去教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理解其對教師產生的影響,在對課程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實踐課程的優化等進行重點分析,培養教師相關技能。
四、教師學習理論對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啟示
1、教師學習理論要作為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的理論支撐
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是教師教育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培養合格教師的關鍵。[6]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師範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上缺乏合理的理論指導,課程設置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這也是導致師範生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原因之一。同時,也忽視了對教師學習理論的探究。然而,教師學習與教師教育聯繫緊密,貫穿著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個過程。此外,教師學習理論對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教師教育課程設計需要將教師學習理論作為理論支撐,充分考慮到教師學習的內涵和特性,選擇課程內容知識、培養教師教學技能,從而完善教師教育課程設計,推動教師的終身學習和專業發展。
2、重視教師學習特性,優化課程內容結構
目前我國高等師範院校現行的教師教育課程在內容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包括公共基礎課程薄弱、學科專業課程龐雜、教育類課程不足和實踐性課程匱乏等。[7]所以,教師教育課程在設計理念和原則中應體現出教師學習理論的特性,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應該以教師學習知識為主,結合教師實踐和反思。此外,要重視教師的實踐質量,教師學習的知識構成,不斷引導教師反思,並將其運用到教師的一體化培養過程中,從而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的內容結構。
3、關注教師學習困境,優化教師課程設計
教師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問題,是教師教育課程在設計中應該著重考慮和解決的重點。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要充分地考慮到教師學習的難點,努力去利用學習者自身的經驗、案例分析、情景分析等方式幫助未來教師了解真實的教學狀況,使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擺脫「前概念」的負面影響。此外,課程設計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發揮學生的情境性思考能力,學會像教師一樣思考與行事。最後,在處理複雜性的問題上,要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多方面地培養教師的應用技能,提高教師應對複雜教學環境的應變能力。
【注 釋】
[1] Shulman, L.S.P.C. and J.H. Shulman, How and What Teachers Learn: A Shift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Boston, 2008(No.1-2):p.1-8.
[2][4] 呂立傑.教師學習理論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0(22)59-63.
[3][5] Darling-Hammond L, Bransford J.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 [M]. New York: Jossey-Bass, 2005.
[6] 赫興無.教師教育課程設計研究[J]. 教師教育論壇, 2016. 29(07)16-20.
[7] 喻浩.我國高等師範院校教師教育課程的構建[J].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04)37-39.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How People Learn II: 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 [M].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8.
[2] 達林·哈蒙德著. 鞠玉翠譯.有力的教師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 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4] Feiman-Nemser, S., From preparation to practice: Designing a continuum to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1(No.6):p.1013.
[5] Korthagen, F.A.J., Professional Learning from Within. Studying Teacher Education, 2009(No.2): p.195-199.
[6] Korthagen, F.A.J.,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3(No.1):p.77-97.
[7] 毛齊明,國外「教師學習」研究領域的興起與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10.39(01)63-67.
[8] 呂麗芳.舒爾曼教師知識觀的研究[D].天津師範大學,2013.
[9] 毛菊.學習教學:費曼·內姆斯教師學習思想論[J].比較教育研究,2014.36(12)57-62.
【作者簡介】
徐撒撒,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