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 小學數學一年級說課課件

2023年11月13日

- txt下載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北京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教科書第75—76頁的內容。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四、說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圖形,你還認識麼?看課件說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體圖形,說給大家聽你手裡拿的是什麼立體圖形?
  規範語言:我手裡拿的立體圖形是長方體。
  剛才大家認得都很清楚,記憶力真不錯!
  它們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體圖形,還有另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體會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就藏在你的立體圖形上,它的某一個面就是平面圖形,請你找一找、摸一摸,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追問:你的手掌上是什麼感覺。(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對了這就是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換錢遊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通過換錢遊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挂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著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著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挂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挂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挂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裡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通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遊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遊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後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後,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挂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麼?
  聯繫生活實際,在購物遊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係,同時,通過對價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圖出示8:遊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遊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遊樂項目,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遊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彙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遊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遊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裡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麼?
  學生們通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櫃,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麼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櫃,便於學生觀察。)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里,(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於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麼?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彙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後通過「還可以把什麼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後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槓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後,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還有什麼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我的說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說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於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樑,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繫,發現不同於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小學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說)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裡的9盒,然後再接著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裡,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後)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裡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後,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於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並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並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b、 從9根里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於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2、從9根里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於16。
  這裡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後,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遊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髮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後,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到了什麼?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採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六)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關於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三)第一課時76頁《套圈遊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10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通過課件創設套圈遊戲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繫,通過學生數學活動的參與,目的是讓學生探索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並滲透估算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結合教學情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掌握連加豎式的寫法;進一步體驗算法多樣化。
  (2)能力目標: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與解決問題,激發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二、 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學時儘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繫,使知識變成學生的切身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通過探究、交流去探索創新。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為了避免單純計算而帶來的枯燥無味,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按排了四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運用觀察法-獲取已知的條件,用估測法-體會估算必要性,用引導法-體驗算法多樣化,用遊戲法-擴展學生的思維,讓計算教學也生動豐富起來。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前和學生課前談話問學生平時喜歡玩什麼遊戲?引出課文所學內容。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後提問。你能狜狜誰會贏。
  (二)驗證猜測,探索算法
  1、估算.
  學生通過分析統計表上的數據,初步估計淘氣是贏家,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此處,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採用多種估算方法去進行估計。
  (1)、比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較贏的次數;
  (3)、通過移多補少比較贏的次數;
  小朋友說得都真不錯!但是你的估計真的對了嗎?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呢?
  (1)學生說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淘氣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後再比較。
  (2)揭示課題. 生說師板書:淘氣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觀察這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呢?(三個數連加)以前我們也學過,你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生:從左到右計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板書課題:連加)
  2、探索算法.
  (1)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學生通過預習,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遷移,自己嘗試計算三個兩位數連加)
  (2)反饋,交流算法. 學生上台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適時講解。
  (3)優化算法. 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結:
  通過計算,可以驗證我們的估計是對的,其實估算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要運用它。
  (三)鞏固新知,運用新知
  出示一個舉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情境,讓學生記錄課件中運動員每回所得的分數。當裁判,觀看比賽,記錄分數。先估估誰會贏。然後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此處以學生生活為背景,有意識地將計算知識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髮現原型以外的知識,賦予學生在數學深層次上思考的機會。
  (四)交流評價,課堂總結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總結部分。我以這節課你學會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一目了然,重點突出,充分強調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以上是我對《套圈遊戲》這節課的教學設想,突出了以問題為教學線索,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情緒為學生動力的特色。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